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为准确把握产业投资新机遇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经验观察,阐述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各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疫情背景下会对哪些产业投资带来机遇,同时对哪些产业投资带来风险。结果: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打击,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也很大。新冠疫情下产业投资机遇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产业、云服务产业、新基建、高端制造和新经济。而会给第三产业、可选消费行业、工业行业流动性、供应链和就业市场带来很大风险。结论:疫情背景下产业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疫情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冠疫情;产业投资;互联网经济;云服务;制造业供应链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三大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订后,2020 年本应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喘息之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破坏了市场的乐观情绪,给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大量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的情况下,在这场“大考”面前,“战役”的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活力。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疫情背景下产业投资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科学审视“时”与“势”,为准确把握产业投资新机遇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新冠疫情目前已在全球暴发流行,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截至2020 年5月2日,已经有212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新冠确诊病例,全球确诊3267189例,死亡229971。随着疫情的蔓延,全球经济遭到重创。金融系统动荡,资本市场的恐慌引发美股暴跌,从3月9日到3月18日的十天内美股经历了4次熔断;4月30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讲话说,新加坡经济命脉已被切断,许多公司都会倒闭;复工的艰难和贸易需求的减少导致我国外贸受阻,根据海关数据,中国1-2月出口同比下降17.2%;中国2018年GDP增速为6.6%,2019年为6.1%,2020Q1GDP增速同比下降6.8%。根据亚洲研究所所长李钟和等人估算,中国2020年的GDP可能降至5.4%,而全球经济损失将高达3600亿美元。
在投资和进出口方面,企业成本增加,经营压力加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全球范围内生产减少,贸易减少,制造业和基建领域的投资和出口双双受阻。
从产业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中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服务业等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9年为53.9%,第三产业已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影响毫无疑问会拖累经济总体增长。以酒店餐饮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遭受巨大损失,损失估计达2100 亿元。其次,本次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劳动力流动受到约束、推迟复工时间、以及交通运输等问题影响了很多工业企业。疫情对于第一产业的影响较为有限,短期内由于餐饮市场的消费下跌,对于农牧产品的需求下降。
二、新冠疫情下的产业投资
1. 新冠疫情下产业投资机遇
1.1医疗产业长期看好
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6.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疫情将促进政府在卫生防疫领域的相关财政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投入等。3月份上海新增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表明政府更愿意为促进疾病预防能力的提高而增加投入。此外居民健康意识增强,预防保健等医疗需求也有望增长。
老龄化增加医疗需求。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2.6%,未来医疗需求增长空间较大。
1.1.1疫情相关药物及疫苗产业前景看好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将两种中成药列为医学观察期推荐用药,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的重视,预计此类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品牌药物或将长期受益。疫苗研发生产企业也将前景可期。
1.1.2 医疗耗材和诊疗物资短期需求较大
短期防护类医疗耗材及医用诊疗设备需求较大。以口罩为例,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月底我国口罩(包括普通口罩和医用口罩)日产能为1.1亿/只,以人口14亿计算,假设平均每人每周更换一次口罩,则每天需要2亿只口罩,海外疫情进一步增大口罩需求,我国每年口罩出口量占比达70%;随着国家相关诊疗及防控方案的出台,诊疗物资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按照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沪卫医【2020】32号文要求,发热门诊要对所有就诊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势必在检测试剂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供应;此外居民健康防护意识提升也会增加防护物资及家用诊疗器材的需求。
1.1.3互联网医疗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互联网医疗发展得益于政策面的支持:医保局、卫健委下发文件支持互联网医疗业务的展开。根据36Kr-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优势得以凸显,线上医疗能有效缓解医院资源紧张压力、减少人流聚集,避免接触传播。医疗电商、医保支付、电子病历需求迅速增长,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投资分析认为,各主要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本次疫情中在在线诊疗、信息传递、供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1.4长期利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由于专利壁垒等问题,我国医院很多大型医疗器械比如CT机、核磁共振等,都是国外品牌,对进口依赖度高。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医疗器械国内市场规模2019年为6285亿元。专家预测2020年将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17.9%,近年来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显示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高速發展、不断扩张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1.2 云服务产业“焕发新机”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网上购物、网络学习、订餐和娱乐等需求上升,催生线上新业态迅速成长。5G网络建设加速,为在线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和互联网医疗这四个行业结构性利好及可投资性最为显著。
