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同学们,这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
师:(诵读投影显示的文字)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极矣。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显得……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师:你们知道“制”是什么意思?
生全体:规模。
师:哪里有“制”作“规模”讲,哪里有?
师、生全体:《岳阳楼记》:“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要求,再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规模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
师:好,有没有找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先请第一组。(指名)你找到的是哪里?
生:我找的是第一小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是写规模庞大;“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写阿房宫很雄伟;然后“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写规模很大;“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也是写规模很大。
师:好的。这位同学抓住课文第一部分,既读了有关句子,还作了简要分析。我们再看看后面,哪些句子写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二组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第二节,“妃嫔媵嫱”一直到“焚椒兰也”,都是写宫女的“众”。
师:你能简要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宫女的“众”的?
生:他是从侧面来写的,比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师:对。这里“绿云扰扰”是指什么?
生全体:头发。
师:对,是头发,这也表现了宫女的多。“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黑,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有没有注意到,有人说“他眼睛黑得发绿”,也有人说“这衣服的颜色绿得发黑”,说明这黑色和绿色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相互之间是难以区分的,所以这里其实就是说“黑云”,“扰扰”是说飘飘的样子,说明宫女的确很多。那么写“宫中之宝可谓多矣”的句子在哪里?哪个同学说说?
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略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表现了宫中宝物的多。
师:好。这里“经营”是什么意思,你能回答吗?
生:都是指金玉珠宝等物。
师: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文言文理解的方法。理解这个“经营”,可以从哪些词语入手?
生全体:收藏,精英。
师:对。这三个句子虽然从修辞来讲,不能算是互文。但是像这一种排列的句子,可以互相参照,是一种反复,同时又回避词语单调简单的重复。可以用“互文”的概念来理解,“合而见义”从而“解其义”,所以“经营”、“精英”,都是指六国费尽心思从其他国家争抢、抢夺来的宝物。第三组同学说说“其费可谓靡矣”。
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置逦迤,秦人亦不甚惜。
师:哦,这是耗费的奢靡。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蜀山兀,阿房出。
师:“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都砍光了。好的,请坐。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理解的?
生: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
师:好的。有同学问“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个句子书上没有注释,他不懂,你能解释一下?
生:参差的瓦缝比身上的帛缕还多。
师:对。这告诉我们房子上一片一片的瓦形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衣服上一缕一缕的丝还要多。作者仍然是用夸张、比较、衬托的手法,来突出它耗费之靡。好,请最后一组同学说说“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生:我认为应该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置逦迤,秦人亦不甚惜”。
师:对,这是非常典型的句子。把宝鼎当做破锅,把金玉当做沙砾,可见其奢靡的程度。《阿房宫赋》,有人称之为“千古第一赋”,它典型地表现了赋的内容和特征。“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赋”特别重视……
生全体:铺陈。
师:对,铺陈排比。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陈,就是从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我用一个字,杜牧写一大排句子,我几个句子,他用通篇来表现。这就是铺陈。铺陈的作用大家体会出来了吗?
生:更能突出表现描写的对象,语言有气势。
师:哦,主要有两点。一是更突出事物的特点,还有一点是语言有气势,增强表现力。怎样使语言有气势啊?对,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组合到一起,表现了语言的气势,语言具有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魅力,征服了我们。下面我想通过诵读,请大家整体感受一下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 师(配乐诵读全文):现在同学们也尝试一下,选择一两个句子、一两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就行。有哪位同学主动试一下?(指名,生读第二小节。)
师:总的来说不错,就是意味的表现稍微欠缺了一点。比如“而望幸焉”这里,可以稍微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当然读好这一段,关键在于虚词的处理,你们知道是哪一个虚词?
生全体:也。
师:对,大家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也”?
生全体:六个。
师:那你们体会一下这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没有发现?
生全体:最后一个。
师:对。前面五个“也”是表判断,而最后一个“也”更多的是强调。前面五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大家读的时候,要体会宫女们的心情。“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车又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我们要读出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下面同学们集体把这一段再读一下。(生集体读)
师:《文心雕龙》说“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那么他要写什么“志”呢?课前就有同学问:“本文点明主旨的是不是最后一句?”
生全体意见不一。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理解。其实我觉得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某一句,这一段都是作者在表达他的思想。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中的“后人”是指什么样的后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消灭他们呢?“族灭”就是“灭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家注意,这里四个“后人”的内涵、所指的对象是否一致?
