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
监制: 高坂希太郎
编剧: 黑田硫黄
类型: 动画/运动
影评撰文:小帅
宫崎骏的大作通常都会有那么些易于让你察觉的细节,就像你习惯了舒适的朋友一样,无论作为作者、监制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只要有“宫崎骏”这几个大字出现,我们都能臆想到很多让人舒服的元素。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喜欢这样一种风格。中年危机后的各位监制们有着极其相似的创作的风格,这就是历史与未来、现实与虚拟、生活与畅想的交融。无论是《风之谷》还是押井守的《攻壳》,这些特点都灌输其中;细腻的风景描画,让人沉醉的背景设计,这的确是难以超越的元素。也就是说,大师们更善描画,而非单一地创造。艺术来自于生活,当然,也有更加真实的东西存在。但愿你们爱上过自行车,因为同样拥有宫大人风格的《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简直就是眼前的生活。
不同于韩国人又硬又长毫无意义的铺垫,大师们的作品可能通篇都相对平静与未知的“沉闷”,但这种平静就是故事的过程,如同我们正在度过的每一天一样。也许,感到沉闷是因为并不了解自行车和环西赛,如若你有那么一点兴趣,则会发现满屏幕的兴趣点。所以,怎么理解真正属于成人的漫画卡通呢?《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就是最好的佐证,不需要《EVA》那种讨论十几年也讨论不清的人文概念,《茄子》完全靠兴趣和履历来理解,这时你会发现高坂希太郎也有如其老师宫崎骏的神奇之处。那种认真,绝对能让其他国家任何的监制汗颜。
其实无论从题材还是叙事形式上,就《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而言,并没有过多的创新,这部2003年作为日本最初进入戛纳电影节导演周的动画片从某方面来说甚至会显得很老套,但正是这种波澜不惊却能在细节上打动每一位能看明白它的观众。注意,如同前面所提,不要把它当做动画来看待,这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罢了。短短的46分钟,连大部分的OVA长度都算不上的参赛电影演绎了一个完整的励志故事,岛国战后的发展历史有过无数的寻找自我的历程,而由此带来的文化复兴同样继承了这一特点—寻找自我的主题充斥于各个年代的知名影片与卡通之中。本片主人公帕帕·贝奈海利以46分钟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我和对家乡纯真的感情,如果换算成骑行速度,你会发现这46分钟与影片中的骑行距离(大约30公里)是能完全符合的,是个标准的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的职业化速度,监制大人的细致之处可见一斑。
作为与环法大赛同样知名的世界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事,环西赛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知名度,只不过片中的比赛名称相对复杂—“环西班牙·贝尔塔大奖赛”,比赛在融合了地中海风情和欧陆风情的西班牙乡间穿行。当然,自行车仅仅是表达的方式,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却是主人公帕帕的故乡,安达卢西亚。安达卢西亚是西班牙乃至是整个欧洲最南端的地方,面临大西洋,那里有灿烂的阳光,金色的沙滩。另一方面,安达卢西亚也是弗拉明戈音乐的起源地,其实我们时常听到的西班牙音乐多是属于弗拉明戈音乐,红衣的西班牙女郎在热情的音乐下起舞,在片中结婚的一段也可以看到西班牙的舞蹈,颇有斗牛舞的刚劲和南美舞蹈的热情,而西班牙音乐在《茄子》中最精彩的表现则是最后冲刺阶段,伴随着帕帕的抬头突然响起的激昂而又急促的音乐,片子也随着音乐到达了最后的高潮。
最后的一段冲刺戏很是让人惊艳,抛开之前讲到的弗拉明戈音乐的伴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后几百米的冲刺阶段为了突出比赛的激烈和速度感,还有选手拼命的程度,画面中的人物变得草稿化,边缘多出的线条就像是速度的体现,凸显了一个个歇斯底里的自行车选手,这倒是完全不同于宫大师的人物刻画风格,当然,这毕竟是高坂希太郎的作品,完全露着宫大人风格的话,倒是不那么招人喜欢了。
