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教育机会公平是一种以才能为核心的差异性公平。大量外地学生在怀仁县A中学求学是当地政府开放的教育政策和外地家庭追求低成本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县城高中的教育资源不仅符合高中阶段教育公平的才能第一原则,也在经济方面符合教育公平的补充原则,有利于给学习成绩好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
【关键词】县城高中 ; 异地求学 ; 差异性公平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54-02
县级行政机关所在地一般称为县城。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有1611个县。总体而言,县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高于农村却低于所属地级市的城区。因此,异地求学家庭一般将孩子送到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而本研究中的个案——怀仁县A中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除周边农村和城镇,山西省比较发达的城市城区的一些家庭也把孩子送往A中学,也有不少省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慕名来到这里求学。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优化县城高中教育资源的现实意义何在?本文结合A中学异地求学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概况
(一)分析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所指的教育公平参照了冯建军提出的高中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公平的概念。冯建军认为“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具有排他性与选择性。这决定了高中教育机会公平是一种以才能为核心的差异性公平”。这种教育公平突出才能第一原则的同时,也包含两个补充原则。
才能第一原则是指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公平而言,应该区分的差异是“才能(包括能力和品德)的发展,而不是与此无关的金钱、地位、阶层”。这与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教育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促进个体发展和选择人才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突出前者的教育思维称为发展逻辑,而突出后者的教育思维可以称作竞争逻辑。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者之间的主次地位应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发展逻辑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尽量避免过早出现应试竞争。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公平不应预设任何前提条件。高中是为将来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做好铺垫的阶段,教育功能的设定应从提供均等机会转向教育结果的合理性。在这个阶段,竞争逻辑凸现出来,学生的才能成为保障教育公平的首要原则。
在坚持才能第一的前提下,冯建军提出通过非才能因素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有两种。一种是在挑选优秀学生的基础上对其收取一定的学费。因为“按照教育成本分担‘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目前家庭必须承担部分的高中教育成本,收取一定的学费,这是公平合理的”。另一种是对社会不利群体进行一定的补偿。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阻碍了部分人特定才能的发展,使其才能的发展相对落后,这时,必须对其才能因素进行补偿”。本研究将上述差异性公平的概念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才能第一原则和两个补充原则对优化县城高中教育资源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的原始资料主要来自文献调查和笔者于2016年2月至3月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所做的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的内容包括懷仁县和A中学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其中一部分是由A中学校方直接提供的资料,另一部分来自媒体报道。文中没有标明出处的数据出自校方所提供的未公开资料。访谈对象为四户家庭的家长。另外,笔者也在A中学和周边地区做了非参与观察,文中的部分内容来自笔者的调查日志。
怀仁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雁门关外、大同盆地中部,总面积1232km2。怀仁地处雁门关外,取《论语》“怀德里仁”之意而得名。全县辖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其中县城居住人口23万。怀仁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108所,特教中心1所。全县登记在校生120222人,其中小学阶段47719人,初中阶段39250人,普高27304人,职高5949人。在籍学生中,怀仁籍学生59393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49%,外县籍学生6082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51%。怀仁县一直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放在全县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近年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探索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增大,办学质量和效益都进一步提高。2015年高考全县达到二本线以上人数为6465人,达线率47.9%,成为“享誉三晋、名声鹤起的教育大县”。
