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状态。我们不应回避现在中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现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沦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这段诗意的寻美之旅——创设情境,入情;赏析意象,析情;感悟韵节,悟情;拓展延伸,升情。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入情
诗歌是唯美的艺术,屈原的《离骚》如此,戴望舒的《雨巷》亦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走进《雨巷》的唯美氛围,笔者在课前播放了江涛的MV“雨巷”,然后直接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前播放的音乐中,你感觉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生答:莫名的忧伤、无可名状的哀愁)。
它取材于一位诗人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85年前,22岁的戴望舒用诗化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动了无数孤独寂寞的灵魂,这位年轻的诗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现在,就让我们一齐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播放示范朗读,名家深情低缓的朗诵便于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接着请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简短故事的展开让学生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课堂顺势进入第二环节:赏析意象。
第二环节:赏析意象,析情
诗歌的味道第一在读,第二在品。品什么?品析意象。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形成这样一种能力:诗歌鉴赏应从捕捉意象入手,并围绕着意象去想象和体会。
整首诗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整个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就此,笔者围绕着故事主角“丁香姑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个故事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像什么花?
2.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花呢?丁香一般的姑娘有着怎样的特点?(联系图片、古诗词中的诗句、流行歌曲《丁香花》歌词,引导学生体会“丁香”意象的意蕴。)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哪些诗句的描写更具体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高洁和忧愁呢?她有怎样的声音,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句子,重点品读。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丁香姑娘美丽之外的高洁、忧愁,笔者鼓励多个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此时再次强调朗读要点:节奏、重音、语调。
教师引导比较:哪位同学的朗读更到位?对比朗读的双效应:强化丁香姑娘的意蕴,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突破难点:雨巷是一首重象征的抒情诗,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丁香姑娘?诗人的忧伤缘何而来?这里主要是对丁香姑娘形象的象征意义作出个性化解读,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提出问题后先小组讨论,再交互讨论。交互讨论时,笔者适时补充相关知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笔名望舒的由来。
学生对此给出了多重解读:丁香姑娘应该是作者心中期待已久的恋人,或许是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理想,也可能是诗人的“心理自我”。
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群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笔者抛出这一轮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样一位寄寓了诗人丰富情感的姑娘出现在怎样的环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文本中的其他意象:象征愁思的雨、有着颓圮篱墙的狭长破败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这几个意象构成了清冷破败空寂的背景,带给人冷漠、凄清、惆怅的感觉,而在此环境中出现的人也是忧愁哀怨的。在《雨巷》中,情即景,景即情,它们共同营造了《雨巷》的意境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笔者随即出示了诗歌赏析小贴士一,这是本堂课教给学生的诗歌鉴赏的第一个方法:多种意象的组合能创造出一定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
重视对中学生内心情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面前让他们拥有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命题。笔者以《雨巷》的教学为契机,就此做了些许尝试。在课堂中,笔者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这段诗意的寻美之旅——创设情境,入情;赏析意象,析情;感悟韵节,悟情;拓展延伸,升情。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入情
诗歌是唯美的艺术,屈原的《离骚》如此,戴望舒的《雨巷》亦如此。为了让学生尽快走进《雨巷》的唯美氛围,笔者在课前播放了江涛的MV“雨巷”,然后直接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前播放的音乐中,你感觉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生答:莫名的忧伤、无可名状的哀愁)。
它取材于一位诗人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85年前,22岁的戴望舒用诗化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感动了无数孤独寂寞的灵魂,这位年轻的诗人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现在,就让我们一齐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播放示范朗读,名家深情低缓的朗诵便于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接着请学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一首诗是一支歌、一幅画,有时它还蕴藏着一个故事,《雨巷》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简短故事的展开让学生理清了文本的思路,课堂顺势进入第二环节:赏析意象。
第二环节:赏析意象,析情
诗歌的味道第一在读,第二在品。品什么?品析意象。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形成这样一种能力:诗歌鉴赏应从捕捉意象入手,并围绕着意象去想象和体会。
整首诗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也是整个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就此,笔者围绕着故事主角“丁香姑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这个故事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姑娘?这个姑娘像什么花?
2.诗人为什么选择丁香花呢?丁香一般的姑娘有着怎样的特点?(联系图片、古诗词中的诗句、流行歌曲《丁香花》歌词,引导学生体会“丁香”意象的意蕴。)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3.哪些诗句的描写更具体地表现了姑娘的美丽、高洁和忧愁呢?她有怎样的声音,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这些句子,重点品读。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丁香姑娘美丽之外的高洁、忧愁,笔者鼓励多个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此时再次强调朗读要点:节奏、重音、语调。
教师引导比较:哪位同学的朗读更到位?对比朗读的双效应:强化丁香姑娘的意蕴,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突破难点:雨巷是一首重象征的抒情诗,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丁香姑娘?诗人的忧伤缘何而来?这里主要是对丁香姑娘形象的象征意义作出个性化解读,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提出问题后先小组讨论,再交互讨论。交互讨论时,笔者适时补充相关知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笔名望舒的由来。
学生对此给出了多重解读:丁香姑娘应该是作者心中期待已久的恋人,或许是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理想,也可能是诗人的“心理自我”。
重点和难点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群所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象美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笔者抛出这一轮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样一位寄寓了诗人丰富情感的姑娘出现在怎样的环境中?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文本中的其他意象:象征愁思的雨、有着颓圮篱墙的狭长破败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这几个意象构成了清冷破败空寂的背景,带给人冷漠、凄清、惆怅的感觉,而在此环境中出现的人也是忧愁哀怨的。在《雨巷》中,情即景,景即情,它们共同营造了《雨巷》的意境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笔者随即出示了诗歌赏析小贴士一,这是本堂课教给学生的诗歌鉴赏的第一个方法:多种意象的组合能创造出一定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