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