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FDI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自2002年以来,全球FDI增长迅猛,欧美继续领先的同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投资新热点。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势必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大国与受资大国。本文在分析了2007年世界FDI进展形势的基础上,预测了2008年的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近年来FDI发展的新特点,最后归纳了国际利用外资方面重要的新特点。
[关键词] FDI 并购 跨国公司 利用外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46-05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其中,国际投资格局的新变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高速扩张(自2002年低谷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7%),世界各大经济体投资与引资量全面增长,欧美继续大幅领先的同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投资新热点。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南北差距在绝对规模上进一步加大,但在增长速度上,发展中国家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尽管到2010年前,全球大部分投资仍将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但越来越多的投资正在涌向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各发展中国家。甚至有预测认为,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吸引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加上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可以预计世界投资重心将会转移,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从发展中世界脱颖而出,率先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大国与受资大国。因此,我们有必要跟踪研究世界FDI走势,准确把握FDI趋势,积极吸纳国际利用外资新方式与新思路,取长补短,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惠及国家与人民。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08年1月8日发布的初步估算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FDI流入总额达15380亿美元,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UNCTAD对东南欧和独联体的经济转型国家单独统计),FDI流入量都有大幅增长(详见图l和表1)。
流向发达国家的FDI连续第4年增长,占到全球FDI总量的2/3,达1万亿美元。美国依然是最大的被投资国。由于2007年7月以来的次贷风波加速了美元贬值,亚欧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投资者纷纷开始抢购廉价美国资产,促使美国FDI的流入量骤然加大,全年共吸引1930亿美元外资,比2006年增长10%。英国紧随美国之后,以获1710亿美元FDI成为2007年第二大外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仍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2007年全球FDI流入额的40%。
全球FDI剩余的1/3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等“转型”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达224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资到了南亚、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
中国2007年接收了673亿美元FDI,继续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比上年减少3.1%。而中国香港地区吸引的FDI从2006年的430亿美元升至540亿美元,增幅逾1/4。
巴西、墨西哥和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并列第三,2007年均吸引了约370亿美元FDI;由于大宗商品市场持续繁荣,非洲的FDI流入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60亿美元,埃及、摩洛哥和南非是主要受益者。
与此同时,流向“转型”经济体的FDI同比增长了41%,达到创纪录的980亿美元。受色速发展的能源业推动,2007年流入俄罗斯的FDI为489亿美元,增幅达70.3%。
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是FDI主力,2006年占到全球总FDI流出量的84%,并购是其主要投资形式。单一国家以美国为首,经济体则欧盟占绝对优势(2006年欧盟提供的FDI比重高达55%,其中英法和西班牙再为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香港和转型经济体为主要FDI流出地。此外,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也在迅速对外扩张,正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国。
2008年世界FDI发展趋势
受持续增长的跨国并购驱动,今后的全球FDI仍将持续增长,但2008年受美国经济减速的拖累,全球FDI的增速可能会相应放缓。
受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FDI投资加速向非洲、中亚和中东等地区流动。
受次贷风波影响,新兴市场将从全球游资逃离更加容易受影响的发达经济的趋势中受益。这批游资将有助于支撑亚洲的增长势头。随着美国降息以促进经济活动,美国公司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萎缩,资金很可能在亚洲寻求更高的回报。发展中国家作为欧美经济减速后的投资热点将更热。
在未来五年里,美国将保持全球外资头号输入国和输出国地位;中国市场机遇名列全球第一,外资输入将列全球第三,并迅速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国。中国未来五年(2007-2011年)里将成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外资输入国,同时将成为全球主要投资输出国。
FDI发展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地区)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球市场的形成和信息物流交换的便捷为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继发达国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到全球化中,大力引进外资、开展外贸。因此,近年来FDI流动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提升,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投资贸易一体化极大地扩张了国际投资规模,发达国家仍然是投资与受资主角,发展中国家进步飞速。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以及东南欧和独联体的转型经济体吸收的FDI均呈现增长态势。近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和受资分别占到总额的八成以上和2/3,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虽然提高不多,但是增长幅度远快于发达国家。
