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学科教学中都应该包含德育教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地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地理德育教育,首先应该根据地理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其思维逻辑方式进行有层次、有清楚目标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功能;地理教学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一个核心性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因为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信息传播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德育范畴,多元化的德育渗透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德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将德育贯穿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世界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地理教育的方向,是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其基本内容就是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够以牺牲德育知识为代价。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内容讲解尺度的把握,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不能将德育教育轻描淡写,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地理教材的每一个具体内容上,所以也不要企图简单的几节课就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地理教材中可以联系到德育教育的内容有很多素材是可以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比如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图片和一些史实影响等,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学地理中我国国情的地理面积和地图形状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具体讲解我国哪些领土是失而复得的,同时介绍一下现在仍存在着哪些争议领土,让学生树立起爱国意识,增强民族情怀。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我国地理教学来激发。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排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可以让学生们感受的中华民族的昌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同时了解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可利用资源较少的现状,让学生深感责任重大,需要肩负起民族兴衰的重任,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以德育渗透,激发“三观”形成
从地理教材的内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科学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渐进性的、积极的过程。
在讲解地壳和地表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其中地质的运动也是一样的。“地质的作用中内力起到建设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在于破坏,并且他们的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在对作用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说明内外因,以及质量变的哲学价值观点。对内外因进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以及量的积累,促进其中质的转化,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人口和环境时,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角度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的发展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和共进,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对自然活动与人类的认识中体会自然界是运动和变化的,并且是处于积极联系的过程中,其中天体的演变、气候的变化和城市的转变都是存在必然联系的。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师应有效挖掘德育渗透的知识点,增强对学生的辩证主义认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通过亲身实践进行德育教育
地理是一門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例子。比如现在我国的几大主要城市,每一个城市都会涉及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可利用资源非常紧张。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卫星城,人们逐渐搬出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许多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系,甚至在解决这其中的许多问题的时候运用的正式我们的地理知识,同时在全国各地存在的真实案例都可以放在课本中作为我们学习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乃至于整个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在地理教学时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同样,通过有代表性的、真实性的案例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记忆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地理教学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和体验地理活动中的感悟。比如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全球定位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汽车中的应用、手机中的应用等,这个应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GPS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帮助。
总之,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教育素材,把握好地理教学中素质教学的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争取达到最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参考文献:
[1]卢世伦.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一中学344200)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功能;地理教学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中一个核心性因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因为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信息传播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远远超出德育范畴,多元化的德育渗透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德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将德育贯穿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世界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体现地理教育的方向,是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其基本内容就是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够以牺牲德育知识为代价。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内容讲解尺度的把握,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不能将德育教育轻描淡写,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地理教材的每一个具体内容上,所以也不要企图简单的几节课就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地理教材中可以联系到德育教育的内容有很多素材是可以用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比如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图片和一些史实影响等,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学地理中我国国情的地理面积和地图形状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具体讲解我国哪些领土是失而复得的,同时介绍一下现在仍存在着哪些争议领土,让学生树立起爱国意识,增强民族情怀。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我国地理教学来激发。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排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可以让学生们感受的中华民族的昌盛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同时了解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可利用资源较少的现状,让学生深感责任重大,需要肩负起民族兴衰的重任,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以德育渗透,激发“三观”形成
从地理教材的内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科学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渐进性的、积极的过程。
在讲解地壳和地表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其中地质的运动也是一样的。“地质的作用中内力起到建设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在于破坏,并且他们的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在对作用进行说明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说明内外因,以及质量变的哲学价值观点。对内外因进行分析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以及量的积累,促进其中质的转化,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人口和环境时,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角度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的发展如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和共进,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对自然活动与人类的认识中体会自然界是运动和变化的,并且是处于积极联系的过程中,其中天体的演变、气候的变化和城市的转变都是存在必然联系的。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师应有效挖掘德育渗透的知识点,增强对学生的辩证主义认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通过亲身实践进行德育教育
地理是一門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许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例子。比如现在我国的几大主要城市,每一个城市都会涉及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可利用资源非常紧张。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卫星城,人们逐渐搬出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许多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系,甚至在解决这其中的许多问题的时候运用的正式我们的地理知识,同时在全国各地存在的真实案例都可以放在课本中作为我们学习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乃至于整个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在地理教学时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同样,通过有代表性的、真实性的案例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记忆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地理教学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和体验地理活动中的感悟。比如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全球定位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汽车中的应用、手机中的应用等,这个应用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GPS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帮助。
总之,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有关思想道德的教育素材,把握好地理教学中素质教学的内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争取达到最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参考文献:
[1]卢世伦.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一中学3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