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及其现状谈起,进一步分析了当代发展国际贸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进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构建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际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生产,抑或是不斷深化的国际分工,都在推动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尽管其道路并不十分平坦,但总体上的趋势是不断前进着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新型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两个必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最初产生的是产品交换,“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公社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1]后来,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另外,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由此国际贸易的必要因素正式得到了满足,不同国家之前的商品交易也因此实现,最早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形成。奴隶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较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而在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那个时期,尽管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不是很大,但此时的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城市手工业也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很大。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其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特征。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思想,以金银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一些国家也因此积累了原始资本。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建立并发展了大工业,改变着交通和通讯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此形成了国际分工,推动力国际贸易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贸易格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国际贸易仍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降。大型的垄断组织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开始对世界市场进行瓜分。
三、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和经济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全球贸易处于低速增长态势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的忧虑开始不断加剧。尽管金融危机过后的两年,新兴市场的国家曾经的确引领过全球贸易的增长,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后劲仍不足,尤其是2012年以来,国际贸易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国际贸易的增速于1990~2008年均为7%,而2009~2015年仅为3%,甚至2016年是1.7%。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增加、进一步深化发展因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稳定而显动力不足、全球化趋势的放缓及其带来的开放红利减弱和贸易增速放缓、汇率波动等。
(2)贸易保护主义抑制贸易的复苏
现如今的贸易世界所倡导的是贸易自由化,然而一些国家仍然不顾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反对,坚持实施贸易限制措施。举例来说,一些国家利用政府采购、自动出口限制以及“绿色壁垒”和检疫检验等非关税措施来进行贸易保护。另一方面,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更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举例来说,2003年,我国各行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限制比例均达60%以上,损失高达170亿元。而在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又以受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限制最多。[2]近些年来,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标准等亦开始成为争端的焦点。
(3)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在世界各国的贸易部门和各相关服务性行业的配合下,作为推动货物贸易的主要动力,国际贸易供应链和国际贸易物流的增速较为客观。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增幅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但发达国家仍旧是国际贸易的核心,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发展国际贸易面临的问题
(1)国际贸易的摩擦问题越发突出
一方面,在国际贸易进行交易的双方,很多都是属于不同的地区大洲之间,所以在整个国际贸易关系的进行中,特别是在贸易洽谈时,这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制度、法律、意识形态、贸易进行习惯等都大有不同。[3]也正因如此,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一些摩擦,而这一问题也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多而越发明显。
另一方面,国家间进行贸易交往时,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其为了尽可能的保护本国的利益,往往会采取一些或明显或隐蔽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这也加剧了国际贸易的摩擦。总体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等传统产品上有相对的优势,且其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生产标准液相对统一,故会倾向于选择采取如关税、配额等传统的贸易措施,或者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直接贸易措施对本国的利益进行保护。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在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等方面有着优势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生产的标准也比较复杂,甚至能够形成市场垄断,故它们会倾向于选择诸如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看似合理的隐蔽的贸易措施来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举例来说,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 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4]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非但没有给交易国带来“双赢”等局面,反而陷入了“愈出口,愈贫困,愈贫困,愈出口”的两难困境。 (2)国际贸易引发环境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交流,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正如前文所述,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等相对传统的产品上具有优势,而该类产品的特点是附加值低、污染大、能耗高。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甚至会将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这些都无疑是在破坏自然环境和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
另外,国际贸易的专业化还进一步导致了环境的脆弱性。由于贸易的日趋复杂化,生产变得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了脆弱性和对其他国家及其生态系统状况更大的依赖性,其结果是影响力越来越小。专业化也使得对新的环境状况的适应更加困难,而且所需的投入也更多。[5]
(3)交易变数较大
首先,在国际贸易交流的过程中,参与者除了交易方,还涉及海关、运输、商检等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交易都失败,甚至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法律上的纷争。特别是交易商品在跨国、跨地区的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的隐患,尽管我们有相关法规对买方、卖方、保险公司等主体责任进行规定,但实践中对处理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争议。
