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终结追求,那么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而言,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素养
古人云:“授人之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化灌输为疏导,转变角色,确立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自己则做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爱的温暖。教师的一片真挚的爱心是教学的“原动力”,正如,“爱其师,则信其道”。心中装有每一位学生也是新课程的要求,笔者认为装着每一位学生并非是记住他们的名字就够了,我们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呵护他们,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如同阳光般的温暖,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去思考和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尽情地吸取知识的乳汁。教师不仅仅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用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多才多艺,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如果说“学无止境”,那么教师的教学也是“教无止境”。
2精心备课,注重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精心的备课。那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2。1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于学生来说,对物理充满神秘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自然现象的解释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密切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
例如,一个普通的乒乓球,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课堂上却可以用它做出很多的实验,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乒乓球在酒精灯上烧开水”,然后我给学生布置课题:还能利用乒乓球做出哪些实验呢?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寻找其他辅助器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让我惊喜的是,有一些学生设计的实验非常有创意而且正好符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吹不走的乒乓球”、“会自动向上跳的乒乓球”体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乒乓球和音叉显示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实践经验表明,将生活与物理有机联系,由于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故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2。2注重问题的引导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物理知识不应该是灌输的,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发现和生成的,为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学情科学地设置问题,领引学生逐步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
例如,在介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剧场里或舞台上的灯光忽明忽暗,可随意改变,那么你们想过如何调节灯光的亮度吗?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回答:可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那么,如何改变灯泡中的电流呢?根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改变电流只有调压或改变电阻。这时教师可提示:在保持电压不变的条件下,怎样改变电阻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加以分析: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以上四要素加以讨论分析,优选出调节导体长度为最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导线夹在电阻上移动,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和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最终掌握规律:“靠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最终改变电路中的电流。”通过以上分析,不仅让学生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而且知道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分组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主窗口,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额外重视其教学环节的优化。
3。1实验前充分准备
首先,课前预习是必须的学习任务,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充分准备;其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于实验中的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和假设,让学生依据实践经验进行猜想;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所需器械、实验材料以及实验设计步骤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2教师发挥指导、引导作用
分组实验的特点就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在学生课前预习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解答;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验,保证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
3。3实验后的交流评估
通过实验得到实验结果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交流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比较各自的[HJ1。55mm]实验数据,讨论不同数据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在实验中减小误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还可以提高实验的效果。
3。4创新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模式虽然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推进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实验模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推行新的教学实验模式。比如,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看谁做得又好又快”的环节,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促进良性竞争。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物理的分组实验教学内容。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先向学生交代实验目的、器材、步骤等,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只是一个听老师指挥的机器人,而不是有独立思维的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不妨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只向学生交代实验目的,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好电路图,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案在前面教师准备好的仪器库中自选器材,进行实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兴趣很浓,讨论很热烈,积极动手去做。很快,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都得出了结果。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大多数组在设计实验时都没有滑动变阻器。不难想象,每组得出的结果肯定多少都会有些差异,说明有误差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能尽量减小误差呢?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大多数同学都想到了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多测几次,这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会使误差大大减小。同时学生也明白了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实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素养
古人云:“授人之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化灌输为疏导,转变角色,确立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自己则做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爱的温暖。教师的一片真挚的爱心是教学的“原动力”,正如,“爱其师,则信其道”。心中装有每一位学生也是新课程的要求,笔者认为装着每一位学生并非是记住他们的名字就够了,我们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呵护他们,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如同阳光般的温暖,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去思考和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尽情地吸取知识的乳汁。教师不仅仅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用渊博的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多才多艺,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如果说“学无止境”,那么教师的教学也是“教无止境”。
2精心备课,注重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精心的备课。那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2。1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于学生来说,对物理充满神秘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自然现象的解释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密切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
例如,一个普通的乒乓球,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课堂上却可以用它做出很多的实验,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乒乓球在酒精灯上烧开水”,然后我给学生布置课题:还能利用乒乓球做出哪些实验呢?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寻找其他辅助器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让我惊喜的是,有一些学生设计的实验非常有创意而且正好符合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比如“吹不走的乒乓球”、“会自动向上跳的乒乓球”体现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乒乓球和音叉显示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实践经验表明,将生活与物理有机联系,由于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故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稳定学生对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2。2注重问题的引导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物理知识不应该是灌输的,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发现和生成的,为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学情科学地设置问题,领引学生逐步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
例如,在介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剧场里或舞台上的灯光忽明忽暗,可随意改变,那么你们想过如何调节灯光的亮度吗?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回答:可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那么,如何改变灯泡中的电流呢?根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改变电流只有调压或改变电阻。这时教师可提示:在保持电压不变的条件下,怎样改变电阻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加以分析: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以上四要素加以讨论分析,优选出调节导体长度为最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导线夹在电阻上移动,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和电流表示数变化情况。最终掌握规律:“靠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最终改变电路中的电流。”通过以上分析,不仅让学生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而且知道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分组实验,提升科学素养
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主窗口,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额外重视其教学环节的优化。
3。1实验前充分准备
首先,课前预习是必须的学习任务,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充分准备;其次,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于实验中的某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和假设,让学生依据实践经验进行猜想;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所需器械、实验材料以及实验设计步骤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2教师发挥指导、引导作用
分组实验的特点就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在学生课前预习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解答;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验,保证实验安全有效地进行。
3。3实验后的交流评估
通过实验得到实验结果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交流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比较各自的[HJ1。55mm]实验数据,讨论不同数据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做到在实验中减小误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还可以提高实验的效果。
3。4创新实验模式
传统的实验模式虽然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推进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但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实验模式,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推行新的教学实验模式。比如,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看谁做得又好又快”的环节,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促进良性竞争。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物理的分组实验教学内容。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先向学生交代实验目的、器材、步骤等,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只是一个听老师指挥的机器人,而不是有独立思维的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不妨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只向学生交代实验目的,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好电路图,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案在前面教师准备好的仪器库中自选器材,进行实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兴趣很浓,讨论很热烈,积极动手去做。很快,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都得出了结果。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大多数组在设计实验时都没有滑动变阻器。不难想象,每组得出的结果肯定多少都会有些差异,说明有误差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能尽量减小误差呢?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大多数同学都想到了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多测几次,这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会使误差大大减小。同时学生也明白了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实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