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网络文化已悄然登上了人类的文化舞台,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成员,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
一、网络文化如何定义?
为了解网络文化,先了解什么文化。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这类创造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应该讲还没有出现。网络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网络出现以前的文化,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电影不过是网络外的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小说电影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只有准确预测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分布式网状传播结构,这种传播结构使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快捷性等特性。开放性使它的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型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因而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或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交互性使数以万计的受众可以同时直接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的局限性;虚拟性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快捷性则为人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影响人们思想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网络社会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只依靠网络专门部门和专业工作者的状况,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互联网能够真正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并且,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随着各种局域网、城域网同国家级现有的四大骨干网络(即中国公众多媒体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相连通,并通过电信部门的四个出口与因特网相连,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生活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在虚拟环境中,网民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化了,网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吸收是一种自主选择。因此,只有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网民的各种生活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和休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治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是基础工程。网络在给网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经济诈骗、“黑客”侵入和传播病毒等。要改变这种局面,维护好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借助制度的强制性,特别是法律法规的限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管理网络,预防、遏制各种不良行为的关键。
三、网络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经济建设方面,互联网已形成巨大的产业链,网络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建设方面,互联网已成为了解舆情、沟通民意、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文化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方面,目前社会越来越多的步入网络社会,网络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
对于网络文化,忽视建设,放松管理,有可能丧失对国家政权、经济命脉、传统文化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
四、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的发展重在建设。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把现有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到互联网上来。同时集中资源和优势,做大做强网络文化平台,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和社会知名网站建设。
二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当中来。如通过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发布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以此促进与网民的互动。
三是要大力倡导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之形成一种社会风尚。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夯实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四是要充分发挥舆论和公众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督作用。使网上有害信息、违法信息、不良信息没有藏身之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是要把网络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总体上我们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不够高,要通过教育,让人们更科学更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同时,通过教育提高人们防范有害信息侵害和网上不法行为的能力。
一、网络文化如何定义?
为了解网络文化,先了解什么文化。文化是以人类物质创造为基础的一类精神创造,这类创造用技术的和美学的理念表达,以物质的时空存在方式存在。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应该讲还没有出现。网络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网络出现以前的文化,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电影不过是网络外的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小说电影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只有准确预测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分布式网状传播结构,这种传播结构使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快捷性等特性。开放性使它的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型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因而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或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交互性使数以万计的受众可以同时直接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互的局限性;虚拟性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快捷性则为人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影响人们思想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做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网络社会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只依靠网络专门部门和专业工作者的状况,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互联网能够真正将全球不同社会、不同种族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文化信息的全球一体化。并且,互联网上所有文化产品的供应都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随着各种局域网、城域网同国家级现有的四大骨干网络(即中国公众多媒体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相连通,并通过电信部门的四个出口与因特网相连,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生活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世界。在虚拟环境中,网民的真实身份被虚拟化了,网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吸收是一种自主选择。因此,只有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网民的各种生活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电子邮件、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社区、网络新闻、网络游戏、博客、播客等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和休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治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是基础工程。网络在给网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信息和不良影响,比如色情暴力、虚假信息、经济诈骗、“黑客”侵入和传播病毒等。要改变这种局面,维护好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借助制度的强制性,特别是法律法规的限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管理网络,预防、遏制各种不良行为的关键。
三、网络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经济建设方面,互联网已形成巨大的产业链,网络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建设方面,互联网已成为了解舆情、沟通民意、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文化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方面,目前社会越来越多的步入网络社会,网络成为联系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
对于网络文化,忽视建设,放松管理,有可能丧失对国家政权、经济命脉、传统文化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
四、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的发展重在建设。应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把现有的优秀文化成果转化到互联网上来。同时集中资源和优势,做大做强网络文化平台,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和社会知名网站建设。
二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公众和网民的积极性,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当中来。如通过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发布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以此促进与网民的互动。
三是要大力倡导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之形成一种社会风尚。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风尚,夯实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四是要充分发挥舆论和公众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督作用。使网上有害信息、违法信息、不良信息没有藏身之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是要把网络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总体上我们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不够高,要通过教育,让人们更科学更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同时,通过教育提高人们防范有害信息侵害和网上不法行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