其次,随着国际贸易市场不断的开阔,交易双方的距离间隔显然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保证国际贸易的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远距离的交易过程中不会出现经济欺诈等情况。交易者一旦上当受骗,其对权力的维护也成了一个难题。
另外,国际贸易很容易受到交易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国际贸易也就因此而变得越来越难了。
五、构建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提出
基于前文所述的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均衡贸易各方的利益,使得贸易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倡导构建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和谐的基础是保持系统中各要素的各自特点和规律,从而达到实现系统中各主体共同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要求贸易双方在一定的约束下进行互动,这样一来,贸易各国在将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因分工协作而得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因规模扩大而形成的成本节约等益处,从而让国际贸易活动为贸易各国增加福利。
在全球贸易低速增长的态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结构需要创新与发展,这其中包括全球贸易体制的创新、贸易投资政策的创新等。特别是贸易体制的创新,维护并遵守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是租金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各个国家需要对多边机制引起重视,因为这是平衡大多数国家利益、解决国际争端病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平台。各国应加强协同合作,防御因贸易保护主义而导致的全球贸易增长受抑制的情况,建立并维护与其他重要经济伙伴国的良好经济关系,[6]促进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国际贸易环境。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缺陷,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改变相对贫困的状态,从而实现贸易双方共同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关于构建新型和谐国际关系的理论,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就需要我们从贸易制度设计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共赢性的自由贸易设计制度。这种制度以竞争优势理论作指导,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互利共赢。首先,这种制度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制约国际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从而保护贸易过程中的弱者的利益,甚至能帮助弱者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其次,该制度需要以人为本,确保贸易主体之间的产品有着不同方面的競争力,因而贸易产品、贸易主体都可以在该制度下实现良好的均衡。
另一方面是动态结构互补关系的构建。这种关系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在考虑社会进步和贸易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机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势互补来提供国家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实现国际贸易共赢的目标。因此,贸易主体需要时刻关注自身结构的变化和其优劣势之处。
基于上述理论,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逐步建立合作平等、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和谐新型国际贸易制度。我国应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推行更多类似“一带一路”的发展政策,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贸易机制,借助现有的区域合作平台,甚至可以更多的创建、参加不同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0 页。
[2]赵闻文,浅谈国际贸易现状及新趋势【J】,财经界,第109页
[3]吴海霓,构建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探索【J】,现代商业,第27页
[4]龚瑾,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等启示,管理观察【J】,2009年6月,第49页
[5]王兆密,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与环境【J】,中国商界,2010年第12期,第163页
[6]倪建军,中国国际经贸摩擦的根源与对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第14页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新型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产生国际贸易的两个必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最初产生的是产品交换,“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公社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1]后来,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另外,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由此国际贸易的必要因素正式得到了满足,不同国家之前的商品交易也因此实现,最早的对外贸易也随之形成。奴隶社会时期的对外贸易较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而在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那个时期,尽管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不是很大,但此时的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城市手工业也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很大。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其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特征。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思想,以金银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一些国家也因此积累了原始资本。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建立并发展了大工业,改变着交通和通讯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此形成了国际分工,推动力国际贸易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贸易格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国际贸易仍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降。大型的垄断组织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开始对世界市场进行瓜分。
三、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形式和经济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全球贸易处于低速增长态势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对全球经济的忧虑开始不断加剧。尽管金融危机过后的两年,新兴市场的国家曾经的确引领过全球贸易的增长,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后劲仍不足,尤其是2012年以来,国际贸易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国际贸易的增速于1990~2008年均为7%,而2009~2015年仅为3%,甚至2016年是1.7%。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增加、进一步深化发展因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稳定而显动力不足、全球化趋势的放缓及其带来的开放红利减弱和贸易增速放缓、汇率波动等。
(2)贸易保护主义抑制贸易的复苏
现如今的贸易世界所倡导的是贸易自由化,然而一些国家仍然不顾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反对,坚持实施贸易限制措施。举例来说,一些国家利用政府采购、自动出口限制以及“绿色壁垒”和检疫检验等非关税措施来进行贸易保护。另一方面,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更是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举例来说,2003年,我国各行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限制比例均达60%以上,损失高达170亿元。而在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又以受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限制最多。[2]近些年来,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标准等亦开始成为争端的焦点。
