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多次听我爷爷赵文光讲西路红军血战古浪的事情,那些悲壮的故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国二十五(1936)年11月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从景泰过了黄河。11日,红九军到达干柴洼,突破了国民革命军马元海等部的重围,到达古浪横梁山,又与敌军激战一昼夜,11月14日到达了我的家乡古浪县城外。
11月15日,红军向古浪县城发起进攻,打了一天,马步芳的队伍和西宁民团被红军赶出了古浪县城。红军在古龙山、西阳屲、水关门及县城残破的城墙边修筑工事,准备战斗。后巷我家邻居刘琨家的大院里,也住了不少红军。爷爷看见许多红军和骡马上驮着子弹、手榴弹,进进出出,估计那里可能住着红军的一个指挥部或是军需机关。
农历十月,古浪已是滴水成冰,但大多数红军战士都穿着单衣、草鞋,有些体弱病残的战士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跑到老百姓家里烤火取暖。有的还拿出一点鸦片(鸦片有时也作红军的军饷)或钱币,向老百姓换一条毛毡,在中间用刺刀挖出一个圆孔,往头上一套,把毛毡裹在身上,用一截草绳在腰间一扎,就成了御寒的衣裳。有的红军战士向老百姓要破鞋穿,那些破鞋虽然破烂,但套在脚上用绳子绑紧了,比起草鞋来防冻、赶路都要好一些。
紅军的粮食供应,根本没有什么保障,除少数战士带一点备用粮外,吃粮全由后勤人员用鸦片、银元兑换,现买现吃。战斗紧张时,炊事员就把小麦、青稞炒熟了,配发给战士们,乘战斗间隙充饥。
15日上午,有两个红军小战士来到我家。他俩满嘴的湘川土语,奶奶一点儿也听不懂,倒是爷爷很快弄懂了他俩的意思——他俩是叫奶奶给他们烙锅盔(大饼)哩。
正好那天家里有和好的发面,奶奶生着炉灶,一个时辰就在大锅里烙好了两个大锅盔,交给小红军。那两个小红军自己一点儿没吃,把两个锅盔拿到隔壁刘家院子去了。
过了一会儿,两个小红军回来了。他俩说,奶奶烙的锅盔首长很喜欢吃,要奶奶给他们再烙些。说着还拿出一点鸦片,说这是首长给的面钱和工钱。奶奶不要,但两个小红军说什么也不行,爷爷就收下了。
奶奶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烙了两个锅盔还要给工料钱。奶奶烙锅盔更认真了,她在发面里揣上清油,用驴粪蛋子煨起慢火,把锅盔皮儿烙的黄黄的,里面又白又暄,吃起来香脆酥软,非常可口。在以后的两天多时间里,奶奶用了20多斤面,共给红军烙了十二三个大锅盔。小红军又拿来一点鸦片,交给了爷爷。
17日那天,马家队伍的骑兵从北关打进了古浪县城,一直打到了北街一带。爷爷看见隔壁的刘家院里,红军进进出出,扛子弹箱的,运手榴弹的,一派紧张局势。后来,红军被迫退出城外。到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红军又回师反攻,对北街一带的敌人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不久,敌人又被赶到县城北面的暖泉一带去了。
18日,马家队伍从南、西、北三面进攻县城,一时间,城里城外枪声阵阵,杀声不断,天上还有两三架国民党的飞机,丢下了几颗炸弹。
红军依托残破的城墙,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冲杀。凶恶的敌人用小钢炮和机关枪轰击和扫射古龙山和西阳屲上的红军,后来又派出骑兵,不断进行冲杀。最后,古龙山和西阳屲的红军,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敌军占领西、南两山后,又凭借骑兵的实力,从北关和水关门冲进城里,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街巷战。敌人进进退退,用马刀劈,用机枪扫,杀害了许多红军和伤病员。战后,仅从上城金家院子里就抬出了100多具红军尸体。
这天下午4点钟左右,来了两个红军把爷爷叫走了。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侯,还不见爷爷回来,奶奶就抱起我一岁多的姑姑,领上四叔,到城外杨家磨我姑太爷家避战乱。
娘儿三人路过公官场子(北街刘琨家院北的一块公共场地)时,看见场地上斜三横四地躺着百十具红军遗体。那年还不足六岁的四叔,手里端着半升炒面,看见一个小红军从尸体下面探出头来张望,就对奶奶说:“妈,死人下面那个红军娃看我们哩。”奶奶瞥了一眼,说:“不要说话,快走!”
