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人格、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关键时期,其幸福感的现状与提升值得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研究发现,有近20%的大学生存在着未来迷茫、学业荒废、动力不足等现象,幸福感低弱,亟待提升。为此,本文探究了提升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具体路径,以助推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全面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培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幸福感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幸福感低弱的大学生,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情绪多变,对身边事物缺乏兴趣,容易出现迷恋网络、丧失追求、厌学弃学等现象;而幸福感强烈的大学生具备更加良好的精气神,易于融入集体,善于悦纳自我,有较强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自律,对价值感、存在感、幸福感有更加科学的认知。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大学生个体成才的主观愿望和必然要求,亦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其在校期间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精神面貌的客观反映,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高低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教学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与时俱进的奋斗目标,有利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三)有益于社会和谐繁荣
目前,幸福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也使得追求幸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幸福感是青年群体精神面貌水平的风向标,影响着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与繁荣。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有益于社会和谐繁荣。
二、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一)主观因素
人格特点:
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善于表达,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遇到难事、烦事更愿意与人倾述,懂得分散压力,因此能收获的更多的帮助、友情,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不善于言辞,遇事受挫折,更习惯自己解决,因此更容易感受到沮丧、焦急,不幸福的体验。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虚荣心强、自尊心强、自卑感强等各种人格特点,都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幸福感。
学习能力:
大学教育中评价学生时更看重学生的思想思维、人格修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综合实力等。因此,部分在中学时期因分数享有较高优越感的学生,容易在大学期间暴露短板,产生强烈的反差感,进而影响幸福感。分析原因,高分至上的观念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评价体系发生变化,部分学生的幸福感就可能大打折扣。
(二)客观因素
家庭环境:
大学生对幸福感的感受和理解最初来自于家庭,学生父母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生活条件、教育背景、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同,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导致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父母关系、家庭经济、家庭期望等家庭环境都可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也具有重大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条件、环境状况、生活情况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体验,老师、同学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态度亦都能影响学生的幸福感。
三、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方法与路径
(一)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对幸福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的一种心态,直接影响人的幸福感。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有助于人全面地衡量和评价事件,对人适应生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提升,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出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同时,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要注重持之以恒,抓早抓小,注重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業等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体,科学设置、开展相关教学与活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人对事件的态度与看法,而不在于事件本身,人格品质影响其对发生事件的幸福感体验。因此,高校在推行三全育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特别是品格修养的培养。通过大学校园的三个课堂,在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做人做事的实践历练,培养大学生进取、热心、包容、坚韧、感恩等优良品格,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三)营造温馨美好的家庭环境
部分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将子女养育成年送入大学就可功成身退,并未意识到家庭环境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温馨美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予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认可度与满意度,进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要强化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心理感受与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并给他们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共建温暖的心灵港湾。学生家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为学生设定努力的目标;同时,学生家庭还应该努力改善、提高自身的经济条件,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
四、结论
当前,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提升新时代人民的幸福感是其中一个努力方向与目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大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助推大学生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局面的形成。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快更好地培育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卉,聂法良,毛常明.宿舍人才共生效应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路径的探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1).
[2]张瑜.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研究与对策—以广州某高校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29(2):60-61.
[3]董濠鋆.地方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原因分析与提升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7):234-235.
作者简介:
王影(2000-),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工程造价19级学生;马利英(1984-),通讯作者,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助教,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全面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幸福感培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有助于个体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幸福感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幸福感低弱的大学生,时常感到孤独、寂寞,情绪多变,对身边事物缺乏兴趣,容易出现迷恋网络、丧失追求、厌学弃学等现象;而幸福感强烈的大学生具备更加良好的精气神,易于融入集体,善于悦纳自我,有较强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自律,对价值感、存在感、幸福感有更加科学的认知。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大学生个体成才的主观愿望和必然要求,亦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其在校期间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精神面貌的客观反映,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高低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教学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与时俱进的奋斗目标,有利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三)有益于社会和谐繁荣
目前,幸福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也使得追求幸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其幸福感是青年群体精神面貌水平的风向标,影响着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与繁荣。因此,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有益于社会和谐繁荣。
二、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一)主观因素
人格特点:
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善于表达,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遇到难事、烦事更愿意与人倾述,懂得分散压力,因此能收获的更多的帮助、友情,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不善于言辞,遇事受挫折,更习惯自己解决,因此更容易感受到沮丧、焦急,不幸福的体验。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虚荣心强、自尊心强、自卑感强等各种人格特点,都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幸福感。
学习能力:
大学教育中评价学生时更看重学生的思想思维、人格修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综合实力等。因此,部分在中学时期因分数享有较高优越感的学生,容易在大学期间暴露短板,产生强烈的反差感,进而影响幸福感。分析原因,高分至上的观念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评价体系发生变化,部分学生的幸福感就可能大打折扣。
(二)客观因素
家庭环境:
大学生对幸福感的感受和理解最初来自于家庭,学生父母起着关键作用。因为生活条件、教育背景、思想认识等方面的不同,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导致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父母关系、家庭经济、家庭期望等家庭环境都可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学校环境:
校园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也具有重大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条件、环境状况、生活情况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体验,老师、同学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态度亦都能影响学生的幸福感。
三、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的方法与路径
(一)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对幸福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的一种心态,直接影响人的幸福感。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有助于人全面地衡量和评价事件,对人适应生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提升,部分大学生的幸福观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出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同时,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是一项系统工作,高校要注重持之以恒,抓早抓小,注重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業等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体,科学设置、开展相关教学与活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人对事件的态度与看法,而不在于事件本身,人格品质影响其对发生事件的幸福感体验。因此,高校在推行三全育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特别是品格修养的培养。通过大学校园的三个课堂,在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校园开展志愿服务、暑期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做人做事的实践历练,培养大学生进取、热心、包容、坚韧、感恩等优良品格,提升大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三)营造温馨美好的家庭环境
部分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将子女养育成年送入大学就可功成身退,并未意识到家庭环境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更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温馨美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予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认可度与满意度,进而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要强化家校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心理感受与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并给他们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共建温暖的心灵港湾。学生家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为学生设定努力的目标;同时,学生家庭还应该努力改善、提高自身的经济条件,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
四、结论
当前,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提升新时代人民的幸福感是其中一个努力方向与目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大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助推大学生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局面的形成。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快更好地培育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卉,聂法良,毛常明.宿舍人才共生效应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路径的探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1).
[2]张瑜.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研究与对策—以广州某高校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29(2):60-61.
[3]董濠鋆.地方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原因分析与提升路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7):234-235.
作者简介:
王影(2000-),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工程造价19级学生;马利英(1984-),通讯作者,女,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助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