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鼓舞了我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在日本东京以3∶2击败上届冠军日本队、获得女排世界锦标赛冠军的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院子里一群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比赛,中国女排夺冠时,大家跳起来,欢呼、拥抱,比现在人们现场看球还激动。
  2019年,在日本大阪,中国女排3∶0横扫塞尔维亚队,第十次夺得世界冠军。接着,女排3∶0击败阿根廷,十一连胜,又一次站上最高领奖台。
  回首一看,39年过去了。我女儿这一代人恐怕很难理解我们对中国女排的那份情感,她们于我们而言,是一份精神象征。
  我跟排球的渊源,跟父亲有关。父亲以前在大学里打过排球,所以从小就教我垫球、托球。早上我在校园里跑完步,会跟父亲对练一会儿,一般是两人对着垫球、传球,或者他扣球,我防守。垫球多了,手腕都是肿的,膝盖也经常磨破,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副护腕,那可是高档奢侈品。戴着护腕打球,感觉自己也专业了不少。
  进了大学,我迎来了“排球生涯”的辉煌时代。在学校排球赛上,我初露锋芒,一米七七的个子,在排球队里不算高,身体素质也不是最好的,能够崭露头角完全得益于父亲当年的言传身教。比赛球场是在学生宿舍旁边,下课后打开水、去食堂吃饭的同学都会路过球场。特别是女同学们一路过,我们在球场上就兴奋起来,有炫技和表演的成分。
  大学二年级我被选进校队,一到下午,我就拿着球衣球裤和排球,溜出教室,去学校对面的排球场训练。我们队里有几个队员是藏族,其中一个叫耿才华,我们都叫他“菜花”,黑瘦黑瘦的,个子不算高,但弹跳力惊人。他的击球点相当高,给拦网队员造成很大困难,但技术发挥不稳定。
  我们还经常跟女队一起训练,那群穿着红色运动服的女孩子,在运动场上叽叽喳喳,我们男队队员其实很想跟她们搭讪,但又故意保持高傲的样子,把自己搞得很苦闷。最后我们的队长还是追到了对方最漂亮的一个副攻,这让我们既骄傲又羡慕妒忌恨。
  每天训练,先是男队1500米、女队800米的体能训练。在2400米的高原跑长跑真是要命的事儿,跑得肺都要炸了,更别提还有折返跑、蛙跳、弹跳摸高等。我一直打接应二传(就是现在的自由人)或者副攻,防守任务比进攻重,翻滚救球,“鱼跃”救球,总是摔得伤痕累累,后来得了个外号“拼命三郎”。
  1988年,我代表校排球队参加了青海省排球联赛,冠军队将代表青海省大学生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比赛时,跟我们一组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队,他们全是从八一体工大队退役后被学校特招的专业队员,就像现在惠若琪她们退役后进入大学校园一样。我们这些业余级别的大学生跟他们站在一起,差不多個子才到人家肩膀,自卑得不行,球还没打,人先输了。还是史教练想得开:咱们死猪不怕开水烫,放开打,重在参与,不问结果。
  我们对北航的比赛是在徐州市体育馆打的,第一局就打成15∶1,差点剃了光头!我们小组自然被淘汰出局,我校女队则继承了中国女排的优秀传统,小组出线,居然可以去南京参加决赛了!我们只好厚着脸皮,蹭女队的荣光去南京“旅游”。1988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南京。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个被绿树覆盖的城市,对于一个在青藏高原长大的孩子来说,这种绿意一下就沁透了我的心脾。
  在青海曾有一个故事:一直在牧区长大的孩子,从来没见过树,到了省城西宁,见到高高的白杨树,问人家,城里的草怎么长得这么高呀!我到南京,看见被梧桐覆盖的道路和城市,也像那个牧区的孩子一样,好奇城市里怎么能有那么多树。当时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没有想到四年后,我会乘着奔向南方的列车,再次来到南京,并从此生活在这里。
  如今,我在南京已经生活了快30年,成为电视记者、成为高校老师,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排球生涯。从1988年起,我就渐渐离开了排球,但还是会看排球比赛,特别是女排比赛。就像电影《夺冠》所展示的那样,女排不是一个人的记忆,而是全体国民的记忆,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1984年,中国女排三连冠,那一年出了一本讲女排拼搏故事的书,我把攒下来的钱拿出来买了这本书,那年我17岁——是的,她们的确鼓舞了我,让我在人生中努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摘自《新华日报》
其他文献