娘儿三人,急急忙忙从北街上面拐弯向东,来到了我姑太爷家。晚上,娘儿三人住在了杨家大门外的一个小屋里。
半夜,奶奶听见一个四川口音的红军在门外喊叫:“大爷,大婶,给我一刀子或是一剪子吧,行行好叫我快点走吧……”那声音极为凄惨。奶奶毕竟是女人家,半夜三更,说什么也不敢开门。第二天早晨起来,她看见那红军爬过的路上,血迹斑斑,人不知到哪里去了。
那天下午,爷爷被两个红军叫到了刘家临街的院子里,他看见二三十个老百姓聚集在那里。红军做了两大锅揪面片,给每人舀了两大搪瓷缸,叫他们吃饱了,帮红军抬伤员。
晚饭后,红军开始从古浪全面撤离。爷爷那年30多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他被指派与铁匠辛五组成一副担架,抬着一名伤员,跟随红军队伍前进。抬担架的人跟红军出了北关,走上中路,往前走了一截,红军在路中间点起三堆大火之后,又折转向南,从“勤泰涌”油坊的桥上过磨河,穿过河滩,再过古浪河,到了马家沿。过河时,孙耀章摔倒了,红军看他是个残疾(驼背),不能抬担架,就让他回家了。
红军从马家沿顺着长流渠直下三坝。这天夜里,开始天上还有一绺鹅毛月,很快月牙西下,红军人马就摸夜路往前走。铁匠辛五是个矮个子,我爷爷个子高,担架也就前低后高,重心前倾。那天夜里,辛五栽了十几个跟头,总算把担架抬到了二坡河。
这时,一个红军走过来,摸了摸担架上的伤员,对另一个红军说:“首长牺牲了。”他们叫爷爷和辛五停下来,用一条军毯把伤员的遗体裹起来,在上冻的干河滩上使劲挖出了一个浅浅的坑,草草地掩埋了。
伤员死了,空出一副担架来。红军看辛五已是疲惫不堪,就让他回家去了。爷爷和孔宗文又组成一副担架,抬着另一个伤员,继续赶路。他们一直走到了泗水堡以北好远的地方。
经过一夜的行军赶路,爷爷的小腿肿起来了,过一个沟坎时,他的脚一崴,一个趔趄摔倒,脚腕扭伤了。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大声吆喝:“天快亮了,赶快站起来走!”另一个红军走过来,用马灯照亮,看了看爷爷的脚腕说:“让他回去吧。”
红军的大队人马向武威方向开走了。等到天亮,爷爷找到一节长木棒,拄着它回头走到了泗水堡,找到他相识的箩儿匠张立刚的家里,休息了两三天,用土办法医治了脚,等脚腕消肿后,才慢慢地走回了古浪县城。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叫奶奶烙过锅盔的一个小红军,穿着一件破棉袄,风尘扑扑地走进我家。他告诉爷爷,他们的队伍到张掖就被打散了,和他一起的那个小红军,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下,上厕所时,却被一堵颓废的墙壁垮下来压死了。这位小红军说,现在,他要到东面去找自己人。奶奶做了饭,叫他吃饱,又给他装了几个馍馍和煮熟了的洋芋,他就匆匆上路了。如果那个小红军活到现在,该是90岁上下的老人了。但愿他看到了革命的胜利!
