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重视课堂生成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圆,说:“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有时不需要太圆满的知识,圆满的教学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为学生天生好奇,他们的快乐是在探求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个新发现,破解一个个新知识的奥秘。在他们能够“自力更生”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艰苦奋斗”。留个缺口给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滿。
二、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操作不当容易滑入老师“包讲包会”的窠臼,学生不用预习,反正老师会讲,学生不用探究,反正老师会教。一切依赖老师的教,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逐渐萎缩,学生的奇思妙想逐渐泯灭。《玉溪市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各学科课堂教学要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的原则,建立教师引导、合作探究、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走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魅力和乐趣。
三、学生设计习题丰富学生学习任务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让学生设计习题,学生设计习题前要细心揣摩,要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想到的问题或题型并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计习题,觉得自己的地位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感到很新奇,变传统的压抑为开放,变厌烦为乐意,投入的激情也必然会高涨,做起来也特别认真。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报道:某校有一位英语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改变了班上从不做作业的3名男生,随之还把他们的作业粘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进行表扬。
如:学了因式分解后,我的学生设计这样一组作业:
①请你从下列各式中,任意选择两式作差,并将得到的结果因式分解:
②请写出一个三项式,使它能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来因式分解,你编的三项式是 ,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
两个作业题概括了本节内容的重点,还能兼顾学生的成绩差异,第一题,成绩稍弱的学生选9a2与1的差或1与4b2的差分解因式,成绩稍好的选9a2与(x+y)2的差、(x+y)2与4b2的差或9a2与4b2的差分解因式。第二题成绩稍弱的学生提公因式是单独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而成绩稍好的是一个数字与字母合成的单项式。
四、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我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1.2.2数轴》这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完成下面这道题:
一儿童节那天,小天使乐乐要到学校、书店、儿童医院给孩子们送健康与快乐。她的家与学校、书店依次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家位于学校西边300米处,书店位于学校东边200米处,乐乐先到学校和书店,接着又向西走了700米来到儿童医院。你能帮乐乐找出家A、学校B、书店C、儿童医院D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吗?
学生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以“家”为原点画数轴,有以“书店”为原点画数轴,还有以“医院”为原点画数轴,不论哪种画数轴的方法,都可以找到家A,学校B,书店C,儿童医院D在数轴上对应的数,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五、撰写学习小结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正是受课程改革中教师写教后反思的启示,我试着让学生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坚持撰写学习小结。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及时复习,有利于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回忆与记忆;㈡、目前开放性试题比重明显增加,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写的能力;㈢、通过这种渠道与学生交流思想,可以增进师生友情,培养学生情商,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小结每节课时的内容,有的把知识点以提纲式整理,有的整理出本节的重点题型和一题多解的方法,有的学生写出了疑点和困惑,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了小研究,写出一个个小论文。
例如,上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20)+(+3)-(-5)-(+7),转化成(-20)+(+3)+(+5)+(-7),学生都能做,省略加号和括号是-20+3+5-7,学生能理解来龙去脉,但一时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在批阅学生小结时,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我认为写起来简单,但算起来费劲儿,为了保证不出错,我还是要带上括号和加号,但在一个周内,我一定能掌握简写这一种方法,并主动请您考查,可以吗?
学生能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并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这样的教和学都很轻松。
再比如,我上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学生这样写道:学数学真好!
我为我爸解决难题!!我家承包了一个很大的鱼塘,鱼类的繁殖很快,爸爸决定出售整个鱼塘。里面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千克?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爸爸,今天,我爸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爸爸讲了:今天捞出100条鱼,称出重量和作上记号,任何放回鱼塘,过了几天,再用这样的方法重复试验,就能估计鱼塘鱼的数量和质量。爸爸就可以放心出售鱼塘啦!