(2)资金来源以国际私人投资为主,形式多样化。国际私人投资以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表现最为突出。收购、直接投资和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自1999年网络热潮以后,风险投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网络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也开始在许多其他行业新创公司的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
收购基金在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占据每年流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的一半以上,相当于风险投资基金所获资金的一倍以上。同为投资于企业,收购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和直接投资基金在投资策略选择上,有极大的不同。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业型企业;直接投资对企业控制权并无兴趣;而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是成熟企业,意在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3)跨国投资趋于“软化”和“轻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外国投资已开始向 系统化、长期化转变,同时市场方向已有所变化,特别注重在新兴市场范围内拓宽产业的上下游方向,因此,除了制造业部门以外,金融服务部门和信息通讯部门已越来越受到青睐。比如,从跨国资本的进人方式及演变历程来看,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典型特征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并购事件,特别是愈演愈烈的跨国公司独资化浪潮。这是资本全球扩散的必然趋势,外资纷纷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力度加大,政策进一步解冻的机会寻找更加符合资本利益的进入和发展方式。并购占了FDI相当大的比重,高额利润促进了再投资。2006年世界范围内30%的FDI是再投资,其中一半投向了发展中国家。从1990-2002年问,全世界制造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2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倍和3.8倍;而同期全世界服务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3.6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是3倍和6倍。这种流量结构变化使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东亚的FDI已经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活动。
(4)跨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市场准入程度的不断扩大,这些构成了对FDI的极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改进投资环境,以提升引资竞争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家主要改进措施包括:规划引资方向,建立外国投资专门机构来鼓励FDI,建立开发区,扩大外资投资范围,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提高外资在合资中的比例,简化投资手续,大幅度提升审批速度等;立法保证外资享有国民待遇,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提供优惠的信贷、担保等支持政策促进技术转让,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改善生活设施和交通通讯设施;积极参加多边贸易组织和进行双边贸易谈判;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尝试金融创新等等。
国际利用外资新特点
以美国、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利用外资,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体制,近年来它们又开始不断加强对以BRIC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引资力度。
而综观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历程,20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诸国,60年代以来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及至80年代以来的中国、90年代起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以及近5年来的非洲各国,无一不是积极开放门户,力图通过利用外资外贸来启动和加速本国经济与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借助贸易和FDI这两个关键渠道获取先进知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
综合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外资政策及近来的调整与变动,将世界利用外资的新特点及趋势概括如下:
(1)国民待遇是政策起点。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都已经实行了国民待遇政策。以德国为例,德国有超过600项的各种经济和投资促进措施,对外资的吸引力非常大。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一项涉及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巴西、新加坡和韩国等开放度较高的亚洲国家也长期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近期也将实行国民待遇准则。
(2)投资领域不断放宽。近年来,在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逐步向外资开放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比如海湾国家、俄罗斯、巴西及非洲部分能源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就纷纷利用外资共同开发能源和资源产业。又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解禁资本市场。
(3)注重吸引长期投资。继拉美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短期外资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力,肯定了长期投资的相对安全性及其经济、社会外溢效应,纷纷加大了吸引长期投资的力度。
发达国家中如德国规定,使用投资津贴的投资项目需在完成投资后创造长期的就业岗位。各联邦州根据欧盟管理条例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补助比例,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最多可补贴50万欧元,但该岗位至少应存在5年。
