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加以反映,深刻显示出当时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迫害,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鲁迅的《祝福》中,所谓的“祝福”并没有表现出祝福应有的积极性,其所提出的祝福实质上是一种寒冷的“祝福”,具有一定的讽刺性。本人在阅读《祝福》的基础上,对《祝福》中寒冷的“祝福”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深层思想。
【关键词】鲁迅;《祝福》;讽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祝福》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创作于辛亥革命后,在1924年被发表于《东方杂志》,以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为主题。《祝福》这篇小说以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切入点,以其两次守寡、孩子被狼叼走对其不幸的人生加以刻画,塑造了一个被压迫、被迫害、受鄙视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小说中,历经坎坷的祥林嫂被认为是不详的,并且认为其不详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大众身上有所体现,祥林嫂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洁,因而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大的恐惧感,最终当祥林嫂被鲁家撵出去后,她在除夕的祝福和爆竹声中死在了雪地里。祥林嫂是当时社会上被压迫穷苦人民的典型代表,作者以她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是除夕夜的祝福,也带有冰冷的意味,可见封建社会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以及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二、在《祝福》中品读寒冷的“祝福”
鲁迅的小说《祝福》将封建旧社会中妇女悲惨的命运作为主要对象,在文章的叙述中,通过对看似浅淡、实则浓郁的、化不开的悲哀氛围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压抑感,真正做到了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引人无限深思。在《祝福》中蕴含着一定的悲剧思想,在人们给鲁镇人无限祝福的鞭炮声中,鲁迅却向读者呈现旧社会垂死挣扎的悲哀场景。小说借助对祥林嫂一生的描绘,向读者揭露了一个黑暗、落后、思想封闭的封建社会,并且在更深的层次上显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这个旧社会中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代表,一个“被社会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最终死在了充满着无限祝福的旧年年底,她的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悲伤、怀念或惋惜,只是让人觉得她不应该死在这个充满喜庆的日子,在反映出封建社会人性冷漠的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者连死也不能自由的严重束缚,这种束缚不仅仅是时空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
祥林嫂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旧社会,祥林嫂作为一个尚未觉醒自我意识的旧社会妇女只能向命运低头,最终在命运的压迫中被社会吞噬。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是勤劳淳朴的,但是她的勤劳淳朴却导致其无法得到封建地主的认可,并且在封建地主的家中受到其他工人的歧视和侮辱。在这个旧社会中,祥林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甚至在她选择第二次到鲁家工作时遭到了地主的嫌弃,最终被抛弃。鲁迅在小说中没有对下层劳动者在地主家中从事非人劳动的痛苦加以描绘,但是其却通过对工人得不到工作时的痛苦和迷惘的阐述揭示出更为黑暗的现实:祥林嫂因为自身的“肮脏”无法得到工作,正如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逼迫她走向生命的终结。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其在简短的故事中勾勒出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尝试变革但最终失败的缩影。《祝福》发表于五四运动后,鲁迅正是看到了革命的不彻底从而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纵然无产阶级的团结确实是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关键,但是在趋向无产阶级团结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必定会有更多无辜的底层劳动人民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此处,鲁迅透过历史的表象,看到了一个常人无法触及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冷漠,整个社会中的人,不论是上层封建阶级群体,还是底层劳动者,都在“赏玩”他人的痛苦中获得无尽的欢乐,并由此在内心深处产生令人憤怒、令人悲哀的兴奋。鲁迅的这种思想在其小说《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也有所体现,而在《祝福》中,这种思想被表现得极为明显,卫婆子认为祥林嫂被强卖到深山中是交了好运、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时,人们不顾及她的伤心引诱她述说自己的遭遇,并且对其悲惨遭遇进行品评。在此处,可以看见在当时社会上同为穷苦出身的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这不仅是无产阶级群体之间的悲哀,也同为中国革命的悲哀,是中国革命历程中必然面对的巨大困境。在小说的结尾处,鲁迅使用了反讽的手法,在祥林嫂死后,鲁镇仍然呈现出“平静祥和”的状态,“……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此处的反讽,更强烈地表现出祥和背后无尽的悲哀,充斥着对中国艰难革命道路的担忧。而正是从这样引人深思的结尾中,我们看到了冷漠的社会和寒冷的“祝福”。
三、结语
阅读《祝福》,借助作者的描绘,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社会上农村的真实生活面貌,在了解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同时,从鲁迅对人性的刻画中也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无情和冷漠,进而对社会、对人性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从《祝福》中获得启发,明确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力求为社会建设、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小强.祥林嫂的“罪与罚”——《祝福》的另一种读法[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王晓东.经典:活在时间的深处——《祝福》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1(6).
