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教学与绿色发展思想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mar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生活》是高中学生认识经济现象,获得经济知识、技能,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经济思想和经济价值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等绿色发展思想,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中去,使学生懂得科学生产、公平交换、合理分配、适度消费之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赋予思想政治课的新使命。
  企业:改变传统经营思想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应当看到,企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相当多企业的壮大是以自然资源巨大消耗和生态环境重大损害为代价的。因此,在“企业的经营”一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懂得现代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正如温家宝所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的被动局面,必须尽快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取向以及生产方式。
  企业应守住生态底线 企业的经营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它肯定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和损害周围的生态环境。但企业的经营思想要端正,绝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成“公地的悲剧”和“外部不经济”的现象。企业经营者一定要意识到,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鱼水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要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当自觉把守的生态道德底线。
  改变“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 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无论哪个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唯利是图”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企业,必然会造成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严重对抗,这样的企业迟早会遭到历史的淘汰。
  从根本上转变“杀鸡取卵”的生产方式 传统企业大多采用“高投入——低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鱼”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的尴尬境地。严峻的环境形势强烈要求企业实现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推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做到节能减排,以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自然资源价值
  由于受传统政治经济学影响,现行高中《经济生活》认为:“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此推之,那些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矿产、森林等就没有价值和价格可言,不属于商品的范畴。这样一来,往往会给人以这样的思维定势:即作为“天然的自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和价格,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占有、支配和使用自然资源,表现在社会生产中,人类可以对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和所损害的生态环境不计任何报酬、不负任何责任。这是长期以来导致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求产出,不顾投入,大量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深层原因。
  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有其“合理的内核”。但受时代所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劳动价值的分析主要停留在经济系统的内部,而对于经济系统以外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价值属性则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和论述。这是一大缺憾。当然,他们在对自然资源之于人类重要性的理解还是相当深刻的,特别是他们在科学地继承了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然资源和人类劳动共同成为财富的源泉”的思想。这“两个源泉”思想既肯定了人类劳动之于商品价值形成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自然资源之于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性意义。这是因为,没有人类的劳动创造,就没有绚丽缤纷、丰富多样的商品世界;同样,没有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投入,人类劳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能说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呢?两棵同样品种、同样质量的树木,一棵是人工种植和培养的,一棵是天然所生的,我们能说前者是有价值和价格的,后者却没有价值和价格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自然资源是“有主的”,或者属于国家,或者属于集体,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而且还明确了自然资源是“有价的”,谁使用自然资源都应该向权属人进行付费。“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这些生态经济思想的确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资源“无价观”,有助于增强人们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意识,改变人们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
  人人都应分享生态文明的阳光
  公平和正义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就政治层面而言,社会公正表现为任何公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相关的政治权利,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从经济层面来说,任何公民都应平等地分享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从社会层面来讲,所有的公民都有权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安全的社会环境中;从生态层面来看,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有权拥有正常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可见,让所有的人都能坐拥一片蓝天、呼吸清洁的空气、享用甘甜的水源等,就是坚持环境问题上的公平和正义。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空气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社会分配与环境公正有何关联?对环境公正有什么影响?可以这样认为,社会分配不公正是造成环境领域不公正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在社会产品分配问题上实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走的是一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改革之路。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与此同时,我国在社会产品分配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公正现象,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社会产品越来越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近几年,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力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富裕阶层所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等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意味着他们所占有和消费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贫困阶层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同时,富裕阶层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排放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也不断增加,又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侵害了其他人的环境权益,造成了生态不公问题。这样,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或者迫于生计不得不出卖祖祖辈辈留下的生存资源,以换取其谋生所需要的生活必须品;或者从发达地区引进一些被当地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垃圾企业,在那些生态极为脆弱的地方也搞起了所谓的经济开发区,反过来加速了这些地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透支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福利。
  可见,社会分配不公是造成环境不公正的制度性根源。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党和国家应更加重视分配领域中的公平性问题,着力遏制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不公平现象。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共同体中,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生态文明所带来的温暖阳光;让大家体面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在美丽中国这片欣欣向荣的大地上。
  坚持绿色消费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四个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进行消费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绿色消费的行为习惯,是高中《经济生活》课程的重要任务。所谓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具体说:
  从消费的数量来看,要坚持适度消费,反对各种浪费。所谓适度消费是指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进行消费规划,并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以及生态环境的容量状况相适应的一种消费模式。之所以要适度消费,一是因为消费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消费社会再生产就无法实现。二是因为如果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界可提供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阈值,社会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虽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相适应的抑制性消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并不多,这样的国情又决定了我们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很高,不能过度消费,更不能推崇挥霍性消费和浪费性消费。
  从消费的内容上看,要倚重精神消费,反对物质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与其他动物一样有自然欲求,需要依靠消费自然物来满足衣食住行等生理方面的需求,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人如果放纵自己的自然欲望,片面地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则有损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此外,人还有社会属性。正是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不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整天沉迷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只满足生理感官方面的快乐;而应积极追求知识、道义、情感、审美等精神资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精神资源是无限的。在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的今天,每位公民都应该转变消费观念,由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转变为追求无限的精神资源,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给予了一些东西,我自己就少了一些,如果我今天使用一种资源,我明天就少了一些资源。但是某些资源——知识、爱和美——情况却正好相反:我给予越多,我就拥有越多,这种资源使用越多,它就变得越多……可持续的社会具有精神增益的锐利能力,能提供近年来十分缺乏的那种振奋。精神增益是现代世界许多疾病背后存在的空洞无聊的解毒剂。
  从消费的方式上看,要追求可持续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次性消费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与之相应的是,一次性的塑料袋、筷子、饭盒、纸杯等物品大量充斥市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生产,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不过,一次性消费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快速枯竭,而且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并污染环境,严重地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基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人类必须尽快地转变这种挥霍性的不可持续消费模式,极力倡导节俭的、循环的消费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既对当代人负责,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能对后代人负责,给他们留下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实现人类自身的薪火相传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小苏打又名碳酸氢钠或重曹。小苏打主要具有碱化尿液、中和胃液、祛痰及健胃等作用。在炎热的季节里,为了排除多余的体热,鸡的呼吸加快。结果,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使血液中的碳酸盐
期刊
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培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真才实干的祖国需要的人才,教师的影响有相当大的直接作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
胫骨平台骨折为一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评价该骨折疗效的重要指标,正确的手术时机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以及充分的术后功能指导
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承办的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24日在河南郑州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高思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
为提高医院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各类医院中迅猛发展。文章从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要经历的阶段、实施前提以及意义方面论述了医院信息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虽然角度不同,但两者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着共同的目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
我们每天出门前,习惯于站在衣橱大镜子前照一照,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否搭配恰当、是否穿着得体有老师的气质。这样做,不只是让自己让别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礼节,是一种修养,是对别人
期刊
《基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绘画日记创作是笔者所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