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教学强调教与学的相融性和一致性,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不断拓展教学思维的广度,提升教学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发展规律设计有深度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践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以“资源的跨区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教师在实践中应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区域概括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素养;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强调了教与学的相融性和一致性,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不断拓展教学思维的广度,提升教学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地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剖析并依据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发展规律,设计有效的深度教学策略,才能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达成。笔者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从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角度探索渐进式深度教学的实践。
一、区域认知水平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一)深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提升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分为区域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区域认识能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度教学能够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义,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协作、会话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深层次理解地理知识,对学生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的知识体系有促进作用。问题导向学习是深度教学的三种核心策略之一,以问题式教学为实施途径进行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更多重视和探索的方面”。
(二)区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是实施深度教学的依据
在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问题情境的设置,即以什么形式呈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时要进行自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知识积累、问题分析,完成知识评价和迁移,构建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发现隐藏在符号背后的地理知识的深层含义,逐步实现自身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笔者以建构主义和情景教学理论为依据,以材料分析、问题探究为实施手段,组织学生探究了不同区域间资源的差异,归纳总结出资源调配的一般思维模式,形成了资源调配区域分析的系统化知识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以“如何输—为何输—输后影响”为逻辑思路,符合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见图1)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从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角度,依据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图文材料,设置探究性强、符合学情、基于生活和蕴含地理视角的问题链。教师基于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分组合作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图文资料,从区域视角等角度,进行区域要素特征归纳、差异分析、区域地方综合和区域评价,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义。经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
二、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策略
(一)把握课标,钻研教材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與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两个相关的区域为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输入区和途经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含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因此要求学生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此类问题。
从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通过前四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理论认识;高中生思维活跃,创造力较强,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资源调配案例有一定了解;但对如何利用区域的策略,分析、评价类似案例缺乏系统性的认知。
笔者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即“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西气东输产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图片素材,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将特定的事物和地理现象用区域的思维来逐层深入剖析问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因此,在课程导入中,我以《厉害了,我的国》电影片段为切入点,为学生播放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视频资料,讲述我国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让学生对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直观的认识。随后,我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怎样进行资源调配”“调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创设的学习情境真实可信,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欲望。通过进阶式问题,学生在深入探究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方法,形成高阶思维。
(三)问题引领,以生为主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应在情境中呈现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认知的案例材料,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真实的、可探讨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应以问题引导作为深度教学的实施手段,遵循逻辑规律,合理展开。在问题链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在情境中获取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切实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 三、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实践
(一)培养区域概括能力
材料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煤炭、天然气、石油、水能)空间分布图”和“中国人口、经济分布图”(图略)
教师要求:1.结合图片,归纳中国的资源、人口、经济的分布状况;2.这些现状在区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区域分布的特点谈一谈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素材进行观察和对比,归纳图中我国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取信息,运用区域地理的知识、原理来分析资源空间分布的原理,归纳资源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的规律(区域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为东部相对发达西部相对落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需求量和赋存量不匹配),从资源的区域流動方向,使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有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指出:“因为资源的分布与消费之间不协调,为了实现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非常必要的。”
本情境的创设旨在促进学生建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选择的图片材料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鼓励学生通过递进式的问题系统地重建已有知识结构,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自主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以便顺利进入西气东输案例的学习。
(二)提升区域分析评价能力
【主题一】梳理区位条件,解释“如何输”
