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潮前的慷慨与吝啬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kycaro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日,年仅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库尔迪在偷渡途中溺死,遗体俯卧在土耳其海滩上的照片顷刻间传遍世界,并引发被称为“足以改变各国对地中海难民态度”的连锁反应。
  事件发生前,欧洲各国对难民态度复杂。由于接连发生难民死亡事件,欧盟饱受指责,但地中海沿岸国家又无力接纳更多难民。因此,欧盟委员会今年5月推出强制性的“难民配额”,希望较富裕的西欧、北欧国家多接纳难民。但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表示谨慎欢迎,英、法等国持抵触态度,东欧国家更坚决反对。
  但“9·2”事件改变了一切。9月5日起,涌入德国的叙利亚难民3天内超过3万。9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拿出“大礼单”:2016年额外拨出6亿欧元用于安置难民,在已宣布的30万套难民安置房基础上增建15万套。德国舆论称, “默克尔妈妈”的慷慨将导致今年80万难民涌入德国,“整个德国将为此改变”。原本态度保守的法国和英国也出现微妙变化。公开宣称“绝不认同配额”的法国总理瓦尔斯改口称“对难民的不幸忍不住热泪盈眶”,内政部长卡赞纽夫宣布将在两年内额外接纳2.4万难民。英国首相卡梅伦则表示,“愿意根据情感和能力的综合考量自愿接纳一些难民”。其他政要也纷纷作出姿态,教皇方济各呼吁各教会接纳难民,芬兰总理西皮莱宣称让出官邸供难民安置用,大西洋另一端的加拿大也坐不住了,魁北克省移民部長韦尔宣布将接纳的难民数量增加3倍。唯有美国态度耐人寻味,一方面鼓励欧盟接纳更多难民,另一方面再三强调“美国不会这样做”。
  在难民问题上,各国的慷慨和吝啬都有缘故。
  德国经济状况较好,但人口老龄化严重,执政党一直主张引进难民,解决劳动力缺口。作为实用主义政治家,默克尔一贯善于根据民意调整政策。“9·2”事件发生前,德国反对接纳难民的声浪不小,她曾当众拒绝一位巴勒斯坦难民小女孩的恳求。但这次,公众普遍同情难民,既希望连任又希望摆脱“冷漠无情”形象的默克尔,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英法情况则不同:法国执政的社会党向来主张宽容对待难民,但奥朗德上台后,面对国内反难民的舆论,不得不主张控制。此次事件让难民获得大量同情分,社会党政府就借机“回摆”;英国则正相反,执政的保守党素来对接纳难民不感冒,但迫于“政治正确”的压力,不得不“意思意思”。加拿大本来就是难民接收大户,但此前公众对难民挤占福利不满,迫使政府推出所谓G5原则,要求境外难民至少得到5位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担保。小库尔迪住在加拿大的姑姑就是因为凑不齐5个担保者,库尔迪一家才冒险“下海”并酿成悲剧。换言之,加拿大对悲剧负有间接责任。因此,事发后各政党纷纷表态显示“政治正确”。
  而美国则相反:“9·2”事件的“催泪效应”并不显著,社会对难民冲击波普遍不满,总统选战期间一些候选人为迎合民意,竞相抛出在边界修筑“长城”、阻止难民入境的竞选噱头。在这种背景下,当然不会有人去倡导接纳更多难民。
  “难童催泪弹”的效应注定是短暂的,接纳大量难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宗教磨合却是长期的。一旦催泪效应不再,现实纠纷频发,情况又会如何?其实,现在欧洲就已经出现不同声音,英国反对接纳更多难民的民调又掉头向上,法国也出现了公开表示要“选择性接纳难民”的市镇长官。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泽霍夫呼吁默克尔“慎重考虑”,东部各州更接连发生针对难民庇护所的袭击事件。默克尔已经表示,此次的慷慨不过是“救急的权宜之计”。
  可想而知,一旦人们忘记了那张催人泪下的照片,舆情、选情都可能逆转,那些在“催泪弹”下秀出的慷慨,恐怕又会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自从本拉登在2011年被射杀后,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新“全球首恶”的人,是墨西哥最大贩毒集团锡那罗亚的头目——乔奎恩?古兹曼。这位身高只有1.68米,被称为“矮子”的大毒枭,掌控了墨西哥境内一半以上的毒品交易,曾在2001年成功逃离墨西哥最高戒备的监狱,逍遥法外13年之久。  去年2月,古兹曼二度被捕,墨西哥政坛一片欢欣鼓舞,只有美国人冷眼旁观——曾长期追踪古兹曼的美国禁毒署前探员菲尔?乔丹曾说:“留