怀仁县A中学创建于1955年,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550亩。其中Y校区是一所十四轨制的高中,有教学班42个,学生3000多人;D校区是一所2002年新建的十二轨制的高中,有教学班34个,学生2800多人;H校区是种植、养殖、科研于一体的预备教育基地。A中学的硬件和软件都比较齐全,以Y校区为例,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操场、实验室等设施都很齐全。学校近几年学校被评为山西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管理制度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截至2015年,山西、北京、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3000多个学校和教育行政单位来这里学习参观,积累办学经验。恢复高考制度以来,A中学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1万多人。2012年A中学刘某以675分的成绩夺得朔州市理科状元,位列山西省第10名;A中学王某以670分成绩夺得朔州市理科第二名,位列山西省第15名。当年A中学Y、D两校区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为2988人,加上艺术类考生达线人数共达3047人,应届生二本达线率为66.3%。2013年有7名考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二、A中学异地求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A中学吸引大量外地学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一现象能够应用推拉理论进行分析。推拉理论是人口社会学分析和解释人口流动现象的主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关注人口流动输出地的推动因素和接收地的拉动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者们将推拉理论应用到国际间留学生移动现象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异地求学作为一种人口流动形式,也可以应用推拉理论进行分析。 (一)拉动因素
外地学生就读A中学的拉动因素主要在于当地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相对于周边的地区来说,怀仁县政府比较注重教育。根据怀仁县2014年财政决算情况的报告显示,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年拨付教育事业经费49375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5.8%。拨付义务保障经费6168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贴3328万元、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387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专项资金266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升级资金190万元。投资184万元改造六所农村幼儿园。近几年是随着各种媒体的报道宣传,也使得怀仁县的教育成为家长、学生、老师及各界社会人士所谈论的对象。
(二)推动因素
外地学生就读A中学的推动因素主要在于外地家庭追求低成本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A中学外地学生的53%来自农村。布局调整后,周边地区农村家庭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城镇接受教育。而周边地区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不及怀仁县,当地政府也不像怀仁县政府那样重视教育,所以周边地区那些农村家长便选择了教育条件更加优厚的怀仁县。因为A中学的名声在山西较好,大家都以来A中学读书为荣。A中学某位老师说:“周边其它县城的消费水平与怀仁差不多,而怀仁教育办得好,所以综合考虑的话在怀仁读书对孩子还是很有利的。”
而在城市,这主要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教育条件有关。家住大同市区的乙先生对笔者说,他的儿子在A中学高一就读,他是小学就把孩子送到怀仁去读书,为了享受那里的教育资源。他说大同人送孩子上学的地方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选择发达的地区或当地极好的学校,比如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区及当地的实验中学、大同一中、大同二中等等。这种是家庭条件极好的,他们确实有能力和财力让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资源。第二类是选择怀仁的学校,这些学校3年的学费是2万8千元,都是一次性交纳,而且只包括住宿费。这些学校比大同普通学校的升学率要高、管理也比较严,所以这是大部分家长的选择,比起大城市的普通中学还不如去县城里好一点的中学,乙先生说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想法。第三类就是选择当地普通学校的家庭,他们确实担负不起这些费用,即使想让孩子去外地读书,经济条件也是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由于较为开放的招生政策,外地学生在A中学乃至怀仁县占用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对这一问题,家在怀仁县的丙女士和丁女士有不同的观点。
丙女士认为许多外地学生来这里读书,作为本地人觉得非常骄傲,一个小县城的教育竟然办得如此的好,他们也是非常开心,丙女士说她以前就是从A中学毕业的,她们那一届学生虽然考的是师专,但是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她让女儿努力读书也考到了这所中学,以它为荣。
丁女士则特意提到对外地学生的学费政策。外地学生在当地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话可以不交学费,但对本地学生无此待遇。所以丁女士认为外地学生的大量涌入,抢占当地的教育资源,造成学费水涨船高。本地人经常说,没法儿上大学了,上个小学、中学好几万学费都扔进去了,丁女士也想让孩子去好学校但是对于她这样的家庭,这笔学费难以承担,所以丁女士认为这种现象对于当地的家庭很不利,并不十分赞同。
三、结合异地求学探讨县城高中资源优化的合理性
如前所述,怀仁县外地学生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51%,其中包括不少小学生和初中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异地求学现象是应试教育制度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现象违背义务教育所追求的机会均等原則。但对于高中阶段的异地求学现象,笔者认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高中教育具有排他性和选择性,竞争逻辑应比发展逻辑更应该放在优先位置,因此高中招生不应实行地域限制。A中学通过各种政策和具体措施吸引大量外地学生,这有其合理性。只有这样,高中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选择功能,保障以才能为核心的差异性公平。
