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首都档案中的郭沫若戏剧《屈原》

来源 :新文学史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谓“战时首都”指的是抗战时期的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移驻重庆宣言,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部分行政人员抵达重庆,于是该城成为临时首都,直至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为止.重庆在此期间产生的档案,即为战时首都档案,其最主要的馆藏地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以及位于台北的“国史馆”等.
其他文献
地市电视台媒体融合整体上依然存在着缺乏精准指导、浅层次融合、复合型人才匮乏、融媒体产品单一、技术资金短缺等问题.扬州广播电视台立足区域发展,盘活体制机制,实现大屏小屏同频共振;加快融合运营,为媒体融合奠定经济基础;整合内外融合,实施“文化+”战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灵活运用技术,实施“互联网+”战略,打造“智慧广电”新生态;补齐短板锻造融合传播人才梯队等,最终形成媒体融合的“扬州模式”,探索出一条地市台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引子:赵元任日记的发现过程rn罗素来华讲学,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的盛事,赵元任被选作罗素的译员,成为这一事件的至关重要的参与者、记录者.罗素来华期间,赵元任不仅是他讲演的译者,而且与他共同生活,陪伴罗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要探讨罗素来华的意义,赵元任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赵元任晚年在传记中回忆这一事件时,叙述过于简略,且多谈少数“趣事”,少言“史料”,读之不能令人满足.笔者发现,赵元任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必然是记录罗素来华事件的重要资料,遂有搜寻这一资料的想法.
期刊
80年代初,我读研毕业后仍在闽省电视台就职,负责文学组筹建电视剧部,多联络省内外作家组稿创作.1984年6月上旬,厦门文事密集季,我出差住在鼓浪屿幽静的省干休所,一早服务员小姑娘告诉我:作家丁玲就住在我们后面的小楼里呢,还有她丈夫陈明和另一位作家.我闻讯大喜,我想如能求得两三小时,对重回文学界的前辈重要人物丁玲作访谈,岂非甲子一遇良机?当即毫不迟疑、前去拜访求教.
期刊
笔者在浏览北平《世界日报》时,发现了与冯至出国留学相关的五则报道.现照录如下并做简要分析,以期对冯至研究和现代留学教育研究有所补益.rn第一则报道见于1929年12月31日北平《世界日报》第5版“教育界”,以《河北省教育厅昨召开新留学生训话严智怡赵元任等演说》为题,报道了河北省教育厅为欧美留学生召开的一次会议:rn昨日下午三时,河北省教育厅,召集此次录取之欧美留学生训话,出席为该厅厅长沈尹默、第一科科长宗真甫、省府委员严智怡、省府主席代表王平、建设厅代表朱延平、财政厅代表藉雨南、各大学教授陈衡哲女士、陶孟
期刊
《社会日报》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名的小报之一,于1929年11月1日①创刊,最初由胡雄飞、吴微雨、黄转陶、吴农花、姚吉光、冯若梅、陈灵犀等人集资合办,但因人力、开支、印刷等方面的问题,仅发行了两个月,出至第六十五号,便暂告停刊②.后改由胡雄飞独立经营,并力邀陈灵犀负责编辑部事宜,《社会日报》得以复刊,于1930年10月27日③出版革新后第一号.《社会日报》的停刊时间不详,目前笔者能查阅到的最后一期出版时间为1945年8月17日.
期刊
1973年,前中统特勤人员嵇希宗化名“康裔”,在香港发文称穆时英是被军统误杀的中统卧底,而并非汉奸,使得本无疑议的事成了一桩悬案.几年前,解志熙先生与笔者皆从“康裔”的真实身份等新发现入手,试图揭开迷雾,并得出了相近的结论.新见管冠生君对此事有“再思考”,并提出种种“质疑”,但其实管先生只是对部分已披露文献有自己的看法,并无新材料,曲折是非,识者自有明断.这几年笔者陆续有一些新发现,借此机会再梳理一下穆案的前情后事.
期刊
鲁迅明确表示,他的《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但事实上却有不少改编本.据我所知,仅话剧改编本至少有六种,其中许幸之、田汉、陈白尘的改编本影响最大.鲁迅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根据陈白尘的改编本将《阿Q正传》搬上了银幕.此前,香港的剧作家也曾将《阿Q正传》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在曲剧、绍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的舞台上,也都演出过各具地方特色的《阿Q正传》.在美、法、日、德等国的舞台上,都上演过《阿Q正传》的话剧.总体上说,这些改编本虽然水平参差,但改编者都是出于对鲁迅的尊崇和普及鲁
期刊
吴宓一生推崇《红楼梦》.不仅终生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而且身体力行,积极举办“红学”讲座.对此,沈治钧等学者作过精到探讨①.笔者有幸见到几则稀见资料,系吴宓研究学者傅宏星发现.经宏星兄同意,以此资料为基础,探究1940年代吴宓在成都、武汉两地的“红学”活动.
期刊
70年代我开始跟着爸爸丁景唐学写关于鲁迅、瞿秋白、左联五烈士、左翼文化运动的研究文章.从研究鲁迅,扩大到与鲁迅有关的一些作家,其中就有萧红.rn我看了很多萧红的作品及有关她的文章,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我请见过萧红的人题词,一定非常有意义.于是我请爸爸的一些朋友帮忙,首先是木刻家戎戈为我刻了三枚萧红头像,然后又请王观泉帮忙,找其刚调到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好朋友王世家到印刷厂,印制了精致的萧红纪念卡,有横的和竖的两种版本.接着,我就四处发信或登门拜访,请萧红的同辈人在纪念卡上题词.
期刊
许峨(1901-1991),广东潮安人.原名许美埙、许美勋,笔名梅孙、普络等,左联发起人之一.1929年春,许峨与爱人冯铿前往上海投身革命工作.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被害,左联成立《前哨》杂志编委会,许峨为编委会成员之一,并撰写《血的教训——悼二月七日的我们的死者》一文,强烈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在白色恐怖的压力下,许峨同年由沪转汕,继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32年许峨被捕,1936年12月在西安事变后获“假释”,1957年印行传记作品《冯铿烈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