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写作能力的提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审题能力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忽略了作文素材的问题,以至于学生作文材料尽是死人、古人,常有无米下锅的窘迫。
其实,只要我们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就能从根本上培养写作素质,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谈一谈我在这方面所做出的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长期介绍课外作品,引导课外阅读
主要方式有三种:
1.在课堂教学中,作与课文有关的引用,学生常常会获得超出课文内容的信息。有心的同学把这些内容收集起来,高中三年下来就积累了不少资料。
2.利用早读或下午第四节自习时间开展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不必刻意为之,因为很多内容只是课文的拓展。
3.教材内容的拓展阅读。教师介绍的作品虽然只是点滴,却能够带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广泛兴趣。由于我的介绍和推荐,学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作品,知“一斑”而后另觅“全豹”,阅读有了良好的品位和目标。
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很多写作好的学生往往并非得益于老师的指导,而是得益于自身的阅读。如果我们真想为学生做些实事,那就应该从引导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放开眼光,自己去拿”。读多了,预感灵敏了,“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就会有几分了。
二、思想讨论民主化、公开化
思想认识的深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深度。令人焦虑的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普遍不高,有少数同学甚至思考的意识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我从学生高一进校开始,就坚持将思想讨论民主化、公开化,从而使学生直面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我认为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作文中思想认识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有极好的促动。
思想讨论的主要方式有:
1.让小作文成为发表个人见解的论坛
上述有意识地出些激发学生思想的题目,如《生活的绳索》《等待春天》《留一点给自己》等等。
类型的小作文,学生作起来不但不感到是负担,而且兴致盎然。因为这些题目可以写出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想法,使他们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有些学生在完成应做的作文之余,还时而附上自己近期不解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以求得到解答。我看到这些问题之后,总是及时组织交流讨论,以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2.自由讨论的说话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经常在一堂课最后留下15分钟时间进行说话课,内容丰富,且设有口试制度。这里只说及思想讨论。
我常常选取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寓言、话题等,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或从中得到的启示。有的课不断转换话题;有的课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几个材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讨。我们探讨的主题有“希望”“生命”“诚信”等等。
正是在这样的深入讨论中,学生的思想成长起来了,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在悄悄萌芽了。
三、开展与写作有关的课外活动
寓教于乐,永远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必修4第一单元中外戏剧,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为他们不能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思考。而我的学生却在我设计的舞台剧中忙得不亦乐乎,我让学生把这些内容由书本搬到教室,他们正积极排练,争取为大家奉献一场好的戏剧大餐。
这些“功夫在诗外”的活动,促使学生由被动而至主动地学习,其收效不是单凭教室上课的结果可比拟的。比如,为了迎接辩论赛,学生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搜集论据,制成卡片;团队磋商,商讨立论与驳论的方法;面向社会,与成人共同探讨有关话题。在那个时候,学生已将知识、方法、热情融成一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在活动中学写作的另一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感到他是在为生活及交际的细腰学习写作,有一种学以致用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正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催化剂。
开展课外活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指导非常重要。至于辩论等活动,教师的指导工作则更复杂,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辛苦很值得。
四、将口头作文作为书面作文的预演
口头作文可以随时纠正失误,学生的思想负担较小,便于学生轻松地创作。口头作文比书面作文速度快,因而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高密度思维的能力。当学生通过口头作文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书面作文也就变得容易了。不妨把口头作文当作书面作文的预演。