生全体: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呢?哪位同学分析一下?(指名)
生:第一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师:是后人的后人。假如说,我们解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文章的背景,如果从杜牧写作的年代、时期来看,他写于唐,唐敬宗大造宫室,不问政事,所以这个“后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唐以后的后人”。最后一个“后人”是第三个“后人”的意思呢,还是前面两个“后人”的意思呢?
生全体:和前面两个一样。
师:对。四个“后人”两层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三个是指唐以后的人,是这样的吧?其实,这四个“后人”两个意思,又指一个共同的对象,是什么?
生:国君。
师:对,主要是指君主、皇帝。黄老师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忽然有感而发,把它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下面我们再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全体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这段话理解得很到位。下面同学们自由发挥,谈自己的评价,不要碍我面子。哪位同学先说说?(指名)你喜欢哪一个?
生:我觉得都有长处。(生笑)
师:都有长处,言外之意——都有短处。你说说看我们的长短看。
生:原文前面一半写到“谁得而族灭也”,是单指秦国破灭这件事情,而您写的范围更大一点,所以前面一半您写得好。到后面,他的思维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而您最后“得失之故,归之于天”,只是对前面再来一个总说,而他写的思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师:这位同学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了评说。我听得出来,她更喜欢杜牧。(生笑)从时空来讲,我写的更有时空感;从语言形式说,杜牧的文章思想上在不断加深,而我写的最后一句只是前面观点的重复而已。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我觉得杜牧写得好。因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都是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使后人以史为鉴;而您写的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
师:就是和前面的描写关系不是太紧密?哦,她是从文章的思路进行比较的。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想法,现在不能一一讨论了。比较到现在,同学们回想全文内容,或看黄老师缩写的这段话,(投影显示)在这段话里挑三个字,把全文概括出来。《阿房宫赋》洋洋千言,其实三字足矣。大家想想,哪三字呢?
生:奢、亡、鉴。
师:“奢、亡、鉴”,我读到最后,也只剩下这三个字。
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篇千古美文,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个字,记住前人留给我们的教训。
同学们,这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
师:(诵读投影显示的文字)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宫中之宝可谓……
生全体: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全体: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全体:极矣。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全体: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的一个字,(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全体: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显得……
生全体: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师:你们知道“制”是什么意思?
生全体:规模。
师:哪里有“制”作“规模”讲,哪里有?
师、生全体:《岳阳楼记》:“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要求,再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第一组同学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规模庞大;第二组看看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三组找一找“其费可谓靡矣”;最后一个组找“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
师:好,有没有找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先请第一组。(指名)你找到的是哪里?
生:我找的是第一小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是写规模庞大;“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是写阿房宫很雄伟;然后“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写规模很大;“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也是写规模很大。
师:好的。这位同学抓住课文第一部分,既读了有关句子,还作了简要分析。我们再看看后面,哪些句子写宫中之女的众、宫中之宝的多。第二组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第二节,“妃嫔媵嫱”一直到“焚椒兰也”,都是写宫女的“众”。
师:你能简要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宫女的“众”的?
生:他是从侧面来写的,比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师:对。这里“绿云扰扰”是指什么?
生全体:头发。
师:对,是头发,这也表现了宫女的多。“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黑,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有没有注意到,有人说“他眼睛黑得发绿”,也有人说“这衣服的颜色绿得发黑”,说明这黑色和绿色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相互之间是难以区分的,所以这里其实就是说“黑云”,“扰扰”是说飘飘的样子,说明宫女的确很多。那么写“宫中之宝可谓多矣”的句子在哪里?哪个同学说说?
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略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表现了宫中宝物的多。
师:好。这里“经营”是什么意思,你能回答吗?
生:都是指金玉珠宝等物。
师: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文言文理解的方法。理解这个“经营”,可以从哪些词语入手?
生全体:收藏,精英。
师:对。这三个句子虽然从修辞来讲,不能算是互文。但是像这一种排列的句子,可以互相参照,是一种反复,同时又回避词语单调简单的重复。可以用“互文”的概念来理解,“合而见义”从而“解其义”,所以“经营”、“精英”,都是指六国费尽心思从其他国家争抢、抢夺来的宝物。第三组同学说说“其费可谓靡矣”。
生: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置逦迤,秦人亦不甚惜。
师:哦,这是耗费的奢靡。有没有不同理解?
生:蜀山兀,阿房出。
师:“蜀山兀,阿房出”,就是说把蜀山的东西都砍光了。好的,请坐。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理解的?
生:从“使负栋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语”。
师:好的。有同学问“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个句子书上没有注释,他不懂,你能解释一下?