1.2.1云学习
新冠疫情给云学习带来机遇。在线教育参与人数多,据统计,仅其中一家机构的直播课程就有超过2000 万人报名。在线教育发展潜力大,据艾媒咨询,中国在线教育2018 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7%,预计2020 年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某办公企业3月11日公布教育数据,全国14万所学校,290万个班级开课,覆盖30多个省份的1.2亿学生,共计350万教师在网络上课。未来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学校+老师”模式,在云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老师、定制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1.2.2云办公
百度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8日以来,近30天远程办公需求环比上涨663%。阿里钉钉的活跃数据达到5年来的最高水平。腾讯公司数据显示,自2020年2月10日以来,企业微信的业务量同比增长了10倍。华为公司数据显示,华为云增长速度达50倍,每天新增用户超过100万人。未来,市场需求将促进云办公进一步普及。
1.2.3云娱乐
疫情催生云娱乐。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各大在线文娱平台的用户规模、作品播放量都呈爆发式增长。云综艺、云晚会,云蹦迪......打造不同时空下的互动。“酷狗直播”数据显示,宅家“云享乐”直播节目达126场,累积观看人次超4619.5万。京东大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直播设备成交额环比增长60%,同比增长3.3倍。
1.3高端制造和新经济成亮点
高端制造和新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大;高技术制造业PMI指数持续高于制造业总体PMI,增速长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据《人民日报》( 2020年02月14日12版)点评,科技战“疫”为搭建疫情防控的“钢铁防护网”注入更大力量。两天内建成5G基站,为超高速实时数据采集、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打下基础;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评价系统”有望高效、准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新冠病例行动轨迹追踪大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5G云端机器人可进行体温测量、消毒清洁和送药等服务;智能递送机器人可进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无接触收银超市”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仅用10天就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再次见证了“中国速度”,基因测序、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的应用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救治护理等方面提供助力,显现出强大的科技力量。
2. 新冠疫情下的产业投资风险
2.1第三产业线下消费受冲击最大
疫情期间,线下零售、餐饮业、航旅、酒店、影院、交通运输、娱乐业、教育培训都聚集型线下商品服务需求受直接冲击,生存前景堪忧。投资这些商品和服务将面临巨大风险和损失。
2.2 可选消费品受到抑制
一些“大件”商品如房地产、汽车、家电等消费受到抑制,销量持续低迷,受疫情影響,失业、经济下滑等风险导致可选消费品的生产销售受到影响。
2.3 部分行业出现现金流危机
据招商银行研究院,受疫情冲击供给需求疲软,2月PPI同比增速再度通缩;固定成本高、现金流储备不足的行业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仪表仪器等制造业更容易出现现金流危机,同时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制造、矿产开采、印刷业等复工复产难度较大。
三、新冠疫情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医疗健康产业:近日,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英文报告《How COVID-19 changes the game for biopharma in China》(新冠肺炎如何影响中国的生物制药游戏) ,指出新冠疫情的爆发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它带来的短期挑战和动态可能会永久地改变产业的面貌。医疗健康市场仍在根本上保持强劲,并可能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在不是犹豫投资策略的时候。生物制药公司应加速在有前景领域(如数字和零售)的投资,那些利用数字化潜力的公司,最有可能在未来繁荣发展。但需注意医疗物资生产中短期医用耗材供给可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月新注册口罩企业数量已超2019年全年新注册企业数量。
云服务产业:危机中,不少与数字化相关的行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需求刺激下迎来机遇,长期发展势头良好,全社会对云服务产业需求非常大,应充分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云服务产业发展。对于许多销售额基本归零的线下零售来说,电商成为其救命稻草,又加上用户可支配娱乐时长的增长,淘宝直播、快手、微信小程序等推动直播带货,直播电商热潮将在今年加速踏上新的发展台阶。
交通运输、餐饮、旅游、酒店、健身等产业:此类消费行业遭受重创。国家为刺激经济,五一节假期连放五天,可谓一剂良药,随着国内疫情继续保持平稳,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将会释放出来,将迎来报复性反弹,短期内有望快速复苏。
物流行业:疫情让物流行业遭遇了至暗时刻,也让物流行业迎来大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物流行业在整个应急反应中表现令人敬佩。调查显示,超过94%的企业愿意加入国家应急物流服务体系。疫情推动智慧化物流升级,疫情为即时配送、物流机器人(尤其是仓储机器人)、自营型快递带来了投资热点。
低碳环保产业:学者卢轲和李文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金融”的经济体系来应对类似“新冠”疫情冲击的系统性风险,呼吁各国政府和私营企业能够通过投资,扶植低碳等环保产业,缩小社会不平等差距,打造更可持续的未来,低碳环保产业将保持长期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讨论
中国正处于国内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叠加的时期,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像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对当前经济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物竞天择、价值重塑、行业洗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笔者认为,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分析》产业结构政策理论,疫情背景下的产业投资的基本方向仍然是选择政府在产业结构管理中重点扶持的产业,即主导产业: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生活和商业模式,这是颠扑不破的规律。而当前的主导产业,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以高端制造、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基建产业。
