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封建时期皇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君统治下的君主专制,较为有效的配置了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封建制度依然肆意践踏人权,扭曲人的思想,厉行文化专制,阻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皇权;封建社会;兴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既没有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至此,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时代,两千多年来,有一条主流线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即“融合”,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亲政策的颁布等,都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使中国和世界从未分离过,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四大发明的问世更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宝贵礼物,此外天文学,农学,数学,医们药学,文学等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如今我国多处历史遗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说明我国的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硕果。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们都为民族的融合和世界的沟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代张骞出使匈奴二十年之久才回到汉王朝,班超通西域,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传经讲学,郑和下西洋比麦哲伦还早了很多年,如今《孙子兵法》在美国西点军校备受推崇,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至圣先师” 的孔子,也对后世影响甚广,当今西方“孔子学院”林立,都表明了中国是有着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二、 皇权统治下的中华民族
1.明君统治下的昌盛时代
秦朝之后,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皇帝就成为了等级社会最高主宰者和支配者,中华民族这艘生命之舟在航海中的生死存亡皆系于一人之手,历代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帝王大都兢兢业业,皆因经历或目睹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历史,牢记“水可载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训谏,尽心打理自己的家国天下,政治上事必躬亲,严格管束皇亲国戚,家奴宦官,亲贤臣远小人,善于纳谏;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打击豪强;在民族政策上,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信仰,君民上下同心。在汉朝,文景帝先后实施修生养息的政策,出现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汉初70年,国力达到鼎盛,景帝末年,地方粮库装满粮食,朝廷国库钱财达到几百亿,粮食新旧堆积任其腐烂”。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才保证了文景之治的正常运行。再例,隋文帝建立隋朝仅20年,就创造了“开皇之治”;而“贞观之治”距大唐开国仅仅30年,因为太宗皇帝先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朽衰败,后凭借强大的武力和敏锐的政治头脑统一全国,开创了封建时期经济最发达繁荣的唐王朝的鼎盛的时期,太宗皇帝充分认识到民众所蕴涵的巨大威力,在政治经济上都实行开明的政策,历史上如此评价“贞观之治”:“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贞观元年,全国人口不足300万户,一匹绢可以换一斗米,贞观四年,一斗米四五分钱,牛羊满山坡,人出行千里不需要带粮食,社会经济繁荣,粮食随处可见,周边少数民族人口恢复至120万,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社会上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这种繁荣与李世民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措施是分不开的,唐后期的玄宗李隆基时期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任用贤臣姚崇宋璟为相,后任韩修,张九龄为相,但好景不长,到天宝年间,重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最后导致安史之乱的暴发;而明太祖朱元璋未称帝之前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养精蓄锐,扩大兵力最终创建了明王朝,登基之后依然主张“安宁为本,长富于民”的休养政策,到了洪武26年,全国人口达到6696万户,这与明初吸取前朝教训,实施居安思危与民休息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2.走向衰败的封建王朝
中华民族有过如此繁荣辉煌的盛世局面,是如何走向鸦片战争前的衰败呢?王朝兴替,从繁荣到衰败的轨迹都惊人的相似,并非朝夕可至,都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清平盛世都潜藏着危机,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时看到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被眼前的繁华所掩盖,内里早已危机四伏。亡国之君各有各的不同,但亡国之君的亡国方式却大致相同,他们大多多年不理朝政,将政事悉数委托给别人,亲奸臣远忠良,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对政事不感兴趣,朝廷形成以阉党魏忠贤为首的集团,把持朝政,控制了中枢系统的文武百官,直到临终前天启皇帝还对他的继承者崇祯帝说“可亲近重用魏”昏庸程度可见一斑;有的皇帝听信谗言,政治不明,吏治败坏,秦二世胡亥终日沉迷于酒色,权利被奸相赵高所窃取,光天化日上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有的皇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秦皇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一手将汉王朝推向了强盛的顶峰同时也把汉王朝推向了危险的边缘,二人都是一代大帝,但二人的相似之处都是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武帝去世后,他的两代继承者昭帝宣帝一改武帝时的好大喜功,开始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七次颁布减免田税,杂税等诏令,宣布凡发生地震,水旱灾害等地区,租赋徭役有所减免,这才使流亡的百姓陆续回到故乡,可见穷兵黩武是会大伤元气的。虽然个别帝王也曾励精图治,试图挽回将倾之大厦,但终因积重难返,无法逃脱被颠覆的命运。
三、结语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合力运动,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发展不仅仅是帝王的作用,而它却占据着重要位置,众多的合力运动使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至亡,纵观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给后人的启示是:历史有必然也有偶然。史学家对必然性是这样解释的,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中可能会出现曲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的长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参考文献:
[1] 陈支平《中国通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物出版社,2004年1月.
