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时代之后,全面两孩政策让广大父母开始面临新问题,如两个孩子怎么养?如何解决随之而来的职场、养老等问题?如何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原来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对待二宝的降临?猛然面对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不少家庭可能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面对如上问题,我们将从2016年9月这期开始,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合作,联合开办“两孩时代”栏目。期待能够通过这一栏目,为两个孩子的家庭以及准备生二孩的家庭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或解疑答惑,并传递家庭和谐的新理念。
在全面两孩政策已经实施的今天,医院里二胎妈妈也多了起来,而且不少根本不适合生育的女性也加入了二胎孕妇的行列。这对妇产科临床一线医生带来了巨大风险和挑战。就此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话题,笔者走访了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古航教授。
“许多挺着大肚子来的孕妇,其实她们的身体条件不适合怀孕,但她们确实大胆怀孕了。尽管有点匪夷所思,但这确是目前不少产科门诊的常见情景。”古航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一些高龄高危孕妇的状况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她们中许多人即便不怀孕,也需要接受治疗,更何况怀孕会使情况更加复杂。可见,不少夫妇根本不知道用好‘生育选择权’。”
二胎孕妇半数是高龄女性
据我国初步研究结果,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年龄分布,40岁~44岁者约占23.7%,有2169.4万;45岁~49岁者约占25.9%,有2355.6万;高龄产妇比例较高,符合政策人群中35岁以上占63.8%,40岁以上占49.6%。由于不少孕妇都认为自己有过怀孕和生产的经验,对待身体出现的不适症状也往往不太在意和着急,以致高危产妇人数不断增加,如此必然使诸多生育风险不断提高。
高龄产妇切不可忽视安全
古航教授提醒,怀孕虽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孕产期许多情况无法预料,孕产期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可能出现大出血、感染、羊水栓塞等不确定性。因此,计划生育二胎的高龄夫妇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与生俱来”的高风险。
2015年9月,一名怀孕19周的年轻孕妇挺着肚子前来求治,她是先天性心脏病——二叶式主动脉瓣膜患者。由于心脏功能低弱,根本不能怀孕。因为怀孕导致孕妇全身血容量上升,心脏无法承受,直接危及生命。但是,该孕妇就是想生一个孩子,甚至表示就是搭上这条命也要生。为此,产科医生每天观察她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一直保到32周,由于不能再承受太大的心脏负荷,专家不得不为该产妇实施剖宫产,所幸母子平安。
然而,并非所有的高龄和高危产妇都有如此幸运。不少人在履行自己生育选择权的同时,并未考虑到她们可能需要承受的生育风险或结局——小孩出生、母亲去世,或者小孩和母亲都不保。
曾有一孕妇在怀孕9个月时,发现肺动脉压飙到148mmHg,按医学常规,肺动脉压达到50mmHg以上就不能怀孕了。这个产妇患上“艾森曼格综合征”,加之怀孕的负担,这真是产科的凶症之一,分娩期和72小时的最初产褥期是最难挺过去的。产妇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医生们费了大量心思抢救,第1天、第2天、第3天,熬过了72个小时,但第8天,产妇还是去世了。
古航教授介绍,在产科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以下3种最让人头疼的产妇:1.知道自己有重病,也告诉医生病情,但执意要妊娠分娩;2.自己糊涂,到临盆了才因为出现各种症状而意识到出问题了,比如出血、昏迷;3.担心告诉医生就会被劝阻,因而隐瞒病情。
二胎妈妈莫依仗过往经验