但以才能为核心并不意味著排除其它因素,“高中教育公平中,才能因素是核心,但不是惟一。高中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但必须坚持才能第一的原则,其他因素处于补充地位。”
一方面,作为非义务教育,A中学向学生收取学费。因为在高中就读意味着学生已经是社会的受益者,收取一定额度的学费才能体现公平。
另一方面,高中教育在坚持才能第一原则下对社会不利群体进行补偿。从A中学异地求学现象来看,这种补偿主要体现在县城高中本身的功能方面。社会不利群体虽然有多种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家庭经济实力。与大中城市相比较,县城高中学费和当地的消费水平相对而言并不高。对于学习成绩好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教育质量较高的县城高中可以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场所。有人从大同、太原等大城市来A中学就读这一现象已足以说明了这所县城高中的独特价值。对于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就读大中城市高中的学生,县城高中更是切实的选项。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县城高中的存在本身既符合才能第一的原则,也给经济上相对不利的群体提供了较好的教育机会。
但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现象。外地学生在当地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话可以不交学费,本地学生却无此待遇,这种政策虽然符合才能第一原则,但以地域作为学费减免的依据明显不合理,实际上不符合第二条补充原则。对于怀仁当地的家长,这种政策容易被理解成逆向的地域歧视。只有从具体地域环境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分析,才能保证免交学费的公平性。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建设好县城高中,给县城高中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缓解我国现阶段高中生异地求学的竞争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县城高中不仅符合高中阶段教育公平“才能第一”的原则,也在经济方面发挥了教育公平的补充原则,让那些有才能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更优质的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4[Z],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2]冯建军,论高中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公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3]怀仁县政府网.怀仁概况[EB/OL].http://www.zghr.gov.cn/EC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413. 查阅时间:2016年3月20日.
作者简介:阿拉腾巴特:1980年6月6日生;男;蒙古族;籍贯:内蒙古通辽;社会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内蒙古民族大学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少数民族教育。
刘慧敏:1992年10月28日生;女;汉族;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县城高中 ; 异地求学 ; 差异性公平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54-02
县级行政机关所在地一般称为县城。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有1611个县。总体而言,县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高于农村却低于所属地级市的城区。因此,异地求学家庭一般将孩子送到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而本研究中的个案——怀仁县A中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除周边农村和城镇,山西省比较发达的城市城区的一些家庭也把孩子送往A中学,也有不少省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慕名来到这里求学。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优化县城高中教育资源的现实意义何在?本文结合A中学异地求学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概况
(一)分析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所指的教育公平参照了冯建军提出的高中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公平的概念。冯建军认为“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具有排他性与选择性。这决定了高中教育机会公平是一种以才能为核心的差异性公平”。这种教育公平突出才能第一原则的同时,也包含两个补充原则。
才能第一原则是指对高中阶段的教育公平而言,应该区分的差异是“才能(包括能力和品德)的发展,而不是与此无关的金钱、地位、阶层”。这与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教育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促进个体发展和选择人才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突出前者的教育思维称为发展逻辑,而突出后者的教育思维可以称作竞争逻辑。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者之间的主次地位应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发展逻辑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尽量避免过早出现应试竞争。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公平不应预设任何前提条件。高中是为将来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做好铺垫的阶段,教育功能的设定应从提供均等机会转向教育结果的合理性。在这个阶段,竞争逻辑凸现出来,学生的才能成为保障教育公平的首要原则。
