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一场“桃花雪”。近日江南地区普降小雪,这场春日罕见的雪被贴上“桃花雪”在网上流传。
百花绽放,春天的雪,为何是“桃花雪”,而不是“樱花雪”、“杏花雪”、“梅花雪”呢?其实,不单单是“桃花雪”,农历三月,长江涨潮,江南人还将潮水称为“桃花水”、“桃花汛”。
桃花雪、桃花水,桃花汛,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正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浪漫最温情的所在——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
而绽放着粉红笑靥的桃花,是初春时节江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卉。
桃花是中國古诗文中的常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们都会背诵《桃花源记》,向往着“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远在湖南,但这样的秘境在江南也可觅。安徽泾县桃花潭就是江南的“桃花源”,这里“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应汪伦之邀来桃花潭游玩,流连忘返,临别时写下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徽歙县雄村是皖南另一处观赏桃花的胜地,沿着新安江的桃花坝上种植了数百棵桃树,一直绵延到竹山书院门前。阳春三月,坝上桃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与两侧绵延春江水和回荡朗朗书声的古书院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这是宋代诗人徐俯游览杭州西湖后所写的《春游湖》。春天来了,诗人看到空中的燕子,欣喜地打招呼:你们是几时回来的啊。两岸桃花纷纷开放,投在水中的倒影“蘸”上了水,格外娇艳。
唐代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则写出了江南春风沉醉的夜晚:“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江边,水清如镜,两岸山色映照在水中。连下三天的“桃花雨”,溪水暴涨,半夜里鲤鱼竟跳上了滩头。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西塞山可不是刘禹锡怀古的“西塞山”,后者位于湖北黄石,前者位于浙江湖州。《渔歌子》描摹出湖州西塞山的绝美景色: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彼岸,一树树桃花开得正艳,水中一尾尾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歌》中的一首。相传王献之有一个无比宠溺的爱妾名唤“桃叶”。桃叶有事外出,王献之常常到秦淮河边的一个渡口迎送桃叶,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渡口称为“桃叶渡”。
“桃叶渡”因人得名,后来也成为观赏桃花的去处。
在另一首《桃叶歌》中,王献之模拟桃叶的口吻唱道:“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可以想象:早春时节,秦淮河两岸,桃树夹岸盛开,即便没有风吹来,也摇曳着婀娜的身姿。
南京观赏桃花的胜地众多,地名中的桃园、桃源村、小桃园比比皆是。今南京大学汉口路校区内,从小粉桥到青岛路之间曾有清代南京著名的赏桃佳地——小桃园,时至今日南大校园内依然种植着一些桃花,多栋学生公寓也以“桃园”命名。
而在南京城墙挹江门外的南侧城墙边,同样也有一处小桃园,这一观赏桃花的佳处形成于1912年,百年间,人们在这里栽植、培育桃花。每到春风和煦之时,古老城墙下,一株株桃树次第开放,争奇斗妍,红得如同朝霞,白得好似玉石。远处是秦淮河与狮子山,南京城“山水城林”的景观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在江苏,观赏桃花的胜地数不胜数。
北宋文豪苏轼为画僧惠崇的作品《春江晓景》作题画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画面定格的是苏南、苏中地区的春色。因为,好吃的苏东坡由春景想到了肉质鲜美的河豚即将上市,众所周知,河豚正是江苏沿江南通、扬中、镇江等城市的特产。
清代,寓居扬州的盐商们爱好风雅,常常诗酒唱和。一次,一群盐商在平山堂聚会,席间以“飞红”为令,轮流作诗。轮到做东的盐商时却犯了难,此人苦思不得,仓促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满座哗然,皆认为不通。这时,宴会上的一位尊贵来宾、著名画家金农(扬州八怪之一)站了起来,读出完整的《平山堂》:“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为盐商解了围。
这个记载在《雨窗消意录》中的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但《平山堂》的确是多才多艺的金农所作。
《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清代扬州瘦西湖的堤岸上多天数,有郑氏在桃树丛中构筑园林,名为“桃花坞”,也就是金农诗中提到的“桃花渡”。春日桃花怒放,夕阳铺洒在桃林上,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就连随风飞扬的柳絮也被这桃林给染红了。
瘦西湖的桃花在清代就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扬州八怪中的另一位画家郑板桥就写道:“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瘦西湖的春色跃然纸上。
无锡的马山如今以杨梅著称,但早在唐朝以前,却以桃花闻名,留下了桃花湾、桃花岭、桃坞、桃坞岭等一系列与桃花有关的地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明代画家唐伯虎一生时乖运蹇,生活坎坷。晚年,他用卖画的积蓄在苏州桃花坞建桃花庵,在著名的《桃花庵歌》中,喜爱桃花的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桃花庵歌》也让很多人知道了苏州城北著名的赏桃胜地——桃花坞。早在唐代,诗人杜荀鹤就有《桃花河》诗,描写此地桃花之盛。宋代枢密章楶筑“桃花坞别墅”,这里渐渐桃林遍布,吸引人们游春看花。唐伯虎正式将“桃花庵”建在章楶的桃花坞别墅之上,并增种桃花数亩。后来的岁月中,桃花坞的桃花渐渐减少,更为人所知的是桃花坞年画。
