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撰写中的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案是教師教学准备结果的物化表现形态,集中体现了教师对特定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的深度理解,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图,既对教学过程起着导航作用,又是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的参照坐标。在教案撰写中,有效处理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关系,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运用好现代媒体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明确课标要求、教材意图与学生实际,作为安排预设期待的依据,要充分预见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作为安排生成空间的条件,要合理、有节制地设计现代媒体技术运用的时机与方式。
  【关键词】教案 预设期待 生成空间 现代媒体技术
  教案的撰写是每个教师的日常功课,如何在现代媒体技术日益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条件下写好教案,使其真正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都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最主要凭借,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这些关乎教学成败的最重要元素,几乎都能够在教师撰写的教案中得到反映。因此,教案撰写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对教学效果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探索,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教师精心预设,师生有效互动生成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第二,随着现代媒体技术向课堂教学的深度渗透,教师可以凭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样,课堂教学因此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课堂教学形态的这种变化对教师教案撰写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一个关键性的要求就是: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必须有效处理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关系,并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做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准备。
  一、什么是教案撰写中的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
  所谓教案撰写中的预设期待,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于对课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准确把握,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进程的结构、教学方式的运用等课堂教学元素的有机组合做出的预期和统筹安排,还包括对未来时空里学生学习的状态及发展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等进行的预测性的思考。所谓生成空间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将要在课堂上发生的生成结果预留出时间上、资源上、环节上、方法上的余地。因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的实质就是通过师生教学交互行为引导学生有序展开学习活动,从而产生教师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超出教师期待的学习结果,促使学生在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方法与技能等诸方面得到发展的教学实践过程。
  教案撰写中的生成空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经验的生成空间——学科知识的增长、学习活动中学习经验的积累;思想与情感的生成空间——伴随着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而产生的对事物认识的提高,积极美好的情感的形成;方法、技能与习惯的生成空间——学科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科学习中特定技能的提高,适合学科特点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种相辅相成体现在:第一,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共存共生,缺一不可。预设期待是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准备中的集中体现,没有教师精心的预设期待,教学活动就可能成为跟着感觉走的漫无目的的低效率的教学活动。课程改革以来,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教训。生成空间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没有为学生的精彩生成预留空间余地,教学活动又可能会回到传统教学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上去;第二,预设期待是生成空间的基础和航标,引导教学的方向。生成空间是预设期待实现和扩展的条件,展现学生的精彩;第三,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有机统一是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在审视学校及学习的本真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佐藤学提出的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着眼点是整个学校变革的方向,但学校变革的中心突破口就是在课堂上,要实现学校层面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首先要实现课堂层面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二、如何在教案撰写过程中合理安排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
  (一)明确课标要求、教材意图与学生实际,作为安排预设期待的依据
  在教案撰写过程中,既要纠正那种脱离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想当然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做法,也要纠正那种忽略教材整体编排意图,在教学设计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要树立教学设计的整体观,遵循“课标—教材—单元—课文”的顺序,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的定位点。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前三条要求是: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3.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通过单元导语建立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线索。依次是:第一单元,重点训练朗读能力,把握重音和停连,同时训练揣摩品味语言的能力,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作用;第二单元,重点训练朗读能力,注意语气和节奏,同时训练整体感知能力;第三单元,重点训练默读能力,强调默读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第四单元,继续训练默读能力,学会勾画标注,划分层次,理清思路;第五单元,继续训练默读能力,学会摘录,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第六单元,重点训练速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朗读能力的训练,要求把握重音和停连,品味语言,为了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第一课《春》后面的“思考探究”中的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积累拓展”中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第五题要求学生“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正是通过这些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的设计,力图有针对性地落实单元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与课标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前三条目标完全一致的,教材的内容编排就是为了具体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而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春》的课后思考拓展题目的设计,又是呼应了第一单元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那么,在进行《春》的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自然也应该紧密围绕“合理把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能力提高和“训练揣摩品味语言的能力”来设计。教案设计中的预设期待和生成空间也自然要围绕这两个重点来进行。就预设期待来说,一是要考虑教学中训练和指导学生朗读《春》的时候,在重音的把握和停连的处理上,教师希望学生做到什么程度。二是要考虑教学中学生对《春》一文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没有发现的敏感性,在发现后能不能说出对这些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和感受。三是要考虑针对教学的特定目标和主要内容,安排怎样的教学程序,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学习的内容;就生成空间来说,一是要考虑学生在朗读《春》的时候,在重音的把握和停连的处理上,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教师期待的朗读水平可能有多大的距离,进行朗读指导的着力点应该在什么地方。二是要考虑学生在对《春》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理解和品味可能会有怎样的错误和困难,如果产生了这些错误和困难,教师应该如何介入,进行有效的引导。三是要考虑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怎样为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对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理解,《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果教师用直接讲解的方法,说“这里作者用了一个‘钻’字,表现了小草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学生未必能够达到深刻理解,但是如果能够选择“置换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钻”字分别置换成“长”“冒”“挺”字,在比较中体会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学生经过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揣摩,就会体会到:只有用“钻”字,才能把小草那种拼命冲破土层束缚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
  (二)充分预见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作为安排生成空间的条件