在坚持才能第一的前提下,冯建军提出通过非才能因素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有两种。一种是在挑选优秀学生的基础上对其收取一定的学费。因为“按照教育成本分担‘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目前家庭必须承担部分的高中教育成本,收取一定的学费,这是公平合理的”。另一种是对社会不利群体进行一定的补偿。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阻碍了部分人特定才能的发展,使其才能的发展相对落后,这时,必须对其才能因素进行补偿”。本研究将上述差异性公平的概念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才能第一原则和两个补充原则对优化县城高中教育资源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的原始资料主要来自文献调查和笔者于2016年2月至3月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所做的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的内容包括懷仁县和A中学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其中一部分是由A中学校方直接提供的资料,另一部分来自媒体报道。文中没有标明出处的数据出自校方所提供的未公开资料。访谈对象为四户家庭的家长。另外,笔者也在A中学和周边地区做了非参与观察,文中的部分内容来自笔者的调查日志。
怀仁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雁门关外、大同盆地中部,总面积1232km2。怀仁地处雁门关外,取《论语》“怀德里仁”之意而得名。全县辖10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62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其中县城居住人口23万。怀仁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108所,特教中心1所。全县登记在校生120222人,其中小学阶段47719人,初中阶段39250人,普高27304人,职高5949人。在籍学生中,怀仁籍学生59393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49%,外县籍学生6082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51%。怀仁县一直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放在全县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近年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探索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办学规模明显增大,办学质量和效益都进一步提高。2015年高考全县达到二本线以上人数为6465人,达线率47.9%,成为“享誉三晋、名声鹤起的教育大县”。
怀仁县A中学创建于1955年,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550亩。其中Y校区是一所十四轨制的高中,有教学班42个,学生3000多人;D校区是一所2002年新建的十二轨制的高中,有教学班34个,学生2800多人;H校区是种植、养殖、科研于一体的预备教育基地。A中学的硬件和软件都比较齐全,以Y校区为例,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操场、实验室等设施都很齐全。学校近几年学校被评为山西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管理制度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截至2015年,山西、北京、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全国各地3000多个学校和教育行政单位来这里学习参观,积累办学经验。恢复高考制度以来,A中学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1万多人。2012年A中学刘某以675分的成绩夺得朔州市理科状元,位列山西省第10名;A中学王某以670分成绩夺得朔州市理科第二名,位列山西省第15名。当年A中学Y、D两校区二本B类以上达线人数为2988人,加上艺术类考生达线人数共达3047人,应届生二本达线率为66.3%。2013年有7名考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二、A中学异地求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A中学吸引大量外地学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一现象能够应用推拉理论进行分析。推拉理论是人口社会学分析和解释人口流动现象的主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关注人口流动输出地的推动因素和接收地的拉动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者们将推拉理论应用到国际间留学生移动现象的研究当中。笔者认为,异地求学作为一种人口流动形式,也可以应用推拉理论进行分析。 (一)拉动因素
外地学生就读A中学的拉动因素主要在于当地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相对于周边的地区来说,怀仁县政府比较注重教育。根据怀仁县2014年财政决算情况的报告显示,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年拨付教育事业经费49375万元,占财政支出的25.8%。拨付义务保障经费6168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贴3328万元、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387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专项资金266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升级资金190万元。投资184万元改造六所农村幼儿园。近几年是随着各种媒体的报道宣传,也使得怀仁县的教育成为家长、学生、老师及各界社会人士所谈论的对象。
(二)推动因素
外地学生就读A中学的推动因素主要在于外地家庭追求低成本优质教育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A中学外地学生的53%来自农村。布局调整后,周边地区农村家庭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城镇接受教育。而周边地区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不及怀仁县,当地政府也不像怀仁县政府那样重视教育,所以周边地区那些农村家长便选择了教育条件更加优厚的怀仁县。因为A中学的名声在山西较好,大家都以来A中学读书为荣。A中学某位老师说:“周边其它县城的消费水平与怀仁差不多,而怀仁教育办得好,所以综合考虑的话在怀仁读书对孩子还是很有利的。”