不少二胎妈妈都觉得,生过一次孩子后自己就有经验了,对怀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应对自如,而且遇到不同的症状也能分出“轻重缓急”。但古航教授表示,实际上,二胎妈妈不仅不“熟能生巧”,而且也没有意识到怀孕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反而要比第一胎大得多。目前我国生二胎时,妈妈的年龄大多在35岁左右甚至以上,处在高龄产妇的边界,这时孕妇的身体新陈代谢和各项机能与一胎时相比下降了不少,因此应对妊娠和生产时会更吃力,而且妊娠期间也更容易出现高血压或糖尿病;其次,经历过一次生产后,二胎妈妈对疼痛的敏感度有所下降,耐受力却增强了,因此很容易忽略出现的腹痛、腰痛等不适症状,再加上目前一些疾病的症状并不典型,因此一旦延误就医,很可能出现让人遗憾的结果;此外,对一胎剖宫产的孕妇来说,怀二胎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置胎盘、胎盘植人、瘢痕妊娠等,每项都威胁着大人和胎儿的安危,因此怀孕前期的准备和怀孕过程中的监控都需要比生头胎时更详细、投人更多关注才行。
科学管理孕产期可避风险
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孕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呢?古航教授指出,育龄夫妇如果想生育,就要趁年轻。即使欲生二胎,也要科学运用自己的生育选择权,充分了解生育年龄与生育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
古航教授介绍,从医学上来说,25岁至30岁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35岁以上的女性,自然受孕能力下降,一年内累积的受孕概率大约为75%;而40岁以上女性怀孕能力更是急剧下降,正常性生活情况下,每月怀孕的概率只有5%左右,而且还要防范流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内正常卵细胞数量会大大减少,且剩余卵子的质量也大不如前。因而即便受孕成功,也要慎防由于胚胎染色体异常、孕妇内分泌异常及宫颈内口松弛等诸多原因所导致的流产。
那么,高龄女性怎样才能顺利怀上二胎,并且最大程度地规避生育风险呢?古航教授强调,高龄怀孕虽然风险不少,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而细致的孕前和孕期检查来发现。因此,备孕前,一定要体检,评估自身的“孕产能力”,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尤其重要的是,尊重医生的专业评估和建议,这样可以将高龄生育二胎的风险降到最低。准备要二胎的女性无论高龄与否,都应该具备“归零”心态,千万别以“过来人”自居,以为生过一次孩子就有经验了,很多检查就不做了,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危害终生。所以,不可忽视“及时建档、定期产检”,一定要进行科学化的孕期管理。
面对如上问题,我们将从2016年9月这期开始,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合作,联合开办“两孩时代”栏目。期待能够通过这一栏目,为两个孩子的家庭以及准备生二孩的家庭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或解疑答惑,并传递家庭和谐的新理念。
在全面两孩政策已经实施的今天,医院里二胎妈妈也多了起来,而且不少根本不适合生育的女性也加入了二胎孕妇的行列。这对妇产科临床一线医生带来了巨大风险和挑战。就此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话题,笔者走访了上海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古航教授。
“许多挺着大肚子来的孕妇,其实她们的身体条件不适合怀孕,但她们确实大胆怀孕了。尽管有点匪夷所思,但这确是目前不少产科门诊的常见情景。”古航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一些高龄高危孕妇的状况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她们中许多人即便不怀孕,也需要接受治疗,更何况怀孕会使情况更加复杂。可见,不少夫妇根本不知道用好‘生育选择权’。”
二胎孕妇半数是高龄女性
据我国初步研究结果,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年龄分布,40岁~44岁者约占23.7%,有2169.4万;45岁~49岁者约占25.9%,有2355.6万;高龄产妇比例较高,符合政策人群中35岁以上占63.8%,40岁以上占49.6%。由于不少孕妇都认为自己有过怀孕和生产的经验,对待身体出现的不适症状也往往不太在意和着急,以致高危产妇人数不断增加,如此必然使诸多生育风险不断提高。
高龄产妇切不可忽视安全
