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这使我想起“文革”前,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干部读本》问世。毛主席也经常会根据形势需要向领导干部推荐书目或文章。以前 “日理万机”这个词似乎只能用在周总理身上,其他干部都不能说忙得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因此上级对干部就有读书的要求。而现在,哪一级干部都称得上是“日理万机”,因此便没有哪家出版社再编辑出版《干部读本》了。我斗胆想给那些想读书又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编一个初级读本。
首先要选择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读出兴趣,爱上阅读。读书如恋爱,没有尝过恋爱的滋味,岂不是人生一大缺陷?即曾国藩说的:“用功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喜欢古典的可读《今古奇观》、《东周列国》试试,喜欢浪漫狂放的有梅里美,喜欢故事的有雨果,喜欢智慧的有爱默生……总之是让自己遭遇一场迷恋般的阅读。投入使人单纯,单纯使人快活,快活使精神飞翔起来,从渴望到渴望,灵魂会开出花朵,骨子里有种善,被阅读滋养的精神,饱满芳香。在强调硬心肠的竞争社会,读文学经典能保持心的柔软,有助于克服当下流行的霸气,免得一张嘴都是文件语言和政治套话。这也是当年毛主席批评过的,语言乏味,面目呆板。
其次是选读一些人物传记。现代人都渴望成功,能干成点事,喜欢哪类人物就选哪类的传记,想了解中国历史人物,有《史记》可供选读或全读,古今中外各种有味道的人物很多,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这类的传记也很多。
第三,以张潮的观点,冬宜读经,可专心;秋宜读诸子百家,有情趣;春宜读《易》,心智机畅;而夏天最适合读史,天长有时间。现在的干部都很年轻,越年轻越要多读史书。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往往都产生过伟大的作品,是这些作品对历史和现实承担着特别的责任,跨越时间和空间,记录历史,传播思想,保存知识。眼下清、明、唐、汉太热了,不妨先选读一点宋史。宋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很特别的,其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夫,得天下后却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文治固然可以制内变,然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宋朝长期积弱不振,国力最是衰败。然大文人出的最多,武将也都有极高的文学修为,如岳飞的一曲《满江红》,成千古绝唱。他的“精忠报国”并非只在战场上,他还向宋高宗建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当天下太平”。过去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两句关于读书的话,都是宋朝的大人物讲的。“开卷有益”,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宋真宗赵恒写的一首“劝读诗”里的两句。读史让人清静诚实,懂得敬畏,知道自己的斤两。
第四,关心热点,了解流行。书的动态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社会现实,本就是干部所应该掌握的。现代人都知道,能够摄足必须的营养,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道理,有所成者是读了有用的书,未必是读了很多书。可是,不读很多书,又怎么知道哪本书有用?书的作用跟读书人的自身修为成正比,读者修为越好,从书中获益越多,反之亦然。不投入智慧就无法吸纳智慧,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所以读书需要体认,即“欲读天下奇书,须明天下大道。”(作者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二月河荐书
现在的党政干部读什么书好,我也说不大好。估计少有人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我建议读一些体现民族正义、昭示美好善良的人性光辉、鞭挞自私残忍和丑恶的文学作品,如《船长与大卫》、《莫里哀喜剧六种》、《悲惨世界》等。这有助于提高党政干部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于战争等残暴行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平、倡导正义,透悟人生。
这使我想起“文革”前,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干部读本》问世。毛主席也经常会根据形势需要向领导干部推荐书目或文章。以前 “日理万机”这个词似乎只能用在周总理身上,其他干部都不能说忙得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因此上级对干部就有读书的要求。而现在,哪一级干部都称得上是“日理万机”,因此便没有哪家出版社再编辑出版《干部读本》了。我斗胆想给那些想读书又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编一个初级读本。
首先要选择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读出兴趣,爱上阅读。读书如恋爱,没有尝过恋爱的滋味,岂不是人生一大缺陷?即曾国藩说的:“用功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喜欢古典的可读《今古奇观》、《东周列国》试试,喜欢浪漫狂放的有梅里美,喜欢故事的有雨果,喜欢智慧的有爱默生……总之是让自己遭遇一场迷恋般的阅读。投入使人单纯,单纯使人快活,快活使精神飞翔起来,从渴望到渴望,灵魂会开出花朵,骨子里有种善,被阅读滋养的精神,饱满芳香。在强调硬心肠的竞争社会,读文学经典能保持心的柔软,有助于克服当下流行的霸气,免得一张嘴都是文件语言和政治套话。这也是当年毛主席批评过的,语言乏味,面目呆板。
其次是选读一些人物传记。现代人都渴望成功,能干成点事,喜欢哪类人物就选哪类的传记,想了解中国历史人物,有《史记》可供选读或全读,古今中外各种有味道的人物很多,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这类的传记也很多。
第三,以张潮的观点,冬宜读经,可专心;秋宜读诸子百家,有情趣;春宜读《易》,心智机畅;而夏天最适合读史,天长有时间。现在的干部都很年轻,越年轻越要多读史书。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往往都产生过伟大的作品,是这些作品对历史和现实承担着特别的责任,跨越时间和空间,记录历史,传播思想,保存知识。眼下清、明、唐、汉太热了,不妨先选读一点宋史。宋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是很特别的,其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夫,得天下后却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文治固然可以制内变,然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宋朝长期积弱不振,国力最是衰败。然大文人出的最多,武将也都有极高的文学修为,如岳飞的一曲《满江红》,成千古绝唱。他的“精忠报国”并非只在战场上,他还向宋高宗建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当天下太平”。过去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两句关于读书的话,都是宋朝的大人物讲的。“开卷有益”,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宋真宗赵恒写的一首“劝读诗”里的两句。读史让人清静诚实,懂得敬畏,知道自己的斤两。
第四,关心热点,了解流行。书的动态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社会现实,本就是干部所应该掌握的。现代人都知道,能够摄足必须的营养,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道理,有所成者是读了有用的书,未必是读了很多书。可是,不读很多书,又怎么知道哪本书有用?书的作用跟读书人的自身修为成正比,读者修为越好,从书中获益越多,反之亦然。不投入智慧就无法吸纳智慧,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所以读书需要体认,即“欲读天下奇书,须明天下大道。”(作者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二月河荐书
现在的党政干部读什么书好,我也说不大好。估计少有人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我建议读一些体现民族正义、昭示美好善良的人性光辉、鞭挞自私残忍和丑恶的文学作品,如《船长与大卫》、《莫里哀喜剧六种》、《悲惨世界》等。这有助于提高党政干部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于战争等残暴行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平、倡导正义,透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