重新说回自行车,西班牙自古就出最好的公路攀爬选手,历届环法大赛中驰骋于山地路段的冠军选手大多来自西班牙,而著名的西班牙人车队虽在平路赛段表现平平,但在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山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片中的帕帕·贝奈海利就是典型的西班牙选手,但他在并不擅长的平地冲刺赛段取得冠军,更让人感到了不易,我们发现他甚至用大盘小飞这种变态的齿轮搭配领骑,那熟悉的CP变速连声音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趣的是帕帕最大的竞争对手所谓的P.PHONE车队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德国电信T.MOBILE车队,队服和颜色基本没变,UVEX头盔简直就是按比例缩小,连队伍的骑行风格都延续了环法大赛中的真实情况。善于群体作战的T.MOBILE有着让人害怕的实力以及核心,片中的核心人物倒是显得反面了些,怎么也不愿意与乌尔里希和卡文迪什这些帅气的形象联系起来,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刚刚提过的真实性,片中的队形、战术基本取材于现实比赛,各项数据的应用也极其真实和标准。
查阅了有关安达卢西亚的一些数据,发现其红酒确实大有名气,而以茄子为主料的菜肴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要品尝安达卢西亚的正宗美食,去小吧及酒馆是最佳选择。由于历史渊源,这里的饮食带有深厚的阿拉伯烹饪的烙印。其烹调方法精细,安达卢西亚饮食可根据其内容分成两大类:海鲜风味和乡村风味。青豆蔬菜饭、野味和海鲜构成了安达卢西亚饮食的精髓。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营养丰富操作方便的安达卢西亚汤(Gazpacho),即一种以西红柿、黄瓜、辣椒、大蒜、食油和醋为基本原料的冷汤,另外还可按照喜好选择加放醋味麻辣酱油、油炸果和蒜泥等原料。在整个地区都可以享受到这道美味。这似乎也挺符合《茄子》里酒馆聚餐的场景,作为监制高坂希太郎似乎了解得足够多了。
故乡是帕帕心中的痛,因为在这里他失去了爱人,不想回来面对着自己曾经的伤,但是当他真正平静地站在山上看着故乡的夜景,他才知道自己对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爱,就像是片末酒吧老板唱的那首关于安达卢西亚的民谣,尽管是贫瘠的土地,但是曾经在这里被养育成人的那些人始终难以忘记自己的故乡。
顶着那炙热的风,眼睛里净是起伏的比利牛斯山的身影,离开了很久了吧?仿佛跟在当兵时的帕帕身后,骑车冲回家乡,边看家乡的夜景边握紧拳头流泪。又好像帕帕最后胜利时回到老场景,却是一言不发地望着以前熟悉的景象。最后离去之前向太阳底下给他一阵凉爽阴影的公牛招牌敬礼。除此之外,我想帕帕应该是找到了自己吧。 练习曲
导演: 陈怀恩
主演: 东明相/杨丽音等
自台湾开放自由行以来,越来越多的骑友把环岛骑行列入了疯狂名单。北京到上海1200公里你可能一刻也不愿多停留,而环台湾岛的1200公里却是一步也不想错过。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美不胜收的风景,其次就是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丰富了单调的旅程,也丰富了主人公的练习曲。
铁马顽童
导演: 大野伸介
主演: 远藤雄弥/中村优一/铃木裕树
还记得上学那会儿的各种社团吗?它们也许正是你坚持一生的梦想起点。本片以高中生阿辉所在的自行车部的存亡为引子,激发一帮骑车水平参差不齐的男孩子为之努力训练的故事。然而最终自行车部还是解散了,那么就告别自行车了吗?不,他们不会放弃骑车,更不会放下心中的梦想和尊严。
转山
导演: 杜家毅
主演: 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