韩国政府则赋予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下属的投资支援中心法律权限,使其能够协调与外商投资有关部门的业务。外商出资形式也从现金、机器设备和工业产权扩大到持有的知识产权、在韩国拥有的不动产和股份等方面。外资企业在享有“国民待遇”的同时,在部分行业和“外商投资地区”还可获得税收减免。各级地方政府还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优惠政策。
(4)注重扶持落后行业与地区。各国政府都将利用外资视为帮助地区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政府出面进行宣传,并采用各种政策优惠加以鼓励。比如,美国联邦尤其是各地方政府都有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商到内陆地区投资,促进这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在产业优惠方面,一些州会对外资企业给予不同年份的财产税减免,并允许设备、厂房等资产加速折旧。在资金扶持方面,一些州会筹集资金帮助建设工厂或商业设施,并将这些设施租给外商,以帮助后者节省投资初期的资本开支。在基础设施方面,为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联邦和当地政府会帮助扩建机场、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此外,还有一。一些特殊的做法,如地方政府有时会帮助外资。
德国政府1997年专门成立了德国各新州工业投资公司,负责为原东德地区引进投资。2007年德国政府又将这些公司合并,统一称为“投资德国”公司,是德国联邦政府的全资公司,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发展部都是股东,公司在美国、日本和中国设立办事处。
巴西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政府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除中央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之外,巴西各州、市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措施,例如以优惠条件提供生产所需基础设施(土地、厂房)、水、电、燃料,减免商品流通服务税,提供低息贷款等。为鼓励开发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巴西对在上述地区的外国投资(必须是巴方占大部分股份的合资形式)实行免征10年企业所得税政策,从第11年起的5年内减征50%;免征或减征进口税、工业制成品税以及商品流通服务税等地方税。这些举措对引导外资流向落后地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截至2005年底,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吸引了30多亿美元外资,成为巴西西北部的经济龙头,带动了西亚马孙地区4个州的经济发展。
(5)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投资项目成新宠。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甘久居产业链低端,为实现跨越发展,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外资流向高科技领域。如韩国政府1998年出台《外围人投资促进法》,大幅放宽了对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并购韩国企业,并对外商在高科技、生物技术等产业直接投资实行鼓励和支援政策。
新加坡政府实施投资优惠政策的重点是鼓励投资政府计划大力发展的产业。根据新加坡政府 公布的至2010年长期战略产业发展计划,电子、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工程、物流等9个产业部门被列为奖励投资的产业。凡在上述领域投资的国内外企业均可获得5~10年的免税期。而投资额大、技术先进的公司,还可享受更长的免税期。
2007年巴西政府发布“加速增长计划”,提出进一步改善税收体制,建立投资减免税机制,大力扶持高科技行业。其中包括对数字电视项目免征社会一体化费和社会安全费,半导体项目免征社会一体化费和社会安全费、企业所得税,价值在2 500~4 000雷亚尔的微型计算机项目减税以及用于生产项目的钢材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税由5%降至零等优惠政策。
(6)培育自主创新力是核心目的。发展中国家以印度利用外资培育自主创新最为成功。多年来,印度引资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其政策制定注重外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外资与技术转让及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全球化以来,虽然印度引资量远逊于中国,但是对外资的使用效率却大大高于中国。由于印度投资软环境较好,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国际风险投资进入印度的速度猛增,国际风险投资与印度软件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即国际风险资金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而软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加大吸收国际风险资金的容量与力度。结果,印度经济增长对FDI的依赖较小,增长核心是印度人自己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
新加坡也十分注意鼓励企业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在新加坡,新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和从事研发的公司可获得10年的免税期。此外,为降低企业使用知识产权的成本,政府规定对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其预提所得税税率自2005年开始从15%降低至10%。为了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总部,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只需缴纳10%的公司税。此外,为鼓励新加坡居民个人将国外的资金汇回新加坡投资或管理,居民个人的海外收入可以免税。对居民在新加坡本地通过金融投资获得的收入也一概免税。
(7)产业集聚成为引资重心。外国投资者看好一个国家是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税赋轻重并不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唯一因素。从一国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进人工业化中后期,外资结构将有所调整,高质量大规模的外资将替代低质小额外资,软环境和产业聚集度将替代税收等优惠政策成为外资考量重点。比如韩国、印度和中东欧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地方在于高素质的人才及政府重视发展某些特定产业。有选择地吸引外资投入高附加值产业带动本国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才能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过程中采取灵活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合理布局。
