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商隐的诗独具魅力,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几个诗人的诗入选率很高,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其中李商隐的诗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老师和学生喜欢,但是他的诗往往写得曲折,需要认真去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搜集相关资料,以全面、深入的分析,为学生认识李商隐其人及其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语文;李商隐;经典;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4-02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138
大家都熟知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已经许多教师详细解读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有个时空交错的问题。“问归期”是当下的时间,“巴山夜雨”是当下的空间,然而“共剪西窗烛”却是想象中的未来的时空,要在未来的时空里,又说起过去的,也就是当下的这个时空“却话巴山夜雨时”。所以,李商隐的诗就难在这里,他并不是眼见的那么直白,他总是要婉曲一些。我们需要对李商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他的身世背景到他的诗作特点,只有对他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作。
一、李商隐的诗“潜气内转”
作为晚唐末世的诗人,李商隐以一首首“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诗留传于世。他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以致于无人作郑笺。“深知身在情长在”,正是因为其诗中的回复曲折的感情步步进逼,层层郁结,一波三折,始终无法宣泄,才使得他的诗寄托深,而這种情源于他特殊的人生命运和悲剧意识,融铸着他的人生悲哀和身世伤感,浸透在诗中逐渐地凝聚成一种浓烈的悲情。谭元春评 “其诗深情苦语,无谓而有主情。” 张采田则评其诗“潜气内转”, 刘学锴先生曾说:“他的诗中贯注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一种身处衰世者对人生命运深沉的忧伤与哀感。”
李商隐认为《樊南甲集序》是美的。李商隐的无题诗沉博绝丽,含意蕴藉,深情婉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中徘徊重沓的悲情又让人回味不已。周汝昌先生曾以“三才”说“三李”诗,谓太白是才气,长吉是才思,义山是才情。这些题材之中最能凸现这种悲情的便是他的咏物诗,在物象上他选择的是纤柔和细小之物,在内容上不同于以前的咏物诗借咏物之品性高洁,而是抒发对其的品质节操的赞美,或是托物寓志,他的咏物诗则是通过其特有的悲己悯物的心态来体察物,描绘与自己的社会环境相似的物的生存环境,不以描摹物状为主,而是着重抒发物之境遇的感叹,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之境合一,身世合一,慨叹合一,旨在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流露出浓郁的悲情。
二、李商隐的诗纤柔悲惋
不同于李白的纵情山水,喜欢写高山大川巨浪瀑布,李商隐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细小、弱小、纤柔之物,如蝶、蜂、蝉、樱桃、野菊、嫩笋、微雨、落花、李花等,无一不是体态弱小之物。即使选取的是古典诗歌中常以吟咏的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悲情,“凌寒傲霜雪”的梅,在其诗中则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的怨情;“春风摇枝条”的柳在其诗中则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的哀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在其诗中则有“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凄情。他的情感附着于微小之物上,着重这些物的无奈、悲遇,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叹。
这种悲情并不是作者特有的,而是缘于他的人生经历,“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韵》)”本应该有显赫家世的他经历的是“佣书贩春”的生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在他这辈已是门庭衰落,其曾祖、祖父虽然任过官,但只是县令、县尉之类的地方官,而且都是“以疾早世”,累代孤寡,门庭衰薄,这些幼小的经历给诗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创伤,也使他的内心有一种悲剧意识。
三、李商隐的诗充满了身世悲凉
较之于前辈诗人而言,李商隐在诗中反映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无论是写景、纪行、酬赠、怀古,都贯串着或渗透着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感,呈现出诗人独特在形象与个性。”“一些咏物诗、悼念诗、咏怀诗、题画诗,尽管品类不同,但大多数表现身世的自慨。”他的咏物诗表面上写物的遭遇和环境,其融入的是他本人的身世遭遇,流露出浓郁的伤感和悲哀,伤物与哀己合一。“由于他的悲剧的身世,在更多情况下,是用悲剧的眼光和心理来看待人生,感受外物。”因此其诗中弥漫的依然是他心中抹不去的悲情。
李商隐曾在《上令狐相公状二》中说:“因情寄情,寓物成命。”又曾说“楚雨含情皆有托”,正因此使他的咏物诗含蓄蕴藉,包蕴密致,而且从这些物的描写之中,我们通过物的遭遇,看到的是李商隐个人的独特的身世遭遇,体味到的是他的身世悲叹,与表达的人生感慨不同,着重抒发的是身世体验,比之与感慨而言,更有一种浓郁的悲情,这是他亲历之后,内心的更沉重的哀叹。
