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是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科学真谛的能力的一门学科。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观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的教学时,首先可运用感官初步感知蜡烛的变化。教师让组长把桌上的蜡烛点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蜡烛的变化。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小声讨论着……最后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有烟。”“手靠近火感觉很烫。”“灯芯变黑色了。”“蜡烛溶化了,变成了蜡油。靠近灯芯的地方溶化得快,已经凹下去了。”教师可总结同学们的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耳朵听,要用到嘴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嘴巴来尝一尝,我们可以用到全身的器官来进行观察。”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只通过一次观察或实验就草率地得出了结论,而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二、猜测
猜测就是大胆地判断。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测。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教学时,当老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测。诸如“会熔化”、“蜡烛加热后变成了蜡油,冷却后又变成了蜡烛”、“如果在蜡烛的上面搁一块玻璃,玻璃会被熏黑”的答案,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应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三、 操作
操作就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的过程。操作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亲自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1、重视观察,发现现象。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实验时,可分两步:首先让学生将蜡烛熔化再冷却,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其次,让学生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让他们仔细观察烧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可以将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进行实验,在以前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想到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从而发现了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2、动手操作,探求真知。例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实验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其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2)大胆假设:让学生假设沙和水的吸热、散热性能。(3)动手操作: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相同的条件?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实验?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做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也明白自己的职责。其次,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到阳光下或阴凉处测量水和沙的升温和降温情况。在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搜集。一般在阳光下测量10分钟,记好升温情况;在阴凉处也是测量10分钟,记录好降温情况。然后,将记录的数据填在图表上,连上曲线,形成曲线图。……像这样的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3、学会比较,辨别异同。例如,上面提到的《蜡烛的变化》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蜡烛的燃烧有两种现象的发生:一种是蜡烛溶化冷却后又变成了蜡烛,即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烧杯内壁有水蒸气,即蜡烛的燃烧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这样的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四、 结论
结论就是通过动手实验的验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它是印证学生猜测的根本依据。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将实验的结果写在记录卡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写结论的习惯。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的实验比较后,得出蜡烛的燃烧有两种变化:一种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从实验中得出这一规律,必然让原先持这种假设的学生兴奋不已,也可以使假设错误的学生得到刺激,促使他们更加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地对新的问题进行假设。这种结论的得出,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搜集数据和积累数据的重要性。总之,在科学课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为科学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较为显著的功效。
科学是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科学真谛的能力的一门学科。在进行《科学》的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观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的教学时,首先可运用感官初步感知蜡烛的变化。教师让组长把桌上的蜡烛点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蜡烛的变化。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小声讨论着……最后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有烟。”“手靠近火感觉很烫。”“灯芯变黑色了。”“蜡烛溶化了,变成了蜡油。靠近灯芯的地方溶化得快,已经凹下去了。”教师可总结同学们的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手摸、用眼看、用耳朵听,要用到嘴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嘴巴来尝一尝,我们可以用到全身的器官来进行观察。”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只通过一次观察或实验就草率地得出了结论,而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所以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二、猜测
猜测就是大胆地判断。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猜测。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教学时,当老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测。诸如“会熔化”、“蜡烛加热后变成了蜡油,冷却后又变成了蜡烛”、“如果在蜡烛的上面搁一块玻璃,玻璃会被熏黑”的答案,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应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
三、 操作
操作就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的过程。操作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亲自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
1、重视观察,发现现象。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实验时,可分两步:首先让学生将蜡烛熔化再冷却,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其次,让学生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让他们仔细观察烧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还可以将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进行实验,在以前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产生了知识的迁移,很容易就想到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从而发现了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2、动手操作,探求真知。例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实验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1)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其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一样吗?(2)大胆假设:让学生假设沙和水的吸热、散热性能。(3)动手操作: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控制哪些相同的条件?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做实验?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做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也明白自己的职责。其次,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到阳光下或阴凉处测量水和沙的升温和降温情况。在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搜集。一般在阳光下测量10分钟,记好升温情况;在阴凉处也是测量10分钟,记录好降温情况。然后,将记录的数据填在图表上,连上曲线,形成曲线图。……像这样的实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帮助。
3、学会比较,辨别异同。例如,上面提到的《蜡烛的变化》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蜡烛的燃烧有两种现象的发生:一种是蜡烛溶化冷却后又变成了蜡烛,即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烧杯内壁有水蒸气,即蜡烛的燃烧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这样的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四、 结论
结论就是通过动手实验的验证后,得出的最终结果,它是印证学生猜测的根本依据。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将实验的结果写在记录卡上,以此来培养学生勤写结论的习惯。例如,在进行《蜡烛的变化》的实验比较后,得出蜡烛的燃烧有两种变化:一种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从实验中得出这一规律,必然让原先持这种假设的学生兴奋不已,也可以使假设错误的学生得到刺激,促使他们更加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细节,更加细致、更加认真地对新的问题进行假设。这种结论的得出,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搜集数据和积累数据的重要性。总之,在科学课上让学生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为科学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有较为显著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