这是一部被拍成电影的进藏骑行日记,主人公张书豪在毕业之后,带着哥哥的遗愿奔赴丽江,骑向西藏。期间有艰辛困苦、美景良民,有艳遇,也有摔伤。当然影片过分的理想主义忽略了一些客观事实,引起广大骑友的激烈讨论,褒贬不一。抛开对错,本片也是“致青春”的方式之一。
突破
导演: 彼得·叶茨
主演: 丹尼斯·克里斯托弗/丹尼斯·奎德
类型: 剧情/运动
这是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故事发生在印第安那州,四个出身低微的好朋友刚刚高中毕业,面对着未来的选择,另外三人都在考虑结婚、参军及找工作的时候,戴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一名意大利自行车赛选手。当然这就顺理成章地走向了青春励志片的套路。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幽默感,带给人欢乐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寻求突破,告别昨日。
一生的自行车计划
作者: [美]罗伊·沃雷克 比尔·科多夫斯基
译者: 黄致洁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也许你会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诚然,它的内容包括自行车选择和修理、身体锻炼、技巧训练、伤病预防等,涵盖非常全面。本书在介绍知识和经验之余,那充满趣味的文字,通过一个个事例和自行车达人的叙述,更是在展现骑行的魅力,这种魅力,可以让喜欢自行车的人更加酷爱,让没接触过自行车的人喜欢上,绝对不会无聊。
不去会死
作者: [日]石田裕辅
译者: 刘惠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知道今天奋斗在进藏路线甚至环中国、环球路上的骑友们有多少是受石田裕辅鼓舞的呢?一抓一大把吧。这本书是旅行类书籍中的经典,更是骑游类的启蒙之作。石田裕辅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寄托在一辆自行车上,看似一无所有的他却比别人都富有。出去看过才知道世界有多大,骑车丈量过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有多远,不要停止梦想,活着真好!
十七岁的单车
导演: 王小帅
主演: 崔林/李滨/高圆圆/周迅
这又是一部“致青春”的电影。作为中国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这辆显得有些过分漂亮的自行车不仅联络起了整部戏,而且成为了两位男生追求身份认同的象征,是影片计算到位的一笔。十七岁那年的我们,看重的东西很简单:懵懂的爱情,小小的自尊,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朝气,激昂地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无力前行。
单车圣经
作者: 《单车圣经》编委会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权威单车大百科,是数十位国内外专业车手、教练、技师经验和技巧的结晶,今年5月刚面世。书中内容全面、专业、实用,并配有千余张精美彩色插图,可以让车友轻松掌握自行车整车、配件及装备产品导购、调校维护保养、骑行技术、体能训练与健康、骑行安全等知识和技能。本书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必备的技术工具书和骑行指导书,无论是热爱骑行的入门级车友、单车资深玩家,还是经常参加赛事的业余选手,或是专业车店技师,都能从中获益。
单车途
作者: 丹尼·本特
译者: 廖鸿艳 毛传伟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一辆战车,四个背包,15000公里,作者骑车穿越欧亚大陆14个国家,最后到达印度的辰巴里克。偶然的心血来潮,却不想换来的却是全新的人生境遇。沙漠脱水,高原反应,刚逃出猎犬的獠牙又撞上象群的大腿;在绝境中遭遇俄罗斯黑帮,赤裸裸的抢劫,倒霉的食物中毒,被冰冷的猎枪抵住脑袋,被臭虫蛆虫洗礼,被美女鄙视,被男人骚扰……骑行路上的各种惊险刺激,挑动大条的神经和脆弱的心脏。随着丹尼的车轮,让我们一路向前。