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没有人,走啊走啊,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  几乎每天的下午时光,我都会进行一次漫长的散步。在河边平坦开阔的草地上一直向东面走,大约八公里后就到了河分岔的地方,那里的河水又宽又浅,流速很急。河中央卧着一块又一块雪白的大石头,水流在石头缝隙间冲起团团浪花。一靠近河,嘩啦啦的水声就猛地漫过了头顶,自言自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在那里,地势突然
【后退】  在北漂的路上,我曾是一名逃兵。  那是我头一回来北京,却给了我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当时是2008年,我刚参加工作,起点不算低,当同龄人还拿着2500块的工资时,我已经月薪过万了。工作还算体面,但心里总有一种犹豫——每次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压力时,就想要回老家。  这是人类的共性,也是生物的本能,遇到困难,就想退缩,遇到痛苦,就会逃避。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迎难而上,而是习惯性地会给自己找好退
我家庭园正中偏东一口井的旁边,有一株年过花甲的柿树,高高地挺立着,虬枝粗壮,过于壮夫的臂膀。因为枝条特多,大叶四展,因此布荫很广。到了秋季,柿子由绿转黄,更由黄转为深红,一颗颗鲜艳夺目,真如苏东坡诗所谓“柿叶满庭红颗秋”了。  柿是落叶乔木,高可达二三丈。每年春末发叶,作卵形,色淡绿,有毛,叶柄很短。夏初开黄花,花瓣作冠状,有雌性和雄性的区别:雌性的花落后结实,大型而作扁圆形的,叫做铜盆柿;较小而
“凯风”:  即南风,意思是和暖的风,常用来比喻母爱的柔和温暖。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诗经·凯风》  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  ——苏轼《挽词》  大儿初脱怀,小儿犹恋乳。凯风棘成薪,母氏亦良苦。  ——刘鹗《戏题婴儿图》  “春晖”:  即春日的阳光,用来比喻慈母之恩如沐浴着春光。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野姜花的香气有种难言的魔力。  午后阅读中,手机清脆叮响,WhatsApp的信息声。诗人陈育虹传来她从后院采摘的,一束供在水晶瓶里安静的白蝴蝶。我深呼吸,幽香可以从手机里传来吗?指尖快速打字回应:野姜花,我的童年啊!……  我仍记得那个神奇的下午。忘了那天爸爸去哪里了,也许加班,妈妈回娘家,我们三兄妹在家里待不住,往后山龙门谷跑。二哥捉鱼,我无所事事哼歌,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捉鱼可能是我二哥这一生最
方汇泽,1996年出生于浙江淳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诗刊》《中国诗歌》《光明日报》《江南》《江南诗》《浙江诗人》等刊物。曾获全国大学生青春先锋诗歌奖,首届舞水诗歌奖等,浙江青年诗人研修班成员。  林妮萲是来自宝岛台湾的00后诗人,她以十几岁青春热切的情感表达方式完成了这首诗歌。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18世纪的狂飙突进精神,以及她作为写作个体所洋溢的生命力量。  首先是狂飙突进的精神。德国
名片夹  胡开 浙江诸暨人,2000年出生,诸暨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偶见于《浣纱》《绍兴晚报鉴湖月刊》等,曾获诸暨市工会诗歌二等奖、第二届樱花诗歌节优秀獎等奖项。  新锐诗人:   诗以热切记录生活,获得温度。
黄泥坨的冬天,是很少见到太阳微笑的。在湘中以北这么一个高山山区里,寒流的信息异常敏感,天阴沉下来后,风便会从垭口使劲往村里挤,过不了几天,风和雨便会轮流和我们开一个又一个阴冷的玩笑。  而有些东西是不能勉强的,比如雪。你得等,你得忍受雨和寒冷,你得等待北风使劲在窗外飞。这样的日子持续的时间越长,雪有可能会下得越大。  黄泥坨冬天的风,只要铆足了劲吹,整个村子都会颤抖;黄泥坨冬天的雨,只要动情地倾洒
稻香,是家乡最浓郁的味道。  一场春雨过后,布谷鸟展开第一声歌喉,农人一年的辛勤劳作开始了。牛拉、人拽,翻田、耙田,再放上超过泥土半尺深的水去沤。拿出去年精心挑选的谷种,泡上一晚,捞起来放在大箩筐里,用稻草盖上。待谷芽有半公分长,农人把它们撒到沤得细腻滑溜,像女人敷面的海底泥的谷垄上,再用谷活(一种农具)蹴踏。手上的谷活一上一下挥动,身体也不由自主地有节奏地上下晃动,那姿势很优美。  插田、耘田、
当当当!各位小伙伴,新年快乐呀~在这新年伊始,《文苑·经典美文》编辑部也来给大家送上大礼啦!  小伙伴们还记得“集刊花赠礼包”活动吗?收集《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0期、第11期、第12期三期刊花,剪下并寄回《文苑·经典美文》编辑部,我们将从中抽取幸运读者若干名。下面来公布获奖名单,一起看看这些幸运儿都有谁吧~  @马东姗 等幸运读者3名  将获赠《文苑·经典美文》2019全年刊 热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