  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教学活动应该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筆者以为,教学活动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利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最终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从而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上的欠缺、理解上的片面、能力上的不足等等。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不会到会,由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发生,永远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纠正学习错误为必要条件的。就像一条河流之所以有浪花,就是因为水流遇到了障碍。如果把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比作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上的浪花,也必然是因为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困难,纠正了学习错误而产生的。例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执教《愚公移山》的时候有一个经典的教学片段:钱老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做法,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态度是不是一样?刚开始有学生说“差不多”,理由是他们都怀疑愚公能否最终移山。面对学生的回答,钱老师要求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寻找他们各自的原话,并引导学生从两人说话的动机、用词、语气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终于使学生明白了愚公的妻子是善意的担忧,而智叟是恶意的讽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最初认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差不多”,这样的认识结果就是课堂上出现的学习错误,表现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透彻之处,钱老师正是敏锐地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学习错误,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最终使学生纠正了模糊的认识,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应当充分预估学生在学习特定内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并把它作为安排课堂教学生成空间的条件。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已经预设的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再结合自己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把握,设想出在哪些教学的关节点上学生会出现哪些类型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第二,为解决这些学习错误预留出必要的学习时间,并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源;第三,设想出现这些学习错误时教师需要采取的引导和纠正策略。当然,课堂永远是变化当中的,课堂上极有可能出现教师事先不能预计到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随机应变,妥当解决。
  (三)合理、有节制地设计现代媒体技术运用的时机与方式
  现代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刻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形态和结构。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形态,都得益于现代教学媒体技术的进步。即便在日常形态的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手段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大的空间。但是,毋庸讳言,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可谓“音视频共舞,声光电争辉”,还有一种情况是许多教师上课的时候,几张幻灯片包打天下。可见,对于现代媒体技术的滥用也到了必须正视和反思的时候。在教学活动中,技术的运用是一种手段,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服务的。要合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就要正确认识现代媒体技术的优点和局限,在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例如,现代媒体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信息承载的大容量和信息呈现的即时性,以及对某些抽象学习内容呈现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其局限则在于信息内容呈现过程中的不可更改性,在这方面,传统的板书则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因此,在教案设计和撰写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式。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多时候需要学生以文字为媒介,充分调动联想力和想象力,通过形象思维还原课文中生动鲜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这时,如果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反而可能削弱学生的思维活动,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并力求将它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便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这句话,将诗歌的重要性说到了极致。  古往今来,中国就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诗歌在中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文学体裁的范畴,不仅与书法、绘画、戏剧等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彼此互相促进滋养着,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产生了密切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说学会了诗歌就掌握了中国文化,但诗歌承载的文化含量之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完全可以说,一
期刊
试卷评测是一种传统的学生学业测评方式,它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提供了直观参考。当前,为了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要求,小学数学命题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原先的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与解决问题六大版块,已日渐整合成选择、填空与解答三部分;原先计算题占三分之一强,现已悄然缩水……除了这些显性的变化之外,还有许多内隐的变化。  一、减少纯计算份额,提升思维含量,突出数学思维核心价值  或许有人认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要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写景类文章为例,浅析读写结合对语文素养建构的作用及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一、读写结合在建构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
期刊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两场香港教师的学术活动,让我更深入对香港教师认真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有了一些了解。  提携与传承  2018年7月15日,我们一行人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声乐作品音乐会,地点就在湾仔的香港演艺学院。晚上七点出发前,突如其来的暴雨影响了行程。最后大家顶着伞,紧赶慢赶地踩着时间点到了。每个人排队领到一张票,免费进场,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歌词(全英文),七点半时间一到,虽然到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强调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回归以简约化为基础的本质。“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把莎士比亚的名言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习“文”,追求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渗透理念,还原简约的教学目标  构建简约课堂教学目标,还原小学语文课堂的书香气息与文化韵味,让学生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与教师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词语的内在涵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言语品位。  一、唤醒表象,触摸词语温度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往往取决于生活表象的積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故而表象积累不厚,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而汉
期刊
《呼风唤雨的世纪》原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编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发生如下变化。  一、文本教学解读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展快的现象,引人遐想;还通过典型的例子以点带面,从天地、大小等角
期刊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语文课程而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唯教材、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而且要纠正“开发课程资源就是编校本教材”的错误认识,要结合当前新教育技术与理念,综合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与管理经验,笔者认为,要着重对教材资源、生活资源、信息技术
期刊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诞生了无数的艺术文化瑰宝,篆刻艺术便是其一。在小学美术课中开展篆刻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体验,这是落实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篆刻艺术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教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理论传递变得具有趣味性,确保学生在接触篆刻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次,围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落实技巧指
期刊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仅要在观念上进一步提升、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更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践行。然而,纵观小学英语课堂,许多教师对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融合核心素养理念做得还很不到位。因此,本文以李若涵老师执教的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eather Part B一课为例,具体剖析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一、关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