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课程深入推进的趋势下,需要高职语文结合自身和地域特点,明确学科定位和教学目标,将巴蜀—乐山本土历史文化引入课堂,打造乐山高职语文教学特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本土文化;教学改革;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號]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168-02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日益显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课程本身对传播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本土文化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可能和必须。
但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语文教育的文化属性,所以,丰富鲜活、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对生长在当地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独特的教育价值。“古嘉州——今乐山”作为巴蜀大地上为一块根基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无数有识之士,使乐山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如此优秀的巴蜀文化和乐山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为何不能为我们所用,打造高职语文特色教学呢?
一、乐山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可传承性
乐山作为巴蜀文化资源的重要一支,自古便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角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的美誉。大自然的馈赠和祖先丰厚的遗产,造就了乐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乐山不仅以山水闻名,而且以人文闻名,汉光武帝赞为“士大夫之郡”。犍为有杨雄故宅,彭山留李密遗冢,三苏祠堂荷田田,沫若故居柳依依。流寓之士,岑参号嘉州,李白恋峨眉,陆游咏大佛,山谷题叮咚。乐山古代人才荟萃,从两汉至明,嘉定府、眉州载入人物传记的有232人,其中宋代多达140人。历代中进士者1330,其中宋代1188人,占当时全川27.5%。
乐山历史上的文学家就更多了。除著名的“三苏”父子、郭沫若外,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一席之地文学大家比比皆是。晋初彭山人李密的《陈情表》,至情至性,娓娓道来,至今仍传诵不绝。“花间派”著名词人孙光宪,五代时陵州贵平(今仁寿)人,他的《竹枝词》:“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格调清新婉丽,一扫花间词人“香浓软艳”的闺阁词风。清初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蜀中三才子”的彭端淑(丹棱人)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如“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多鸠形,鱼虾实为命”。
历代以来曾经流寓嘉州的著名诗人,如唐代的王勃、李白、杜甫、岑参、司空曙、薛涛,宋代的宋祁、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明代的方孝孺、杨镇,清代的王士祯,李调元等,这些文人墨客在嘉州留下的诗词文赋也成为今乐山宝贵的文学财富,极大丰富了乐山的历史文化长廊。如李白《登峨眉山》“蜀国多仙山,峨眉米邈难匹”;王勃《泥溪》“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杜甫《狂歌行》“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长歌短咏还相酬”。如果说乐山历代诗豪墨客、古道文人构筑了乐山本土历史文化诗情画意的话,那么乐山历史上的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则是西蜀俊杰中的佼佼之辈。如“网罗收拾,垂四十年”写成《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李焘(南宋丹棱人),有敢于弹劾权贵的政治家张纲(后汉武阳人),有以少胜多遏制金人南下的军事家虞允文(南宋仁寿人)等,不胜枚举。
除乐山本土的文学资源、名人资源外,乐山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本地独具特色的佛教、道教文化引无数中外游客流连朝拜。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独特的历史人文古迹和风貌承载着古嘉州千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变化,其历史传说、名人佳话和镌刻的文章、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乐山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乐山旅游特色之一。
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巴蜀文化资源为背景,将乐山本地文化资源与乐山高职语文教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结合起来,同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在情景相融、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中让广大高职学生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传承地方文化资源。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乐山本土历史文化的意义
(一)引入乐山本土历史文化符合高职教育地域特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地域性三种特点。其地域性具体表现在:面向本地招生、就业。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就业安置多在当地,所招收的学生也以当地学生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本省生源占98%,其中乐山及乐山周边县市生源占50%,这一鲜明的地域特点决定了本地文化资源的易得性。本地文化资源对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更加亲切、灵活、多元、丰富,在此教学情景中容易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相关实践类的活动中。
而对大多数本地高职语文教师而言,在巴蜀—乐山历史文化教学资源选取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文化体验来组织教学,个性化订制符合自身教学特色和适宜学生地域性特点的课堂内容。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学环境中,更能引起学生与教师对相似文化的共鸣,在彼此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向善的品格进一步得到培养。
(二)融入乐山本土历史文化符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特点
