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最喜爱的工作岗位上,在众多荣誉和奖项中,我感觉最有成就的就是获得‘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身兼数职、荣誉无数,她却最在意学生对她的认可。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这样推评她——“作为一名上过山、下过乡、做过工、留过洋的杰出女性学者,她阅历丰富且多才多艺,实现了女性气质和学者风范的完美结合,她博学但不虚华,明察却不琐屑,宽容而不粗疏,自主又不张扬,在专业领域和教育界广受欣赏和尊重”。她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余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院长孙祁祥。饱经阅历的她,脸上却满是自足和快乐,宁静淡泊、知足常乐是她的人生写照。
成长——父爱如山
与很多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孙祁祥也经历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各种磨砺。孙祁祥毫无抱怨,相反,她说那段生活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的一笔财富。这种心态和个性的养成,与孙祁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出生在军人家庭,孙祁祥幼时过的是优越的生活。但父母并不娇惯这个唯一的小女儿。孙祁祥的父亲12岁参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正直刚强、做事认真,恪守承诺、遵守时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孙祁祥从小形成了独立的性格,自觉努力学习,成绩优异。
这么优秀的孩子,也被父亲打过。孙祁祥记得在12岁那年,她和小伙伴们采路边的蓖麻子并拿出去卖,回来就被父亲一顿揍。父亲说那是公家的东西,不能占公家的便宜。父亲就是这么公私分明的一个人。在孙祁祥眼里,父亲个子不高,但是形象很高大,父亲的品格影响了她的一生。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孙祁祥锻炼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能随遇而安。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爷爷是地主,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文革期间,孙祁祥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歧视”,入少先队、入共青团都受到过影响,十几岁的时候曾经想去当兵,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来招兵部队的领导都是她父亲多年前的一位老同事,但她最终还是因为政审没有通过。孙祁祥说,当时自己吵着闹着,但父亲的一番话让她冷静下来并且从此之后奉为人生指南。父亲说,“我和你母亲从小都是自己闯出来的,今后你的人生也要靠自己”。
高中以后去农村插队,从城市孩子到农村知青,孙祁祥说自己很快就适应了知青的生活,不久还被推举为带领20多名知青的队长。湖南农村有春播、双抢、秋种三季种稻,冬天还要修水利。孙祁祥每天第一个下田,最后一个收工。孙祁祥清晰记得下乡的第二年,她和知青们从公社挑种子粮回大队,每人挑100多斤的担子走20多里路,回到驻地,孙祁祥的衣服都跟肩膀上的血粘到一起,脱不下来“我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张祁祥说自己很坦然接受了这种命运,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因为工作出色,孙祁祥在农村入了党,在入党考核会上,年过八旬的老农对她称赞有加,“小孙这孩子能吃苦”。
求学——幸运遇良师
求学的日子是孙祁祥最快乐的时光。从高考到念完博士,她觉得自己跟同龄人相比,非常幸运。
“文革”后恢复高考,孙祁祥第一年考上了,但因为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因而放弃。第二次高考上了重点线,为了保险起见,她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当时被称为“西北第一名校”的兰州大学,并上了经济系。
“其实我当时喜欢的是文史哲类的专业,但是父亲建议我学经济。”孙祁祥说,父亲上过抗日军政大学,还在长沙军政干校当过马列教员,他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肯定亟需经济人才。父亲的一个建议也成就了如今的孙祁祥。
孙祁祥说自己很幸运,在大学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对学生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日后做教师起了示范的作用。孙祁祥记得那是一次上完政治经济学的课,她问了张照柯老师一个问题,他当时没答出来,说回去查查资料再告诉她。其实孙祁祥也没往心里去,如常上着晚自习,没想到50多岁的张教授从家里跑到自习室特意找到她,解答她的疑惑。“好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他作为老师的职责,对我日后有很深的影响”。孙祁祥至今都感激兰大的这些老师:不仅是治学严谨的态度,更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