[3]杨丽丽.典型塑造 揭示命运——读《祝福》的几点体会[J].辅导员(教学版),2012(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鲁迅;《祝福》;讽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祝福》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创作于辛亥革命后,在1924年被发表于《东方杂志》,以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为主题。《祝福》这篇小说以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为切入点,以其两次守寡、孩子被狼叼走对其不幸的人生加以刻画,塑造了一个被压迫、被迫害、受鄙视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小说中,历经坎坷的祥林嫂被认为是不详的,并且认为其不详的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大众身上有所体现,祥林嫂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洁,因而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大的恐惧感,最终当祥林嫂被鲁家撵出去后,她在除夕的祝福和爆竹声中死在了雪地里。祥林嫂是当时社会上被压迫穷苦人民的典型代表,作者以她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是除夕夜的祝福,也带有冰冷的意味,可见封建社会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以及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二、在《祝福》中品读寒冷的“祝福”
鲁迅的小说《祝福》将封建旧社会中妇女悲惨的命运作为主要对象,在文章的叙述中,通过对看似浅淡、实则浓郁的、化不开的悲哀氛围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压抑感,真正做到了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引人无限深思。在《祝福》中蕴含着一定的悲剧思想,在人们给鲁镇人无限祝福的鞭炮声中,鲁迅却向读者呈现旧社会垂死挣扎的悲哀场景。小说借助对祥林嫂一生的描绘,向读者揭露了一个黑暗、落后、思想封闭的封建社会,并且在更深的层次上显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这个旧社会中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代表,一个“被社会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最终死在了充满着无限祝福的旧年年底,她的死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悲伤、怀念或惋惜,只是让人觉得她不应该死在这个充满喜庆的日子,在反映出封建社会人性冷漠的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者连死也不能自由的严重束缚,这种束缚不仅仅是时空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
祥林嫂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旧社会,祥林嫂作为一个尚未觉醒自我意识的旧社会妇女只能向命运低头,最终在命运的压迫中被社会吞噬。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是勤劳淳朴的,但是她的勤劳淳朴却导致其无法得到封建地主的认可,并且在封建地主的家中受到其他工人的歧视和侮辱。在这个旧社会中,祥林嫂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甚至在她选择第二次到鲁家工作时遭到了地主的嫌弃,最终被抛弃。鲁迅在小说中没有对下层劳动者在地主家中从事非人劳动的痛苦加以描绘,但是其却通过对工人得不到工作时的痛苦和迷惘的阐述揭示出更为黑暗的现实:祥林嫂因为自身的“肮脏”无法得到工作,正如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逼迫她走向生命的终结。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其在简短的故事中勾勒出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尝试变革但最终失败的缩影。《祝福》发表于五四运动后,鲁迅正是看到了革命的不彻底从而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纵然无产阶级的团结确实是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关键,但是在趋向无产阶级团结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必定会有更多无辜的底层劳动人民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此处,鲁迅透过历史的表象,看到了一个常人无法触及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冷漠,整个社会中的人,不论是上层封建阶级群体,还是底层劳动者,都在“赏玩”他人的痛苦中获得无尽的欢乐,并由此在内心深处产生令人憤怒、令人悲哀的兴奋。鲁迅的这种思想在其小说《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也有所体现,而在《祝福》中,这种思想被表现得极为明显,卫婆子认为祥林嫂被强卖到深山中是交了好运、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时,人们不顾及她的伤心引诱她述说自己的遭遇,并且对其悲惨遭遇进行品评。在此处,可以看见在当时社会上同为穷苦出身的人之间的自私和冷漠,这不仅是无产阶级群体之间的悲哀,也同为中国革命的悲哀,是中国革命历程中必然面对的巨大困境。在小说的结尾处,鲁迅使用了反讽的手法,在祥林嫂死后,鲁镇仍然呈现出“平静祥和”的状态,“……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此处的反讽,更强烈地表现出祥和背后无尽的悲哀,充斥着对中国艰难革命道路的担忧。而正是从这样引人深思的结尾中,我们看到了冷漠的社会和寒冷的“祝福”。
三、结语
阅读《祝福》,借助作者的描绘,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社会上农村的真实生活面貌,在了解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同时,从鲁迅对人性的刻画中也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无情和冷漠,进而对社会、对人性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从《祝福》中获得启发,明确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心社会、关心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力求为社会建设、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小强.祥林嫂的“罪与罚”——《祝福》的另一种读法[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2]王晓东.经典:活在时间的深处——《祝福》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1(6).
[3]杨丽丽.典型塑造 揭示命运——读《祝福》的几点体会[J].辅导员(教学版),2012(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