高职语文课程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修养。语文教育不是泛泛的文学阅读,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层次和做人的境界。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课程深入推进发展的趋势下,不可避免的遭遇尴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高职大学语文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这门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让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文化的学习已成为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团队在2016年初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的“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精神。针对高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综合人文的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汉语言文化精华,正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进而陶冶性情,增加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在课程标准的知识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四川、乐山等本土文化特色。 同年5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乐职院教〔2016〕12号),文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院层面统一确定公共必修课开设方案,按国家标准开够‘国控’课程”。这一举措扩大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覆盖面。课程教学量的增加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今后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乐山本土历史文化进入乐山高职语文课堂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可以将乐山本土历史文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本地社会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语言等,客观上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传承乐山本土历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浪漫主义情怀。
数千年来,乐山就是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之地,佳山秀水,洞天佛寺,历来是骚人墨客流连忘返、载酒游玩之地。洋溢着巴蜀文化气息的古嘉州——今乐山,蕴含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乐山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海棠佛国、山水乐山所独具的浪漫主义气息。乡镇留存的古镇、热闹拥挤的茶馆、乱中有序的街道、街边小贩叫卖的美食,还有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歌谣、老乐山故事及韵味悠長的乐山原创文学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日常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生活内容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到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印度甘地在批判乡村教育时曾说过:“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教育中。教育对于大多数偏远地区的高职学生而言就是为了改变现状,甚至可以称为“跳龙门”。这种教育观念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通识,对家乡文化了解甚少。因此,现在的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加深学生对家乡经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炳昆.乐山历史名人述略[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2]杨胜宽.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3]王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4]许兴亮.从语文的“语文味”说起: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5]方雪梅.将吴地文学的根扎在苏南高职语文教育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6]张建锋,杨倩.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开发与研究[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屈小强.巴蜀文化与移民入川[M].四川:巴蜀书社,2009.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本土文化;教学改革;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號]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168-02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日益显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课程本身对传播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本土文化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也使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可能和必须。
但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语文教育的文化属性,所以,丰富鲜活、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对生长在当地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独特的教育价值。“古嘉州——今乐山”作为巴蜀大地上为一块根基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无数有识之士,使乐山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如此优秀的巴蜀文化和乐山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为何不能为我们所用,打造高职语文特色教学呢?
一、乐山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可传承性
乐山作为巴蜀文化资源的重要一支,自古便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角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的美誉。大自然的馈赠和祖先丰厚的遗产,造就了乐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乐山不仅以山水闻名,而且以人文闻名,汉光武帝赞为“士大夫之郡”。犍为有杨雄故宅,彭山留李密遗冢,三苏祠堂荷田田,沫若故居柳依依。流寓之士,岑参号嘉州,李白恋峨眉,陆游咏大佛,山谷题叮咚。乐山古代人才荟萃,从两汉至明,嘉定府、眉州载入人物传记的有232人,其中宋代多达140人。历代中进士者1330,其中宋代1188人,占当时全川27.5%。
乐山历史上的文学家就更多了。除著名的“三苏”父子、郭沫若外,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一席之地文学大家比比皆是。晋初彭山人李密的《陈情表》,至情至性,娓娓道来,至今仍传诵不绝。“花间派”著名词人孙光宪,五代时陵州贵平(今仁寿)人,他的《竹枝词》:“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格调清新婉丽,一扫花间词人“香浓软艳”的闺阁词风。清初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蜀中三才子”的彭端淑(丹棱人)其诗多关心民间疾苦,如“粟米贵如珠,顿年遭水浸,男妇多鸠形,鱼虾实为命”。
历代以来曾经流寓嘉州的著名诗人,如唐代的王勃、李白、杜甫、岑参、司空曙、薛涛,宋代的宋祁、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明代的方孝孺、杨镇,清代的王士祯,李调元等,这些文人墨客在嘉州留下的诗词文赋也成为今乐山宝贵的文学财富,极大丰富了乐山的历史文化长廊。如李白《登峨眉山》“蜀国多仙山,峨眉米邈难匹”;王勃《泥溪》“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杜甫《狂歌行》“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长歌短咏还相酬”。如果说乐山历代诗豪墨客、古道文人构筑了乐山本土历史文化诗情画意的话,那么乐山历史上的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则是西蜀俊杰中的佼佼之辈。如“网罗收拾,垂四十年”写成《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李焘(南宋丹棱人),有敢于弹劾权贵的政治家张纲(后汉武阳人),有以少胜多遏制金人南下的军事家虞允文(南宋仁寿人)等,不胜枚举。