疫情之下,医疗健康产业发挥着自己特殊能力,全力助推整个国家度过难关。很多细分领域将产生契机。与健康行为相关的卫生消费领域、信息化建设、初级保健、家庭医生等将迎来持续良好发展。医疗耗材和诊疗物资生产、医废处理行业、中高端医疗器械、疫情相关药物及疫苗产业、互联网医疗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互联网产业成为发展新亮点。疫情期间,网络教育、互联网医疗、网上办公、全渠道生鲜零售等云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各大电商为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持,成为助推中国经济恢复的强劲动力。
以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催生经济新增长点,我国在此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未来中国的工商业只有通过提升自身科技含量来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重点投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新基建的发展。新基建有助于产业升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动能转变,并实现国内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量分工从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增强经济稳定性,以减少外部波动对经济体的冲击。新基建致力于完善“科技端”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以高端制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景气度,拉升其资本开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是产业信息化的基础,疫情促使企业生产对信息化、自动化的要求更高。
物流业作为生产通往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制造业是国家经济体的命脉,物流是底盘,制造业的复工复产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物流业。
针对疫情下制造业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洪卫指出,维护供应链稳定性可通过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制造业金融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实现。余宗良和张璐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强化全球资源配置整合,发挥海外产业园区作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供应链有效治理。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门类的国家,无论生产能力还是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显示了强大的优势。疫情之下,危机与机遇并存。正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议指出的,疫情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巩固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中国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如,陈志.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影响与对策.科技中国,2020年3月第3期:31-35.
[2]王继伟,谷本哲也,赵天辰,等.日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初期阶段的流行现状及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https://doi.org/10.19428/j.cnki.sjpm. 2020.20107.
[3]http://2019ncov.chinacdc.cn/2019-nCoV/global.html
[4]http://economy.caixin.com/2020-03-07/101525221.html
关键词:新冠疫情;产业投资;互联网经济;云服务;制造业供应链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以及“三大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订后,2020 年本应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喘息之年,但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破坏了市场的乐观情绪,给中国乃至全球产业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大量经济活动按下“暂停键”的情况下,在这场“大考”面前,“战役”的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活力。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疫情背景下产业投资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科学审视“时”与“势”,为准确把握产业投资新机遇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新冠疫情目前已在全球暴发流行,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截至2020 年5月2日,已经有212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新冠确诊病例,全球确诊3267189例,死亡229971。随着疫情的蔓延,全球经济遭到重创。金融系统动荡,资本市场的恐慌引发美股暴跌,从3月9日到3月18日的十天内美股经历了4次熔断;4月30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讲话说,新加坡经济命脉已被切断,许多公司都会倒闭;复工的艰难和贸易需求的减少导致我国外贸受阻,根据海关数据,中国1-2月出口同比下降17.2%;中国2018年GDP增速为6.6%,2019年为6.1%,2020Q1GDP增速同比下降6.8%。根据亚洲研究所所长李钟和等人估算,中国2020年的GDP可能降至5.4%,而全球经济损失将高达3600亿美元。
在投资和进出口方面,企业成本增加,经营压力加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全球范围内生产减少,贸易减少,制造业和基建领域的投资和出口双双受阻。
从产业角度来看,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中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服务业等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19年为53.9%,第三产业已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影响毫无疑问会拖累经济总体增长。以酒店餐饮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遭受巨大损失,损失估计达2100 亿元。其次,本次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劳动力流动受到约束、推迟复工时间、以及交通运输等问题影响了很多工业企业。疫情对于第一产业的影响较为有限,短期内由于餐饮市场的消费下跌,对于农牧产品的需求下降。
二、新冠疫情下的产业投资
1. 新冠疫情下产业投资机遇
1.1医疗产业长期看好