在大学,孙祁祥的成绩也非常优秀。她记得第一学期上政经课,两个月之后,老师在没有任何通知时突击考试,但是孙祁祥考了96分,全班第一名。同学们称呼她为“女状元”,老师也因此很喜欢她。经济学的主要课程,孙祁祥总能保持第一名的成绩。同时,她对哲学也很痴迷,16岁的时候就开始订阅《哲学研究》,孙祁祥说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懂,就是觉得有意思,喜欢把自己搞得“深沉”一点,说完,她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从兰大硕士毕业后,孙祁祥留校任教。考北大的博士纯属偶然,因为自己很幸运地遇到了北大经济学教授、博导萧灼基。在武汉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孙祁祥遇到萧教授,两人简短的交谈后,萧教授就建议她考北大的博士。“我原来一直以为在兰大当老师就是我一辈子的安排了,根本没敢想过考北大”。经过一边备课授课一边复习考试的艰苦日子后,孙祁祥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了北大。
在北大这所兼收并蓄、有极大包容精神的学校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和萧教授包容不同观点、鼓励创新的态度,对孙祁祥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读博期间,她就陆续在一些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博士毕业前一年,孙祁祥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的称号。毕业后,孙祁祥就留在了北大,再次开始她喜欢的教学工作。
工作——
励精图治 行成于思
留在北大,似乎成了孙祁祥辉煌事业的开端。“其实,我一直感觉我是一个‘被动’的人,我的很多‘才能’可能都是被领导和同事挖掘出来的,是因为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才让我走到了今天”。孙祁祥说自己从小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也不设立什么目标,却总是得到意外惊喜。
北大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今年10月建系20周年,从筹建到现在所获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孙祁祥的心血付出。在北大任教的第二年,孙祁祥就被任命为当时保险学专业的主任。“我倒没想干什么大事业,只是觉得新鲜”,孙祁祥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忐忑接受了这项工作。只是没想到后面接踵而至许多难题:做教学大纲,排课程体系,讲授保险学课程。“当时,所有的保险名词对我都是全新概念,我得从头学起。但是,既然接下了任务,孙祁祥只能义无反顾地去做好。到如今,北大保险系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专业。孙祁祥说,如果说在筹建保险系的过程中她做了比较重要的贡献的话,主要是作为首任系主任,为学科建设做了一些基础工作,是群体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北大保险系。 2002年,孙祁祥开始担任北大经济学院主管教学和外事工作的副院长,不仅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许多例行的行政事务工作上,还做了许多提升经济学院形象和为师生创造更多机会的事情。例如举办了“外国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财经高管论坛”等。孙祁祥非常重视开拓师生的视野,她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眼界开阔的话,他看事物自然就会深刻得多,全面得多。
升任经济学院院长后,孙祁祥也努力为学院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上任之初,她就找寻到一大笔资金,为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做科研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我们就是要为教职工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给予各种激励,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她本人也是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孙祁祥是迄今为止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界最著名的机构——国际保险学会(IIS)唯一的一位亚洲学术主持人,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里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人。
最近,孙祁祥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她的团队承担了一项关于“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研究”的社科重大项目课题。孙祁祥认为,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深层次的不公平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需要建立以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此背景下,探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义巨大。在繁忙的教学、行政管理事务中,孙祁祥还能潜心做科研,这是拥有怎样心态和精力的一个人呢?
