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名民间智库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奢侈品报告》称,预计2015年全球奢侈品消费达2552亿美元,其中1168亿美元被中国消费者买走,占比约46%。但是,中国消费者有910亿美元消费在境外发生(同比增长12%),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者78%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消费外流形势依然严重。
奢侈品是中国人的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最主要购物退税机构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游客购物退税消费总额约42.5亿欧元,连续第七年居全球首位。目前的境外购物可以说有四个新的特点:其一是购买品类增加,由国外主要国内奢侈品向高端生活用品、药品、婴儿用品等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扩散;其二是出境目的改变,以前是出境旅游顺带购物,到现在更多消费者开始以购物为主的出境游;其三是出境的国家多元,去年欧美还是在前列,现在日韩、台湾也成为主要目的地,而香港的购物中心位置严重下降;其四是单个游客单价减少,原来是购买大件奢侈品,现在买生活产品。
可这却并非中国的市场,境内外价差仍然是境外游购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笔者曾比较过一款miumiu的手包,国内售价为2500元以上,而国外的价格仅为1100元,为国内售价的一半以下。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很多奢侈品品牌采用的是全球定价策略,目的并不是故意在各个市场之间产生价差,品牌同样希望价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不同地方生产,运输、保险等费用不同,导致价差在10%-15%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价差超过20%,必然产生平行市场,诞生走私、代购等行为;而我国的现状是与国外价差在20%-50%之间,代购和境外购物必然盛行。
境内外的价差是税制惹的祸?我国主要是以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而欧美很多国家则是以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为主。因此,一些包括高档汽车、珠宝等在内的奢侈品在我国入关后,除关税外,还要交纳消费税和增值税,但税制并非是导致价差的主因。
进口时缴纳的税款是在到岸价基础上计算的,而最终零售价中还包括至少渠道、房租等运营成本,厂家追求的毛利率等,最终定价中税只占一小部分。例如,在海南免税店中购买的商品依然比国外贵;即使新西兰进口奶粉到我国是免关税的,我国奶粉价格在全球仍不低,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税率并非是解决价差的所有办法。
事实上,高端消费品价差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仍然是卖家市场,品牌占据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为了维持自己的高端形象不断维持高价,毛利率非常高。而且,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也导致消费不断外流,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制造的底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今年年初曾盛行的“到日本抢的马桶盖”,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不少消费者仍然愿意到国外去购买,这一现象在母婴、家居、食品药品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业尤为明显,也导致了中国制造愈加“底气不足”,在不少行业甚至“到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返销中国”的套牌现象也愈加明显,从家具、服饰等行业逐渐向家居、母婴等行业蔓延。部分产品质量粗制滥造、违规成本过低、产品标准和质量管控不如日本等问题,导致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感,老百姓宁可相信“曲线救国”,也要绕道去买。
国内制造必须尽快转型升级,走“精品工业”路线。现在是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了,但产业升级没有跟上。改进中国产品需要走精品发展路线,走高附加值,打造品牌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打造精品工作。
国内零售企业也必须尽快摆脱“菜市场”的经营方式,提升体验和附加值,增强高端零售业的竞争力和专业运作经验。很多百货商场停留在收管理费、求大品牌的“菜市场”式经营方式,导致“千店一面”,竞争力较差;在一线奢侈品品牌面前,话语权又过小,导致一线品牌成功打压中国自有品牌和国外二线品牌。最终只能不断搞促销打价格战,形成了恶性循环。毕竟,不是招来大牌就能让生意变好,零售商不能指望品牌做完所有的工作,而是应该提高附加值,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奢侈品是中国人的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最主要购物退税机构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游客购物退税消费总额约42.5亿欧元,连续第七年居全球首位。目前的境外购物可以说有四个新的特点:其一是购买品类增加,由国外主要国内奢侈品向高端生活用品、药品、婴儿用品等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扩散;其二是出境目的改变,以前是出境旅游顺带购物,到现在更多消费者开始以购物为主的出境游;其三是出境的国家多元,去年欧美还是在前列,现在日韩、台湾也成为主要目的地,而香港的购物中心位置严重下降;其四是单个游客单价减少,原来是购买大件奢侈品,现在买生活产品。
可这却并非中国的市场,境内外价差仍然是境外游购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笔者曾比较过一款miumiu的手包,国内售价为2500元以上,而国外的价格仅为1100元,为国内售价的一半以下。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很多奢侈品品牌采用的是全球定价策略,目的并不是故意在各个市场之间产生价差,品牌同样希望价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在不同地方生产,运输、保险等费用不同,导致价差在10%-15%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价差超过20%,必然产生平行市场,诞生走私、代购等行为;而我国的现状是与国外价差在20%-50%之间,代购和境外购物必然盛行。
境内外的价差是税制惹的祸?我国主要是以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而欧美很多国家则是以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为主。因此,一些包括高档汽车、珠宝等在内的奢侈品在我国入关后,除关税外,还要交纳消费税和增值税,但税制并非是导致价差的主因。
进口时缴纳的税款是在到岸价基础上计算的,而最终零售价中还包括至少渠道、房租等运营成本,厂家追求的毛利率等,最终定价中税只占一小部分。例如,在海南免税店中购买的商品依然比国外贵;即使新西兰进口奶粉到我国是免关税的,我国奶粉价格在全球仍不低,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税率并非是解决价差的所有办法。
事实上,高端消费品价差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仍然是卖家市场,品牌占据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为了维持自己的高端形象不断维持高价,毛利率非常高。而且,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也导致消费不断外流,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制造的底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今年年初曾盛行的“到日本抢的马桶盖”,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不少消费者仍然愿意到国外去购买,这一现象在母婴、家居、食品药品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业尤为明显,也导致了中国制造愈加“底气不足”,在不少行业甚至“到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返销中国”的套牌现象也愈加明显,从家具、服饰等行业逐渐向家居、母婴等行业蔓延。部分产品质量粗制滥造、违规成本过低、产品标准和质量管控不如日本等问题,导致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感,老百姓宁可相信“曲线救国”,也要绕道去买。
国内制造必须尽快转型升级,走“精品工业”路线。现在是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了,但产业升级没有跟上。改进中国产品需要走精品发展路线,走高附加值,打造品牌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打造精品工作。
国内零售企业也必须尽快摆脱“菜市场”的经营方式,提升体验和附加值,增强高端零售业的竞争力和专业运作经验。很多百货商场停留在收管理费、求大品牌的“菜市场”式经营方式,导致“千店一面”,竞争力较差;在一线奢侈品品牌面前,话语权又过小,导致一线品牌成功打压中国自有品牌和国外二线品牌。最终只能不断搞促销打价格战,形成了恶性循环。毕竟,不是招来大牌就能让生意变好,零售商不能指望品牌做完所有的工作,而是应该提高附加值,创造出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