我的青春在路上
穿越欧亚大陆的单车骑士
作者: 郑盛
出版社: 中西书局
23岁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为了梦想,骑上单车,横跨欧亚大陆,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上海到了伦敦。作者从八千多张照片中精选一部分配入书中。作者一路经历暴雪烈日、孤独饥渴,翻山涉水走荒漠,遇狼遭劫被驱逐,136天之后到达伦敦大本钟下,此时似乎所有的都停止了,这不是退缩,而是一种略带遗憾的满足,是一种略带镇定的惊喜。
骑车回巴黎
作者: 小白 卡卡 王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小白和卡卡是两个在北京工作的法国人,他们在欧亚大陆间走出了一条漫漫回家路,他们不住宾馆,不下馆子,不走城市,不去旅游景点,尽量不使用公共交通,就靠着两条骨肉相连的腿,和两辆饱经沧桑的人力自行车。美丽的风景、陌生的友情、路途的坎坷、环境的险恶、拮据的预算,让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饱尝旅途的复杂滋味。
一个人,骑车到拉萨
作者: 穆佳
出版社: 龙门书局
“到拉萨”是许多人的梦想起点,难怪进藏路线上拥挤着各路找自己、找梦想的人马。其实到拉萨不一定真能找到什么东西,要找什么东西也不一定非要到西藏,只是人们相信了一个道理:一场不安逸的旅行能把掩藏的另一面给逼出来。穆佳,把2011年的一场川藏骑行经历和感受凝萃成这本书。他的语言在情感的调动下变得十分丰富生动,精美的图片更加完美地诠释了这场旅途。他说,这不是一本攻略,也不是什么有大智慧的杰作,但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单车上路
作者: 刘文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作者刘文是个不折不扣的长途骑行爱好者,从骑行西藏开始,渐渐把目光放向远方的国度,想知道车轮可以载着他走多远。骑车在荒野、乡村、城市和人群中,扑面而来的文化冲击总让他产生各种不可思议的遭遇。在越南遭遇过流氓,在印度打工赚过钱,在埃塞俄比亚受到过好心人资助,在肯尼亚差点儿死在沙漠里,还在坦桑尼亚遇到狮子,在马拉维得疟疾险些丧命,最后终于到了终点南非,还被当地人用枪抵着脑袋。
监制: 高坂希太郎
编剧: 黑田硫黄
类型: 动画/运动
影评撰文:小帅
宫崎骏的大作通常都会有那么些易于让你察觉的细节,就像你习惯了舒适的朋友一样,无论作为作者、监制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只要有“宫崎骏”这几个大字出现,我们都能臆想到很多让人舒服的元素。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喜欢这样一种风格。中年危机后的各位监制们有着极其相似的创作的风格,这就是历史与未来、现实与虚拟、生活与畅想的交融。无论是《风之谷》还是押井守的《攻壳》,这些特点都灌输其中;细腻的风景描画,让人沉醉的背景设计,这的确是难以超越的元素。也就是说,大师们更善描画,而非单一地创造。艺术来自于生活,当然,也有更加真实的东西存在。但愿你们爱上过自行车,因为同样拥有宫大人风格的《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简直就是眼前的生活。
不同于韩国人又硬又长毫无意义的铺垫,大师们的作品可能通篇都相对平静与未知的“沉闷”,但这种平静就是故事的过程,如同我们正在度过的每一天一样。也许,感到沉闷是因为并不了解自行车和环西赛,如若你有那么一点兴趣,则会发现满屏幕的兴趣点。所以,怎么理解真正属于成人的漫画卡通呢?《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就是最好的佐证,不需要《EVA》那种讨论十几年也讨论不清的人文概念,《茄子》完全靠兴趣和履历来理解,这时你会发现高坂希太郎也有如其老师宫崎骏的神奇之处。那种认真,绝对能让其他国家任何的监制汗颜。
