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入径指南的循证基础和继续教育

来源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和入径的近代历史   1965年,曾宪九、吴肇光等对肠梗阻、肠瘘等患者试探性地应用肠外营养,当时便开始使用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插管作为静脉通道,开始了近代血管入径(vascular access)探索与应用的漫长路途.到1971年,中国已经有比较规范的肠外营养支持,随之产生了静脉通道的需求。

其他文献
背景  肠内营养是胃肠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治疗手段,选择正确的管饲途径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从1790年Hunter经鼻胃途径喂养吞咽肌肉麻痹的患者,1878年Surmay施行首例空肠造口,发展到1979年Ponsky 和Gauderer首次报道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1],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腹腔镜
目的了解替硝唑(Tinidazole)氯化钠注射液与头孢噻肟钠及氧氟沙星在静脉输液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观察替硝唑在相同温度、不同配伍液体、
肠外营养的临床试探性应用在我国始于1965年,到了1971年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肠外营养支持.1974年,肠内营养支持在我国也有了较为规范的应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上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每年仅数千例,且几乎均为营养不足患者,故当时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问题尚不突出。
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已被较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在北京和上海PN也被应用于极少数患者。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营养障碍问题较普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神经源性呕吐、神经源性球麻痹、神经源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并发症均可影响营养和代谢情况,可能存在营养风险(nutrit
目的探讨男性尿道尖锐湿疣发病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汇集我科门诊近7年来1 32例患者的资料,从病史、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包皮过长组经用电离子机去除
肠内营养输注泵(enteral feedingpump)是一种由电脑控制的输液装置,可以精确控制肠内营养液的输注。以往管饲或经造瘘进行肠内喂养通常以重力为动力或采用注射器推注。然而,一些因素如很细的输液管、高浓度(黏稠)液体等均能影响液体速度;患者体位的改变、输注管的扭曲受压等随时都可能改变滴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