以韩资为例,目前韩国对华投资企业中的70%左右是中小企业,因此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和税收等各项政策的逐步调整,很多污染重、高能耗的劳动力密集型韩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向其他国家转移。但上述因素并不会影响看好中国市场的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韩国大企业在华投资、中国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绝大部分有实力、有潜力的外资企业不会因为中国今后实行“两税合并”而撤出中国。
(责任编辑:张晓薇)
[关键词] FDI 并购 跨国公司 利用外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46-05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其中,国际投资格局的新变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高速扩张(自2002年低谷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7%),世界各大经济体投资与引资量全面增长,欧美继续大幅领先的同时,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投资新热点。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南北差距在绝对规模上进一步加大,但在增长速度上,发展中国家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尽管到2010年前,全球大部分投资仍将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但越来越多的投资正在涌向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资源的各发展中国家。甚至有预测认为,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吸引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加上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可以预计世界投资重心将会转移,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从发展中世界脱颖而出,率先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大国与受资大国。因此,我们有必要跟踪研究世界FDI走势,准确把握FDI趋势,积极吸纳国际利用外资新方式与新思路,取长补短,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惠及国家与人民。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2008年1月8日发布的初步估算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FDI流入总额达15380亿美元,创下200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UNCTAD对东南欧和独联体的经济转型国家单独统计),FDI流入量都有大幅增长(详见图l和表1)。
流向发达国家的FDI连续第4年增长,占到全球FDI总量的2/3,达1万亿美元。美国依然是最大的被投资国。由于2007年7月以来的次贷风波加速了美元贬值,亚欧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投资者纷纷开始抢购廉价美国资产,促使美国FDI的流入量骤然加大,全年共吸引1930亿美元外资,比2006年增长10%。英国紧随美国之后,以获1710亿美元FDI成为2007年第二大外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仍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2007年全球FDI流入额的40%。
全球FDI剩余的1/3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等“转型”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达224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资到了南亚、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
中国2007年接收了673亿美元FDI,继续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比上年减少3.1%。而中国香港地区吸引的FDI从2006年的430亿美元升至540亿美元,增幅逾1/4。
巴西、墨西哥和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并列第三,2007年均吸引了约370亿美元FDI;由于大宗商品市场持续繁荣,非洲的FDI流入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60亿美元,埃及、摩洛哥和南非是主要受益者。
与此同时,流向“转型”经济体的FDI同比增长了41%,达到创纪录的980亿美元。受色速发展的能源业推动,2007年流入俄罗斯的FDI为489亿美元,增幅达70.3%。
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是FDI主力,2006年占到全球总FDI流出量的84%,并购是其主要投资形式。单一国家以美国为首,经济体则欧盟占绝对优势(2006年欧盟提供的FDI比重高达55%,其中英法和西班牙再为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香港和转型经济体为主要FDI流出地。此外,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也在迅速对外扩张,正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国。
2008年世界FDI发展趋势
受持续增长的跨国并购驱动,今后的全球FDI仍将持续增长,但2008年受美国经济减速的拖累,全球FDI的增速可能会相应放缓。
受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FDI投资加速向非洲、中亚和中东等地区流动。
受次贷风波影响,新兴市场将从全球游资逃离更加容易受影响的发达经济的趋势中受益。这批游资将有助于支撑亚洲的增长势头。随着美国降息以促进经济活动,美国公司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萎缩,资金很可能在亚洲寻求更高的回报。发展中国家作为欧美经济减速后的投资热点将更热。
在未来五年里,美国将保持全球外资头号输入国和输出国地位;中国市场机遇名列全球第一,外资输入将列全球第三,并迅速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国。中国未来五年(2007-2011年)里将成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外资输入国,同时将成为全球主要投资输出国。
FDI发展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地区)逐渐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国政府都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球市场的形成和信息物流交换的便捷为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继发达国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到全球化中,大力引进外资、开展外贸。因此,近年来FDI流动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提升,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投资贸易一体化极大地扩张了国际投资规模,发达国家仍然是投资与受资主角,发展中国家进步飞速。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以及东南欧和独联体的转型经济体吸收的FDI均呈现增长态势。近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和受资分别占到总额的八成以上和2/3,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虽然提高不多,但是增长幅度远快于发达国家。
