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词:一次灾害的发生,带来的伤痛刻骨铭心。然而,责任产生行动,行动孕育合作。众多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集体参与,让废墟生发出强大的社会建设力量。多方力量的参与,催生出专业化、组织化的志愿行动,共同推动着社会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灾害管理的改进。
从汶川、玉树、丽江到彝良,民间组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
在2012年的“6·24”云南丽江地震和“9·7” 彝良地震中,民间联合救灾网络已逐步形成了快速行动体系,成为政府救灾体系之外的有力补充。
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9·7地震”中,民间联合救灾网络发挥的作用尤为典型。
在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民间公益组织壹基金启动紧急响应机制。第一波前往灾区的是以户外登山和户外救援为主的救援联盟搜救队,云南火峰救援队于6个小时后出發,于当天夜里4时便抵达彝良灾区。
地震发生后48小时内,在NGO备灾中心、益行工作组、云南发展培训学院、壹加壹应急救援队、华夏公益以及当地志愿者伙伴的协助下,彝良抗震救灾民间联合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设立信息组、外联组、灾情评估组、物资组、志愿者管理组等职能部门。
与此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东狮子会、壹基金救援联盟、爱德基金会、乐施会等机构,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抵达救灾现场。
地震当晚,中国扶贫基金会便联合新浪网启动“有你救有力量—中国扶贫基金会云南地震救援行动”,从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物资,派遣工作人员与地方救灾合作伙伴一同启动灾情评估工作,并动员企业合作伙伴进行捐赠。
除了外部志愿者外,当地志愿者的加入也成为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地震发生时,彝良县职业高中1000多名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引下,在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广场上,手拉手开辟出一条道路,指引灾民有序撤离。
“3小时响应,8小时动身,24小时到达,48小时完成评估,72小时完成物资发放。”这是壹基金联合救灾网络提出的救灾原则。“提前备灾、联合行动、快速救援”的策略,为全国重大灾害和中小型灾害中受影响的弱势群体提供赈灾服务。
据壹基金公益组织传播部副总监姚遥介绍,现在民间救灾的组织体系其实包括了常态性、全国性的民间救援联盟和各省松散的民间救灾网络。自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壹基金就开始推动常态性的网络救灾联盟。从最早北京的一支救援队伍开始,吸纳各省愿意加盟的户外登山队和山地救援队,如今联盟成员已有150多家机构。
民间救灾网络则是联合各省专门做救灾、助学、环保或是志愿者的团体,以灾害发生省为中心,把省里面的民间组织聚合在一起,共同成立联合救灾小组。
如今,这些民间组织结合自身关注领域与特长,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动员,共享资源并以联盟形式开展行动的模式在日趋成熟。
一次灾害的发生,带来的伤痛刻骨铭心。然而,责任产生行动,行动孕育合作。众多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集体参与,让废墟生发出强大的社会建设力量。多方力量的卷入,催生出专业化、组织化的志愿行动,共同推动着社会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灾害管理的改进。
从汶川、玉树、丽江到彝良,民间组织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的作用日渐突出。
在2012年的“6·24”云南丽江地震和“9·7” 彝良地震中,民间联合救灾网络已逐步形成了快速行动体系,成为政府救灾体系之外的有力补充。
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9·7地震”中,民间联合救灾网络发挥的作用尤为典型。
在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民间公益组织壹基金启动紧急响应机制。第一波前往灾区的是以户外登山和户外救援为主的救援联盟搜救队,云南火峰救援队于6个小时后出發,于当天夜里4时便抵达彝良灾区。
地震发生后48小时内,在NGO备灾中心、益行工作组、云南发展培训学院、壹加壹应急救援队、华夏公益以及当地志愿者伙伴的协助下,彝良抗震救灾民间联合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设立信息组、外联组、灾情评估组、物资组、志愿者管理组等职能部门。
与此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东狮子会、壹基金救援联盟、爱德基金会、乐施会等机构,几乎都在第一时间抵达救灾现场。
地震当晚,中国扶贫基金会便联合新浪网启动“有你救有力量—中国扶贫基金会云南地震救援行动”,从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物资,派遣工作人员与地方救灾合作伙伴一同启动灾情评估工作,并动员企业合作伙伴进行捐赠。
除了外部志愿者外,当地志愿者的加入也成为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地震发生时,彝良县职业高中1000多名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引下,在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广场上,手拉手开辟出一条道路,指引灾民有序撤离。
“3小时响应,8小时动身,24小时到达,48小时完成评估,72小时完成物资发放。”这是壹基金联合救灾网络提出的救灾原则。“提前备灾、联合行动、快速救援”的策略,为全国重大灾害和中小型灾害中受影响的弱势群体提供赈灾服务。
据壹基金公益组织传播部副总监姚遥介绍,现在民间救灾的组织体系其实包括了常态性、全国性的民间救援联盟和各省松散的民间救灾网络。自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壹基金就开始推动常态性的网络救灾联盟。从最早北京的一支救援队伍开始,吸纳各省愿意加盟的户外登山队和山地救援队,如今联盟成员已有150多家机构。
民间救灾网络则是联合各省专门做救灾、助学、环保或是志愿者的团体,以灾害发生省为中心,把省里面的民间组织聚合在一起,共同成立联合救灾小组。
如今,这些民间组织结合自身关注领域与特长,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动员,共享资源并以联盟形式开展行动的模式在日趋成熟。
一次灾害的发生,带来的伤痛刻骨铭心。然而,责任产生行动,行动孕育合作。众多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集体参与,让废墟生发出强大的社会建设力量。多方力量的卷入,催生出专业化、组织化的志愿行动,共同推动着社会救援体系的建立和灾害管理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