1.说话课上的口头作文测试:人人题目不同,当场抽签,即兴发言,不求尽善尽美,但求结构完整。学生起先紧张,一旦发现这些题目有话可说,也就放开了思路。如果教师觉得准备那么多题目真得殚精竭虑,不妨让题目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比如,有时候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座右铭或者喜欢的小故事来作为议论文的口头测试。
2.教读课上的即兴创作:比如,运用现学的写作方法口头创作,对文章未尽其意或不够完善之处重新加工等。特别是对原课文的再创造,让学生感到自己有可能比作者更高明,大大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五、提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命题
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多练。我没有让学生交日记的习惯,日记应是个人心灵的写照,而不是应付老师而作的。因此,我增加了大、小作文的次数。我的命题思路是:
1.新:即贴近于学生的生活。
2.美:以美的意境引人入胜。
3.怪:以曲折的题解,别致的立意引起学生一试的兴趣。
命题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保护学生创作的个性。
六、在实践与总结中强化写作的技法意识
写作技法是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的。对于写作技法的“强化”不应是教师生硬灌输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点滴的实践与总结中自我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只是点拨与指导。
1.以课文为范文,联系学生平时写作中的弊病,及时纠正。力争一课一得,课后运用此课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及时练习。
这种一课一练不仅巩固了课文的知识点,还达到了分项练习的目的。并且,我希望通过写作方法的教与练,让学生感到写作方法“有形”的存在,从刻意练习起步,将来才有可能达到运用自如,不留斧凿之痕的境界。
2.及时将写作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我常在单元教学目标完成后,将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归纳整理,从丰富的课内外例文中归结出一些写作规律组成专题教给学生。这些写作专题,大多作了书本之外的拓展。
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获得了方法之后,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我的上一届学生在我陆续完成议论文写作系列专题讲座后,面对议论文毫无惧色,议论文水平远远超过其他班,这是个有力的证明。
3.让学生用课文中习得的写作知识去鉴赏名作。下发几个名作片断,附上几道思考题,提醒学生评点其精彩之处及缘何精彩。《阿Q正传》、《红楼梦》选段、贾平凹散文等看似高深的作品,学生竟也能评出一、二。在剖析、借鉴名作技法的同时,学生记忆中的写作理论得到了又一次的强化和运用。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懂得怎么去写,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多练、多琢磨。要让学生放开思想,自己首先要勇于创新。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审题能力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忽略了作文素材的问题,以至于学生作文材料尽是死人、古人,常有无米下锅的窘迫。
其实,只要我们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就能从根本上培养写作素质,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下面谈一谈我在这方面所做出的一些小小的尝试。
一、长期介绍课外作品,引导课外阅读
主要方式有三种:
1.在课堂教学中,作与课文有关的引用,学生常常会获得超出课文内容的信息。有心的同学把这些内容收集起来,高中三年下来就积累了不少资料。
2.利用早读或下午第四节自习时间开展专题讲座,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不必刻意为之,因为很多内容只是课文的拓展。
3.教材内容的拓展阅读。教师介绍的作品虽然只是点滴,却能够带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广泛兴趣。由于我的介绍和推荐,学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作品,知“一斑”而后另觅“全豹”,阅读有了良好的品位和目标。
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很多写作好的学生往往并非得益于老师的指导,而是得益于自身的阅读。如果我们真想为学生做些实事,那就应该从引导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放开眼光,自己去拿”。读多了,预感灵敏了,“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就会有几分了。
二、思想讨论民主化、公开化
思想认识的深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深度。令人焦虑的是,学生的思想认识普遍不高,有少数同学甚至思考的意识都没有。
正因为如此,我从学生高一进校开始,就坚持将思想讨论民主化、公开化,从而使学生直面新的事物、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我认为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作文中思想认识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有极好的促动。
思想讨论的主要方式有:
1.让小作文成为发表个人见解的论坛
上述有意识地出些激发学生思想的题目,如《生活的绳索》《等待春天》《留一点给自己》等等。
类型的小作文,学生作起来不但不感到是负担,而且兴致盎然。因为这些题目可以写出他们在生活中的真实想法,使他们产生了表达的欲望。有些学生在完成应做的作文之余,还时而附上自己近期不解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以求得到解答。我看到这些问题之后,总是及时组织交流讨论,以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2.自由讨论的说话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经常在一堂课最后留下15分钟时间进行说话课,内容丰富,且设有口试制度。这里只说及思想讨论。