(2)资金来源以国际私人投资为主,形式多样化。国际私人投资以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表现最为突出。收购、直接投资和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自1999年网络热潮以后,风险投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网络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也开始在许多其他行业新创公司的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
收购基金在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占据每年流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的一半以上,相当于风险投资基金所获资金的一倍以上。同为投资于企业,收购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和直接投资基金在投资策略选择上,有极大的不同。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业型企业;直接投资对企业控制权并无兴趣;而收购基金选择的对象是成熟企业,意在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3)跨国投资趋于“软化”和“轻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外国投资已开始向 系统化、长期化转变,同时市场方向已有所变化,特别注重在新兴市场范围内拓宽产业的上下游方向,因此,除了制造业部门以外,金融服务部门和信息通讯部门已越来越受到青睐。比如,从跨国资本的进人方式及演变历程来看,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典型特征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并购事件,特别是愈演愈烈的跨国公司独资化浪潮。这是资本全球扩散的必然趋势,外资纷纷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力度加大,政策进一步解冻的机会寻找更加符合资本利益的进入和发展方式。并购占了FDI相当大的比重,高额利润促进了再投资。2006年世界范围内30%的FDI是再投资,其中一半投向了发展中国家。从1990-2002年问,全世界制造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2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倍和3.8倍;而同期全世界服务业的FDI流入存量增长了3.6倍,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是3倍和6倍。这种流量结构变化使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东亚的FDI已经明显转向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活动。
(4)跨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市场准入程度的不断扩大,这些构成了对FDI的极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改进投资环境,以提升引资竞争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国资本。发展中国家主要改进措施包括:规划引资方向,建立外国投资专门机构来鼓励FDI,建立开发区,扩大外资投资范围,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提高外资在合资中的比例,简化投资手续,大幅度提升审批速度等;立法保证外资享有国民待遇,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提供优惠的信贷、担保等支持政策促进技术转让,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改善生活设施和交通通讯设施;积极参加多边贸易组织和进行双边贸易谈判;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积极尝试金融创新等等。
国际利用外资新特点
以美国、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利用外资,作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体制,近年来它们又开始不断加强对以BRIC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引资力度。
而综观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历程,20世纪早期的拉丁美洲诸国,60年代以来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及至80年代以来的中国、90年代起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以及近5年来的非洲各国,无一不是积极开放门户,力图通过利用外资外贸来启动和加速本国经济与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借助贸易和FDI这两个关键渠道获取先进知识,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
综合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外资政策及近来的调整与变动,将世界利用外资的新特点及趋势概括如下:
(1)国民待遇是政策起点。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经济体都已经实行了国民待遇政策。以德国为例,德国有超过600项的各种经济和投资促进措施,对外资的吸引力非常大。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一项涉及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巴西、新加坡和韩国等开放度较高的亚洲国家也长期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和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近期也将实行国民待遇准则。
(2)投资领域不断放宽。近年来,在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逐步向外资开放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比如海湾国家、俄罗斯、巴西及非洲部分能源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就纷纷利用外资共同开发能源和资源产业。又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解禁资本市场。
(3)注重吸引长期投资。继拉美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短期外资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冲击力,肯定了长期投资的相对安全性及其经济、社会外溢效应,纷纷加大了吸引长期投资的力度。
发达国家中如德国规定,使用投资津贴的投资项目需在完成投资后创造长期的就业岗位。各联邦州根据欧盟管理条例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补助比例,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最多可补贴50万欧元,但该岗位至少应存在5年。
