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国土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深入研究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本文基于衡阳县2005年和2016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2005年-2016年期间衡阳县不同区域(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耕地的变化数量、变化速率、变化方向、空间差异等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成原因,从而为衡阳县及我省耕地利用管理和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分析方法。
  关键词  衡阳县;耕地资源;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land use, based on the land use map of Hengyang County in 2005 and 2016, this paper analyzes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cultivate land, rate changes, changes direction and space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mountains、semi-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in Hengyang County during 2005 -2016,through GIS technolog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Therefore, it provides techn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the us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decisions of cultivated land in Hengyang County and our province.
  Keyword: Hengyang county,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dynamic change
  0  引言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获得粮食的基本物质基础,与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关系密切[1]。耕地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且区域间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耕地面积变化呈现不同的特征[1]。耕地保护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土地管理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重视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耕地的数量变化动态及其空间特点,分析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护、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整用地结构,促进农业优势地区的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6]。
  1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衡阳县地处衡阳市西北部,湘江中游,东南至衡阳市区仅18公里,辖区总面积2558.61平方公里。衡阳县地处五岭上升和洞庭湖下陷的过渡地带,即“衡阳盆地”北沿,区域内中部丘陵起伏,小块平原星罗棋布。衡阳县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约各占辖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衡阳县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衡阳县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近城区区域经济水平较高,近山区区域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区域的耕地保护形势也各有特征。
  1.2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衡阳县行政辖区内耕地。由于各时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差异,为便于研究,按照同一土地分类标准对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调整与统一,主要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相关耕地现状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图件主要包括2005年和2016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
  2  研究方法
  2.1转移矩阵分析
  借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转移矩阵,转移矩阵能够直观揭示每种景观斑块类型的减少面积及分别来自或转变为哪些景观斑块类型。由于本研究以耕地资源为研究目标,故将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耕地景观提取合并得到出现过耕地景观的区域,以此区域为转移矩阵的研究范围。利用2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10.1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生成转移矩阵。
  2.2耕地变化特征指标
  2.2.1耕地转移速率
  式中:为耕地在监测时期至期间的转移速率。为耕地在监测时期至期间转变为非耕地的面积总和,为耕地在监测期初的面积,为耕地在监测期间未变化的面积[6-7]。
  2.2.2耕地新增速率
  式中:为耕地在监测时期至期间的新增速率。为非耕地在监测时期至期间转变为耕地的面积,为耕地在监测期初的面积,为耕地在监测期间未变化的面积[2]。
  2.2.3耕地变化速率
  3  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3.1耕地转移速度分析
  近年来,衡阳县大量耕地转为其他用地,衡阳县2005年-2016年耕地空间变化情况见图1。通过表1分析,2005年-2016年衡阳县共有0.72%耕地转为非耕地,衡阳县耕地的转移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0.07%。从区域分布来看,耕地转移速率的关系为丘陵区>半山区>山区。由表2可知,2005年-2016年间衡阳县共新增耕地0.79%,耕地的年平均新增速率是0.08%。从区域分布来看,耕地新增速率的关系为丘陵区>山区>半山区。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情况,可得衡阳县耕地变化情况(表3),2005年-2016年全区共有1.51%的耕地发生了变化,其年平均变化速率为0.15%。以丘陵区耕地变化速率最快,年平均变化速率是0.23%,其次是山区,年平均变化速率是0.11%,丘陵区的耕地變化速率最小,为0.08%。   从区域分布来看,衡阳县丘陵区、半山区的耕地转移速率均高于新增速率,耕地资源的变化态势不容乐观。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率的关系为:丘陵区>山区>半山区。衡阳县丘陵区是耕地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也是耕地质量优良且集中连片区,但同时该区域也是经济条件最好、人文社会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因此,耕地的变化相对其他区域变化幅度较大。
  3.2耕地变化的来源去向分析
  3.2.1耕地减少去向的区域特征分析
  由耕地减少的去向(表4)可以看出,衡阳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去向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其导致耕地减少面积占耕地减少去向总量的94.16%,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去向为园地、其他农用地等),所占比例为5.22%。另外,地质灾害等原因造成耕地减少的数量占耕地去向数量的约0.62%。
  衡阳县耕地减少去向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表5)。耕地减少过程中,丘陵区减少耕地面积最多,山区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少。
  综合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去向,不难发现,三个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在耕地减少的去向中,建设占用所占的比重最大。随着衡阳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化重点区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这些区域的耕地为城市的扩展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条件,大量的耕地向建设用地流转。
  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由于不同农用地经济效益的差异,农民也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其表现形式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变化方向以耕地向果园、花卉、经济林等精细农业和园艺农业转变为主。
  在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建设占用造成耕地减少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变为未利用地的比重逐渐增大,这是由于一方面位于山区的耕地坡度大、土层薄、耕地破碎等,导致种粮的经济效益差,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山区的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纷纷弃农进城打工,造成部分土地无人耕种,引起耕地的抛荒。另一方面是因泥石流、崩滑塌、滑坡等自然灾害损毁了少量耕地。
  由此可以看出,衡阳县不同区域耕地变化的特征不完全相同,各区域的耕地减少去向与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需求有关。应立足于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分析各区域耕地变化的内在演变特征,因地制宜地、针对性地实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3.2.2耕地增加来源区域特征分析
  由新增加耕地的来源(表6)可以看出,衡阳县新增耕地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来源为园地、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全区耕地增加来源的85.96%,來自土地开发(来源为未利用地、水域中的滩涂)增加的耕地面积约占12.54%。来自土地复垦(来源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区耕地增加来源的0.49%。
  衡阳县耕地增加来源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表7)。丘陵区补充耕地面积最多,新补充耕地面积占全县新增耕地面积的56.57%,山区补充的耕地面积为全县新增耕地面积的37.55%,半山区面积最小,仅占5.88%。此外,丘陵区、半山区和山区新增耕地主要来源均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来源为园地、林地),占耕地增加总量的分别为90.50%、96.64%、77.46%,其次为土地开发(增加来源为未利用地、水域中的滩涂),其中丘陵区和山区的比例分别为8.07%、21.25%。来自土地复垦的(增加来源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新增耕地占耕地增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32%、3.34%、0.09%。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立足于本县实际,因地制宜的分区域制定相应的补充耕地途径:丘陵区应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尽量避免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山区和半山区,应加大土地开发的力度,加强对废弃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的复垦。另一方面应在对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但也不能片面强调未利用地的开发,以免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4  结论
