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r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基于120系统构建的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为观察对象。2016年1~12月救治体系实施后的9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救治体系实施前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院前转运和院内急救,观察组则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进行急救。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間、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并发症发生情况、致残率及死亡率。 结果 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患者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分别为(17.7±1.9)min、(27.1±7.2)min和(57.0±6.3)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3±4.4)min、(45.8±6.1)min和(89.0±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8%(7/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20/90);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8.89%(8/90)和4.44%(4/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28/90)和16.67%(15/90)。 结论 基于120系统与急诊科的数据传输和预警体系建设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可显著缩短院前延误时间、DNT时间,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DNT;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 R605.97;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9-008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cute stroke aid system based on 120 emergency system. Methods 180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The 90 patients trea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after implement of the aid system)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90 patients trea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before implement of the aid system)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prehospital transfer and in-hospital first-aid,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cute stroke aid system based on 120 emergency system. The time from reception to diagnosis, time from diagnosis to specialized treatment, door to needle time(DNT),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from reception to diagnosis, time from diagnosis to specialized treatment, and D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17.7±1.9)min,(27.1±7.2)min, and(57.0±6.3)min, respectively,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29.3±4.4)min,(45.8±6.1)min, and(89.0±7.2)mi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7.78%(7/9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that of 22.22%(20/9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8.89%(8/90) and 4.44% (4/90),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31.11%(28/90) and 16.67%(15/90)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acute stroke aid system based on 120 emergency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can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time before admission and DNT, thus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Key words] Acute stroke;Aid system;DNT;Prehospital care
  急性脑卒中作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1-2]。目前已成为全球慢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我国慢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安全[3-4]。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尝试性的开展了“移动溶栓体系”,即在院前急救中心投放配有移动CT设备的急救车辆,并在车上配备溶栓药物,从而实现超早期溶栓治疗,其救治效果较为显著。本文对我院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为早期溶栓救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首次发病;(2)经影像学证实为急性脑卒中。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2)伴有其他脑部疾病者;(3)既往有脑手术史者。以2016年1~12月救治体系实施后9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2015年1~12月救治体系实施前9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35例,年龄51~77岁,平均(63.3±5.3)岁。对照组男53例,女37例,年龄52~79岁,平均(63.5±5.4)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所有患者家屬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院前急救、急救室会诊、专科救治的急救措施,观察组则应用基于120系统建立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进行急救。其中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建立如下:(1)划分各相关科室工作内容:院前急救中心(120):现场快速评估,将疑似卒中患者的信息传送至急诊科大屏幕,并电话通知;①检验科:负责优先检验。②影像科:设卒中优先模块,优先等级高于其他急诊申请;头颅CTA开放时间为7×24 h。③急诊科:负责识别、开绿色通道、开检查单以及叫会诊等。④神经内科:接到会诊通知后5 min内到达急诊,全程陪同,CT诊断后进入急诊溶栓床行静脉溶栓,溶栓后转送至神经内科病房观察。⑤神经外科:适合动脉取栓者,治疗后转送至神经外科病房观察。⑥麻醉科:导管室麻醉医师7×24 h待命。⑦药剂科:在急诊科及急诊药房备溶栓药(阿替普酶)。⑧信息科:建设“卒中优先”各环节的信息系统支持。(2)具体流程:院前120医生接到患者后现场快速评估,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在转运车上行心电监护,并将血压、心率、心电图等监护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实时传送至急诊科大屏幕,同时电话通知急诊科患者送达的大概时间点;患者送至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进行快速识别,并贴上“优先”标识,及时通知急诊医生诊治,由接诊医生询问病史并开具血液检验单、头颅CT(无禁忌证者同时行头颅CTA检查),并为家属缴费开设绿色通道,通知神经内科急会诊。急诊护士抽血并建立静脉通道(将试管放入有“优先”标识袋子,并送至检验科)。神经内科医师陪同去CT室,直接评估结果,如适合溶栓快速送至急诊溶栓床,待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启动溶栓,使用急诊科备用溶栓药。急诊科医生评估病情,跟踪CTA结果。若无外科介入指征,溶栓后转至神经内科;若为大血管病变或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者通知神经外科会诊,行动脉取栓者导管室治疗后转送至神经外科。(3)对院前急救中心和我院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宣教,拍摄微电影,并且规范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统计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并发症发生情况、致残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治疗时间分别为(17.7±1.9)min、(27.1±7.2)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3±4.4)min、(45.8±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8%(7/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2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及DNT比较
  观察组致残率、死亡率分别为8.89%(8/90)、4.45%(4/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28/90)、16.67%(15/90),观察组DNT为(89.0±7.2)min,对照组DNT为(57.0±6.3)min,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我国患有脑卒中的40岁以上患者已超过1182万,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将会呈逐渐上升趋势[5-6],届时防控形势将非常严峻。同时中风患者可能会遗留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或肢体偏瘫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市各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急诊科医师处理患者的能力有限、急诊室阶段相关过多的会诊、影像学检查时间不合理、急诊室拥堵等都可能造成接诊至确诊时间和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延长,延长DNT开始的时间会显著增加死亡率。另外,各医院对于急性卒中患者的急救流程并不完善和通畅[7-8],没有完善的交接体系,多学科之间协作能力差,也造成了患者救治时间的延误。传统的院内急救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9-11],原因分析见封三图8,针对这些原因,我院建立了基于120系统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希望能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12]。   本文观察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专科治疗时间和患者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基于120系统建立的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后,患者能够得到更及时的救治。120出诊医师熟知卒中早期表现,能够快速识别疑诊患者,及早完成急诊CT、CTA和实验室检查,尽早激活救治体系并做好组织化管理,显著缩短脑卒中患者的院前延误时间以及救治时间,把DNT控制在60 min以内,从而使得患者在最佳时机接受到科学治疗,进一步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该救治体系主要是通过院前急救、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检验科、麻醉科、药剂科、信息科等多单元联合协作,实现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从而有效缩短了救治时间。本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了在建设该救治体系后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该救治体系对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诊疗流程进行了有效规范,避免了急救过程中不必要的操作,保证了最佳急救时机[13-14]。同时,通过对各科室的医师和护士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医师与护士在急救过程中规范操作,避免误诊、漏诊,且能在早期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15-16]。此外,观察组并发症、致残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在建设该救治体系后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其主要原因是该救治体系具有顺序性、时间性以及规范性三大优势[17-18],能够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从而使得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可得到合理的救治,且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9-20],最终达到降低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120系统建立的急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应用效果显著,显著缩短了院前延误时间、DNT时间,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赛珠,胡华丽.多学科团队协同管理下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与护理[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3):214-216.