古航教授提醒,怀孕虽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孕产期许多情况无法预料,孕产期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可能出现大出血、感染、羊水栓塞等不确定性。因此,计划生育二胎的高龄夫妇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与生俱来”的高风险。
2015年9月,一名怀孕19周的年轻孕妇挺着肚子前来求治,她是先天性心脏病——二叶式主动脉瓣膜患者。由于心脏功能低弱,根本不能怀孕。因为怀孕导致孕妇全身血容量上升,心脏无法承受,直接危及生命。但是,该孕妇就是想生一个孩子,甚至表示就是搭上这条命也要生。为此,产科医生每天观察她的情况,调整治疗策略,一直保到32周,由于不能再承受太大的心脏负荷,专家不得不为该产妇实施剖宫产,所幸母子平安。
然而,并非所有的高龄和高危产妇都有如此幸运。不少人在履行自己生育选择权的同时,并未考虑到她们可能需要承受的生育风险或结局——小孩出生、母亲去世,或者小孩和母亲都不保。
曾有一孕妇在怀孕9个月时,发现肺动脉压飙到148mmHg,按医学常规,肺动脉压达到50mmHg以上就不能怀孕了。这个产妇患上“艾森曼格综合征”,加之怀孕的负担,这真是产科的凶症之一,分娩期和72小时的最初产褥期是最难挺过去的。产妇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医生们费了大量心思抢救,第1天、第2天、第3天,熬过了72个小时,但第8天,产妇还是去世了。
古航教授介绍,在产科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以下3种最让人头疼的产妇:1.知道自己有重病,也告诉医生病情,但执意要妊娠分娩;2.自己糊涂,到临盆了才因为出现各种症状而意识到出问题了,比如出血、昏迷;3.担心告诉医生就会被劝阻,因而隐瞒病情。
二胎妈妈莫依仗过往经验
不少二胎妈妈都觉得,生过一次孩子后自己就有经验了,对怀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应对自如,而且遇到不同的症状也能分出“轻重缓急”。但古航教授表示,实际上,二胎妈妈不仅不“熟能生巧”,而且也没有意识到怀孕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反而要比第一胎大得多。目前我国生二胎时,妈妈的年龄大多在35岁左右甚至以上,处在高龄产妇的边界,这时孕妇的身体新陈代谢和各项机能与一胎时相比下降了不少,因此应对妊娠和生产时会更吃力,而且妊娠期间也更容易出现高血压或糖尿病;其次,经历过一次生产后,二胎妈妈对疼痛的敏感度有所下降,耐受力却增强了,因此很容易忽略出现的腹痛、腰痛等不适症状,再加上目前一些疾病的症状并不典型,因此一旦延误就医,很可能出现让人遗憾的结果;此外,对一胎剖宫产的孕妇来说,怀二胎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置胎盘、胎盘植人、瘢痕妊娠等,每项都威胁着大人和胎儿的安危,因此怀孕前期的准备和怀孕过程中的监控都需要比生头胎时更详细、投人更多关注才行。
科学管理孕产期可避风险
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孕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呢?古航教授指出,育龄夫妇如果想生育,就要趁年轻。即使欲生二胎,也要科学运用自己的生育选择权,充分了解生育年龄与生育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
古航教授介绍,从医学上来说,25岁至30岁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35岁以上的女性,自然受孕能力下降,一年内累积的受孕概率大约为75%;而40岁以上女性怀孕能力更是急剧下降,正常性生活情况下,每月怀孕的概率只有5%左右,而且还要防范流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内正常卵细胞数量会大大减少,且剩余卵子的质量也大不如前。因而即便受孕成功,也要慎防由于胚胎染色体异常、孕妇内分泌异常及宫颈内口松弛等诸多原因所导致的流产。
那么,高龄女性怎样才能顺利怀上二胎,并且最大程度地规避生育风险呢?古航教授强调,高龄怀孕虽然风险不少,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而细致的孕前和孕期检查来发现。因此,备孕前,一定要体检,评估自身的“孕产能力”,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尤其重要的是,尊重医生的专业评估和建议,这样可以将高龄生育二胎的风险降到最低。准备要二胎的女性无论高龄与否,都应该具备“归零”心态,千万别以“过来人”自居,以为生过一次孩子就有经验了,很多检查就不做了,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危害终生。所以,不可忽视“及时建档、定期产检”,一定要进行科学化的孕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