关键词:皇权;封建社会;兴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既没有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法比拟的。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至此,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时代,两千多年来,有一条主流线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即“融合”,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亲政策的颁布等,都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使中国和世界从未分离过,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四大发明的问世更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宝贵礼物,此外天文学,农学,数学,医们药学,文学等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如今我国多处历史遗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说明我国的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硕果。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们都为民族的融合和世界的沟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汉代张骞出使匈奴二十年之久才回到汉王朝,班超通西域,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传经讲学,郑和下西洋比麦哲伦还早了很多年,如今《孙子兵法》在美国西点军校备受推崇,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至圣先师” 的孔子,也对后世影响甚广,当今西方“孔子学院”林立,都表明了中国是有着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二、 皇权统治下的中华民族
1.明君统治下的昌盛时代
秦朝之后,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皇帝就成为了等级社会最高主宰者和支配者,中华民族这艘生命之舟在航海中的生死存亡皆系于一人之手,历代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帝王大都兢兢业业,皆因经历或目睹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历史,牢记“水可载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训谏,尽心打理自己的家国天下,政治上事必躬亲,严格管束皇亲国戚,家奴宦官,亲贤臣远小人,善于纳谏;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打击豪强;在民族政策上,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信仰,君民上下同心。在汉朝,文景帝先后实施修生养息的政策,出现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汉初70年,国力达到鼎盛,景帝末年,地方粮库装满粮食,朝廷国库钱财达到几百亿,粮食新旧堆积任其腐烂”。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才保证了文景之治的正常运行。再例,隋文帝建立隋朝仅20年,就创造了“开皇之治”;而“贞观之治”距大唐开国仅仅30年,因为太宗皇帝先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朽衰败,后凭借强大的武力和敏锐的政治头脑统一全国,开创了封建时期经济最发达繁荣的唐王朝的鼎盛的时期,太宗皇帝充分认识到民众所蕴涵的巨大威力,在政治经济上都实行开明的政策,历史上如此评价“贞观之治”:“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贞观元年,全国人口不足300万户,一匹绢可以换一斗米,贞观四年,一斗米四五分钱,牛羊满山坡,人出行千里不需要带粮食,社会经济繁荣,粮食随处可见,周边少数民族人口恢复至120万,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29人,社会上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这种繁荣与李世民尊重民意,关注民生的措施是分不开的,唐后期的玄宗李隆基时期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景象,任用贤臣姚崇宋璟为相,后任韩修,张九龄为相,但好景不长,到天宝年间,重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最后导致安史之乱的暴发;而明太祖朱元璋未称帝之前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养精蓄锐,扩大兵力最终创建了明王朝,登基之后依然主张“安宁为本,长富于民”的休养政策,到了洪武26年,全国人口达到6696万户,这与明初吸取前朝教训,实施居安思危与民休息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2.走向衰败的封建王朝
中华民族有过如此繁荣辉煌的盛世局面,是如何走向鸦片战争前的衰败呢?王朝兴替,从繁荣到衰败的轨迹都惊人的相似,并非朝夕可至,都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清平盛世都潜藏着危机,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时看到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被眼前的繁华所掩盖,内里早已危机四伏。亡国之君各有各的不同,但亡国之君的亡国方式却大致相同,他们大多多年不理朝政,将政事悉数委托给别人,亲奸臣远忠良,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对政事不感兴趣,朝廷形成以阉党魏忠贤为首的集团,把持朝政,控制了中枢系统的文武百官,直到临终前天启皇帝还对他的继承者崇祯帝说“可亲近重用魏”昏庸程度可见一斑;有的皇帝听信谗言,政治不明,吏治败坏,秦二世胡亥终日沉迷于酒色,权利被奸相赵高所窃取,光天化日上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有的皇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秦皇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一手将汉王朝推向了强盛的顶峰同时也把汉王朝推向了危险的边缘,二人都是一代大帝,但二人的相似之处都是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武帝去世后,他的两代继承者昭帝宣帝一改武帝时的好大喜功,开始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七次颁布减免田税,杂税等诏令,宣布凡发生地震,水旱灾害等地区,租赋徭役有所减免,这才使流亡的百姓陆续回到故乡,可见穷兵黩武是会大伤元气的。虽然个别帝王也曾励精图治,试图挽回将倾之大厦,但终因积重难返,无法逃脱被颠覆的命运。
三、结语
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合力运动,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发展不仅仅是帝王的作用,而它却占据着重要位置,众多的合力运动使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至亡,纵观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给后人的启示是:历史有必然也有偶然。史学家对必然性是这样解释的,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中可能会出现曲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的长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参考文献:
[1] 陈支平《中国通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物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