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4.85亿,网络已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新的有效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由于网络民主难以控制,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也开始凸显,阻碍了民主的健康发展。
网络民主的局限性分析
缺乏真实问题表现
无论任何人只需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设备就能够接入互联网,向外界发布信息。而随着现代网络信息轰炸,部分公民对于信息风暴的驾驭能力极低,对于信息缺乏一定的辨识度,但正确的网络政治民主决策对于民众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掌握能力的要求较高,在网络政治民主决策行使的过程中,民众思考、分析、执行决策以及管理能力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网络上制造假新闻,发布假消息,歪曲事实进行宣传,公众容易被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往往导致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导致道德失范
公民过分关注网络,则会出现道德相对主义倾向和道德冷漠现象。很多网民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言论时,极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例如:部分公民会有信息欺骗、网络犯罪和隐私侵犯等恶性行为。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只有在秩序与自由的平衡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也只有有控制的网络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民众行为失控,对民众自由和民主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才是其根本属性,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相互交往的网络社会导致人们直接交流活动的减少,必然造成群体意识淡漠和人际关系冷漠,从而导致道德失范。
缺乏法制规范
中国政府在网络民主的限制上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是随着网络民主纵深发展,网络民主的制度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己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中,也存在明显滞后、法规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我国网络民主的完善路径
加强政府治理,提高信息的真实度
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既不能全盘吸纳西方的网络民主理论和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其科学的成分,对于西方国家网络民主中意识形态的成分要高度的警觉,对于网络民主技术的成分要科学的借鉴。
为了加强政府对网络民主的治理成效,要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机制,政府应该及时、完整、准确的向公众开放,信息公开的内容应包括:政府及其工作机构领导名单,政府工作机构及其主要职责,政府及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数据,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政府人事任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政府提交间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各类报告,以及依法应公开的其它信息。
加强道德治理,促进“网络民主”规范化
1、以媒体舆论为导向,提高民众道德水准
网络舆论监督是广大公众利用互联网空间发布言论、表达意见、实施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舆论监督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同时网络服务商也要加强行业自律。
2、利用新平台,让民众监督民众
公众之间交流,公众和政府之间,选民和候选人之间,除了公共网络广告宣传以往,E-mail、QQ、论坛、博客、微博等沟通渠道可以有效的发挥网络交流沟通、民主参与的功能,要积极引导它们合法、理性的发展。
同时,加快建设政府声频、视频免费的网络文化工程,用优秀的影视、动漫、文学、戏曲、艺术等吸引亿万网民,然后间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
加强法制治理,促进“网络民主”法制化
“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和制约,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法制化刻不容缓,具体要做到:一要及时调整现行法律,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二要加快研究制定新的法律,催进民主法制化;三要加强网络监管部门、开发商及运营商的执法检查和司法监管,与网络民主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
互联网为推进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意愿、参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其积极的民主价值是无法否认的。对于网络民主的局限性,要从政府治理、道德规范和法制约束等方面加以克服,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网络民主的局限性分析
缺乏真实问题表现
无论任何人只需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设备就能够接入互联网,向外界发布信息。而随着现代网络信息轰炸,部分公民对于信息风暴的驾驭能力极低,对于信息缺乏一定的辨识度,但正确的网络政治民主决策对于民众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掌握能力的要求较高,在网络政治民主决策行使的过程中,民众思考、分析、执行决策以及管理能力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网络上制造假新闻,发布假消息,歪曲事实进行宣传,公众容易被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往往导致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导致道德失范
公民过分关注网络,则会出现道德相对主义倾向和道德冷漠现象。很多网民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言论时,极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例如:部分公民会有信息欺骗、网络犯罪和隐私侵犯等恶性行为。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只有在秩序与自由的平衡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也只有有控制的网络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民众行为失控,对民众自由和民主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才是其根本属性,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相互交往的网络社会导致人们直接交流活动的减少,必然造成群体意识淡漠和人际关系冷漠,从而导致道德失范。
缺乏法制规范
中国政府在网络民主的限制上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是随着网络民主纵深发展,网络民主的制度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己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中,也存在明显滞后、法规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我国网络民主的完善路径
加强政府治理,提高信息的真实度
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既不能全盘吸纳西方的网络民主理论和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其科学的成分,对于西方国家网络民主中意识形态的成分要高度的警觉,对于网络民主技术的成分要科学的借鉴。
为了加强政府对网络民主的治理成效,要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机制,政府应该及时、完整、准确的向公众开放,信息公开的内容应包括:政府及其工作机构领导名单,政府工作机构及其主要职责,政府及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数据,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政府人事任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政府提交间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各类报告,以及依法应公开的其它信息。
加强道德治理,促进“网络民主”规范化
1、以媒体舆论为导向,提高民众道德水准
网络舆论监督是广大公众利用互联网空间发布言论、表达意见、实施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舆论监督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同时网络服务商也要加强行业自律。
2、利用新平台,让民众监督民众
公众之间交流,公众和政府之间,选民和候选人之间,除了公共网络广告宣传以往,E-mail、QQ、论坛、博客、微博等沟通渠道可以有效的发挥网络交流沟通、民主参与的功能,要积极引导它们合法、理性的发展。
同时,加快建设政府声频、视频免费的网络文化工程,用优秀的影视、动漫、文学、戏曲、艺术等吸引亿万网民,然后间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
加强法制治理,促进“网络民主”法制化
“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和制约,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法制化刻不容缓,具体要做到:一要及时调整现行法律,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二要加快研究制定新的法律,催进民主法制化;三要加强网络监管部门、开发商及运营商的执法检查和司法监管,与网络民主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
互联网为推进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意愿、参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其积极的民主价值是无法否认的。对于网络民主的局限性,要从政府治理、道德规范和法制约束等方面加以克服,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