其实无论从题材还是叙事形式上,就《茄子-安达卢西亚之夏》而言,并没有过多的创新,这部2003年作为日本最初进入戛纳电影节导演周的动画片从某方面来说甚至会显得很老套,但正是这种波澜不惊却能在细节上打动每一位能看明白它的观众。注意,如同前面所提,不要把它当做动画来看待,这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罢了。短短的46分钟,连大部分的OVA长度都算不上的参赛电影演绎了一个完整的励志故事,岛国战后的发展历史有过无数的寻找自我的历程,而由此带来的文化复兴同样继承了这一特点—寻找自我的主题充斥于各个年代的知名影片与卡通之中。本片主人公帕帕·贝奈海利以46分钟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我和对家乡纯真的感情,如果换算成骑行速度,你会发现这46分钟与影片中的骑行距离(大约30公里)是能完全符合的,是个标准的职业自行车运动员的职业化速度,监制大人的细致之处可见一斑。
作为与环法大赛同样知名的世界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事,环西赛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知名度,只不过片中的比赛名称相对复杂—“环西班牙·贝尔塔大奖赛”,比赛在融合了地中海风情和欧陆风情的西班牙乡间穿行。当然,自行车仅仅是表达的方式,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却是主人公帕帕的故乡,安达卢西亚。安达卢西亚是西班牙乃至是整个欧洲最南端的地方,面临大西洋,那里有灿烂的阳光,金色的沙滩。另一方面,安达卢西亚也是弗拉明戈音乐的起源地,其实我们时常听到的西班牙音乐多是属于弗拉明戈音乐,红衣的西班牙女郎在热情的音乐下起舞,在片中结婚的一段也可以看到西班牙的舞蹈,颇有斗牛舞的刚劲和南美舞蹈的热情,而西班牙音乐在《茄子》中最精彩的表现则是最后冲刺阶段,伴随着帕帕的抬头突然响起的激昂而又急促的音乐,片子也随着音乐到达了最后的高潮。
最后的一段冲刺戏很是让人惊艳,抛开之前讲到的弗拉明戈音乐的伴奏,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后几百米的冲刺阶段为了突出比赛的激烈和速度感,还有选手拼命的程度,画面中的人物变得草稿化,边缘多出的线条就像是速度的体现,凸显了一个个歇斯底里的自行车选手,这倒是完全不同于宫大师的人物刻画风格,当然,这毕竟是高坂希太郎的作品,完全露着宫大人风格的话,倒是不那么招人喜欢了。
重新说回自行车,西班牙自古就出最好的公路攀爬选手,历届环法大赛中驰骋于山地路段的冠军选手大多来自西班牙,而著名的西班牙人车队虽在平路赛段表现平平,但在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山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片中的帕帕·贝奈海利就是典型的西班牙选手,但他在并不擅长的平地冲刺赛段取得冠军,更让人感到了不易,我们发现他甚至用大盘小飞这种变态的齿轮搭配领骑,那熟悉的CP变速连声音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趣的是帕帕最大的竞争对手所谓的P.PHONE车队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德国电信T.MOBILE车队,队服和颜色基本没变,UVEX头盔简直就是按比例缩小,连队伍的骑行风格都延续了环法大赛中的真实情况。善于群体作战的T.MOBILE有着让人害怕的实力以及核心,片中的核心人物倒是显得反面了些,怎么也不愿意与乌尔里希和卡文迪什这些帅气的形象联系起来,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刚刚提过的真实性,片中的队形、战术基本取材于现实比赛,各项数据的应用也极其真实和标准。
查阅了有关安达卢西亚的一些数据,发现其红酒确实大有名气,而以茄子为主料的菜肴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要品尝安达卢西亚的正宗美食,去小吧及酒馆是最佳选择。由于历史渊源,这里的饮食带有深厚的阿拉伯烹饪的烙印。其烹调方法精细,安达卢西亚饮食可根据其内容分成两大类:海鲜风味和乡村风味。青豆蔬菜饭、野味和海鲜构成了安达卢西亚饮食的精髓。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营养丰富操作方便的安达卢西亚汤(Gazpacho),即一种以西红柿、黄瓜、辣椒、大蒜、食油和醋为基本原料的冷汤,另外还可按照喜好选择加放醋味麻辣酱油、油炸果和蒜泥等原料。在整个地区都可以享受到这道美味。这似乎也挺符合《茄子》里酒馆聚餐的场景,作为监制高坂希太郎似乎了解得足够多了。