在阅读教材的文字之后,教师提问:1.西气东输工程的基础、目标市场、主要线路各是什么?2.西气东输一线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教师介绍西气东输工程,指出一线工程是国内的跨区域调配,二、三线工程是国际的跨区域调配,引导学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通过区域认知可以将地理学习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随后,教师对本部分知识逻辑进行简要梳理,引导学生画出西气东输“如何输”的思维导图(见图2),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概念。
【主题二】对比区域差异,解释“为何输”
材料展示:1.我国能源(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占比图;2.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交通带来影响的图片资料;3.我国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图,概括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图略)
教师提要求:1.结合材料1,概括分析我国东部、西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差异;2.结合材料2,分析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交通带来的影响,对比煤炭和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3.结合材料3,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的现状。
在本情境中,教师从区域关联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学情,设置问题链,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材料具体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三个原因。根据材料1,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地理事物和现象放到特定空间,筛选区域突出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概括出东、西部地区在经济水平、能源需求量和能源储量之间的差异,得到西气东输的关键因素之一。(见表1)
整个设计在分析总结材料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气东输的必要性;结合材料2,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图片,将特定的地理事物落在区域范围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链,对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进行优缺点对比,为分析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展示“用区域的方式解读应用地理原理规律”的区域学习视角和方法,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引出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为何输”。
【主题三】角色扮演,辩证思维,分析“输后影响”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三组并设置不同角色。角色一,西部地区;角色二,东部地区;角色三,中央政府。三个角色依次代表了输出区、输入区和协调区域发展,为每种角色提供学习情境和图文素材,鼓励每个小组代表不同地区领导人,分析西气东输对每个地区的影响。
例如,为角色一提供素材:1.2007—2013年新疆生产总值及其增速的图片资料。2.家住新疆喀什老城区的迪丽拜尔,祖祖辈辈都靠砍伐胡杨、红柳为生,西气东输工程使她第一次用上了天然气。如今,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都用上了廉价的天然气。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烧柴引发的污染问题,同时为每户居民每年节省近千元的开支。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应引导学生从西部、东部和中央区域资源调配的角度,归纳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角色扮演者要把视角放到西部、东部和中央区域领导人的高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开发利用进行总结,并对资源调配策略提出评价和建议。教师还可以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
(三)达成区域迁移能力
纵观本节课教学,可以综合归纳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思维导图(见图3)。在“西气东输”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跨区域资源调配的类似案例,组织学生寻找素材并分析讨论,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的教学实践,遵循了区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通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置逐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系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最终实现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兆海,邬志辉.教师激励的理念转向与策略优化[J].教育科学,2019(1).
[2]余美君,叶回玉.基于乡土问题情境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10).
[3]杨跃,匡曼玉.论教师教育者的核心专业素养及其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20(1).
[4]何丽华,曾呈进.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9(2).
(责任编辑:赵静)
关键词: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素养;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强调了教与学的相融性和一致性,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不断拓展教学思维的广度,提升教学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地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剖析并依据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发展规律,设计有效的深度教学策略,才能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达成。笔者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从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角度探索渐进式深度教学的实践。
一、区域认知水平与深度教学的关系
(一)深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提升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可以分为区域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区域认识能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度教学能够深入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义,关注地理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协作、会话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深层次理解地理知识,对学生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的知识体系有促进作用。问题导向学习是深度教学的三种核心策略之一,以问题式教学为实施途径进行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更多重视和探索的方面”。
(二)区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是实施深度教学的依据
在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问题情境的设置,即以什么形式呈现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和困惑时要进行自主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知识积累、问题分析,完成知识评价和迁移,构建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发现隐藏在符号背后的地理知识的深层含义,逐步实现自身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笔者以建构主义和情景教学理论为依据,以材料分析、问题探究为实施手段,组织学生探究了不同区域间资源的差异,归纳总结出资源调配的一般思维模式,形成了资源调配区域分析的系统化知识结构。整个教学过程以“如何输—为何输—输后影响”为逻辑思路,符合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见图1)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从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角度,依据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图文材料,设置探究性强、符合学情、基于生活和蕴含地理视角的问题链。教师基于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分组合作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图文资料,从区域视角等角度,进行区域要素特征归纳、差异分析、区域地方综合和区域评价,挖掘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意义。经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
二、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策略
(一)把握课标,钻研教材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與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以某两个相关的区域为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区、输入区和途经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含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因此要求学生要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此类问题。
