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它对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论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文化建设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
列宁说过,在一个充斥文盲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江泽民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
一、邓小平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尺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2]江泽民也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阐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应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果。”[4]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5]。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首先,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保证文化建设进而保证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必须的。其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同样也不能离开这一现实。一方面,经济、政治生活中某些落后因素的存在,无疑会制约着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落后,如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的滞后以及某些腐朽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也会给文化建设带来困难。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有不断继承和创新的任务,落后于时代需要的东西必然要被新东西所代替。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结构创新,即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基础,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精神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结构的优化、文化体系的更新;二是文化实践,使新的文化观能够内化到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之中。一种文化形态要得到社会实践主体的认同,首先必须使主体对其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与由此所决定的价值目标及其现实条件有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其所决定的价值目标的揭示,使文化理论与主体的生活感受、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认识与认同的统一,以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都镂刻着文化的痕迹。文化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成份,香花和毒草常常混杂在一起。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比较、鉴别、清除各种腐朽文化的障碍,进行文化的整合、离析与创新,以保证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文化建设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这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历史紧迫感。他曾明确地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6]肃清封建主义文化影响,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一项紧迫任务。封建主义文化并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灭而自行消失,作为有形无形的存在物,它深深潜藏在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成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消蚀剂。如因循守旧、画地为牢的小农意识;任人惟亲,惟上是从,官贵民贱,长官意志,家长制作风等宗法观念;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已成为严重制约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包袱和思想障碍,必须予以清除。如何清除呢?邓小平反复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封建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实现批判、继承、整合、离析与创新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一个克服自身缺陷,不断地与非社会主义文化作斗争和削弱它们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清除封建主义文化障碍,另一方面对西方腐朽没落的文化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进行坚决批判和抵制。“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7]他告诫全党,对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听凭“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8]他在分析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的原因时明确指出:“坦率地说,北京不久前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首先是由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煽动起来的。”[9]中国的动乱如此,东欧的演变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保持清醒的头脑。
随着冷战的结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大潮流来势汹猛。在国际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仅靠武力这一手把西方文明强加于人的作法已很难奏效,利用市场经济进行文化渗透,输出其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已成为其全球战略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随着互联网和卫星传送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力明显加强,来势汹汹,无孔不入。这对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历史的教训和我们的国策决定了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同时也无法采用“安纱窗、防蚊蝇”的办法或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过滤”、“剥离”的办法来防范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精神世界的问题只能从人的精神上解决,“心战”必须“心防”。
邓小平主张,防范、削弱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首先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分清“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10]他多次明确地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但绝不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倾向,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坚决抵制和斗争,决不能手软。要坚决制止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而对西方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要着重介绍。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这里根本的前提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侵袭的强有力的武器。再次,要主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江泽民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正面教育,尤其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我们赢得主动,防范、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消极影响的重点,也是邓小平最为强调的战略手段。
三、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文化建设是要寻找到解决和克服个人与社会、人性与人的社会联合形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途径。因此,文化建设的核心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表现在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来。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化人”,即影响、塑造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人的问题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关键性问题,人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前提。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上行为上获得了某种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因此,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国民素质,使之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能灵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
国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作用来实现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人。由于有了文化才能不断地开掘自己的潜能,扩展视野,锤炼意志,不断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主体性。但是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指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即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建构。这集中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为科学认识不能脱离价值观导向,脱离价值观导向,科学理论无论怎样强大,也不能解决“人的问题”,相反还会造成“单向度”的“非理性”的人,造成人的精神生活平面化,使人失去“精神家园”。所以,人类不能缺失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对理想和目的的追求。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3]“四有”是对公民素质的综合的整体性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特征。在“四有”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他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14]。理想是一种对价值目标的确认和追求。理想使我们的思想一致,纪律巩固这种一致并使之统一行动,从而形成所向无敌的物质力量。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是要用理想和纪律构建起未来的蓝图和经久不衰的追求。
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当放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来部署和组织实施,使培育“四有”公民与四个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调动一切文化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教育。立足现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国历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造成有利于培养“四有”公民的文化氛围。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内涵十分深刻,主旨十分明确,逻辑十分严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他的文化建设理论的立论基础;坚持批、,建构的统一,是他文化建设思想的中心内容;通过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他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民群众主体性全面提升的根本价值观,这是他的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归。这些光辉思想在新世纪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领会。○
注 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2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38.
[4][5][6][10][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0,403,85,338,88.
[7][8][9][11][13][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2出版社,1994.45,379,331,380,28,111.
