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是怎样的世界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有分析认为,未来,世界具体会有两大改变。
第一、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工商管理硕士(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艺术硕士(MFA)。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教育体制将会怎样变革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表示,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可以用机器替代出租车、司机、医生等职业。
然而,对于一个50岁的出租车司机来说,他要重新培养自己的能力太晚了,我们会看到这样的革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要想一下今天我们应该教孩子什么,大学里面应该教孩子什么,让他们能够在二三十年之后能够适应当时的就业市场。
马云也曾指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工业时代的方法,一直以来,我们拼命在讲教育问题,中国的“教”不差,但中国的“育”有问题。“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是知识,“习”是不断地去想,是想象力、文化。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未来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在“育”上面,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习音乐、体育、运动。音乐让人有智慧;体育运动让人有团队精神;画画让孩子有更多想象力。未来,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传送,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精神。未来30年,什么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在今天就要给孩子们重新配。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能力
那么未来孩子们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有分析认为,第一个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優秀的一群人,在分析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標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分析认为,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
现在我们的所有教育,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今天的孩子到那个时候在追求怎么样的生活?
有分析认为,未来,世界具体会有两大改变。
第一、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在过去20年间,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来20年会极大程度的被电脑所取代,而到那个时候,所有做这些工作的人都有可能失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趋之若鹜的银行柜员,五年、十年之后,这个职位就会越来越少。
逻辑分析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而概念时代是什么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举个例子,麦肯锡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1993年员工有67%是工商管理硕士(MBA),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41%。现在10年过去了,还在继续往下降,那么是什么人填补了麦肯锡这些头脑一流的MBA呢?是麦肯锡增加了很多艺术硕士(MFA)。麦肯锡意识到,他们的调查报告,必须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信息时代向概念时代推进的时候,那些原本仅靠知识和逻辑工作的人,基本逐渐就会被电脑所替代,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做起来。计算可以被电脑完成,但是创意不能。
第二、改变会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测。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教育体制将会怎样变革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表示,随着技术发展我们可以用机器替代出租车、司机、医生等职业。
然而,对于一个50岁的出租车司机来说,他要重新培养自己的能力太晚了,我们会看到这样的革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要想一下今天我们应该教孩子什么,大学里面应该教孩子什么,让他们能够在二三十年之后能够适应当时的就业市场。
马云也曾指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工业时代的方法,一直以来,我们拼命在讲教育问题,中国的“教”不差,但中国的“育”有问题。“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是知识,“习”是不断地去想,是想象力、文化。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未来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在“育”上面,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习音乐、体育、运动。音乐让人有智慧;体育运动让人有团队精神;画画让孩子有更多想象力。未来,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的传送,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精神。未来30年,什么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在今天就要给孩子们重新配。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能力
那么未来孩子们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有分析认为,第一个从理性到感性。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優秀的一群人,在分析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个就是从规划到创造。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于人生的结果调查,发现27%的人没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3%的人目標清晰且长远。在过去了25年后,发现目标越长的那群人,活的越好,3%的人成为了顶层,而27%的人活得很糟糕。但经过调查证实,这完全是一个从头到尾编出来的故事。编出来的故事为什么那么流传盛广?因为符合我们对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分析认为,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做,工作帮他找好了。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个趋势是,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所谓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