西路红军浴血奋战古浪时,红九军的一半指战员,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古浪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民国二十五(1936)年11月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从景泰过了黄河。11日,红九军到达干柴洼,突破了国民革命军马元海等部的重围,到达古浪横梁山,又与敌军激战一昼夜,11月14日到达了我的家乡古浪县城外。
11月15日,红军向古浪县城发起进攻,打了一天,马步芳的队伍和西宁民团被红军赶出了古浪县城。红军在古龙山、西阳屲、水关门及县城残破的城墙边修筑工事,准备战斗。后巷我家邻居刘琨家的大院里,也住了不少红军。爷爷看见许多红军和骡马上驮着子弹、手榴弹,进进出出,估计那里可能住着红军的一个指挥部或是军需机关。
农历十月,古浪已是滴水成冰,但大多数红军战士都穿着单衣、草鞋,有些体弱病残的战士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跑到老百姓家里烤火取暖。有的还拿出一点鸦片(鸦片有时也作红军的军饷)或钱币,向老百姓换一条毛毡,在中间用刺刀挖出一个圆孔,往头上一套,把毛毡裹在身上,用一截草绳在腰间一扎,就成了御寒的衣裳。有的红军战士向老百姓要破鞋穿,那些破鞋虽然破烂,但套在脚上用绳子绑紧了,比起草鞋来防冻、赶路都要好一些。
紅军的粮食供应,根本没有什么保障,除少数战士带一点备用粮外,吃粮全由后勤人员用鸦片、银元兑换,现买现吃。战斗紧张时,炊事员就把小麦、青稞炒熟了,配发给战士们,乘战斗间隙充饥。
15日上午,有两个红军小战士来到我家。他俩满嘴的湘川土语,奶奶一点儿也听不懂,倒是爷爷很快弄懂了他俩的意思——他俩是叫奶奶给他们烙锅盔(大饼)哩。
正好那天家里有和好的发面,奶奶生着炉灶,一个时辰就在大锅里烙好了两个大锅盔,交给小红军。那两个小红军自己一点儿没吃,把两个锅盔拿到隔壁刘家院子去了。
过了一会儿,两个小红军回来了。他俩说,奶奶烙的锅盔首长很喜欢吃,要奶奶给他们再烙些。说着还拿出一点鸦片,说这是首长给的面钱和工钱。奶奶不要,但两个小红军说什么也不行,爷爷就收下了。
奶奶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烙了两个锅盔还要给工料钱。奶奶烙锅盔更认真了,她在发面里揣上清油,用驴粪蛋子煨起慢火,把锅盔皮儿烙的黄黄的,里面又白又暄,吃起来香脆酥软,非常可口。在以后的两天多时间里,奶奶用了20多斤面,共给红军烙了十二三个大锅盔。小红军又拿来一点鸦片,交给了爷爷。
17日那天,马家队伍的骑兵从北关打进了古浪县城,一直打到了北街一带。爷爷看见隔壁的刘家院里,红军进进出出,扛子弹箱的,运手榴弹的,一派紧张局势。后来,红军被迫退出城外。到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红军又回师反攻,对北街一带的敌人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不久,敌人又被赶到县城北面的暖泉一带去了。
18日,马家队伍从南、西、北三面进攻县城,一时间,城里城外枪声阵阵,杀声不断,天上还有两三架国民党的飞机,丢下了几颗炸弹。
红军依托残破的城墙,打退了敌人的十几次冲杀。凶恶的敌人用小钢炮和机关枪轰击和扫射古龙山和西阳屲上的红军,后来又派出骑兵,不断进行冲杀。最后,古龙山和西阳屲的红军,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敌军占领西、南两山后,又凭借骑兵的实力,从北关和水关门冲进城里,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街巷战。敌人进进退退,用马刀劈,用机枪扫,杀害了许多红军和伤病员。战后,仅从上城金家院子里就抬出了100多具红军尸体。
这天下午4点钟左右,来了两个红军把爷爷叫走了。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侯,还不见爷爷回来,奶奶就抱起我一岁多的姑姑,领上四叔,到城外杨家磨我姑太爷家避战乱。
娘儿三人路过公官场子(北街刘琨家院北的一块公共场地)时,看见场地上斜三横四地躺着百十具红军遗体。那年还不足六岁的四叔,手里端着半升炒面,看见一个小红军从尸体下面探出头来张望,就对奶奶说:“妈,死人下面那个红军娃看我们哩。”奶奶瞥了一眼,说:“不要说话,快走!”
