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导学议练悟” 模式教学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学案作为新课改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案的编制存在学案导向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拿来主义”、目标定位不准、内容重复等问题;在学案的使用存在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定学,把学案简单地当成了练习题集,学案使用时机错位,教师对学案使用和保管缺乏正确引导和学案批改检查不及时等问题。
关键词: 学案编制; 学案使用; 问题
一、学案编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学议练悟” 教学模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课前指导功能、课上导学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课后梳理功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案编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使所编学案或华而不实,或流于形式,起不到学案应有的作用。
1.学案导向性不明确。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寻找出题思路和感受出题意图,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恰恰相反,我们现在的学案导向性不明确,有的甚至偏离方向。
2.学案的针对性不强。现行学案针对性不强,分层不够。学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且有针对性。学案设计要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的练习。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拔高,令人望而生畏,也不能随意降低,使人俯下身子摘桃子,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既为成绩好的同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较差的学生装上起跳的助跑器,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均有启迪和帮助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
3.拿来主义盛行,生搬硬套。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编写学案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此环节不重视,建立在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学习方案,成了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教师要么从网上下载,直接用于教学;要么在使用原学案时没有进行二次备课,继续使用旧学案,与实际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学案目标含糊不清,定位不准。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陈述含糊,具体目标难辨;三维教学目标的逻辑不清,目标知识水平的要求定位不准。教师在编制学案时,没有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导致要么学案目标要求超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要么学案内容超量(范围),要么要求偏低,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5.内容选择重复。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教辅选择面比较宽,学校的教辅配套齐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学案中课堂训练的内容没有与教材合理整合,很多课堂练习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精减,导致编制的学案中不少内容与配套的教辅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进而导致学生重复训练,这对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益处,客观上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
6.知识梳理不落实。学案编制没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梳理。新课学习结束以后,一方面学生要领悟本课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借助图表、思维导图以及概念图等多种形式,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课后反思,注意总结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在哪里,解题中易混易错点在哪里,思考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和求解途径。
二、学案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定学。学案,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教师在学案的使用上,有的将“教案”和“学案”混为一谈,表面上使用学案赶了一回时髦,而实际上对使用学案的意义、作用等理解不够,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学生多了一个文本的资料;有的教师不敢放手,担心过多,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在学案的使用上更多地考虑怎样去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去学,以教定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2.把学案简单地当成了练习题集。我记得我有一次语文教研课后,有位听课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很震惊。他说:“表面上看你和学生是在借助导学案进行教和学,实则是在一题一题地做练习,课文的内涵被破坏了,课堂上似乎缺失了语文的味道。”他的一席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是的,我应该把导学案看成引导学生和老师理解课文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把课堂的重点当成单纯去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学案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用以自主学习的方案,更多意义上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不能完全代替教材。
3.学案使用时机错位。从教学实际看,由于教师对教案与学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案编制与具体使用的脱节,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不少教师因为没有认识到学案的导教导学功能,同时受到过去“满堂灌”、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所以课堂上教师依旧是讲的过多,没有适时将学案编制与教师教的过程有机整合,导致学案成为教学中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材料。在學案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学案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的内容与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整合,仅仅将学案在课堂反馈时使用,出现了很多练习内容的重复。有的课后仍然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
4.批改检查不及时。在学案使用中,学案的批改一般要突出课前的预习检查,注意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课堂授课时重点例题变式训练的巡批,或当堂及时批阅;要落实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既利于巩固新课知识,又利于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但是,部分教师把学案的批改当成是一般性作业的批改,随意性很强,不仅疏忽了前预习作业的检查,而且不重视课堂训练的及时反馈,同时学生课后巩固性作业也批改不到位,有拖拉现象。这客观上使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延时,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有松懈。
学案的使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学案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会进一步引起教师的重视,要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全体教师一起来思考和探索,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关键词: 学案编制; 学案使用; 问题
一、学案编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学议练悟” 教学模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课前指导功能、课上导学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课后梳理功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案编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使所编学案或华而不实,或流于形式,起不到学案应有的作用。
1.学案导向性不明确。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寻找出题思路和感受出题意图,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恰恰相反,我们现在的学案导向性不明确,有的甚至偏离方向。
2.学案的针对性不强。现行学案针对性不强,分层不够。学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且有针对性。学案设计要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的练习。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拔高,令人望而生畏,也不能随意降低,使人俯下身子摘桃子,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既为成绩好的同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较差的学生装上起跳的助跑器,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均有启迪和帮助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
3.拿来主义盛行,生搬硬套。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编写学案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此环节不重视,建立在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学习方案,成了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教师要么从网上下载,直接用于教学;要么在使用原学案时没有进行二次备课,继续使用旧学案,与实际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学案目标含糊不清,定位不准。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陈述含糊,具体目标难辨;三维教学目标的逻辑不清,目标知识水平的要求定位不准。教师在编制学案时,没有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导致要么学案目标要求超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要么学案内容超量(范围),要么要求偏低,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5.内容选择重复。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教辅选择面比较宽,学校的教辅配套齐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学案中课堂训练的内容没有与教材合理整合,很多课堂练习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精减,导致编制的学案中不少内容与配套的教辅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进而导致学生重复训练,这对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益处,客观上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
6.知识梳理不落实。学案编制没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梳理。新课学习结束以后,一方面学生要领悟本课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借助图表、思维导图以及概念图等多种形式,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课后反思,注意总结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在哪里,解题中易混易错点在哪里,思考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和求解途径。
二、学案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定学。学案,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教师在学案的使用上,有的将“教案”和“学案”混为一谈,表面上使用学案赶了一回时髦,而实际上对使用学案的意义、作用等理解不够,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学生多了一个文本的资料;有的教师不敢放手,担心过多,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在学案的使用上更多地考虑怎样去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去学,以教定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2.把学案简单地当成了练习题集。我记得我有一次语文教研课后,有位听课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很震惊。他说:“表面上看你和学生是在借助导学案进行教和学,实则是在一题一题地做练习,课文的内涵被破坏了,课堂上似乎缺失了语文的味道。”他的一席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是的,我应该把导学案看成引导学生和老师理解课文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把课堂的重点当成单纯去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学案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用以自主学习的方案,更多意义上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不能完全代替教材。
3.学案使用时机错位。从教学实际看,由于教师对教案与学案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案编制与具体使用的脱节,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不少教师因为没有认识到学案的导教导学功能,同时受到过去“满堂灌”、偏重于讲授的授课方式的影响,所以课堂上教师依旧是讲的过多,没有适时将学案编制与教师教的过程有机整合,导致学案成为教学中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材料。在學案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学案是否做了,没有将学案中发现和暴露的问题与教师的新课教学整合,忽视了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没有将学案的内容与教材上的练习进行整合,仅仅将学案在课堂反馈时使用,出现了很多练习内容的重复。有的课后仍然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
4.批改检查不及时。在学案使用中,学案的批改一般要突出课前的预习检查,注意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课堂授课时重点例题变式训练的巡批,或当堂及时批阅;要落实课后作业的及时批改,既利于巩固新课知识,又利于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措施。但是,部分教师把学案的批改当成是一般性作业的批改,随意性很强,不仅疏忽了前预习作业的检查,而且不重视课堂训练的及时反馈,同时学生课后巩固性作业也批改不到位,有拖拉现象。这客观上使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延时,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有松懈。
学案的使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学案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会进一步引起教师的重视,要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全体教师一起来思考和探索,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