  [2] Krishnamurthi RV,Moran AE,Forouzanfar MH,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hemorrhagic stroke:A summary of findings from the GBD 2010 study[J].Global Heart,2014,9(1):101-106.
  [3] 范虹,吴承龙.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6):965-967.
  [4] Barret KM,Meschia JF. Acute ischemic stroke management:Medical management[J].Semin Nerol,2010,30(5):461-468.
  [5] 侯跃辉,林莉,杨坚伟,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6):418-419.
  [6] Cavalheiro AM,Piovesan MCG,Jr DFM,et al.Hemorrhagic stroke:Reflex of monitoring at the bedside by nursing[J].Revista Neurociências,2010,18(3):347-352.
  [7] 李云婷.急診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131-132.
  [8] Mǎrgǎritescu O,Pirici D,Mǎrgǎritescu C. VEGF expression in human brain tissue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Rom J Morphol Embryol,2011,52(4):1283-1292.
  [9] 赵万全,姜悦,刘菲,等.运用PDCA循环促进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持续改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 32(6):456-457.
  [10] Wu T,Zhang S,Guo S,et 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histopathology in colorectal cancer[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5,7(4):342-347.
  [11] Jin D,Zhang Y,Zhang Y.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by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50 cases[J].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4,14(4):982-989.
  [12] 柳新胜,郭章宝,雍永权,等.标准化院外急救流程对急性脑卒中的救治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3):219-221.
  [13] 张峰海,武卫,郑旭东.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81-884.
  [14] Moore L,Lavoie A,Sirois MJ,el al. Evaluating trauma center structural performance:The experience of a Canadian provincial trauma system[J].J Emerg Trauma Shock,2013,6(1):3-10.
  [15] 刘芬雪.院前序贯评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6):791-792.
  [16] 杨萍芬,陈志.论城市院外急救网络社区化[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0):619-620.
  [17] 祝雪利.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15,22(3):176-178.
  [18] 梁丽珠,施玉华,朱敏林.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及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102-103.
  [19] 卢祖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AHA/ASA 2013 年新指南简介[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127-129.
  [20] 阮征,刘芳.协同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负担影响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20):1892-1895.
  (收稿日期:2017-02-1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结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重症哮喘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抢救,观察组则开展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R、呼吸频率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痛护理在跟骨骨折术后夜间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2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无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夜间痛程度以及睡眠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患肢肿胀程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 d两组虽都有好转,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摘要]目的 探討传统溶栓与超声引导下移动式脉冲式精准注射溶栓两种不同溶栓方式在动静脉内瘘闭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年12月~2016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其中采用超声引导下移动式脉冲式精准注射溶栓法治疗41例,采用传统溶栓方法治疗41例,比较两种不同溶栓方式的溶栓成功率及溶栓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的年龄、透析龄、内瘘使用年限及血栓形成时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摘要] 髌股关节疾病(patellofemoral disorder,PFD)以膝前疼痛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疾患之一。即时了解髌股关节病在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髌股关节病的认识,对临床诊疗工作意义重大。同时,也让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诊疗髌股关节病,为解除或缓解髌股关节病患者的痛苦提供新的思路和尝试。本文就髌骨关节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髌
[摘要] 目的 研究在綜合治疗的基础脏器上早期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感染患者,对于炎症介质清除及功能保护,为临床感染疾病更好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感染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炎症介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血红蛋白、血小板含量的变化,肝肾功能及乳酸的变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儿童睑板腺囊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72例儿童睑板腺囊肿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36例使用传统手术方式切开囊肿刮除加囊壁剪除术,B组36例使用切开囊肿刮除术加病灶内5%聚维酮碘棉片烧灼。观察两组手术时间、眼睑血肿、治愈率和复发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4.3±2.3)min、B组手术时间为(11.2±1.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摘要] 目的 探討胃癌深层次护理在缓解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焦虑中的效果评价。 方法 对150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调查,随机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通过胃癌深层次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的发生率、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及术后满意率。 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37.5%和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试验组较对照
[摘要]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 在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骨科门诊2015年3月~2016年3月就诊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选出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分为滋肾调肝组(治疗组60例)、雷洛昔芬组(对照组60例),对治疗前后各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后的疗效评分进行对比。 结果 骨密度分析及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在各个治疗周期内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管理與宣教模式对社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影响。 方法 将13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5)与对照组(n=65),每组再分为两个亚组:非中老年组(A组,年龄<50岁)35例、中老年组(B组,年龄≥50岁)30例、非中老年对照组(C组,年龄<50岁)35例、中老年对照组(D组,年龄≥50岁)3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传统大课堂科普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与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 方法 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的3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采取开放性手术的3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结石碎石成功率、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