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让课堂更精彩(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ond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恰如其分地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积极地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得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唤醒生活体验
  许多学生在从生活积累中提取素材进行表达时,常常觉得很难。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从生活的源泉中提取自己需要的“甘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始”体验,但这些生活体验与感受都是隐藏在内心的,它难以随机地成为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唤醒同学们的这些体验。
  在《爱如茉莉》一课结课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迁移延伸环节:
  师:作者映子认为爱如茉莉,看似平淡却情真意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的呵护中,在你的眼中,爱是什么,它像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和作者一样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学生似乎觉得有困难,沉默了。上学期期末考试卷曾要求学生写一个令你感动的人,不少学生写得不大理想,估计是缺乏感受生活的能力。现在这种困境又出現了,笔者决定首先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
  师:你们觉得最爱你们的人是谁?
  生(异口同声):妈妈!
  师:是呀,孩子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是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哺育我们长大。平时你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了妈妈对你的爱?
  生:下雨时妈妈打伞来接我。
  师:那么,在你的眼里,爱就是一把遮雨的——
  生:伞!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件事最能让我感受到妈妈的爱——冬天睡觉前,妈妈总帮我把被窝先捂热再让我上床睡觉,这样我就不会觉得冷了!
  师:你有一个超级好妈妈,替你想得这么周到!那在你的眼里,爱就是——
  生:在我的眼里爱就是冬天暖暖的被窝!
  接下来,不少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学生表达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话可说。此时,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制造材料”,激起学生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及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表达的灵感和愿望。
  唤醒学生体验的手段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是音乐渲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借助带有暗示性质的话语激活学生沉积于心底的情绪是最简便的方法。在上述片段中,笔者就运用了这种方法——用恰当的语言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从点滴小事中感受妈妈无私的爱,并用朴实而充满真情的语言赞美伟大的母爱,从中既受到感情的触动,又得到语言表达的训练。
  二、深化理解感悟
  小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此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领路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或通过想象或联系生活实际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学习《菩萨兵》一课第六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第二天的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对大家说:“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时,笔者是这样教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尽心尽力”突出了朱德同志把藏族同胞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做得十分认真。
  师:你平时见过哪些人尽心尽力地做什么事?
  生:妈妈尽心尽力地照顾我。
  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邮递员叔叔都尽心尽力地为人们送信、送报。
  ……
  师:从同学们的话中可以得出,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或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时,人们才会做到尽心尽力。难道朱德同志是藏胞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帮藏胞种地是朱德同志的职责吗?
  生:不是。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读朱德同志说的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朱德总司令对待藏胞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是真心真意的。
  生:难怪藏胞夸朱德总司令像菩萨一样。
  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了解了“尽心尽力”的意思,但思考还不够深入。于是,笔者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人民“尽心尽力”的事例,在寻找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或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时,人们才会做到尽心尽力。从而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内涵——朱德同志是把藏胞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深化了对内容的感悟和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的及时引导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近几年,如果去某所中学摆摊提供高考过后的咨询,又赶上学校仅仅是让学生返校,家长没来开会,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当然,学生不主动咨询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性格内向,不敢主动询问;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够理想,羞于张口;或是根本不知道该咨询什么。  不少来咨询的家长则直接问:“你们学校哪个专業最好?”这恐怕代表了不少家长和考生的心态。费力解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恐怕并不奏效
期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不应回避现在中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
期刊
目前,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太注重考试成绩,由于作文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于是,作文教学只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有的学生在作文中不得不制造悲情:要么是家人不幸遇难,要么就是自己遭受灭顶之灾,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通篇故作深沉的“成人腔”;有的则为了制造亮点而诋毁他人……  孩子们的童心童趣不见了,真情实感没有了。长此下去,本应充满
期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诗歌中也有叙事,但叙得不实,不细,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叙述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只是粗线条的概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至于刘兰芝是如何“学织素”“学裁衣”“裁什么衣”,均语焉不详。诗歌中也有描写,但描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把景物当作自己寄附感情的载体。景为
期刊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教学质量关系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领会和把握课标的一贯目标  课标对小学识字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累计
期刊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就是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胆假设,放飞想象,纵情联想,不受他人思想的暗示和制约,自具眼光,自树津梁,提出“人所未提”“人所未敢提”的真知灼见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  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进化,沉淀和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智慧和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爆发出改天换地的惊人能量,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开拓者奋斗、求索的拼搏豪情。  
期刊
年年岁岁有高考,岁岁年年各不同,2016年高考作文江苏卷材料独具特色。深入阅读后可得出,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句话即第一层:“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说的是通常思维,这当然不是重点,讲的是惯性思维,也自然不是关键。真正目的,是以此为对象,创造出新语,以此为引子,引出下一层。第二句话为第二层:“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显然,先依据俗语,
期刊
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从德智体美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成长,但目前许多班主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德育管理方面,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反而有所忽略。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有些班主任认为德育就是班级管理的“纲”,一抓就“灵”。实际上,这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德育问题“拉下葫芦浮起瓢”。只有把青少年尤其是学困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认同感,班级管理才能进入良性循
期刊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当前,教育的天空异彩纷呈:一方面,名词、口号满天飞;另一方面,口号指导下的实践与落地困难。教育需要一方“静土”,好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恬静优美的环境中,享受静悄悄的教育。笔者感觉到,“教育微反思”和“教育微写作”日益成为推动和解决教育实践落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经过长时间冷静思索和反
期刊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人们用它来反映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就会黯然失色,‘江郎才尽’。”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近期笔者参加的一次赛课活动中,课堂上积累背诵、復述训练、情境对话、读写结合……可谓形式多样,但细看下来就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