(3)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在世界各国的贸易部门和各相关服务性行业的配合下,作为推动货物贸易的主要动力,国际贸易供应链和国际贸易物流的增速较为客观。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增幅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但发达国家仍旧是国际贸易的核心,占据着主导地位。
四、发展国际贸易面临的问题
(1)国际贸易的摩擦问题越发突出
一方面,在国际贸易进行交易的双方,很多都是属于不同的地区大洲之间,所以在整个国际贸易关系的进行中,特别是在贸易洽谈时,这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制度、法律、意识形态、贸易进行习惯等都大有不同。[3]也正因如此,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一些摩擦,而这一问题也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多而越发明显。
另一方面,国家间进行贸易交往时,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故其为了尽可能的保护本国的利益,往往会采取一些或明显或隐蔽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这也加剧了国际贸易的摩擦。总体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等传统产品上有相对的优势,且其所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生产标准液相对统一,故会倾向于选择采取如关税、配额等传统的贸易措施,或者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直接贸易措施对本国的利益进行保护。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在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等方面有着优势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生产的标准也比较复杂,甚至能够形成市场垄断,故它们会倾向于选择诸如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看似合理的隐蔽的贸易措施来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举例来说,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国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 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4]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非但没有给交易国带来“双赢”等局面,反而陷入了“愈出口,愈贫困,愈贫困,愈出口”的两难困境。 (2)国际贸易引发环境问题
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交流,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正如前文所述,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等相对传统的产品上具有优势,而该类产品的特点是附加值低、污染大、能耗高。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甚至会将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这些都无疑是在破坏自然环境和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
另外,国际贸易的专业化还进一步导致了环境的脆弱性。由于贸易的日趋复杂化,生产变得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了脆弱性和对其他国家及其生态系统状况更大的依赖性,其结果是影响力越来越小。专业化也使得对新的环境状况的适应更加困难,而且所需的投入也更多。[5]
(3)交易变数较大
首先,在国际贸易交流的过程中,参与者除了交易方,还涉及海关、运输、商检等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交易都失败,甚至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法律上的纷争。特别是交易商品在跨国、跨地区的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的隐患,尽管我们有相关法规对买方、卖方、保险公司等主体责任进行规定,但实践中对处理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争议。
其次,随着国际贸易市场不断的开阔,交易双方的距离间隔显然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无法保证国际贸易的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远距离的交易过程中不会出现经济欺诈等情况。交易者一旦上当受骗,其对权力的维护也成了一个难题。
另外,国际贸易很容易受到交易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国际贸易也就因此而变得越来越难了。
五、构建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提出
基于前文所述的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均衡贸易各方的利益,使得贸易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倡导构建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和谐的基础是保持系统中各要素的各自特点和规律,从而达到实现系统中各主体共同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要求贸易双方在一定的约束下进行互动,这样一来,贸易各国在将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因分工协作而得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因规模扩大而形成的成本节约等益处,从而让国际贸易活动为贸易各国增加福利。
在全球贸易低速增长的态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结构需要创新与发展,这其中包括全球贸易体制的创新、贸易投资政策的创新等。特别是贸易体制的创新,维护并遵守多边贸易体制和规则是租金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中,各个国家需要对多边机制引起重视,因为这是平衡大多数国家利益、解决国际争端病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平台。各国应加强协同合作,防御因贸易保护主义而导致的全球贸易增长受抑制的情况,建立并维护与其他重要经济伙伴国的良好经济关系,[6]促进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国际贸易环境。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缺陷,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改变相对贫困的状态,从而实现贸易双方共同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关于构建新型和谐国际关系的理论,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型和谐的国际贸易关系,就需要我们从贸易制度设计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共赢性的自由贸易设计制度。这种制度以竞争优势理论作指导,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互利共赢。首先,这种制度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制约国际贸易过程中发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从而保护贸易过程中的弱者的利益,甚至能帮助弱者发挥自身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其次,该制度需要以人为本,确保贸易主体之间的产品有着不同方面的競争力,因而贸易产品、贸易主体都可以在该制度下实现良好的均衡。
另一方面是动态结构互补关系的构建。这种关系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在考虑社会进步和贸易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机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势互补来提供国家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实现国际贸易共赢的目标。因此,贸易主体需要时刻关注自身结构的变化和其优劣势之处。
基于上述理论,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主张“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逐步建立合作平等、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和谐新型国际贸易制度。我国应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推行更多类似“一带一路”的发展政策,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贸易机制,借助现有的区域合作平台,甚至可以更多的创建、参加不同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390 页。
[2]赵闻文,浅谈国际贸易现状及新趋势【J】,财经界,第109页
[3]吴海霓,构建新型和谐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探索【J】,现代商业,第27页
[4]龚瑾,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等启示,管理观察【J】,2009年6月,第49页
[5]王兆密,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与环境【J】,中国商界,2010年第12期,第163页
[6]倪建军,中国国际经贸摩擦的根源与对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