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根据有关创新教育的理论,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教学 教育 原则 创新
一、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创新也就是有创造性,如思维的独创性、个性的好奇性、动作的突变性、做法的新颖性等。有人曾把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内在素质归纳为“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选准目标,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注重实践;富于幻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六个方面。排除其他五个方面,“富于幻想,大胆探索”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面,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地理教师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尊重、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学习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素质教育。
2.协同性原则。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过程,应是整个教学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应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联系与地理有关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协同进行。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在共同努力中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颖人才。
3.主体性原则。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4.个性化原则。开展创新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教师要切实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发表独立的见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并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才能。
5.开放性原则。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封闭模式,教师要大胆创新,抓紧课内,重视课外,内外合一,动静结合,实施开放性教育。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在松弛、甚至是玩乐的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接受,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2.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1)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打破教参上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
(2)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
(3)个性养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等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3.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课外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加强与各有关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改革地理考试评价体系。现行的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束缚着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不管考试形式如何,都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在静态理论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还可增设地理创新能力的附加分,以奖励在各项活动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
5.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策略。人的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IQ与创新能力并不相关,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可能非常一般。地理科学既要求善于形象的空间思维,也要求善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材施教式的创新教育,既可培养“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又可让各层次的人都能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地理学深刻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和发展的变化规律,展现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动态过程。地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的拓展和深入,更关系到我们所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要求。
(山东济宁市唐口中学;272000)
【关键词】教学 教育 原则 创新
一、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原则
创新也就是有创造性,如思维的独创性、个性的好奇性、动作的突变性、做法的新颖性等。有人曾把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内在素质归纳为“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选准目标,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注重实践;富于幻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六个方面。排除其他五个方面,“富于幻想,大胆探索”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面,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地理教师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尊重、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学习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素质教育。
2.协同性原则。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过程,应是整个教学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应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联系与地理有关的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协同进行。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在共同努力中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颖人才。
3.主体性原则。创新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让学生逐步成为自我开发创造力的主体。
4.个性化原则。开展创新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教师要切实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发表独立的见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并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才能。
5.开放性原则。创新教育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封闭模式,教师要大胆创新,抓紧课内,重视课外,内外合一,动静结合,实施开放性教育。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在松弛、甚至是玩乐的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接受,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2.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1)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打破教参上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
(2)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
(3)个性养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等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3.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课外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加强与各有关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4.改革地理考试评价体系。现行的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束缚着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不管考试形式如何,都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在静态理论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还可增设地理创新能力的附加分,以奖励在各项活动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
5.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策略。人的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IQ与创新能力并不相关,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可能非常一般。地理科学既要求善于形象的空间思维,也要求善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材施教式的创新教育,既可培养“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又可让各层次的人都能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地理学深刻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对立和发展的变化规律,展现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动态过程。地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的拓展和深入,更关系到我们所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要求。
(山东济宁市唐口中学;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