故乡是帕帕心中的痛,因为在这里他失去了爱人,不想回来面对着自己曾经的伤,但是当他真正平静地站在山上看着故乡的夜景,他才知道自己对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爱,就像是片末酒吧老板唱的那首关于安达卢西亚的民谣,尽管是贫瘠的土地,但是曾经在这里被养育成人的那些人始终难以忘记自己的故乡。
顶着那炙热的风,眼睛里净是起伏的比利牛斯山的身影,离开了很久了吧?仿佛跟在当兵时的帕帕身后,骑车冲回家乡,边看家乡的夜景边握紧拳头流泪。又好像帕帕最后胜利时回到老场景,却是一言不发地望着以前熟悉的景象。最后离去之前向太阳底下给他一阵凉爽阴影的公牛招牌敬礼。除此之外,我想帕帕应该是找到了自己吧。 练习曲
导演: 陈怀恩
主演: 东明相/杨丽音等
自台湾开放自由行以来,越来越多的骑友把环岛骑行列入了疯狂名单。北京到上海1200公里你可能一刻也不愿多停留,而环台湾岛的1200公里却是一步也不想错过。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美不胜收的风景,其次就是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丰富了单调的旅程,也丰富了主人公的练习曲。
铁马顽童
导演: 大野伸介
主演: 远藤雄弥/中村优一/铃木裕树
还记得上学那会儿的各种社团吗?它们也许正是你坚持一生的梦想起点。本片以高中生阿辉所在的自行车部的存亡为引子,激发一帮骑车水平参差不齐的男孩子为之努力训练的故事。然而最终自行车部还是解散了,那么就告别自行车了吗?不,他们不会放弃骑车,更不会放下心中的梦想和尊严。
转山
导演: 杜家毅
主演: 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
这是一部被拍成电影的进藏骑行日记,主人公张书豪在毕业之后,带着哥哥的遗愿奔赴丽江,骑向西藏。期间有艰辛困苦、美景良民,有艳遇,也有摔伤。当然影片过分的理想主义忽略了一些客观事实,引起广大骑友的激烈讨论,褒贬不一。抛开对错,本片也是“致青春”的方式之一。
突破
导演: 彼得·叶茨
主演: 丹尼斯·克里斯托弗/丹尼斯·奎德
类型: 剧情/运动
这是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故事发生在印第安那州,四个出身低微的好朋友刚刚高中毕业,面对着未来的选择,另外三人都在考虑结婚、参军及找工作的时候,戴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一名意大利自行车赛选手。当然这就顺理成章地走向了青春励志片的套路。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幽默感,带给人欢乐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寻求突破,告别昨日。
一生的自行车计划
作者: [美]罗伊·沃雷克 比尔·科多夫斯基
译者: 黄致洁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也许你会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诚然,它的内容包括自行车选择和修理、身体锻炼、技巧训练、伤病预防等,涵盖非常全面。本书在介绍知识和经验之余,那充满趣味的文字,通过一个个事例和自行车达人的叙述,更是在展现骑行的魅力,这种魅力,可以让喜欢自行车的人更加酷爱,让没接触过自行车的人喜欢上,绝对不会无聊。
不去会死
作者: [日]石田裕辅
译者: 刘惠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知道今天奋斗在进藏路线甚至环中国、环球路上的骑友们有多少是受石田裕辅鼓舞的呢?一抓一大把吧。这本书是旅行类书籍中的经典,更是骑游类的启蒙之作。石田裕辅把自己的大半生都寄托在一辆自行车上,看似一无所有的他却比别人都富有。出去看过才知道世界有多大,骑车丈量过才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有多远,不要停止梦想,活着真好!
