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凄美故事,不朽的诗画题材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i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洛特姑娘”的故事是西方文学和艺术中的常见题材,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以此为题材的诗歌、绘画作品更是佳作迭出、情态各异。
  “夏洛特姑娘”是中世纪骑士传奇《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亚瑟王的王宫所在地卡麦勒城附近,有一座盛开着百合花的小島,名叫“夏洛特”。有一位美丽的少女被仙女囚禁在島上的高塔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囚禁她的仙女告诉她,亚瑟王的王宫有一个魔咒将会降祸于她,但是却没有告诉她这个魔咒究竟是什么。因为被诅咒,她不能离开房间一步,并且不能直接向窗外看。整年有镜子挂在她眼前,她只能通这面镜子的反射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就在那面清澈的镜子里,有人世间的种种影像出现。她一边把所看到的影像织到挂毯上,一边唱歌,如此,日复一日……透过镜子,她看见了粗鲁的庄稼汉、穿红斗篷去市场的村姑、一群快活的姑娘、骑马缓行的教士、长着鬈发的小羊倌或留长发的红衣小侍从,还看见联袂并辔的骑士……对于这些她都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把所看到的影像织到挂毯上。但是,当看到一对新婚的恋人经过时,她说:“我有些厌倦这些影像了。”
  偶然的一天,骑士兰斯洛特——亚瑟王最优秀的骑士——从城堡的窗下骑马经过,夏洛特姑娘终于忍不住朝窗外看了一眼:兰斯洛特骑马走在麦浪中间,黄铜的盔甲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他在河边唱着愉悦的歌,策马奔向卡麦勒城。夏洛特姑娘离开了织机,走出房间。她看见了盛开的百合,她看见了钢盔和羽毛,望向卡麦勒城,先前已经织成的挂毯突然散开了,丝线乱飞,魔镜也片片碎裂。“诅咒已降临我身”她喊道。
  狂风吹动阴郁的树林,暴雨倾盆,她在柳树下找到一只小船,在船首处,她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夏洛特姑娘”。暗淡的河流仿佛预示了她的悲惨命运,她松开锚链,躺下,宽阔的河流将她冲向远方。雪白的衣裙随风飘动,就这样,她任由小船向卡麦勒城的方向漂去。山丘与原野上的人们,听到了她最后的歌。那是忧伤而神圣的颂曲,声音渐渐低沉,直到她的血液慢慢凝固,她的眼眸也和黑夜一样悄悄地黯淡无光。她被潮水冲到岸边,在自己的歌声中死去。
  消息在卡麦勒城中悄悄地传开了,骑士、平民、王公贵族纷纷涌向码头。在船首他们读到了她先前刻下的名字。她是谁?这里发生了什么?近旁明亮的宫殿中,欢乐声消失了,人们因恐惧在胸前划着十字,包括所有的骑士。除了兰斯洛特,他陷入沉思之中,说:“她有一张可爱的脸,愿上帝的慈悲与她同在。”
  故事本身很简单,朦胧神秘而且充满了各种中世纪常见的意象:被囚禁于高塔之上的少女、诅咒、骑士、爱情、死亡……其中惊鸿一瞥的骑士兰斯洛特,即是欧洲中世纪亚瑟王传奇中圆桌骑士之一,被后人认为是最伟大、最受亚瑟王信任的骑士,为亚瑟王的诸多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被委以保护亚瑟王的王后的重任。但是因为兰斯洛特与王后桂妮温之间产生了爱情——中世纪典型的骑士和贵妇人之间纯洁无瑕的爱情——最终与亚瑟王反目,而当亚瑟王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刻,他又能尽弃前嫌,回来援助亚瑟王,被视为骑士精神的典范。故事的女主人公夏洛特姑娘,在形象上是典型的中世纪女性。中世纪的女性通常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无助、恐慌、日复一日等待着拯救,她们一般拥有高贵的身份和倾城的美貌,同时具有苍白、柔弱、童贞等特点……这就是之后传统的被动型女性的原型。虽然实际上中世纪女性远比这要自由勇敢,但是塑造这类形象有规范当代女性行为的作用,用伊丽莎白·尼尔森(Elizabeth Nelson)的话来讲,夏洛特姑娘“完美地代表着维多利亚时期理想女性的形象:纯洁、被围绕、精神化、神秘并且致力于她们女性的任务”。
  少女至死不渝追求的是一种“无望的爱情”,明知无望而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的行为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因而蕴藉无限,予以诗人、画家无限的灵感。维多利亚时代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用他的生花妙笔娓娓道来,如泣如诉。《夏洛特姑娘》这首诗是丁尼生的主要作品《国王叙事诗》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一首诗。据说为了更传神地描述这个故事,作者在十多年间数次修改这首诗。
