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未来中国服装业调整转型的重要核心和基础。”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表示,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掘人才,尤其是如何培养人才关系到行业未来发展。回顾第一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的10位获奖者,他们每一位都因为对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专注以及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而成为行业模范。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对即将走进社会、加入服装行业这个大家庭的院校学子而言,都是温暖而有力的精神榜样。
据悉,第二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于7月20日截止报名,组委会将聘请业内权威人士及专家组成评审团,根据报名者的企业推荐或自荐报告,以及报名者不同的岗位职能,综合分析其工作素养、专业精神及工作技能等评审要素,最终产生10位“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将在10月举办的颁奖典礼上予以公布。
一份专业 从业者素质不断提升
“在我身边,有很多跟了我10多年的老员工,从创业开始,就与我一起奋斗。现在,企业里的员工不乏本科生和研究生,不管学历如何,干一行爱一行是必须的。”金顶奖获得者、著名设计师曾凤飞表示,过去企业招到的员工大部分是大专和技校毕业生,现在,新员工的学历越来越高,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情。
“过去,做服装的定义可能就是缝个裤子之类的,但是现在本土服装在往高端发展,比如我们经常会为身份重要的客户定制衣服,对手工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曾凤飞说,行业的转变注定了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将改变,行业迫切地需要更多全方位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第一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获奖者、浙江森马服饰有限公司巴拉巴拉事业部总经理徐波则认为,当今中国服装行业面对的不仅是本土市场的竞争,更是国际化的竞争,从经营、战略、操作层面讲,行业现在更需要强调跨界、国际、时尚这些关键词,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熟悉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一技之长又能融会贯通的跨界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和跨界型人才深受行业、企业欢迎,两者反映了行业发展需求的两个主要方向,归根结底都是对能在专业领域深入专注的人才概括。
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表示,综合而言,服装业需要专家型人才,专家型人才需要有自己擅长的专业,包括技术、服务、生产管理、设计管理、产业链管理、买手等方面。
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是行业的希冀,也是服装类院校的教育方针。以前,服装工厂“现做现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随着行业的升级转型,对专业技术要求更高的新工种和岗位出现,这就要求院校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一批基本功过硬的、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型人才。
一份热爱 坚定信念专注于行业
有人说,当下很多年轻人没有韧劲、对行业缺乏热爱,这到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还是素质教育的缺失无从考究。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放在各行各业同样适用。
对此,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深有体会。“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他们愿意到餐厅、酒店做一些服务性工作,而不愿意到服装厂操作缝纫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服装行业的技术工人在业内流动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流出服装行业,选择了如服务业、餐饮业等其他行业,甚至还有从事娱乐业的。不喜欢、不愿意干服装行业,这个最可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怎样让年轻人喜欢服装行业?陈勇斌认为,这是整个服装行业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所以,年度人物评选非常重要,它关注到了我们服装行业的方方面面、各岗位的从业人员,深入挖掘每个岗位的价值,这背后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他说。
对企业、对行业的热爱,是推动个人在职业生涯不断拼搏的原动力。没有心底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就没有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的信念。而这份热爱,不仅来自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还应该受到院校与企业的双重引导。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产业创新园总经理王琪说,他并不认为现代的年轻人缺乏韧劲,与这些年轻人近距离相处,他了解到他们其实很有理想、很有热情,也很愿意为追寻自己的理想付出最大的努力。“能否找到并且用好这些年轻人,是一个企业的能力体现,我想这也是评选年度人物的意义之一。”王琪表示,院校应该采取合适的策略,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将年度人物的事迹传播出去,让学生们更了解行业和前辈。
每一届年度人物获奖者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他们在工作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从天而降的灾难,也有日复一日的磨练,而他们都在考验中战胜自己,并始终没有离开过服装行业,全因为心中那份最简单直接的热爱。
正如陈勇斌所说,在服装企业,有几项核心工作都是非常单调而枯燥的。第一是生产,员工几十年如一日地做某个工序;第二是店长导购,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与顾客打交道,销售和成交过程中的挑战很大;另外是核心技术工人,比如需要非常严谨的打版工艺。他说:“这些岗位需要挖掘它的价值,让工人每天都在愉悦的心情下工作,让他们在任何场合说起自己的工作都觉得很自豪,都能热爱他们的岗位。”