除乐山本土的文学资源、名人资源外,乐山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本地独具特色的佛教、道教文化引无数中外游客流连朝拜。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独特的历史人文古迹和风貌承载着古嘉州千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变化,其历史传说、名人佳话和镌刻的文章、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乐山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乐山旅游特色之一。
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以巴蜀文化资源为背景,将乐山本地文化资源与乐山高职语文教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结合起来,同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在情景相融、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中让广大高职学生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传承地方文化资源。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乐山本土历史文化的意义
(一)引入乐山本土历史文化符合高职教育地域特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属性,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地域性三种特点。其地域性具体表现在:面向本地招生、就业。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就业安置多在当地,所招收的学生也以当地学生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本省生源占98%,其中乐山及乐山周边县市生源占50%,这一鲜明的地域特点决定了本地文化资源的易得性。本地文化资源对基础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更加亲切、灵活、多元、丰富,在此教学情景中容易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相关实践类的活动中。
而对大多数本地高职语文教师而言,在巴蜀—乐山历史文化教学资源选取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文化体验来组织教学,个性化订制符合自身教学特色和适宜学生地域性特点的课堂内容。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学环境中,更能引起学生与教师对相似文化的共鸣,在彼此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健康、积极、乐观、向善的品格进一步得到培养。
(二)融入乐山本土历史文化符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特点
高职语文课程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修养。语文教育不是泛泛的文学阅读,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层次和做人的境界。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课程深入推进发展的趋势下,不可避免的遭遇尴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高职大学语文究竟要给学生什么,这门课程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让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文化的学习已成为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团队在2016年初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的“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精神。针对高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目标,通过综合人文的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汉语言文化精华,正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进而陶冶性情,增加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在课程标准的知识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四川、乐山等本土文化特色。 同年5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乐职院教〔2016〕12号),文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院层面统一确定公共必修课开设方案,按国家标准开够‘国控’课程”。这一举措扩大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覆盖面。课程教学量的增加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今后大学语文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乐山本土历史文化进入乐山高职语文课堂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可以将乐山本土历史文化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本地社会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语言等,客观上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实现自我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传承乐山本土历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浪漫主义情怀。
数千年来,乐山就是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之地,佳山秀水,洞天佛寺,历来是骚人墨客流连忘返、载酒游玩之地。洋溢着巴蜀文化气息的古嘉州——今乐山,蕴含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乐山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海棠佛国、山水乐山所独具的浪漫主义气息。乡镇留存的古镇、热闹拥挤的茶馆、乱中有序的街道、街边小贩叫卖的美食,还有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歌谣、老乐山故事及韵味悠長的乐山原创文学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日常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生活内容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到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印度甘地在批判乡村教育时曾说过:“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教育中。教育对于大多数偏远地区的高职学生而言就是为了改变现状,甚至可以称为“跳龙门”。这种教育观念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通识,对家乡文化了解甚少。因此,现在的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加深学生对家乡经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炳昆.乐山历史名人述略[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2]杨胜宽.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3]王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定位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4]许兴亮.从语文的“语文味”说起: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5]方雪梅.将吴地文学的根扎在苏南高职语文教育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6]张建锋,杨倩.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开发与研究[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屈小强.巴蜀文化与移民入川[M].四川:巴蜀书社,2009.
[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