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起抓的科学发展观

来源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nhu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基础,十分必要。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小康社会”主要指的是经济指标。在此目标之前,还有一个重要领域,即“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两者是一鸟两翼的关系,缺一不可。早在建国初期,我国? The 16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he goal of building an overall “well-to-do society” for the first 20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ocialist China.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 well-off society” mainly refers to economic indicators. Before this goal, there was another important area, that is, the social goal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two are a bird-wing relationship, indispensable. As early as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其他文献
信息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引入现代科技推进教育改革进程,积极调整教育方式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创新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方式.所以信息化技术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
在构成我国的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短板”是居民消费需求.2009年,我国净出口是降低的,消费需求的比重增加甚微,当前旺盛的总需求是靠投资支撑起来的.这当然是一种不正常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讨论中,人们谈及对当代社会分层出现的批评.我认为,问题不能简单化.首先应看到社会分层的出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中的进步意义.这个进步就
第一个问题,现实经济是非均衡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现在中国经济仍处在非均衡状态,根据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我们的经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世界潮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和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可行性。
从科学发展观到构建和谐社会,都强调了“以人为本”,从字面看,人是与物(金钱、物质、G D P指标等)、神相对的,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或“人是目的”的提法当然要比“以物
中国奇迹源于政治文化四大优势rn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奥妙应到政治领域中去寻找.我国政治制度和文化有四种性质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具备的:rn一是集中效率优势.这就是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一、通过感情朗读,渗透思想教育1.范读激情。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饱含感情,给学生以示范性的朗读,就可让学生如同亲自听到革命先烈宁把牢底坐穿,也不从狗洞爬出的铿锵誓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