20岁生日那天,他向父亲开口:“我想要一辆车,没车,太掉价了。”父亲皱了皱眉头,没像以往那样有求必应:“最近我手头有点紧,不过,听一个电视台朋友说,他们那有档‘真人秀’节目,如果我们去参加,就能拿10万元的奖金。你就可以买车了。”他有些不情愿,但在奖金的诱惑下,还是点头答应了。  “真人秀”短剧的要求是,在4个月的时间里,他要扮演一个自谋生路的“儿子”,养活自己和生病住院的“父亲”。而且,“父亲”
美国和以色列一直是“铁哥儿们”。铁到什么程度?当年以色列刚一宣布建国 ,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11分钟后便承认以色列。自那以后,管你多少国家谴责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美国一直站在以色列一边;联合国一敲打以色列,美国就敲打联合国。  没想到,这对“铁哥儿们”斗气了。  斗气的导火索是美国国会共和党人绕过白宫,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国会讲演。这么大的事都明目张胆地不带白宫玩,可见府院积怨之深。自去年中期
人物简介  徐静蕾,1974年出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98年凭借《将爱情进行到底》走红。2003年转型做导演,并荣获多个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项。  你对新片的票房期许是多少?”一般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大多数导演都会避重就轻,陈述自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艺术追求。徐静蕾却毫不迟疑地回答:“2亿。不到这个数字我会沮丧,对投资人也说不过去。”她执导的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近期上映
在美国,越来越多人选择在家工作,利用网络和通讯工具与人交流。可是这种独自工作的模式也让许多人感觉效率低下,缺乏社交机会。起源于旧金山的“公用办公空间”解决了这类人的烦恼。公用办公空间综合了写字楼、图书馆和咖啡店的特点,还设有游戏室、放映室、专业录音室等,可以满足程序员、小创业者、作家、设计师等“SOHO一族”的各种办公和娱乐需求。工作之余,他们还能互相交流。目前,美国已有近千处类似的公用办公空间。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身居大学的我们,也不由想到抗战中的大学。当时,中国许多高校曾合作办学,由此出现了几所联合大学,如东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会联合大学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南联合大学。  师生们的“长征”  西南联大起于忧患。左:西南联大旧校门。右: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左三为蒋梦麟,前排右三为梅贻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北京大学、
2007年,英国《卫报》做过一项调查,询问了不少女性,让她们选出自己心目中“最懂女人心的男人”,最终的榜单里,作家艾伦?贝内特从一众年轻男明星、政要中脱颖而出,名列第十七位。当时,他已经年过七旬了。贝内特在英国简直是家喻户晓,写的《历史男孩》曾拿下7个艾美奖,被认为是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但对中国读者来说,了解他只能借由极少数的译作,比如不久前再版的《非普通读者》。  这是一部关于
1895年之后,李鸿章只活了6年,老迈而失势;伊藤博文则过了14年春风得意的日子。在境况迥异的余生里,两人的恩怨仍在继续。1896年,李鸿章访英期间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合影。不尽相同的西游  从日本回到北京后,光绪帝召见了李鸿章。短暂寒暄之后,光绪帝劈头盖脸地责难起李鸿章,说他身为重臣却把台湾拱手相让,失民心,伤国体。李鸿章只能唯唯称罪。后来,他躲进借住的贤良寺闭门不出,门生故吏纷
人物简介:苏祗婆,南北朝时期西域龟兹(现新疆库车县)人,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他将西域的“五旦七调”音乐理论引入中原,启发音乐家郑译创立了八十四调理论,夯实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1400多年前,正值南北朝混战时期。在一次宫廷的庆功宴上,一位皇帝喜不自胜,自弹琵琶庆贺,让被俘获的敌国皇帝起舞。甭看这位被俘皇帝治理国家不怎么样,可是很精通音乐,人称“无愁
神马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