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6.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疫情将促进政府在卫生防疫领域的相关财政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及科研投入等。3月份上海新增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表明政府更愿意为促进疾病预防能力的提高而增加投入。此外居民健康意识增强,预防保健等医疗需求也有望增长。
老龄化增加医疗需求。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2.6%,未来医疗需求增长空间较大。
1.1.1疫情相关药物及疫苗产业前景看好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将两种中成药列为医学观察期推荐用药,随着国家对中医中药的重视,预计此类我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品牌药物或将长期受益。疫苗研发生产企业也将前景可期。
1.1.2 医疗耗材和诊疗物资短期需求较大
短期防护类医疗耗材及医用诊疗设备需求较大。以口罩为例,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月底我国口罩(包括普通口罩和医用口罩)日产能为1.1亿/只,以人口14亿计算,假设平均每人每周更换一次口罩,则每天需要2亿只口罩,海外疫情进一步增大口罩需求,我国每年口罩出口量占比达70%;随着国家相关诊疗及防控方案的出台,诊疗物资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按照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沪卫医【2020】32号文要求,发热门诊要对所有就诊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势必在检测试剂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供应;此外居民健康防护意识提升也会增加防护物资及家用诊疗器材的需求。
1.1.3互联网医疗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互联网医疗发展得益于政策面的支持:医保局、卫健委下发文件支持互联网医疗业务的展开。根据36Kr-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研究报告,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优势得以凸显,线上医疗能有效缓解医院资源紧张压力、减少人流聚集,避免接触传播。医疗电商、医保支付、电子病历需求迅速增长,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投资分析认为,各主要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本次疫情中在在线诊疗、信息传递、供应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1.4长期利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由于专利壁垒等问题,我国医院很多大型医疗器械比如CT机、核磁共振等,都是国外品牌,对进口依赖度高。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医疗器械国内市场规模2019年为6285亿元。专家预测2020年将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17.9%,近年来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显示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高速發展、不断扩张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1.2 云服务产业“焕发新机”
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网上购物、网络学习、订餐和娱乐等需求上升,催生线上新业态迅速成长。5G网络建设加速,为在线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和互联网医疗这四个行业结构性利好及可投资性最为显著。
1.2.1云学习
新冠疫情给云学习带来机遇。在线教育参与人数多,据统计,仅其中一家机构的直播课程就有超过2000 万人报名。在线教育发展潜力大,据艾媒咨询,中国在线教育2018 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5.7%,预计2020 年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某办公企业3月11日公布教育数据,全国14万所学校,290万个班级开课,覆盖30多个省份的1.2亿学生,共计350万教师在网络上课。未来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学校+老师”模式,在云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老师、定制课程,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1.2.2云办公
百度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8日以来,近30天远程办公需求环比上涨663%。阿里钉钉的活跃数据达到5年来的最高水平。腾讯公司数据显示,自2020年2月10日以来,企业微信的业务量同比增长了10倍。华为公司数据显示,华为云增长速度达50倍,每天新增用户超过100万人。未来,市场需求将促进云办公进一步普及。
1.2.3云娱乐
疫情催生云娱乐。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各大在线文娱平台的用户规模、作品播放量都呈爆发式增长。云综艺、云晚会,云蹦迪......打造不同时空下的互动。“酷狗直播”数据显示,宅家“云享乐”直播节目达126场,累积观看人次超4619.5万。京东大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直播设备成交额环比增长60%,同比增长3.3倍。
1.3高端制造和新经济成亮点
高端制造和新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增长空间大;高技术制造业PMI指数持续高于制造业总体PMI,增速长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据《人民日报》( 2020年02月14日12版)点评,科技战“疫”为搭建疫情防控的“钢铁防护网”注入更大力量。两天内建成5G基站,为超高速实时数据采集、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打下基础;上海“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评价系统”有望高效、准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新冠病例行动轨迹追踪大数据发挥了关键作用;5G云端机器人可进行体温测量、消毒清洁和送药等服务;智能递送机器人可进行递送化验单、药物等工作;“无接触收银超市”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仅用10天就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再次见证了“中国速度”,基因测序、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的应用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救治护理等方面提供助力,显现出强大的科技力量。
2. 新冠疫情下的产业投资风险
2.1第三产业线下消费受冲击最大
疫情期间,线下零售、餐饮业、航旅、酒店、影院、交通运输、娱乐业、教育培训都聚集型线下商品服务需求受直接冲击,生存前景堪忧。投资这些商品和服务将面临巨大风险和损失。
2.2 可选消费品受到抑制
一些“大件”商品如房地产、汽车、家电等消费受到抑制,销量持续低迷,受疫情影響,失业、经济下滑等风险导致可选消费品的生产销售受到影响。
2.3 部分行业出现现金流危机
据招商银行研究院,受疫情冲击供给需求疲软,2月PPI同比增速再度通缩;固定成本高、现金流储备不足的行业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仪表仪器等制造业更容易出现现金流危机,同时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制造、矿产开采、印刷业等复工复产难度较大。
