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机智,《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机智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激”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传递系统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资源)。重新拟定教学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有序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新课程下,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但是,随之也产生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语文教学涉及面极广,而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后,总会提出各种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于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所以有时教学过程中,会突然出现意外的事件,使得课堂氛围陡变。这时,就得靠教师的教育机智,巧妙地化解矛盾,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明确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因势利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利导”。当然,“导”的过程中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者,顺也;因势,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情势。利者,顺利,使有利也;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导示也。
案例1
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课时,通过讨论分析出杜十娘的性格特征,正当教师准备结课时,有学生就其中一点提出疑问,如果杜十娘真的坚强,就应该在认清了李甲的真面目时离开他,怎会为了一个出卖自己的负心人送掉性命?这种行为能叫坚强吗?
老师先是表扬学生能积极思考,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反问道:“如果杜十娘离开了李甲,她的命运将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言,为杜十娘设计了许多种出路。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环境加以辨析,最终学生都认识到杜十娘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她最强烈的反抗只能用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表达。
这位教师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学生问题的这个“势”,起到了“导”的这个作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此文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2
我在教学《雷雨》时,通过认真分析后,我反复强调周朴园的性格中虚伪的一面,但是有学生提出了两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1、三十年前周朴园如果不爱侍萍,那么怎么会和他生儿育女?
2、三十年后,如果说周朴园不怀念侍萍,他又怎么会发现线索,反复追寻侍萍的结果?
我马上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态度,然后就这两问题引导学生对周朴园的虚伪展开深入的讨论。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和学生得出了结论:年轻时的周朴园,面对青春美丽的侍萍应该是动了春心。但是,面对家长的干预和钱财权势的诱惑,他选择了背叛爱情,抛弃人性,这是他堕落的开始。年老时,他家财万贯,为了维护他在妻子子女面前的所谓尊严,他宁肯侍萍死去,而假惺惺的表示怀念,以次来糊弄侍萍,堵住侍萍的嘴。更为我们不齿的是想用肮脏的金钱来赎自己良心的债。由此同学都认识到,周朴园是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家伙。
我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求知这个“势”,引导大家分析人物的性格,从而让学生透过事务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质,这样不只是为教学而教学,而是告诉学生认识生活的方法:看人看事,要抓住实质,周朴园的本质就是自私,为了自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最美好的爱情。这样的教学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冷静思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泼泼、生命力正处于最旺盛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这样一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意外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来冷静面对了。
案例3 :
我在讲《勾践灭吴》一课时,曾经以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导入,项羽破釜沉舟和勾践卧薪尝胆也成为激励他们的故事。学完本课后,又做了一个文言练习《范蠡事越王勾践》,里面有这样一句: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翻译到这里的时候,我又给学生讲了范蠡与文种的典故: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属镂之剑曰:“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种遂伏剑。
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男生就说“还以为勾践是个英雄呢,原来做过这等卑鄙的事”,听他这样一说,有的同学也开始唏嘘起来,勾践这个人物形象在他们心中开始大打折扣。这时,我就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于是就把这句话写到了黑板上,请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就纷纷发言,并谈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也有所改观。
简言之语文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智的金钥匙。尽管她有时是灵光闪现,而有时又是千磨百炼的辛勤耕耘的结果,总之,世上无难事,只要你有心,学生的清纯“天门”就能向你突然打开。那时你面对的就是学生别样的生活和思想的洞天。
课堂教学机智是教师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亮丽而鲜活的花朵,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常常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景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新课程下,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但是,随之也产生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语文教学涉及面极广,而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后,总会提出各种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于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身陷困境、遭遇尴尬。所以有时教学过程中,会突然出现意外的事件,使得课堂氛围陡变。这时,就得靠教师的教育机智,巧妙地化解矛盾,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文中明确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一、因势利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利导”。当然,“导”的过程中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者,顺也;因势,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情势。利者,顺利,使有利也;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导示也。
案例1
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课时,通过讨论分析出杜十娘的性格特征,正当教师准备结课时,有学生就其中一点提出疑问,如果杜十娘真的坚强,就应该在认清了李甲的真面目时离开他,怎会为了一个出卖自己的负心人送掉性命?这种行为能叫坚强吗?
老师先是表扬学生能积极思考,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反问道:“如果杜十娘离开了李甲,她的命运将会怎样?”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发言,为杜十娘设计了许多种出路。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环境加以辨析,最终学生都认识到杜十娘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她最强烈的反抗只能用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表达。
这位教师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学生问题的这个“势”,起到了“导”的这个作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此文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2
我在教学《雷雨》时,通过认真分析后,我反复强调周朴园的性格中虚伪的一面,但是有学生提出了两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1、三十年前周朴园如果不爱侍萍,那么怎么会和他生儿育女?
2、三十年后,如果说周朴园不怀念侍萍,他又怎么会发现线索,反复追寻侍萍的结果?
我马上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态度,然后就这两问题引导学生对周朴园的虚伪展开深入的讨论。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我和学生得出了结论:年轻时的周朴园,面对青春美丽的侍萍应该是动了春心。但是,面对家长的干预和钱财权势的诱惑,他选择了背叛爱情,抛弃人性,这是他堕落的开始。年老时,他家财万贯,为了维护他在妻子子女面前的所谓尊严,他宁肯侍萍死去,而假惺惺的表示怀念,以次来糊弄侍萍,堵住侍萍的嘴。更为我们不齿的是想用肮脏的金钱来赎自己良心的债。由此同学都认识到,周朴园是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家伙。
我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求知这个“势”,引导大家分析人物的性格,从而让学生透过事务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质,这样不只是为教学而教学,而是告诉学生认识生活的方法:看人看事,要抓住实质,周朴园的本质就是自私,为了自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最美好的爱情。这样的教学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冷静思辨——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泼泼、生命力正处于最旺盛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这样一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意外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来冷静面对了。
案例3 :
我在讲《勾践灭吴》一课时,曾经以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导入,项羽破釜沉舟和勾践卧薪尝胆也成为激励他们的故事。学完本课后,又做了一个文言练习《范蠡事越王勾践》,里面有这样一句: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翻译到这里的时候,我又给学生讲了范蠡与文种的典故: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属镂之剑曰:“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种遂伏剑。
讲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男生就说“还以为勾践是个英雄呢,原来做过这等卑鄙的事”,听他这样一说,有的同学也开始唏嘘起来,勾践这个人物形象在他们心中开始大打折扣。这时,我就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于是就把这句话写到了黑板上,请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就纷纷发言,并谈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也有所改观。
简言之语文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智的金钥匙。尽管她有时是灵光闪现,而有时又是千磨百炼的辛勤耕耘的结果,总之,世上无难事,只要你有心,学生的清纯“天门”就能向你突然打开。那时你面对的就是学生别样的生活和思想的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