行业、企业需要年度人物,普通服装从业者拥护年度人物,院校里的年轻人在敬仰中学习年度人物。年度人物评选的意义,在于为行业、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向基层员工致敬,以及为广大即将加入行业的年轻人提供楷模,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学会相信自己、相信勤奋、相信未来。
院校先行 提高实践经验与能力
宁波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峰认为,作为服装行业从业人员,人格和素养甚至比技术更加重要。他说:“年轻的从业者要学会聆听和思考,少说、多听、多想、多做。掌握一门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运用。想要在芸芸从业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才,就要做一个有头脑的实践者。” 专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依靠老师。张晓峰表示,这几年,宁波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被鼓励走出去,走到企业里去,走到国内外先进的机构单位去学习和取经,因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认为,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专业知识,而是缺少实践经验,对院校来说,推动人才培养与推动就业密不可分。她介绍,在今年的毕业展上,中国美术学院就花大力气为2000名本科生、研究生展示他们的毕业作品,吸引了国内外上百家企业前来挑选人才,希望借助毕业展推出作品、推出人才、推动就业。
吴海燕身体力行,邀请了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的40余家企业、近百名企业家来学校看展选人。她认为,院校的这些举措能实现校企对接的持续性、有效性和服务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为企业招聘、储备人才提供服务。
院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为企业与毕业生配对,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企业里发挥所长,也是院校的重点工作方向。除此以外,在院校中宣传年度人物的事迹,能让学生更了解行业,也能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拼搏精神。
企业职责 引导实现个人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把培养一个人的成本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也是用好人的关键。曾凤飞表示,除了必要的前期培训之外,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在公开会议上讲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这样做,不仅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公司也能了解员工的想法和志向,员工自己也能因此更了解自己。”
作为用人者一方,徐波则认为,新时代的行业人才除了要具备行业专业技能,还要有全方位的素质。院校教育应该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国际视野的培养,关注人文训练,关注将中西方文化素养与现实商业实践相结合。
除了员工的自身努力,企业的帮助必不可少。去年,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工艺室经理孙娟娟被评为年度人物,陈勇斌对此感触颇深,他认为,员工首先要有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这种心态至关重要。
“对于有追求的员工来说,只有愿望还不够,还要有公司的培养,公司需要把他的激情合理地引导到如何创造价值上来。并不是所有员工都特别清楚自己最合适在公司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做哪些工作,所以,要让员工首先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工作。同时,他要适合做这个岗位,就像把鱼放到水里会游泳一样。”陈勇斌解释道,如何让员工找到喜欢或擅长的岗位,这需要公司提供一种机制和土壤,比如领秀的内部竞聘、调岗轮岗,去发现每个人擅长的岗位,找到每个人适合做的工作,把员工的愿望、激情与岗位结合起来。
同时,为了使人才真正成为优秀人才,公司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机制,引进来走出去,让员工不断学习。陈勇斌说,领秀内部就设置了这样的机制,让员工自己去调岗,让员工每一天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每一天都需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思考。
所谓人才成长的土壤就是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要有良性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时刻传播正能量,这样才能加速人才的培养。
记者手记
坐享其“才”不现实
中国服装协会发起的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是对中国服装行业环境的提升和提炼,为行业找到典型、树立榜样,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将焦点投放在每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基层工作者身上,让服装行业、甚至更多其他行业的人士都看到我们的努力与坚持,见证中国服装人如何从现实迈向理想。
从院校到社会,从读书到工作,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当踏入职业生涯,作为一名劳动者,就要学会适应行业大环境,上到国家国情,下到行业政策,再到企业情况。
院校的核心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让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自由创造,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院校需要与企业联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每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客观情况都不同,企业则要针对新员工的特长、性格和爱好,合理分配到合适的岗位,并且提供配套的培训。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更不能奢望坐享其成,希望院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直接就能用并不现实。
