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明确后,作为对长江中上游环境影响最大的大城市,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如何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劲动力,走集约发展之路,使这些城市既能保持较快发展,又能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最终能够实现绿色宜居,既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城市跨越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长江中上游大城市集约式扩张,至少可以从六个方面推进:
把不分层次地集聚要素数量,转变为着重集聚中高端要素。随着长江中上游大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引进先进企业、中高端技术和人才的条件日益成熟,无论是基于提升城市自身品质的要求,还是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大量引进先进要素的同时,引导部分不适宜的要素向中小城市转移。其中,有计划地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传统服务业以及退休人员向卫星城市、周边县区甚至农村转移,腾出空间吸纳更多的先进企业、中高端人才和年轻人进入,应当成为主要任务。
把平面推进的城市开发,转变为立体推进的城市开发。平面扩张是城市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城市空间利用率低、运行效率低等。按照“精明增长”的要求,合理促进地下和空中开发,不仅可以在同等土地面积上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实现紧凑性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部分功能的调整改造,进一步优化空间功能配置,将更多的现代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植入,明显改善交通和居住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把摊大饼式的布局方式,转变为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继续以1-2个核心商业区为中心向外扩张,中心地区的密度越来越高,即使加大空间和地下开发力度,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日益拥挤、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现代功能难以植入等问题。于是,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结构转变,采取组团式的布局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目前新城新区尤其是国家级新区的规划,都在实践组团式布局的形态,并且开始见到成效。通过总結经验,可以形成一整套大城市跨越发展之路。
把偏重生产功能的配置,转变为兼具良好生活功能的配置。在长江中上游现有的大城市中,有不少是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和原料加工形成的,建设之初就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重视生产功能的建设,忽视生活功能的建设,生态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不匹配。近年来各城市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城中工业区外迁,以及中央商务区、文化教育和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等的建设,正是针对这种不合理功能配置进行的局部改造。今后较长时间,应结合大城市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这种调整改造并见到成效。
把单个城市的独立集聚,转变为网络型城市体系的集聚。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特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超载的功能,把受特大城市中心区强烈辐射的大中城市纳入到一体化发展之中,形成大都市圈和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网络。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成都、重庆、武汉等,如果能够顺应一体化发展大趋势,有意识地将中心城区的功能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优化,与卫星城、周边联系较为密切的城市统筹规划和建设,将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发展。
把城市大量废弃排放物,转变为可以综合利用的资源。如何将城市废弃物转变为城市“矿产”,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长江中上游大城市的建设,由于有下游城市先行建设的经验,一开始就有条件超前进行空间布局,对各种设施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新城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循环使用、垃圾发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如果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长江中上游大城市集约式扩张,至少可以从六个方面推进:
把不分层次地集聚要素数量,转变为着重集聚中高端要素。随着长江中上游大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引进先进企业、中高端技术和人才的条件日益成熟,无论是基于提升城市自身品质的要求,还是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大量引进先进要素的同时,引导部分不适宜的要素向中小城市转移。其中,有计划地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传统服务业以及退休人员向卫星城市、周边县区甚至农村转移,腾出空间吸纳更多的先进企业、中高端人才和年轻人进入,应当成为主要任务。
把平面推进的城市开发,转变为立体推进的城市开发。平面扩张是城市发展初级阶段的特征,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城市空间利用率低、运行效率低等。按照“精明增长”的要求,合理促进地下和空中开发,不仅可以在同等土地面积上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实现紧凑性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部分功能的调整改造,进一步优化空间功能配置,将更多的现代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植入,明显改善交通和居住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把摊大饼式的布局方式,转变为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继续以1-2个核心商业区为中心向外扩张,中心地区的密度越来越高,即使加大空间和地下开发力度,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日益拥挤、生态空间严重不足、现代功能难以植入等问题。于是,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结构转变,采取组团式的布局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成为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目前新城新区尤其是国家级新区的规划,都在实践组团式布局的形态,并且开始见到成效。通过总結经验,可以形成一整套大城市跨越发展之路。
把偏重生产功能的配置,转变为兼具良好生活功能的配置。在长江中上游现有的大城市中,有不少是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和原料加工形成的,建设之初就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重视生产功能的建设,忽视生活功能的建设,生态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不匹配。近年来各城市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城中工业区外迁,以及中央商务区、文化教育和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等的建设,正是针对这种不合理功能配置进行的局部改造。今后较长时间,应结合大城市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推动这种调整改造并见到成效。
把单个城市的独立集聚,转变为网络型城市体系的集聚。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特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超载的功能,把受特大城市中心区强烈辐射的大中城市纳入到一体化发展之中,形成大都市圈和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网络。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成都、重庆、武汉等,如果能够顺应一体化发展大趋势,有意识地将中心城区的功能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优化,与卫星城、周边联系较为密切的城市统筹规划和建设,将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发展。
把城市大量废弃排放物,转变为可以综合利用的资源。如何将城市废弃物转变为城市“矿产”,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长江中上游大城市的建设,由于有下游城市先行建设的经验,一开始就有条件超前进行空间布局,对各种设施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新城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循环使用、垃圾发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如果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