韩国政府则赋予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下属的投资支援中心法律权限,使其能够协调与外商投资有关部门的业务。外商出资形式也从现金、机器设备和工业产权扩大到持有的知识产权、在韩国拥有的不动产和股份等方面。外资企业在享有“国民待遇”的同时,在部分行业和“外商投资地区”还可获得税收减免。各级地方政府还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减免土地使用金、补贴职业培训经费等优惠政策。
(4)注重扶持落后行业与地区。各国政府都将利用外资视为帮助地区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政府出面进行宣传,并采用各种政策优惠加以鼓励。比如,美国联邦尤其是各地方政府都有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外商到内陆地区投资,促进这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在产业优惠方面,一些州会对外资企业给予不同年份的财产税减免,并允许设备、厂房等资产加速折旧。在资金扶持方面,一些州会筹集资金帮助建设工厂或商业设施,并将这些设施租给外商,以帮助后者节省投资初期的资本开支。在基础设施方面,为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联邦和当地政府会帮助扩建机场、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此外,还有一。一些特殊的做法,如地方政府有时会帮助外资。
德国政府1997年专门成立了德国各新州工业投资公司,负责为原东德地区引进投资。2007年德国政府又将这些公司合并,统一称为“投资德国”公司,是德国联邦政府的全资公司,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联邦交通、建筑和城市发展部都是股东,公司在美国、日本和中国设立办事处。
巴西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政府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除中央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之外,巴西各州、市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措施,例如以优惠条件提供生产所需基础设施(土地、厂房)、水、电、燃料,减免商品流通服务税,提供低息贷款等。为鼓励开发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巴西对在上述地区的外国投资(必须是巴方占大部分股份的合资形式)实行免征10年企业所得税政策,从第11年起的5年内减征50%;免征或减征进口税、工业制成品税以及商品流通服务税等地方税。这些举措对引导外资流向落后地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玛瑙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截至2005年底,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吸引了30多亿美元外资,成为巴西西北部的经济龙头,带动了西亚马孙地区4个州的经济发展。
(5)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投资项目成新宠。许多发展中国家不甘久居产业链低端,为实现跨越发展,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外资流向高科技领域。如韩国政府1998年出台《外围人投资促进法》,大幅放宽了对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外国企业并购韩国企业,并对外商在高科技、生物技术等产业直接投资实行鼓励和支援政策。
新加坡政府实施投资优惠政策的重点是鼓励投资政府计划大力发展的产业。根据新加坡政府 公布的至2010年长期战略产业发展计划,电子、石油化工、生命科学、工程、物流等9个产业部门被列为奖励投资的产业。凡在上述领域投资的国内外企业均可获得5~10年的免税期。而投资额大、技术先进的公司,还可享受更长的免税期。
2007年巴西政府发布“加速增长计划”,提出进一步改善税收体制,建立投资减免税机制,大力扶持高科技行业。其中包括对数字电视项目免征社会一体化费和社会安全费,半导体项目免征社会一体化费和社会安全费、企业所得税,价值在2 500~4 000雷亚尔的微型计算机项目减税以及用于生产项目的钢材等原材料工业产品税由5%降至零等优惠政策。
(6)培育自主创新力是核心目的。发展中国家以印度利用外资培育自主创新最为成功。多年来,印度引资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准则;其政策制定注重外资使用效率,坚持引进外资与技术转让及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全球化以来,虽然印度引资量远逊于中国,但是对外资的使用效率却大大高于中国。由于印度投资软环境较好,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国际风险投资进入印度的速度猛增,国际风险投资与印度软件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即国际风险资金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而软件产业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加大吸收国际风险资金的容量与力度。结果,印度经济增长对FDI的依赖较小,增长核心是印度人自己的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是自主创新能力。
新加坡也十分注意鼓励企业的创新和自主研发。在新加坡,新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和从事研发的公司可获得10年的免税期。此外,为降低企业使用知识产权的成本,政府规定对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其预提所得税税率自2005年开始从15%降低至10%。为了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总部,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地区总部只需缴纳10%的公司税。此外,为鼓励新加坡居民个人将国外的资金汇回新加坡投资或管理,居民个人的海外收入可以免税。对居民在新加坡本地通过金融投资获得的收入也一概免税。
(7)产业集聚成为引资重心。外国投资者看好一个国家是出于综合性的考虑,税赋轻重并不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唯一因素。从一国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进人工业化中后期,外资结构将有所调整,高质量大规模的外资将替代低质小额外资,软环境和产业聚集度将替代税收等优惠政策成为外资考量重点。比如韩国、印度和中东欧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地方在于高素质的人才及政府重视发展某些特定产业。有选择地吸引外资投入高附加值产业带动本国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才能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同时,允许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过程中采取灵活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合理布局。
以韩资为例,目前韩国对华投资企业中的70%左右是中小企业,因此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和税收等各项政策的逐步调整,很多污染重、高能耗的劳动力密集型韩资中小企业可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向其他国家转移。但上述因素并不会影响看好中国市场的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韩国大企业在华投资、中国对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绝大部分有实力、有潜力的外资企业不会因为中国今后实行“两税合并”而撤出中国。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