心境——保持年轻有秘诀
说她出生于1956年,大概没几个人相信。稍显蓬松的盘发,亲切平和的神态,一身运动服难掩健康苗条的身姿,走路时体态轻盈,谈话间端庄优雅,岁月似乎只定格在了她40出头的那个年纪。记者见到孙祁祥时,完全被她的开朗乐观所吸引。“同事和学生们都说我心态好,一天到晚都很阳光很开心”,孙祁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满足,就是保持年轻的秘诀。
“我很喜欢当老师,喜欢学校的氛围。”在“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北京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中国保险年度人物、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众多荣誉当中,孙祁祥最有成就感的是“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的称号。“其他奖项是专业领域的成绩,这个是我最喜爱的学生们的认可,听到喜讯时我很高兴也很激动”。直到现在说起,孙祁祥还难掩兴奋之情。拒绝过大公司的高薪聘请,也放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从政机会,但是孙祁祥从来不后悔,“我非常满足,学生、同事对我的认可让我特别欣慰,我觉得做这样的工作很有价值。”
“我喜欢运动,排球、乒乓球、游泳、羽毛球、滑雪我都喜欢”。孙祁祥从小喜欢打乒乓球,曾获得过中学女子乒乓球的冠军和北大研究生女子乒乓球亚军;在兰大时,曾当过系排球队队长,带领球队获得过全校冠军。不过她告诉记者,她最痴迷的还是打牌。都说爱好运动的人性情开朗,也更会缓解压力,孙祁祥正好验证了这点。
“我对工作很认真,很较劲,但对物质和其他方面的东西比较容易满足,不大喜欢抱怨。”孙祁祥说自己对很多世俗的东西看得很淡,“母亲从小教导我们:不要跟人比,‘人比人气死人,马比骡子驮不成’”。孙祁祥有她自己的人生哲学,因为许多事情从不奢望得到,所以当得到时就当是意外收获,心里就会很高兴。她觉得自己收获了这么多,是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以及学生的认可。孙祁祥对他们始终心怀感激。
记者手记:
走进孙院长的办公室,满眼的鲜花扑面而来,馨香流淌在整个房间。教师节刚过2天,学生、同事们送来的鲜花还开得正艳。我到达时,孙院长正送走一位客人,距跟我约定的时间正好差2分钟。自从升职为院长后,因为太多事务缠绕,孙院长已经许久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了,尤其是专访,我深感幸运。采访完,孙院长又要赶赴另一个会议,离开会时间正好还有5分钟。当晚7点,她还要主持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得伯格的北大演讲会。众多事务面前她没有一丝忙乱,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从容、优雅、自信洋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还有那爽朗的笑声,放佛是当时阴郁天气里照进的一道阳光,我也被深深感染在其中
成长——父爱如山
与很多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孙祁祥也经历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各种磨砺。孙祁祥毫无抱怨,相反,她说那段生活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成为日后学习、工作的一笔财富。这种心态和个性的养成,与孙祁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出生在军人家庭,孙祁祥幼时过的是优越的生活。但父母并不娇惯这个唯一的小女儿。孙祁祥的父亲12岁参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正直刚强、做事认真,恪守承诺、遵守时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孙祁祥从小形成了独立的性格,自觉努力学习,成绩优异。
这么优秀的孩子,也被父亲打过。孙祁祥记得在12岁那年,她和小伙伴们采路边的蓖麻子并拿出去卖,回来就被父亲一顿揍。父亲说那是公家的东西,不能占公家的便宜。父亲就是这么公私分明的一个人。在孙祁祥眼里,父亲个子不高,但是形象很高大,父亲的品格影响了她的一生。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孙祁祥锻炼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能随遇而安。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爷爷是地主,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文革期间,孙祁祥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歧视”,入少先队、入共青团都受到过影响,十几岁的时候曾经想去当兵,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来招兵部队的领导都是她父亲多年前的一位老同事,但她最终还是因为政审没有通过。孙祁祥说,当时自己吵着闹着,但父亲的一番话让她冷静下来并且从此之后奉为人生指南。父亲说,“我和你母亲从小都是自己闯出来的,今后你的人生也要靠自己”。
高中以后去农村插队,从城市孩子到农村知青,孙祁祥说自己很快就适应了知青的生活,不久还被推举为带领20多名知青的队长。湖南农村有春播、双抢、秋种三季种稻,冬天还要修水利。孙祁祥每天第一个下田,最后一个收工。孙祁祥清晰记得下乡的第二年,她和知青们从公社挑种子粮回大队,每人挑100多斤的担子走20多里路,回到驻地,孙祁祥的衣服都跟肩膀上的血粘到一起,脱不下来“我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张祁祥说自己很坦然接受了这种命运,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因为工作出色,孙祁祥在农村入了党,在入党考核会上,年过八旬的老农对她称赞有加,“小孙这孩子能吃苦”。
求学——幸运遇良师
求学的日子是孙祁祥最快乐的时光。从高考到念完博士,她觉得自己跟同龄人相比,非常幸运。
“文革”后恢复高考,孙祁祥第一年考上了,但因为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因而放弃。第二次高考上了重点线,为了保险起见,她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当时被称为“西北第一名校”的兰州大学,并上了经济系。
“其实我当时喜欢的是文史哲类的专业,但是父亲建议我学经济。”孙祁祥说,父亲上过抗日军政大学,还在长沙军政干校当过马列教员,他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肯定亟需经济人才。父亲的一个建议也成就了如今的孙祁祥。