生:参差的瓦缝比身上的帛缕还多。
师:对。这告诉我们房子上一片一片的瓦形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衣服上一缕一缕的丝还要多。作者仍然是用夸张、比较、衬托的手法,来突出它耗费之靡。好,请最后一组同学说说“其奢可谓极矣”体现在哪里。
生:我认为应该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置逦迤,秦人亦不甚惜”。
师:对,这是非常典型的句子。把宝鼎当做破锅,把金玉当做沙砾,可见其奢靡的程度。《阿房宫赋》,有人称之为“千古第一赋”,它典型地表现了赋的内容和特征。“赋”的形式特征是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赋”特别重视……
生全体:铺陈。
师:对,铺陈排比。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陈,就是从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我用一个字,杜牧写一大排句子,我几个句子,他用通篇来表现。这就是铺陈。铺陈的作用大家体会出来了吗?
生:更能突出表现描写的对象,语言有气势。
师:哦,主要有两点。一是更突出事物的特点,还有一点是语言有气势,增强表现力。怎样使语言有气势啊?对,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组合到一起,表现了语言的气势,语言具有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和魅力,征服了我们。下面我想通过诵读,请大家整体感受一下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 师(配乐诵读全文):现在同学们也尝试一下,选择一两个句子、一两个片段,能够在诵读中表现赋的特点就行。有哪位同学主动试一下?(指名,生读第二小节。)
师:总的来说不错,就是意味的表现稍微欠缺了一点。比如“而望幸焉”这里,可以稍微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当然读好这一段,关键在于虚词的处理,你们知道是哪一个虚词?
生全体:也。
师:对,大家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也”?
生全体:六个。
师:那你们体会一下这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有没有发现?
生全体:最后一个。
师:对。前面五个“也”是表判断,而最后一个“也”更多的是强调。前面五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要相对疏离一些。大家读的时候,要体会宫女们的心情。“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车又慢慢地远走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我们要读出效果来,让我们觉得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下面同学们集体把这一段再读一下。(生集体读)
师:《文心雕龙》说“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那么他要写什么“志”呢?课前就有同学问:“本文点明主旨的是不是最后一句?”
生全体意见不一。
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理解。其实我觉得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某一句,这一段都是作者在表达他的思想。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中的“后人”是指什么样的后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谁能够消灭他们呢?“族灭”就是“灭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家注意,这里四个“后人”的内涵、所指的对象是否一致?
生全体: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呢?哪位同学分析一下?(指名)
生:第一和第二个“后人”,是一个意思,相对于秦人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是相对于前面两个后人的再一个“后人”,是后人的后人。
师:是后人的后人。假如说,我们解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文章的背景,如果从杜牧写作的年代、时期来看,他写于唐,唐敬宗大造宫室,不问政事,所以这个“后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唐以后的后人”。最后一个“后人”是第三个“后人”的意思呢,还是前面两个“后人”的意思呢?
生全体:和前面两个一样。
师:对。四个“后人”两层意思,一、二、四,是指秦以后的人,第三个是指唐以后的人,是这样的吧?其实,这四个“后人”两个意思,又指一个共同的对象,是什么?
生:国君。
师:对,主要是指君主、皇帝。黄老师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忽然有感而发,把它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下面我们再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全体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这段话理解得很到位。下面同学们自由发挥,谈自己的评价,不要碍我面子。哪位同学先说说?(指名)你喜欢哪一个?
生:我觉得都有长处。(生笑)
师:都有长处,言外之意——都有短处。你说说看我们的长短看。
生:原文前面一半写到“谁得而族灭也”,是单指秦国破灭这件事情,而您写的范围更大一点,所以前面一半您写得好。到后面,他的思维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而您最后“得失之故,归之于天”,只是对前面再来一个总说,而他写的思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师:这位同学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了评说。我听得出来,她更喜欢杜牧。(生笑)从时空来讲,我写的更有时空感;从语言形式说,杜牧的文章思想上在不断加深,而我写的最后一句只是前面观点的重复而已。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我觉得杜牧写得好。因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都是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使后人以史为鉴;而您写的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
师:就是和前面的描写关系不是太紧密?哦,她是从文章的思路进行比较的。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想法,现在不能一一讨论了。比较到现在,同学们回想全文内容,或看黄老师缩写的这段话,(投影显示)在这段话里挑三个字,把全文概括出来。《阿房宫赋》洋洋千言,其实三字足矣。大家想想,哪三字呢?
生:奢、亡、鉴。
师:“奢、亡、鉴”,我读到最后,也只剩下这三个字。
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篇千古美文,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个字,记住前人留给我们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