而在城市,这主要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教育条件有关。家住大同市区的乙先生对笔者说,他的儿子在A中学高一就读,他是小学就把孩子送到怀仁去读书,为了享受那里的教育资源。他说大同人送孩子上学的地方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选择发达的地区或当地极好的学校,比如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区及当地的实验中学、大同一中、大同二中等等。这种是家庭条件极好的,他们确实有能力和财力让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环境、资源。第二类是选择怀仁的学校,这些学校3年的学费是2万8千元,都是一次性交纳,而且只包括住宿费。这些学校比大同普通学校的升学率要高、管理也比较严,所以这是大部分家长的选择,比起大城市的普通中学还不如去县城里好一点的中学,乙先生说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想法。第三类就是选择当地普通学校的家庭,他们确实担负不起这些费用,即使想让孩子去外地读书,经济条件也是不允许的。
另一方面,由于较为开放的招生政策,外地学生在A中学乃至怀仁县占用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对这一问题,家在怀仁县的丙女士和丁女士有不同的观点。
丙女士认为许多外地学生来这里读书,作为本地人觉得非常骄傲,一个小县城的教育竟然办得如此的好,他们也是非常开心,丙女士说她以前就是从A中学毕业的,她们那一届学生虽然考的是师专,但是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所以她让女儿努力读书也考到了这所中学,以它为荣。
丁女士则特意提到对外地学生的学费政策。外地学生在当地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话可以不交学费,但对本地学生无此待遇。所以丁女士认为外地学生的大量涌入,抢占当地的教育资源,造成学费水涨船高。本地人经常说,没法儿上大学了,上个小学、中学好几万学费都扔进去了,丁女士也想让孩子去好学校但是对于她这样的家庭,这笔学费难以承担,所以丁女士认为这种现象对于当地的家庭很不利,并不十分赞同。
三、结合异地求学探讨县城高中资源优化的合理性
如前所述,怀仁县外地学生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51%,其中包括不少小学生和初中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异地求学现象是应试教育制度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现象违背义务教育所追求的机会均等原則。但对于高中阶段的异地求学现象,笔者认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高中教育具有排他性和选择性,竞争逻辑应比发展逻辑更应该放在优先位置,因此高中招生不应实行地域限制。A中学通过各种政策和具体措施吸引大量外地学生,这有其合理性。只有这样,高中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选择功能,保障以才能为核心的差异性公平。
但以才能为核心并不意味著排除其它因素,“高中教育公平中,才能因素是核心,但不是惟一。高中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但必须坚持才能第一的原则,其他因素处于补充地位。”
一方面,作为非义务教育,A中学向学生收取学费。因为在高中就读意味着学生已经是社会的受益者,收取一定额度的学费才能体现公平。
另一方面,高中教育在坚持才能第一原则下对社会不利群体进行补偿。从A中学异地求学现象来看,这种补偿主要体现在县城高中本身的功能方面。社会不利群体虽然有多种划分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家庭经济实力。与大中城市相比较,县城高中学费和当地的消费水平相对而言并不高。对于学习成绩好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教育质量较高的县城高中可以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场所。有人从大同、太原等大城市来A中学就读这一现象已足以说明了这所县城高中的独特价值。对于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就读大中城市高中的学生,县城高中更是切实的选项。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县城高中的存在本身既符合才能第一的原则,也给经济上相对不利的群体提供了较好的教育机会。
但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现象。外地学生在当地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话可以不交学费,本地学生却无此待遇,这种政策虽然符合才能第一原则,但以地域作为学费减免的依据明显不合理,实际上不符合第二条补充原则。对于怀仁当地的家长,这种政策容易被理解成逆向的地域歧视。只有从具体地域环境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分析,才能保证免交学费的公平性。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建设好县城高中,给县城高中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缓解我国现阶段高中生异地求学的竞争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县城高中不仅符合高中阶段教育公平“才能第一”的原则,也在经济方面发挥了教育公平的补充原则,让那些有才能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更优质的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4[Z],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2]冯建军,论高中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公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3]怀仁县政府网.怀仁概况[EB/OL].http://www.zghr.gov.cn/EC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413. 查阅时间:2016年3月20日.
作者简介:阿拉腾巴特:1980年6月6日生;男;蒙古族;籍贯:内蒙古通辽;社会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内蒙古民族大学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少数民族教育。
刘慧敏:1992年10月28日生;女;汉族;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