孙祁祥说自己很幸运,在大学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对学生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日后做教师起了示范的作用。孙祁祥记得那是一次上完政治经济学的课,她问了张照柯老师一个问题,他当时没答出来,说回去查查资料再告诉她。其实孙祁祥也没往心里去,如常上着晚自习,没想到50多岁的张教授从家里跑到自习室特意找到她,解答她的疑惑。“好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他作为老师的职责,对我日后有很深的影响”。孙祁祥至今都感激兰大的这些老师:不仅是治学严谨的态度,更是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
在大学,孙祁祥的成绩也非常优秀。她记得第一学期上政经课,两个月之后,老师在没有任何通知时突击考试,但是孙祁祥考了96分,全班第一名。同学们称呼她为“女状元”,老师也因此很喜欢她。经济学的主要课程,孙祁祥总能保持第一名的成绩。同时,她对哲学也很痴迷,16岁的时候就开始订阅《哲学研究》,孙祁祥说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懂,就是觉得有意思,喜欢把自己搞得“深沉”一点,说完,她忍不住“哈哈”笑起来。
从兰大硕士毕业后,孙祁祥留校任教。考北大的博士纯属偶然,因为自己很幸运地遇到了北大经济学教授、博导萧灼基。在武汉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孙祁祥遇到萧教授,两人简短的交谈后,萧教授就建议她考北大的博士。“我原来一直以为在兰大当老师就是我一辈子的安排了,根本没敢想过考北大”。经过一边备课授课一边复习考试的艰苦日子后,孙祁祥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了北大。
在北大这所兼收并蓄、有极大包容精神的学校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和萧教授包容不同观点、鼓励创新的态度,对孙祁祥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读博期间,她就陆续在一些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博士毕业前一年,孙祁祥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的称号。毕业后,孙祁祥就留在了北大,再次开始她喜欢的教学工作。
工作——
励精图治 行成于思
留在北大,似乎成了孙祁祥辉煌事业的开端。“其实,我一直感觉我是一个‘被动’的人,我的很多‘才能’可能都是被领导和同事挖掘出来的,是因为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才让我走到了今天”。孙祁祥说自己从小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也不设立什么目标,却总是得到意外惊喜。
北大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今年10月建系20周年,从筹建到现在所获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孙祁祥的心血付出。在北大任教的第二年,孙祁祥就被任命为当时保险学专业的主任。“我倒没想干什么大事业,只是觉得新鲜”,孙祁祥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忐忑接受了这项工作。只是没想到后面接踵而至许多难题:做教学大纲,排课程体系,讲授保险学课程。“当时,所有的保险名词对我都是全新概念,我得从头学起。但是,既然接下了任务,孙祁祥只能义无反顾地去做好。到如今,北大保险系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专业。孙祁祥说,如果说在筹建保险系的过程中她做了比较重要的贡献的话,主要是作为首任系主任,为学科建设做了一些基础工作,是群体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北大保险系。 2002年,孙祁祥开始担任北大经济学院主管教学和外事工作的副院长,不仅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许多例行的行政事务工作上,还做了许多提升经济学院形象和为师生创造更多机会的事情。例如举办了“外国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经济”、“财经高管论坛”等。孙祁祥非常重视开拓师生的视野,她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眼界开阔的话,他看事物自然就会深刻得多,全面得多。
升任经济学院院长后,孙祁祥也努力为学院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上任之初,她就找寻到一大笔资金,为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做科研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我们就是要为教职工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提供一个好的平台,给予各种激励,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她本人也是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孙祁祥是迄今为止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界最著名的机构——国际保险学会(IIS)唯一的一位亚洲学术主持人,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里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人。
最近,孙祁祥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她的团队承担了一项关于“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研究”的社科重大项目课题。孙祁祥认为,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深层次的不公平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需要建立以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此背景下,探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意义巨大。在繁忙的教学、行政管理事务中,孙祁祥还能潜心做科研,这是拥有怎样心态和精力的一个人呢?