  (1)采用耕地转移速率、耕地新增速率和耕地的变化速率等指标可以较好地体现衡阳县耕地资源的变化态势,为耕地保护研究提供技术分析手段。
  (2)2005年-2016年12年间全县共有0.72%的耕地转移为非耕地,衡阳县耕地的转移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0.07%,同期衡阳县共新增耕地0.79%,耕地年平均的新增速率是0.08%,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的结果,全区共1.51%耕地发生了变化,年平均变化速率是0.15%。
  (3)耕地转移速率、新增速率及相对变化率在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耕地转移速率的关系为丘陵区>半山区>山区;耕地新增速率的关系为丘陵区>山区>半山区;耕地相对变化率的关系,丘陵区>山区>半山区。
  (4)研究表明,衡阳县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耕地流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区域今后因深入分析各自耕地来源去向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性的耕地利用管理和保护决策。
  (5)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等生态保护的作用,这样既能高效地保护耕地,也能限制城镇建设的无序扩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红侠.张掖市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J].甘肃农业,2006,(2):75.
  [2]邵晓梅,谢俊奇.中国耕地资源区域变化态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6,29(1):36-41.
  [3]陈印军,吴凯.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 373-376.
  [4]何书金,李秀彬.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动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45-352.
  [5]赵翠薇,濮励杰,孟爱云.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耕地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广西江洲河江苏吴江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5):50-56.
  [6]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4,26(5): 38-45.
  [7]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 533-540.
  [8]俞勇军,陆玉麒.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2,(7):440-447.
  [9]庞英,王宝海,刘学忠等.山东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时空分异特征[J].资源科学.2007,(3):131-136.
  [10]黄贤金, 濮励杰,尚贵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在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01,(7):2-5.
  [11]朱道林.【土地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
  [12]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2.
  [13]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
  [14]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2005,(4):62-56.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对原有的、约定俗成的乡级习惯界线进行法定化,处理好界线争议问题,本文以湘潭市雨湖区作为试点区域,利用乡级习惯界线和0.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工作底图制作、边界线划定、界线协议书及附图编制、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确定了明确完整的乡级政区界线,形成了一套内容全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级政区界线勘定工作流程,且提供了合理可参考的界线争议处理办法,对其它地区开展乡级政区界线勘定工作具有借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力推的一个重要新方向,祁阳县以小城镇“10+X”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小城镇化并取得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新型城镇化下的祁阳县小城镇“10+X”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希望能为其它地区小城镇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10+X”工程;探讨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ng o
期刊
摘 要 本文利用大疆精灵4RTK无人机,对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同安村一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摄影测量,拍摄的照片并采用Pix4dmapper软件进行影像数据处理,生成滑坡区域正射影像图和三维模型,在此成果数据基础上进行测量、分析、研判,查明了滑坡的基本特征,划定了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为政府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用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无人机;Pix4dmapp
期刊
摘 要 在简述博物馆展陈现状、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空间、图文处理等方面的优势的基础上,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为例,探讨了GIS技术在地质博物馆展陈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博物馆;展陈;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Exhibit
期刊
摘 要 本文借助天津市结合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蓟州区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契机,以天津市蓟州区礼明庄镇东八沟村为例,运用ArcGIS软件将村级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评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综合梳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村庄发展瓶颈,明确村庄定位,最终划定东八沟村的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进行村级国土空间规划初次探索,促进微观尺度的国土空间优化,引领村级土地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随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工作推进,自然资源部印发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明确规定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数据为规划基础。在各种调查地类数据中,林业调查数据与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冲突的问题为困扰规划编制人员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两类不同来源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地类差异消除原则、处理思路、技术方法,并以城步县五团镇为例进行了数据差异处理,对空间规划编制中不同来源的林地数据差异处理进行了有益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收集的基础测绘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DEM数据等,提取精准扶贫监测指标要素,构建精准扶贫监测数据库,采用核密度分析、欧式距离分析、吸引力分析等方法,计算十八洞村交通网络密度指标值和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指标值,利用归一化和综合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得到十八洞村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数,用于反映十八洞村开展一系列扶贫专项工程后各个村寨的受益程度。  关键詞 基础测绘;精
期刊
摘 要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九江市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特征并对其2020年用地数量结构进行预测,对比分析规划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九江市用地数量结构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农用地、生态用地占比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快速增加;(2)采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对九江市的用地数量结构进行预测具有科学合理性。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采用科学方法预测,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期刊
摘 要 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创新,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有益探索。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改革的实验范畴。笔者在对娄底市下辖的新化县维山乡三联峒村、水车镇正龙村,双峰县青树坪镇归古村,涟源市杨市镇板桥村、龙山国有农场等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样本采集、实例分析,提出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摘 要 为分析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湖南省2009-2017年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两者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动态响应呈现差异性,表现为方向上的正负转换和趋势上的强弱起伏;耕地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远远高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变化的贡献度。  关键词 耕地资源;社会发展;向量自回归模型;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X2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