娘儿三人,急急忙忙从北街上面拐弯向东,来到了我姑太爷家。晚上,娘儿三人住在了杨家大门外的一个小屋里。
半夜,奶奶听见一个四川口音的红军在门外喊叫:“大爷,大婶,给我一刀子或是一剪子吧,行行好叫我快点走吧……”那声音极为凄惨。奶奶毕竟是女人家,半夜三更,说什么也不敢开门。第二天早晨起来,她看见那红军爬过的路上,血迹斑斑,人不知到哪里去了。
那天下午,爷爷被两个红军叫到了刘家临街的院子里,他看见二三十个老百姓聚集在那里。红军做了两大锅揪面片,给每人舀了两大搪瓷缸,叫他们吃饱了,帮红军抬伤员。
晚饭后,红军开始从古浪全面撤离。爷爷那年30多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他被指派与铁匠辛五组成一副担架,抬着一名伤员,跟随红军队伍前进。抬担架的人跟红军出了北关,走上中路,往前走了一截,红军在路中间点起三堆大火之后,又折转向南,从“勤泰涌”油坊的桥上过磨河,穿过河滩,再过古浪河,到了马家沿。过河时,孙耀章摔倒了,红军看他是个残疾(驼背),不能抬担架,就让他回家了。
红军从马家沿顺着长流渠直下三坝。这天夜里,开始天上还有一绺鹅毛月,很快月牙西下,红军人马就摸夜路往前走。铁匠辛五是个矮个子,我爷爷个子高,担架也就前低后高,重心前倾。那天夜里,辛五栽了十几个跟头,总算把担架抬到了二坡河。
这时,一个红军走过来,摸了摸担架上的伤员,对另一个红军说:“首长牺牲了。”他们叫爷爷和辛五停下来,用一条军毯把伤员的遗体裹起来,在上冻的干河滩上使劲挖出了一个浅浅的坑,草草地掩埋了。
伤员死了,空出一副担架来。红军看辛五已是疲惫不堪,就让他回家去了。爷爷和孔宗文又组成一副担架,抬着另一个伤员,继续赶路。他们一直走到了泗水堡以北好远的地方。
经过一夜的行军赶路,爷爷的小腿肿起来了,过一个沟坎时,他的脚一崴,一个趔趄摔倒,脚腕扭伤了。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大声吆喝:“天快亮了,赶快站起来走!”另一个红军走过来,用马灯照亮,看了看爷爷的脚腕说:“让他回去吧。”
红军的大队人马向武威方向开走了。等到天亮,爷爷找到一节长木棒,拄着它回头走到了泗水堡,找到他相识的箩儿匠张立刚的家里,休息了两三天,用土办法医治了脚,等脚腕消肿后,才慢慢地走回了古浪县城。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叫奶奶烙过锅盔的一个小红军,穿着一件破棉袄,风尘扑扑地走进我家。他告诉爷爷,他们的队伍到张掖就被打散了,和他一起的那个小红军,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下,上厕所时,却被一堵颓废的墙壁垮下来压死了。这位小红军说,现在,他要到东面去找自己人。奶奶做了饭,叫他吃饱,又给他装了几个馍馍和煮熟了的洋芋,他就匆匆上路了。如果那个小红军活到现在,该是90岁上下的老人了。但愿他看到了革命的胜利!
西路红军浴血奋战古浪时,红九军的一半指战员,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古浪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