心境——保持年轻有秘诀
说她出生于1956年,大概没几个人相信。稍显蓬松的盘发,亲切平和的神态,一身运动服难掩健康苗条的身姿,走路时体态轻盈,谈话间端庄优雅,岁月似乎只定格在了她40出头的那个年纪。记者见到孙祁祥时,完全被她的开朗乐观所吸引。“同事和学生们都说我心态好,一天到晚都很阳光很开心”,孙祁祥说做好自己的事情,容易满足,就是保持年轻的秘诀。
“我很喜欢当老师,喜欢学校的氛围。”在“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北京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中国保险年度人物、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众多荣誉当中,孙祁祥最有成就感的是“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的称号。“其他奖项是专业领域的成绩,这个是我最喜爱的学生们的认可,听到喜讯时我很高兴也很激动”。直到现在说起,孙祁祥还难掩兴奋之情。拒绝过大公司的高薪聘请,也放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从政机会,但是孙祁祥从来不后悔,“我非常满足,学生、同事对我的认可让我特别欣慰,我觉得做这样的工作很有价值。”
“我喜欢运动,排球、乒乓球、游泳、羽毛球、滑雪我都喜欢”。孙祁祥从小喜欢打乒乓球,曾获得过中学女子乒乓球的冠军和北大研究生女子乒乓球亚军;在兰大时,曾当过系排球队队长,带领球队获得过全校冠军。不过她告诉记者,她最痴迷的还是打牌。都说爱好运动的人性情开朗,也更会缓解压力,孙祁祥正好验证了这点。
“我对工作很认真,很较劲,但对物质和其他方面的东西比较容易满足,不大喜欢抱怨。”孙祁祥说自己对很多世俗的东西看得很淡,“母亲从小教导我们:不要跟人比,‘人比人气死人,马比骡子驮不成’”。孙祁祥有她自己的人生哲学,因为许多事情从不奢望得到,所以当得到时就当是意外收获,心里就会很高兴。她觉得自己收获了这么多,是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以及学生的认可。孙祁祥对他们始终心怀感激。
记者手记:
走进孙院长的办公室,满眼的鲜花扑面而来,馨香流淌在整个房间。教师节刚过2天,学生、同事们送来的鲜花还开得正艳。我到达时,孙院长正送走一位客人,距跟我约定的时间正好差2分钟。自从升职为院长后,因为太多事务缠绕,孙院长已经许久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了,尤其是专访,我深感幸运。采访完,孙院长又要赶赴另一个会议,离开会时间正好还有5分钟。当晚7点,她还要主持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得伯格的北大演讲会。众多事务面前她没有一丝忙乱,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从容、优雅、自信洋溢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还有那爽朗的笑声,放佛是当时阴郁天气里照进的一道阳光,我也被深深感染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