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性区域活动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那么是否这项活动就是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呢?可以利用活动前的讨论,让幼儿了解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规则;活动中的讨论,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有效操作;活动后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增加经验,激发活动兴趣。
关键词: 学习性区域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效果
学习性区域活动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那么是否这项活动就是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呢?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利用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好地促进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
一、活动前交流讨论,了解内容,明确规则
学习性区域活动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发展速度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但是这样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也需要活动规则、操作规则等保障区域活动质量,让区域活动更有序地开展,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需要幼儿了解今天开展的区域活动内容、要求等,方便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1.交流内容,便于选择。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幼儿是和区域中的材料进行有效互动的,因此教师会根据主题、幼儿年龄特点等制作大量学习材料。但我们不可能在每次活动时都投放,因此每次活动前我们都要组织幼儿观察、交流、讲述,了解本次活动开放的区域、区域中的内容、操作的材料等。通过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本次活动内容和目的,让幼儿心中有数,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
2.商量难题,帮助解决。活动前可以就上次活动情况,针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困难进行交流,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解决。如美工区制作种子粘贴画时,遇到种子不能很好粘牢的问题,教师在再次活动前让幼儿交流自己的好方法,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决定先将粘贴部位都贴上双面胶,完成后再按轮廓剪下的方法,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效果很好。
3.讨论规则,有序开展。幼儿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会有不同情况出现,而不同情况可能需要不同准则加以规范,活动规则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对于这些活动中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围绕区域活动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像科学区、美工区这种操作活动往往吸引很多幼儿参与,而出现学具不够的现象;有的区域如表演区、生活区等需要幼儿合作进行,有的幼儿中途退出导致活动无法进行等,这种情况一般影响活动正常进行,幼儿无法自行解决,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规则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建立相应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此,幼儿都较能接受并在活动中自觉遵守。
二、活动中交流讨论,激活探索,促进思考
学习性区域活动中虽然幼儿有很大自由度,而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指导是幼儿能否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1.个别交流,因材施教。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时,老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操作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和孩子个别交流、因材施教。对幼儿表现要给予及时肯定,引导他们对其进行总结和升华。如我们在阅读区提供排图讲述活动,有的幼儿可能排图时没有按照正确顺序,老师可以和他进行个别交流,请他讲讲自己的理由,说不定孩子就编出不同情节的故事,当然,老师要教给他按照图片中的线索正确排序的方法。通过个别交流,在保护幼儿创造愿望的同时,有效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激活探索。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较弱,活动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在科学区、益智区的探索操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小组讨论方法,给予启发、点拨,通过幼儿之间火花的碰撞,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继续活动下去。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是开放式的,激发幼儿的思维,引起他们的联想,应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要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发现、总结,从而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发挥。如有一次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红蓝眼镜的操作,一开始幼儿只停留在看看玩玩的基础上,于是教师介入活动,引导选择这个活动的孩子进行讨论,还可以怎么玩?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试试只放红色或者蓝色镜片,看看出来是什么效果?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把红蓝镜片重叠在一起试试。由于幼儿间的“讨论提醒”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接受,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幼儿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三、活动后交流讨论,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同时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活动的愿望。
1.集体讨论,提升经验。活动后,我们可以围绕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了一定操作,积累了相关经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如“你说我猜的时候怎样表达才能更容易猜出来?”“为什么万花筒每次的图案都不一样?”“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讨论时多用谈话方式,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可以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
2.师幼激励,提高兴趣。活动中存在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操作,有的孩子参与不积极的情况,因此活动后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交流,表扬鼓励积极的幼儿,激发不积极的幼儿参与下次活动。可以让孩子围绕介绍今天玩了什么游戏、最喜欢什么游戏进行讲评,让幼儿积极参与自我讲评,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增进自信心。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针对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提出“下次你准备玩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问题,调动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师引导,推荐活动。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当然,更多时候这些讨论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学习性区角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依靠自身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促进儿童在不同水平上获得相应发展。老师在活动中要运用好讨论交流,引导幼儿更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习性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知识的海洋。