而如何打造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如何吸引和培养专家型人才,如何锻造团队,如何建立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本身需要做的事情。(罗欣桐)
据悉,第二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于7月20日截止报名,组委会将聘请业内权威人士及专家组成评审团,根据报名者的企业推荐或自荐报告,以及报名者不同的岗位职能,综合分析其工作素养、专业精神及工作技能等评审要素,最终产生10位“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将在10月举办的颁奖典礼上予以公布。
一份专业 从业者素质不断提升
“在我身边,有很多跟了我10多年的老员工,从创业开始,就与我一起奋斗。现在,企业里的员工不乏本科生和研究生,不管学历如何,干一行爱一行是必须的。”金顶奖获得者、著名设计师曾凤飞表示,过去企业招到的员工大部分是大专和技校毕业生,现在,新员工的学历越来越高,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情。
“过去,做服装的定义可能就是缝个裤子之类的,但是现在本土服装在往高端发展,比如我们经常会为身份重要的客户定制衣服,对手工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曾凤飞说,行业的转变注定了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将改变,行业迫切地需要更多全方位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第一届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获奖者、浙江森马服饰有限公司巴拉巴拉事业部总经理徐波则认为,当今中国服装行业面对的不仅是本土市场的竞争,更是国际化的竞争,从经营、战略、操作层面讲,行业现在更需要强调跨界、国际、时尚这些关键词,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熟悉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一技之长又能融会贯通的跨界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和跨界型人才深受行业、企业欢迎,两者反映了行业发展需求的两个主要方向,归根结底都是对能在专业领域深入专注的人才概括。
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表示,综合而言,服装业需要专家型人才,专家型人才需要有自己擅长的专业,包括技术、服务、生产管理、设计管理、产业链管理、买手等方面。
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是行业的希冀,也是服装类院校的教育方针。以前,服装工厂“现做现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随着行业的升级转型,对专业技术要求更高的新工种和岗位出现,这就要求院校与时俱进,更新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一批基本功过硬的、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型人才。
一份热爱 坚定信念专注于行业
有人说,当下很多年轻人没有韧劲、对行业缺乏热爱,这到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还是素质教育的缺失无从考究。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放在各行各业同样适用。
对此,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斌深有体会。“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90后,他们愿意到餐厅、酒店做一些服务性工作,而不愿意到服装厂操作缝纫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服装行业的技术工人在业内流动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流出服装行业,选择了如服务业、餐饮业等其他行业,甚至还有从事娱乐业的。不喜欢、不愿意干服装行业,这个最可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怎样让年轻人喜欢服装行业?陈勇斌认为,这是整个服装行业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所以,年度人物评选非常重要,它关注到了我们服装行业的方方面面、各岗位的从业人员,深入挖掘每个岗位的价值,这背后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他说。
对企业、对行业的热爱,是推动个人在职业生涯不断拼搏的原动力。没有心底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就没有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的信念。而这份热爱,不仅来自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还应该受到院校与企业的双重引导。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产业创新园总经理王琪说,他并不认为现代的年轻人缺乏韧劲,与这些年轻人近距离相处,他了解到他们其实很有理想、很有热情,也很愿意为追寻自己的理想付出最大的努力。“能否找到并且用好这些年轻人,是一个企业的能力体现,我想这也是评选年度人物的意义之一。”王琪表示,院校应该采取合适的策略,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将年度人物的事迹传播出去,让学生们更了解行业和前辈。
每一届年度人物获奖者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他们在工作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从天而降的灾难,也有日复一日的磨练,而他们都在考验中战胜自己,并始终没有离开过服装行业,全因为心中那份最简单直接的热爱。
正如陈勇斌所说,在服装企业,有几项核心工作都是非常单调而枯燥的。第一是生产,员工几十年如一日地做某个工序;第二是店长导购,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与顾客打交道,销售和成交过程中的挑战很大;另外是核心技术工人,比如需要非常严谨的打版工艺。他说:“这些岗位需要挖掘它的价值,让工人每天都在愉悦的心情下工作,让他们在任何场合说起自己的工作都觉得很自豪,都能热爱他们的岗位。”
行业、企业需要年度人物,普通服装从业者拥护年度人物,院校里的年轻人在敬仰中学习年度人物。年度人物评选的意义,在于为行业、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观,向基层员工致敬,以及为广大即将加入行业的年轻人提供楷模,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学会相信自己、相信勤奋、相信未来。