责任编辑 钟海连
[关键词] 邓小平 文化建设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
列宁说过,在一个充斥文盲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江泽民指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
一、邓小平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尺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2]江泽民也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阐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应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果。”[4]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5]。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首先,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保证文化建设进而保证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必须的。其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同样也不能离开这一现实。一方面,经济、政治生活中某些落后因素的存在,无疑会制约着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落后,如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的滞后以及某些腐朽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也会给文化建设带来困难。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有不断继承和创新的任务,落后于时代需要的东西必然要被新东西所代替。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结构创新,即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基础,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精神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结构的优化、文化体系的更新;二是文化实践,使新的文化观能够内化到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之中。一种文化形态要得到社会实践主体的认同,首先必须使主体对其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与由此所决定的价值目标及其现实条件有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其所决定的价值目标的揭示,使文化理论与主体的生活感受、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认识与认同的统一,以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文化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都镂刻着文化的痕迹。文化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成份,香花和毒草常常混杂在一起。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比较、鉴别、清除各种腐朽文化的障碍,进行文化的整合、离析与创新,以保证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文化建设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这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历史紧迫感。他曾明确地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6]肃清封建主义文化影响,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一项紧迫任务。封建主义文化并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灭而自行消失,作为有形无形的存在物,它深深潜藏在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成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消蚀剂。如因循守旧、画地为牢的小农意识;任人惟亲,惟上是从,官贵民贱,长官意志,家长制作风等宗法观念;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已成为严重制约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包袱和思想障碍,必须予以清除。如何清除呢?邓小平反复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封建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实现批判、继承、整合、离析与创新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一个克服自身缺陷,不断地与非社会主义文化作斗争和削弱它们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清除封建主义文化障碍,另一方面对西方腐朽没落的文化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进行坚决批判和抵制。“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7]他告诫全党,对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听凭“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8]他在分析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的原因时明确指出:“坦率地说,北京不久前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首先是由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煽动起来的。”[9]中国的动乱如此,东欧的演变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保持清醒的头脑。
随着冷战的结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大潮流来势汹猛。在国际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仅靠武力这一手把西方文明强加于人的作法已很难奏效,利用市场经济进行文化渗透,输出其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已成为其全球战略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随着互联网和卫星传送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力明显加强,来势汹汹,无孔不入。这对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历史的教训和我们的国策决定了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同时也无法采用“安纱窗、防蚊蝇”的办法或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过滤”、“剥离”的办法来防范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精神世界的问题只能从人的精神上解决,“心战”必须“心防”。
邓小平主张,防范、削弱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首先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分清“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10]他多次明确地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但绝不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倾向,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坚决抵制和斗争,决不能手软。要坚决制止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而对西方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要着重介绍。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这里根本的前提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侵袭的强有力的武器。再次,要主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江泽民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正面教育,尤其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我们赢得主动,防范、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消极影响的重点,也是邓小平最为强调的战略手段。
三、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文化建设是要寻找到解决和克服个人与社会、人性与人的社会联合形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途径。因此,文化建设的核心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表现在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来。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化人”,即影响、塑造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1]人的问题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关键性问题,人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前提。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上行为上获得了某种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因此,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国民素质,使之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能灵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
国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作用来实现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人。由于有了文化才能不断地开掘自己的潜能,扩展视野,锤炼意志,不断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主体性。但是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指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即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建构。这集中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为科学认识不能脱离价值观导向,脱离价值观导向,科学理论无论怎样强大,也不能解决“人的问题”,相反还会造成“单向度”的“非理性”的人,造成人的精神生活平面化,使人失去“精神家园”。所以,人类不能缺失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对理想和目的的追求。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3]“四有”是对公民素质的综合的整体性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特征。在“四有”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他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14]。理想是一种对价值目标的确认和追求。理想使我们的思想一致,纪律巩固这种一致并使之统一行动,从而形成所向无敌的物质力量。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是要用理想和纪律构建起未来的蓝图和经久不衰的追求。
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应当放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中来部署和组织实施,使培育“四有”公民与四个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调动一切文化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进行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教育。立足现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国历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造成有利于培养“四有”公民的文化氛围。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内涵十分深刻,主旨十分明确,逻辑十分严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他的文化建设理论的立论基础;坚持批、,建构的统一,是他文化建设思想的中心内容;通过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他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民群众主体性全面提升的根本价值观,这是他的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归。这些光辉思想在新世纪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领会。○
注 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2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38.
[4][5][6][10][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0,403,85,338,88.
[7][8][9][11][13][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2出版社,1994.45,379,331,380,28,111.
责任编辑 钟海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