我常常选取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寓言、话题等,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或从中得到的启示。有的课不断转换话题;有的课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几个材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讨。我们探讨的主题有“希望”“生命”“诚信”等等。
正是在这样的深入讨论中,学生的思想成长起来了,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在悄悄萌芽了。
三、开展与写作有关的课外活动
寓教于乐,永远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必修4第一单元中外戏剧,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为他们不能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去思考。而我的学生却在我设计的舞台剧中忙得不亦乐乎,我让学生把这些内容由书本搬到教室,他们正积极排练,争取为大家奉献一场好的戏剧大餐。
这些“功夫在诗外”的活动,促使学生由被动而至主动地学习,其收效不是单凭教室上课的结果可比拟的。比如,为了迎接辩论赛,学生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搜集论据,制成卡片;团队磋商,商讨立论与驳论的方法;面向社会,与成人共同探讨有关话题。在那个时候,学生已将知识、方法、热情融成一气,让我这个做老师的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
在活动中学写作的另一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感到他是在为生活及交际的细腰学习写作,有一种学以致用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正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催化剂。
开展课外活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指导非常重要。至于辩论等活动,教师的指导工作则更复杂,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辛苦很值得。
四、将口头作文作为书面作文的预演
口头作文可以随时纠正失误,学生的思想负担较小,便于学生轻松地创作。口头作文比书面作文速度快,因而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高密度思维的能力。当学生通过口头作文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书面作文也就变得容易了。不妨把口头作文当作书面作文的预演。
1.说话课上的口头作文测试:人人题目不同,当场抽签,即兴发言,不求尽善尽美,但求结构完整。学生起先紧张,一旦发现这些题目有话可说,也就放开了思路。如果教师觉得准备那么多题目真得殚精竭虑,不妨让题目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比如,有时候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座右铭或者喜欢的小故事来作为议论文的口头测试。
2.教读课上的即兴创作:比如,运用现学的写作方法口头创作,对文章未尽其意或不够完善之处重新加工等。特别是对原课文的再创造,让学生感到自己有可能比作者更高明,大大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五、提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命题
作文水平的提高还在于多练。我没有让学生交日记的习惯,日记应是个人心灵的写照,而不是应付老师而作的。因此,我增加了大、小作文的次数。我的命题思路是:
1.新:即贴近于学生的生活。
2.美:以美的意境引人入胜。
3.怪:以曲折的题解,别致的立意引起学生一试的兴趣。
命题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保护学生创作的个性。
六、在实践与总结中强化写作的技法意识
写作技法是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的。对于写作技法的“强化”不应是教师生硬灌输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点滴的实践与总结中自我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只是点拨与指导。
1.以课文为范文,联系学生平时写作中的弊病,及时纠正。力争一课一得,课后运用此课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及时练习。
这种一课一练不仅巩固了课文的知识点,还达到了分项练习的目的。并且,我希望通过写作方法的教与练,让学生感到写作方法“有形”的存在,从刻意练习起步,将来才有可能达到运用自如,不留斧凿之痕的境界。
2.及时将写作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我常在单元教学目标完成后,将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归纳整理,从丰富的课内外例文中归结出一些写作规律组成专题教给学生。这些写作专题,大多作了书本之外的拓展。
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获得了方法之后,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我的上一届学生在我陆续完成议论文写作系列专题讲座后,面对议论文毫无惧色,议论文水平远远超过其他班,这是个有力的证明。
3.让学生用课文中习得的写作知识去鉴赏名作。下发几个名作片断,附上几道思考题,提醒学生评点其精彩之处及缘何精彩。《阿Q正传》、《红楼梦》选段、贾平凹散文等看似高深的作品,学生竟也能评出一、二。在剖析、借鉴名作技法的同时,学生记忆中的写作理论得到了又一次的强化和运用。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懂得怎么去写,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多练、多琢磨。要让学生放开思想,自己首先要勇于创新。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