院校先行 提高实践经验与能力
宁波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峰认为,作为服装行业从业人员,人格和素养甚至比技术更加重要。他说:“年轻的从业者要学会聆听和思考,少说、多听、多想、多做。掌握一门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运用。想要在芸芸从业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被需要的人才,就要做一个有头脑的实践者。” 专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依靠老师。张晓峰表示,这几年,宁波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被鼓励走出去,走到企业里去,走到国内外先进的机构单位去学习和取经,因为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认为,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专业知识,而是缺少实践经验,对院校来说,推动人才培养与推动就业密不可分。她介绍,在今年的毕业展上,中国美术学院就花大力气为2000名本科生、研究生展示他们的毕业作品,吸引了国内外上百家企业前来挑选人才,希望借助毕业展推出作品、推出人才、推动就业。
吴海燕身体力行,邀请了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设计师分会的40余家企业、近百名企业家来学校看展选人。她认为,院校的这些举措能实现校企对接的持续性、有效性和服务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为企业招聘、储备人才提供服务。
院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能力,为企业与毕业生配对,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企业里发挥所长,也是院校的重点工作方向。除此以外,在院校中宣传年度人物的事迹,能让学生更了解行业,也能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拼搏精神。
企业职责 引导实现个人价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把培养一个人的成本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也是用好人的关键。曾凤飞表示,除了必要的前期培训之外,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在公开会议上讲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这样做,不仅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公司也能了解员工的想法和志向,员工自己也能因此更了解自己。”
作为用人者一方,徐波则认为,新时代的行业人才除了要具备行业专业技能,还要有全方位的素质。院校教育应该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国际视野的培养,关注人文训练,关注将中西方文化素养与现实商业实践相结合。
除了员工的自身努力,企业的帮助必不可少。去年,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工艺室经理孙娟娟被评为年度人物,陈勇斌对此感触颇深,他认为,员工首先要有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这种心态至关重要。
“对于有追求的员工来说,只有愿望还不够,还要有公司的培养,公司需要把他的激情合理地引导到如何创造价值上来。并不是所有员工都特别清楚自己最合适在公司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做哪些工作,所以,要让员工首先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工作。同时,他要适合做这个岗位,就像把鱼放到水里会游泳一样。”陈勇斌解释道,如何让员工找到喜欢或擅长的岗位,这需要公司提供一种机制和土壤,比如领秀的内部竞聘、调岗轮岗,去发现每个人擅长的岗位,找到每个人适合做的工作,把员工的愿望、激情与岗位结合起来。
同时,为了使人才真正成为优秀人才,公司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机制,引进来走出去,让员工不断学习。陈勇斌说,领秀内部就设置了这样的机制,让员工自己去调岗,让员工每一天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每一天都需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思考。
所谓人才成长的土壤就是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要有良性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要时刻传播正能量,这样才能加速人才的培养。
记者手记
坐享其“才”不现实
中国服装协会发起的中国服装年度人物评选是对中国服装行业环境的提升和提炼,为行业找到典型、树立榜样,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将焦点投放在每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基层工作者身上,让服装行业、甚至更多其他行业的人士都看到我们的努力与坚持,见证中国服装人如何从现实迈向理想。
从院校到社会,从读书到工作,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当踏入职业生涯,作为一名劳动者,就要学会适应行业大环境,上到国家国情,下到行业政策,再到企业情况。
院校的核心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让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自由创造,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院校需要与企业联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每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客观情况都不同,企业则要针对新员工的特长、性格和爱好,合理分配到合适的岗位,并且提供配套的培训。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更不能奢望坐享其成,希望院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直接就能用并不现实。
而如何打造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如何吸引和培养专家型人才,如何锻造团队,如何建立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本身需要做的事情。(罗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