三、新冠疫情下的产业发展趋势
医疗健康产业:近日,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了英文报告《How COVID-19 changes the game for biopharma in China》(新冠肺炎如何影响中国的生物制药游戏) ,指出新冠疫情的爆发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它带来的短期挑战和动态可能会永久地改变产业的面貌。医疗健康市场仍在根本上保持强劲,并可能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现在不是犹豫投资策略的时候。生物制药公司应加速在有前景领域(如数字和零售)的投资,那些利用数字化潜力的公司,最有可能在未来繁荣发展。但需注意医疗物资生产中短期医用耗材供给可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2月新注册口罩企业数量已超2019年全年新注册企业数量。
云服务产业:危机中,不少与数字化相关的行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需求刺激下迎来机遇,长期发展势头良好,全社会对云服务产业需求非常大,应充分把握这样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云服务产业发展。对于许多销售额基本归零的线下零售来说,电商成为其救命稻草,又加上用户可支配娱乐时长的增长,淘宝直播、快手、微信小程序等推动直播带货,直播电商热潮将在今年加速踏上新的发展台阶。
交通运输、餐饮、旅游、酒店、健身等产业:此类消费行业遭受重创。国家为刺激经济,五一节假期连放五天,可谓一剂良药,随着国内疫情继续保持平稳,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将会释放出来,将迎来报复性反弹,短期内有望快速复苏。
物流行业:疫情让物流行业遭遇了至暗时刻,也让物流行业迎来大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物流行业在整个应急反应中表现令人敬佩。调查显示,超过94%的企业愿意加入国家应急物流服务体系。疫情推动智慧化物流升级,疫情为即时配送、物流机器人(尤其是仓储机器人)、自营型快递带来了投资热点。
低碳环保产业:学者卢轲和李文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金融”的经济体系来应对类似“新冠”疫情冲击的系统性风险,呼吁各国政府和私营企业能够通过投资,扶植低碳等环保产业,缩小社会不平等差距,打造更可持续的未来,低碳环保产业将保持长期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讨论
中国正处于国内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叠加的时期,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像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对当前经济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物竞天择、价值重塑、行业洗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笔者认为,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分析》产业结构政策理论,疫情背景下的产业投资的基本方向仍然是选择政府在产业结构管理中重点扶持的产业,即主导产业: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生活和商业模式,这是颠扑不破的规律。而当前的主导产业,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以高端制造、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基建产业。
疫情之下,医疗健康产业发挥着自己特殊能力,全力助推整个国家度过难关。很多细分领域将产生契机。与健康行为相关的卫生消费领域、信息化建设、初级保健、家庭医生等将迎来持续良好发展。医疗耗材和诊疗物资生产、医废处理行业、中高端医疗器械、疫情相关药物及疫苗产业、互联网医疗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互联网产业成为发展新亮点。疫情期间,网络教育、互联网医疗、网上办公、全渠道生鲜零售等云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各大电商为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重要的后勤支持,成为助推中国经济恢复的强劲动力。
以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催生经济新增长点,我国在此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未来中国的工商业只有通过提升自身科技含量来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重点投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新基建的发展。新基建有助于产业升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动能转变,并实现国内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量分工从低端向中高端的转移,增强经济稳定性,以减少外部波动对经济体的冲击。新基建致力于完善“科技端”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以高端制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景气度,拉升其资本开支;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是产业信息化的基础,疫情促使企业生产对信息化、自动化的要求更高。
物流业作为生产通往消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制造业是国家经济体的命脉,物流是底盘,制造业的复工复产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物流业。
针对疫情下制造业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洪卫指出,维护供应链稳定性可通过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制造业金融体系和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实现。余宗良和张璐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强化全球资源配置整合,发挥海外产业园区作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供应链有效治理。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门类的国家,无论生产能力还是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显示了强大的优势。疫情之下,危机与机遇并存。正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议指出的,疫情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巩固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中国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如,陈志.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影响与对策.科技中国,2020年3月第3期:31-35.
[2]王继伟,谷本哲也,赵天辰,等.日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初期阶段的流行现状及应用[J].上海预防医学,https://doi.org/10.19428/j.cnki.sjpm. 2020.20107.
[3]http://2019ncov.chinacdc.cn/2019-nCoV/global.html
[4]http://economy.caixin.com/2020-03-07/10152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