  丁尼生的诗歌点亮了拉斐尔前派画家的艺术灵感,而拉斐尔前派影响所及之处,又涌现出大量以夏洛特姑娘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表现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无不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拉斐尔前派是19世纪中期英国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成员包括但丁·加百列·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威廉·赫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约翰·艾弗里特·米莱斯。这些年轻的画家推崇拉斐尔时代以前的绘画艺术和审美取向,给19世纪的英国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拉斐尔前派有着诗画结合的艺术传统,他们的绘画作品和文学联系得异常紧密,其中很多画家自己也有诗歌创作,堪称诗画兼工。罗塞蒂和亨特都为丁尼生的这首诗作过插图,但是因为过于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两位画家的插图作品并未受到丁尼生的欣赏与肯定。其中,以“拉斐尔前派最忠实的成员”著称的亨特还有以此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这幅画从1886年开始绘制,直到1905年才最终完成,耗费了画家近二十年的光阴和心血。亨特的版本选择的是诅咒降临的一瞬间:魔镜破碎、丝线飞舞。由于透视,人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用色也异常艳丽明亮,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效果。
  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很快就成为了拉斐尔前派及其追随者们最钟爱的绘画主题。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就有超过五十件作品表现这一题材。对这一题材最感兴趣的要数英国画家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British,1849—1917),沃特豪斯同时受到了拉斐尔前派和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多以神话、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为题材。沃特豪斯一生之中共有三幅以“夏洛特姑娘”为题材的油画,分别选取故事中不同的瞬间,风格题旨也各有不同。此外,英国画家约翰·阿金森·格雷姆肖(John Atkinson Grimshaw,1836—1893)以及阿瑟·修斯(Arthur Hughes)也有此类题材作品。
  诗歌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娓娓道来整个故事,但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作品,却只能凝固在一瞬间,截取一个画面来表达故事中的某一时刻,选取不同的时刻,效果自然大不相同。作为19世纪中后期重要的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钟情于各种凄美的爱情故事,例如但丁和贝雅特丽采,奥菲莉娅,当然,还有“夏洛特姑娘”。这类女性以及其凄美的故事恰恰是拉斐尔前派最乐于表现的。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与拉斐尔前派的艺术追求——“你们制造越多的机器,我就画出越多的天使,用他们的翅膀守护美”——那略带悲剧色彩的精神相暗合:面对一个逐渐开始由机器主宰的时代和实利主义的时代,既无法接受,也无力改变。对于艺术、爱情和美,虽无望,但仍追求,至死不渝。
  在西方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之中,夏洛特姑娘不能用“著名”来形容,因为我们不难看出,“The Lady of Shalott”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名字,故事中,“夏洛特”是个地名——一座盛开着百合花的孤島。但正是这样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性形象,关于她的简短而略显单薄的故事,成就了桂冠诗人丁尼生笔下绝美的诗歌,也启发了拉斐尔前派及后世受其影响的画家们的艺术灵感,凝固成画家们笔下光彩夺目的瞬间。简言之,“夏洛特姑娘”题材绝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艺术中一道神秘美丽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一位曾赴日留学数载的海归妈妈神采奕奕地跟我讲述了带5岁的儿子游日本的经历。令这位妈妈感慨万千的,不是熙熙攘攘的东京迪士尼,也不是惊险刺激的大阪USJ环球影城,而是兵库县的kidzania甲子园——专门面向3至15岁儿童开放的,模拟近100种工作和服务的工作体验馆。  进入馆中,并非想象中的冷清,预约名额全部爆满,当地居民非常之多。里面的设施全部按照现实社会中的样子,商店、银行、公安局、医院等应有尽