从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通过前四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理论认识;高中生思维活跃,创造力较强,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资源调配案例有一定了解;但对如何利用区域的策略,分析、评价类似案例缺乏系统性的认知。
笔者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即“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西气东输产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图片素材,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将特定的事物和地理现象用区域的思维来逐层深入剖析问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根据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因此,在课程导入中,我以《厉害了,我的国》电影片段为切入点,为学生播放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视频资料,讲述我国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让学生对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直观的认识。随后,我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怎样进行资源调配”“调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这样创设的学习情境真实可信,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欲望。通过进阶式问题,学生在深入探究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和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方法,形成高阶思维。
(三)问题引领,以生为主
在深度教学中,教师应在情境中呈现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认知的案例材料,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真实的、可探讨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应以问题引导作为深度教学的实施手段,遵循逻辑规律,合理展开。在问题链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其在情境中获取体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切实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水平。 三、区域认知素养达成的深度教学实践
(一)培养区域概括能力
材料展示:“中国自然资源(煤炭、天然气、石油、水能)空间分布图”和“中国人口、经济分布图”(图略)
教师要求:1.结合图片,归纳中国的资源、人口、经济的分布状况;2.这些现状在区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区域分布的特点谈一谈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素材进行观察和对比,归纳图中我国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取信息,运用区域地理的知识、原理来分析资源空间分布的原理,归纳资源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的规律(区域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经济发展水平为东部相对发达西部相对落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需求量和赋存量不匹配),从资源的区域流動方向,使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有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指出:“因为资源的分布与消费之间不协调,为了实现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非常必要的。”
本情境的创设旨在促进学生建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念,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选择的图片材料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鼓励学生通过递进式的问题系统地重建已有知识结构,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自主思考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以便顺利进入西气东输案例的学习。
(二)提升区域分析评价能力
【主题一】梳理区位条件,解释“如何输”
在阅读教材的文字之后,教师提问:1.西气东输工程的基础、目标市场、主要线路各是什么?2.西气东输一线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教师介绍西气东输工程,指出一线工程是国内的跨区域调配,二、三线工程是国际的跨区域调配,引导学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通过区域认知可以将地理学习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随后,教师对本部分知识逻辑进行简要梳理,引导学生画出西气东输“如何输”的思维导图(见图2),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概念。
【主题二】对比区域差异,解释“为何输”
材料展示:1.我国能源(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占比图;2.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交通带来影响的图片资料;3.我国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图,概括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图略)
教师提要求:1.结合材料1,概括分析我国东部、西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差异;2.结合材料2,分析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交通带来的影响,对比煤炭和天然气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3.结合材料3,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的现状。
在本情境中,教师从区域关联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学情,设置问题链,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材料具体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三个原因。根据材料1,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地理事物和现象放到特定空间,筛选区域突出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概括出东、西部地区在经济水平、能源需求量和能源储量之间的差异,得到西气东输的关键因素之一。(见表1)
整个设计在分析总结材料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西气东输的必要性;结合材料2,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图片,将特定的地理事物落在区域范围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链,对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进行优缺点对比,为分析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现状,展示“用区域的方式解读应用地理原理规律”的区域学习视角和方法,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引出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为何输”。
【主题三】角色扮演,辩证思维,分析“输后影响”
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三组并设置不同角色。角色一,西部地区;角色二,东部地区;角色三,中央政府。三个角色依次代表了输出区、输入区和协调区域发展,为每种角色提供学习情境和图文素材,鼓励每个小组代表不同地区领导人,分析西气东输对每个地区的影响。
例如,为角色一提供素材:1.2007—2013年新疆生产总值及其增速的图片资料。2.家住新疆喀什老城区的迪丽拜尔,祖祖辈辈都靠砍伐胡杨、红柳为生,西气东输工程使她第一次用上了天然气。如今,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都用上了廉价的天然气。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烧柴引发的污染问题,同时为每户居民每年节省近千元的开支。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应引导学生从西部、东部和中央区域资源调配的角度,归纳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角色扮演者要把视角放到西部、东部和中央区域领导人的高度,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开发利用进行总结,并对资源调配策略提出评价和建议。教师还可以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
(三)达成区域迁移能力
纵观本节课教学,可以综合归纳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思维导图(见图3)。在“西气东输”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跨区域资源调配的类似案例,组织学生寻找素材并分析讨论,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的教学实践,遵循了区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通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置逐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系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最终实现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兆海,邬志辉.教师激励的理念转向与策略优化[J].教育科学,2019(1).
[2]余美君,叶回玉.基于乡土问题情境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10).
[3]杨跃,匡曼玉.论教师教育者的核心专业素养及其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20(1).
[4]何丽华,曾呈进.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9(2).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