事实上,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当然不在同一水平上,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上已有多年,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数学的各种方法已了然在胸,对于一些题目特别是重复了好几年的数学题只需看一下标题即可知道此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学习小结必然引发教师更为深刻的教学反思,这样就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设计、展示和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乐趣。
一、重视课堂生成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圆,说:“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有时不需要太圆满的知识,圆满的教学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为学生天生好奇,他们的快乐是在探求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个新发现,破解一个个新知识的奥秘。在他们能够“自力更生”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艰苦奋斗”。留个缺口给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滿。
二、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操作不当容易滑入老师“包讲包会”的窠臼,学生不用预习,反正老师会讲,学生不用探究,反正老师会教。一切依赖老师的教,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逐渐萎缩,学生的奇思妙想逐渐泯灭。《玉溪市中小学深化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各学科课堂教学要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的原则,建立教师引导、合作探究、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走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魅力和乐趣。
三、学生设计习题丰富学生学习任务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让学生设计习题,学生设计习题前要细心揣摩,要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想到的问题或题型并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计习题,觉得自己的地位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感到很新奇,变传统的压抑为开放,变厌烦为乐意,投入的激情也必然会高涨,做起来也特别认真。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报道:某校有一位英语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改变了班上从不做作业的3名男生,随之还把他们的作业粘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进行表扬。
如:学了因式分解后,我的学生设计这样一组作业:
①请你从下列各式中,任意选择两式作差,并将得到的结果因式分解:
②请写出一个三项式,使它能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法来因式分解,你编的三项式是 ,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
两个作业题概括了本节内容的重点,还能兼顾学生的成绩差异,第一题,成绩稍弱的学生选9a2与1的差或1与4b2的差分解因式,成绩稍好的选9a2与(x+y)2的差、(x+y)2与4b2的差或9a2与4b2的差分解因式。第二题成绩稍弱的学生提公因式是单独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而成绩稍好的是一个数字与字母合成的单项式。
四、重视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我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1.2.2数轴》这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完成下面这道题:
一儿童节那天,小天使乐乐要到学校、书店、儿童医院给孩子们送健康与快乐。她的家与学校、书店依次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家位于学校西边300米处,书店位于学校东边200米处,乐乐先到学校和书店,接着又向西走了700米来到儿童医院。你能帮乐乐找出家A、学校B、书店C、儿童医院D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吗?
学生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以“家”为原点画数轴,有以“书店”为原点画数轴,还有以“医院”为原点画数轴,不论哪种画数轴的方法,都可以找到家A,学校B,书店C,儿童医院D在数轴上对应的数,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五、撰写学习小结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正是受课程改革中教师写教后反思的启示,我试着让学生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坚持撰写学习小结。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及时复习,有利于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回忆与记忆;㈡、目前开放性试题比重明显增加,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写的能力;㈢、通过这种渠道与学生交流思想,可以增进师生友情,培养学生情商,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小结每节课时的内容,有的把知识点以提纲式整理,有的整理出本节的重点题型和一题多解的方法,有的学生写出了疑点和困惑,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了小研究,写出一个个小论文。
例如,上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20)+(+3)-(-5)-(+7),转化成(-20)+(+3)+(+5)+(-7),学生都能做,省略加号和括号是-20+3+5-7,学生能理解来龙去脉,但一时不能很好的接受。我在批阅学生小结时,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我认为写起来简单,但算起来费劲儿,为了保证不出错,我还是要带上括号和加号,但在一个周内,我一定能掌握简写这一种方法,并主动请您考查,可以吗?
学生能对比两种方法的优劣,并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这样的教和学都很轻松。
再比如,我上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学生这样写道:学数学真好!
我为我爸解决难题!!我家承包了一个很大的鱼塘,鱼类的繁殖很快,爸爸决定出售整个鱼塘。里面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千克?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爸爸,今天,我爸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爸爸讲了:今天捞出100条鱼,称出重量和作上记号,任何放回鱼塘,过了几天,再用这样的方法重复试验,就能估计鱼塘鱼的数量和质量。爸爸就可以放心出售鱼塘啦!
事实上,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当然不在同一水平上,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上已有多年,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数学的各种方法已了然在胸,对于一些题目特别是重复了好几年的数学题只需看一下标题即可知道此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学习小结必然引发教师更为深刻的教学反思,这样就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设计、展示和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