关键词: 学习性区域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效果
学习性区域活动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那么是否这项活动就是放任幼儿自由活动呢?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利用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好地促进学习性区域活动开展。
一、活动前交流讨论,了解内容,明确规则
学习性区域活动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安全性、方便性和动态性,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发展速度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但是这样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也需要活动规则、操作规则等保障区域活动质量,让区域活动更有序地开展,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需要幼儿了解今天开展的区域活动内容、要求等,方便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1.交流内容,便于选择。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幼儿是和区域中的材料进行有效互动的,因此教师会根据主题、幼儿年龄特点等制作大量学习材料。但我们不可能在每次活动时都投放,因此每次活动前我们都要组织幼儿观察、交流、讲述,了解本次活动开放的区域、区域中的内容、操作的材料等。通过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充分了解本次活动内容和目的,让幼儿心中有数,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
2.商量难题,帮助解决。活动前可以就上次活动情况,针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困难进行交流,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解决。如美工区制作种子粘贴画时,遇到种子不能很好粘牢的问题,教师在再次活动前让幼儿交流自己的好方法,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决定先将粘贴部位都贴上双面胶,完成后再按轮廓剪下的方法,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效果很好。
3.讨论规则,有序开展。幼儿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会有不同情况出现,而不同情况可能需要不同准则加以规范,活动规则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对于这些活动中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围绕区域活动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像科学区、美工区这种操作活动往往吸引很多幼儿参与,而出现学具不够的现象;有的区域如表演区、生活区等需要幼儿合作进行,有的幼儿中途退出导致活动无法进行等,这种情况一般影响活动正常进行,幼儿无法自行解决,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规则讨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建立相应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此,幼儿都较能接受并在活动中自觉遵守。
二、活动中交流讨论,激活探索,促进思考
学习性区域活动中虽然幼儿有很大自由度,而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指导是幼儿能否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
1.个别交流,因材施教。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时,老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操作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和孩子个别交流、因材施教。对幼儿表现要给予及时肯定,引导他们对其进行总结和升华。如我们在阅读区提供排图讲述活动,有的幼儿可能排图时没有按照正确顺序,老师可以和他进行个别交流,请他讲讲自己的理由,说不定孩子就编出不同情节的故事,当然,老师要教给他按照图片中的线索正确排序的方法。通过个别交流,在保护幼儿创造愿望的同时,有效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激活探索。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较弱,活动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在科学区、益智区的探索操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小组讨论方法,给予启发、点拨,通过幼儿之间火花的碰撞,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继续活动下去。教师的指导语言应是开放式的,激发幼儿的思维,引起他们的联想,应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要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发现、总结,从而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发挥。如有一次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红蓝眼镜的操作,一开始幼儿只停留在看看玩玩的基础上,于是教师介入活动,引导选择这个活动的孩子进行讨论,还可以怎么玩?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试试只放红色或者蓝色镜片,看看出来是什么效果?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把红蓝镜片重叠在一起试试。由于幼儿间的“讨论提醒”是在完全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容易为幼儿接受,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幼儿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三、活动后交流讨论,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同时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活动的愿望。
1.集体讨论,提升经验。活动后,我们可以围绕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了一定操作,积累了相关经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如“你说我猜的时候怎样表达才能更容易猜出来?”“为什么万花筒每次的图案都不一样?”“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讨论时多用谈话方式,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可以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
2.师幼激励,提高兴趣。活动中存在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操作,有的孩子参与不积极的情况,因此活动后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交流,表扬鼓励积极的幼儿,激发不积极的幼儿参与下次活动。可以让孩子围绕介绍今天玩了什么游戏、最喜欢什么游戏进行讲评,让幼儿积极参与自我讲评,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增进自信心。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针对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提出“下次你准备玩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问题,调动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教师引导,推荐活动。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受冷落的区域,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当然,更多时候这些讨论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学习性区角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依靠自身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促进儿童在不同水平上获得相应发展。老师在活动中要运用好讨论交流,引导幼儿更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习性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