败家  一位富商非常节俭。他把盐腌的豆子存在瓶子里,每次吃饭只夹几粒下饭。  这天,他正在吃午饭,有人跑来告诉他:“您儿子在饭店里吃大鱼大肉呢!"  富商听了很气愤:“我那么辛苦、节俭,他倒吃起大鱼大肉来了!”他从瓶子里倒出一把腌豆子塞进嘴里,边嚼边说:“我也来败败家!"    谁也不傻  老师:“圆圆,为什么火箭跑那么快?"  圆圆:“谁的屁股着火了还不拼命跑呀!"    聪明的小强  老师带大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思想博大精深,概括地讲,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三部分。  一、 学习的态度:好学、踏实、专注、虚心勤问  孔子主张好学、踏实、专注和虚心勤问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求学问的关键在于爱学,只有真正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的人才能学有所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好学乐学的精神。  其次,学
周五的晚自修结束后,楚芊无精打采地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又是一周过去了,没有太大的收获,相反,还留下一大堆计划没完成:本来应做完的古文习题只完成了“部分”中的“部分”;本来该完成的数学错题摘抄根本就没开始……唉!怎么办呢?明天就是周末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听听自己喜欢的歌,上网和朋友聊两句,可心里又放不下那些未完成的计划。窗外淅淅沥沥地开始下雨,这使楚芊更觉烦闷。  赶来送伞的妈妈看见楚芊正慢慢吞吞地
1941年8月22日,奥尔加·别尔戈丽茨(1910—1975,苏联女诗人)进入列宁格勒广播委员会文学—戏剧编辑部工作。当时列宁格勒已几乎完全落入德军的包围,陷于慌乱的市民第一次在广播上听到她的声音。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别尔戈丽茨很可能会以“二流苏联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女友”的身份终其一生;但持续872天的列宁格勒大围困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被人称为“大围困缪斯”“围城列宁格勒的希望之声”,进入了苏联
一  显然,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于在他之前的有关民族或民族主义的研究是不满意的,其研究现状可一言以蔽之 —— 量多而质浅。对此种弱态,他是这样描述的:“民族(nation),民族归属(nationality),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这几个名词涵义之难以界定,早已众所周知,遑论对之加以分析了。民族主义已经对现代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
黑白表达  艺术特色: 阴冷黑暗的城市里鱼龙混杂,阴谋在地下蛇行,危险一触即发——这是法国动画片《复活》给人的第一印象,它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风格很容易让人想起漫画感十足的真人电影《罪恶之城》。不同的是,《复活》的制作方法更加特别。它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先进行真人拍摄,然后用电脑软件逐帧重建,制作成动画。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七年之久。凌厉风格包裹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生存的古老命题:青春永驻乃至永生不死,
英国女孩莎拉·哈泽尔格罗夫灿烂地笑着,谁也不会想到,16岁的她经历过大大小小17次心脏手术,凭借坚强的意志创造出了“生命奇迹”。  早产5周的莎拉,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左心室发育不全综合征等一系列心脏疾病。出生仅3天,莎拉就因主动脉狭窄而接受了首次心脏手术。她的母亲尼基回忆说,当时女儿小小的身体被导管缠绕,医生甚至开出“病重通知书”,但莎拉挺了过来。到今天,她陆续经历了17次心脏手术,最近一次成功地
揭秘人:  徐桦君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嘉宾:  马春兰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曾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奖、“全国校园文学优秀辅导老师”称号)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之中”为题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
所谓“仿用题”,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与上下文内容相互衔接的句子。由于仿用题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和谐等方面的知识,能考查同学们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因此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一、仿用题的主要形式  1.命题式:变换例句的主体,仍按照例句句式进行仿写。如: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