如今苏州城内外,人们可以去太湖渔洋山、金鸡湖桃花岛、东山陆巷古村、上方山森林公园欣赏灿若红云的连片桃林。
百花绽放,春天的雪,为何是“桃花雪”,而不是“樱花雪”、“杏花雪”、“梅花雪”呢?其实,不单单是“桃花雪”,农历三月,长江涨潮,江南人还将潮水称为“桃花水”、“桃花汛”。
桃花雪、桃花水,桃花汛,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正是中国人心目中最浪漫最温情的所在——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
而绽放着粉红笑靥的桃花,是初春时节江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卉。
“桃花源”“桃花潭”“桃花水”“桃花鱼”
桃花是中國古诗文中的常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们都会背诵《桃花源记》,向往着“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远在湖南,但这样的秘境在江南也可觅。安徽泾县桃花潭就是江南的“桃花源”,这里“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应汪伦之邀来桃花潭游玩,流连忘返,临别时写下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徽歙县雄村是皖南另一处观赏桃花的胜地,沿着新安江的桃花坝上种植了数百棵桃树,一直绵延到竹山书院门前。阳春三月,坝上桃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与两侧绵延春江水和回荡朗朗书声的古书院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这是宋代诗人徐俯游览杭州西湖后所写的《春游湖》。春天来了,诗人看到空中的燕子,欣喜地打招呼:你们是几时回来的啊。两岸桃花纷纷开放,投在水中的倒影“蘸”上了水,格外娇艳。
唐代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则写出了江南春风沉醉的夜晚:“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江边,水清如镜,两岸山色映照在水中。连下三天的“桃花雨”,溪水暴涨,半夜里鲤鱼竟跳上了滩头。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西塞山可不是刘禹锡怀古的“西塞山”,后者位于湖北黄石,前者位于浙江湖州。《渔歌子》描摹出湖州西塞山的绝美景色: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彼岸,一树树桃花开得正艳,水中一尾尾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古城墙下桃花艳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桃叶歌》中的一首。相传王献之有一个无比宠溺的爱妾名唤“桃叶”。桃叶有事外出,王献之常常到秦淮河边的一个渡口迎送桃叶,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渡口称为“桃叶渡”。
“桃叶渡”因人得名,后来也成为观赏桃花的去处。
在另一首《桃叶歌》中,王献之模拟桃叶的口吻唱道:“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可以想象:早春时节,秦淮河两岸,桃树夹岸盛开,即便没有风吹来,也摇曳着婀娜的身姿。
南京观赏桃花的胜地众多,地名中的桃园、桃源村、小桃园比比皆是。今南京大学汉口路校区内,从小粉桥到青岛路之间曾有清代南京著名的赏桃佳地——小桃园,时至今日南大校园内依然种植着一些桃花,多栋学生公寓也以“桃园”命名。
而在南京城墙挹江门外的南侧城墙边,同样也有一处小桃园,这一观赏桃花的佳处形成于1912年,百年间,人们在这里栽植、培育桃花。每到春风和煦之时,古老城墙下,一株株桃树次第开放,争奇斗妍,红得如同朝霞,白得好似玉石。远处是秦淮河与狮子山,南京城“山水城林”的景观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江苏桃花秘境多
在江苏,观赏桃花的胜地数不胜数。
北宋文豪苏轼为画僧惠崇的作品《春江晓景》作题画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画面定格的是苏南、苏中地区的春色。因为,好吃的苏东坡由春景想到了肉质鲜美的河豚即将上市,众所周知,河豚正是江苏沿江南通、扬中、镇江等城市的特产。
清代,寓居扬州的盐商们爱好风雅,常常诗酒唱和。一次,一群盐商在平山堂聚会,席间以“飞红”为令,轮流作诗。轮到做东的盐商时却犯了难,此人苦思不得,仓促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满座哗然,皆认为不通。这时,宴会上的一位尊贵来宾、著名画家金农(扬州八怪之一)站了起来,读出完整的《平山堂》:“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为盐商解了围。
这个记载在《雨窗消意录》中的故事,可能是杜撰的,但《平山堂》的确是多才多艺的金农所作。
《扬州画舫录》中记载,清代扬州瘦西湖的堤岸上多天数,有郑氏在桃树丛中构筑园林,名为“桃花坞”,也就是金农诗中提到的“桃花渡”。春日桃花怒放,夕阳铺洒在桃林上,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就连随风飞扬的柳絮也被这桃林给染红了。
瘦西湖的桃花在清代就拥有极高的知名度,扬州八怪中的另一位画家郑板桥就写道:“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瘦西湖的春色跃然纸上。
无锡的马山如今以杨梅著称,但早在唐朝以前,却以桃花闻名,留下了桃花湾、桃花岭、桃坞、桃坞岭等一系列与桃花有关的地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明代画家唐伯虎一生时乖运蹇,生活坎坷。晚年,他用卖画的积蓄在苏州桃花坞建桃花庵,在著名的《桃花庵歌》中,喜爱桃花的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桃花庵歌》也让很多人知道了苏州城北著名的赏桃胜地——桃花坞。早在唐代,诗人杜荀鹤就有《桃花河》诗,描写此地桃花之盛。宋代枢密章楶筑“桃花坞别墅”,这里渐渐桃林遍布,吸引人们游春看花。唐伯虎正式将“桃花庵”建在章楶的桃花坞别墅之上,并增种桃花数亩。后来的岁月中,桃花坞的桃花渐渐减少,更为人所知的是桃花坞年画。
连下三天的“桃花雨”,溪水暴涨,半夜里鲤鱼竟跳上了滩头。
如今苏州城内外,人们可以去太湖渔洋山、金鸡湖桃花岛、东山陆巷古村、上方山森林公园欣赏灿若红云的连片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