十七岁的单车
导演: 王小帅
主演: 崔林/李滨/高圆圆/周迅
这又是一部“致青春”的电影。作为中国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这辆显得有些过分漂亮的自行车不仅联络起了整部戏,而且成为了两位男生追求身份认同的象征,是影片计算到位的一笔。十七岁那年的我们,看重的东西很简单:懵懂的爱情,小小的自尊,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朝气,激昂地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无力前行。
单车圣经
作者: 《单车圣经》编委会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权威单车大百科,是数十位国内外专业车手、教练、技师经验和技巧的结晶,今年5月刚面世。书中内容全面、专业、实用,并配有千余张精美彩色插图,可以让车友轻松掌握自行车整车、配件及装备产品导购、调校维护保养、骑行技术、体能训练与健康、骑行安全等知识和技能。本书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必备的技术工具书和骑行指导书,无论是热爱骑行的入门级车友、单车资深玩家,还是经常参加赛事的业余选手,或是专业车店技师,都能从中获益。
单车途
作者: 丹尼·本特
译者: 廖鸿艳 毛传伟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一辆战车,四个背包,15000公里,作者骑车穿越欧亚大陆14个国家,最后到达印度的辰巴里克。偶然的心血来潮,却不想换来的却是全新的人生境遇。沙漠脱水,高原反应,刚逃出猎犬的獠牙又撞上象群的大腿;在绝境中遭遇俄罗斯黑帮,赤裸裸的抢劫,倒霉的食物中毒,被冰冷的猎枪抵住脑袋,被臭虫蛆虫洗礼,被美女鄙视,被男人骚扰……骑行路上的各种惊险刺激,挑动大条的神经和脆弱的心脏。随着丹尼的车轮,让我们一路向前。
我的青春在路上
穿越欧亚大陆的单车骑士
作者: 郑盛
出版社: 中西书局
23岁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为了梦想,骑上单车,横跨欧亚大陆,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上海到了伦敦。作者从八千多张照片中精选一部分配入书中。作者一路经历暴雪烈日、孤独饥渴,翻山涉水走荒漠,遇狼遭劫被驱逐,136天之后到达伦敦大本钟下,此时似乎所有的都停止了,这不是退缩,而是一种略带遗憾的满足,是一种略带镇定的惊喜。
骑车回巴黎
作者: 小白 卡卡 王铮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小白和卡卡是两个在北京工作的法国人,他们在欧亚大陆间走出了一条漫漫回家路,他们不住宾馆,不下馆子,不走城市,不去旅游景点,尽量不使用公共交通,就靠着两条骨肉相连的腿,和两辆饱经沧桑的人力自行车。美丽的风景、陌生的友情、路途的坎坷、环境的险恶、拮据的预算,让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饱尝旅途的复杂滋味。
一个人,骑车到拉萨
作者: 穆佳
出版社: 龙门书局
“到拉萨”是许多人的梦想起点,难怪进藏路线上拥挤着各路找自己、找梦想的人马。其实到拉萨不一定真能找到什么东西,要找什么东西也不一定非要到西藏,只是人们相信了一个道理:一场不安逸的旅行能把掩藏的另一面给逼出来。穆佳,把2011年的一场川藏骑行经历和感受凝萃成这本书。他的语言在情感的调动下变得十分丰富生动,精美的图片更加完美地诠释了这场旅途。他说,这不是一本攻略,也不是什么有大智慧的杰作,但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单车上路
作者: 刘文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作者刘文是个不折不扣的长途骑行爱好者,从骑行西藏开始,渐渐把目光放向远方的国度,想知道车轮可以载着他走多远。骑车在荒野、乡村、城市和人群中,扑面而来的文化冲击总让他产生各种不可思议的遭遇。在越南遭遇过流氓,在印度打工赚过钱,在埃塞俄比亚受到过好心人资助,在肯尼亚差点儿死在沙漠里,还在坦桑尼亚遇到狮子,在马拉维得疟疾险些丧命,最后终于到了终点南非,还被当地人用枪抵着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