李商隐十六岁曾“以古文出诸公间”,受到令狐楚的欣赏,从其那学习骈文,随其出席公宴,受其提携,曾有得意之时。在崔戎之处,也受到知遇。十年应举后中进士也曾被赏识曾入秘书省。然而这一切只是那一瞬间,回想起来或许就是《锦瑟》中描写的“才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前后的对比使他产生“先荣后悴”的体验。“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欺。水亭暮雨害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无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帏。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中所说的曾植于长安曲江苑囿的牡丹何其受宠,明媚鲜艳,而此时沦落于西州,遭风吹雨淋,连蝶也不来问津,寒意逐渐浓了,牡丹更加孤寂落寞,无人赏吟,然而此时此刻在长安,那些章台柳却承厚天恩,正在一展摇曳芳姿。
作者一生坎坷困顿,但前期中进士和入秘书省,在当时一般文人心目中,仍可算春风得意。尤其是处在晚年的境地回看前期,更有天壤之别。故本篇抒发的当有作者的身世之感。无论从内容看无论是寄寓人生慨叹,还是身世体验,都隐隐地透露出他的悲剧情怀,而并不是对物的形态作刻画,注重抒发的是他心底的悲情。
参考文献:
[1] 刘学锴.李商隐诗研究[M]. 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
[2]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86:157.
[3] 刘学锴.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1991(1):32.
[责任编辑 冯红伟]
关键词:中学语文;李商隐;经典;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4-02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138
大家都熟知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已经许多教师详细解读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有个时空交错的问题。“问归期”是当下的时间,“巴山夜雨”是当下的空间,然而“共剪西窗烛”却是想象中的未来的时空,要在未来的时空里,又说起过去的,也就是当下的这个时空“却话巴山夜雨时”。所以,李商隐的诗就难在这里,他并不是眼见的那么直白,他总是要婉曲一些。我们需要对李商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他的身世背景到他的诗作特点,只有对他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作。
一、李商隐的诗“潜气内转”
作为晚唐末世的诗人,李商隐以一首首“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诗留传于世。他的诗“寄托深而措辞婉”,以致于无人作郑笺。“深知身在情长在”,正是因为其诗中的回复曲折的感情步步进逼,层层郁结,一波三折,始终无法宣泄,才使得他的诗寄托深,而這种情源于他特殊的人生命运和悲剧意识,融铸着他的人生悲哀和身世伤感,浸透在诗中逐渐地凝聚成一种浓烈的悲情。谭元春评 “其诗深情苦语,无谓而有主情。” 张采田则评其诗“潜气内转”, 刘学锴先生曾说:“他的诗中贯注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一种身处衰世者对人生命运深沉的忧伤与哀感。”
李商隐认为《樊南甲集序》是美的。李商隐的无题诗沉博绝丽,含意蕴藉,深情婉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中徘徊重沓的悲情又让人回味不已。周汝昌先生曾以“三才”说“三李”诗,谓太白是才气,长吉是才思,义山是才情。这些题材之中最能凸现这种悲情的便是他的咏物诗,在物象上他选择的是纤柔和细小之物,在内容上不同于以前的咏物诗借咏物之品性高洁,而是抒发对其的品质节操的赞美,或是托物寓志,他的咏物诗则是通过其特有的悲己悯物的心态来体察物,描绘与自己的社会环境相似的物的生存环境,不以描摹物状为主,而是着重抒发物之境遇的感叹,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之境合一,身世合一,慨叹合一,旨在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流露出浓郁的悲情。
二、李商隐的诗纤柔悲惋
不同于李白的纵情山水,喜欢写高山大川巨浪瀑布,李商隐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往往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细小、弱小、纤柔之物,如蝶、蜂、蝉、樱桃、野菊、嫩笋、微雨、落花、李花等,无一不是体态弱小之物。即使选取的是古典诗歌中常以吟咏的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悲情,“凌寒傲霜雪”的梅,在其诗中则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的怨情;“春风摇枝条”的柳在其诗中则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的哀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在其诗中则有“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凄情。他的情感附着于微小之物上,着重这些物的无奈、悲遇,借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叹。
这种悲情并不是作者特有的,而是缘于他的人生经历,“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孙。(《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韵》)”本应该有显赫家世的他经历的是“佣书贩春”的生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在他这辈已是门庭衰落,其曾祖、祖父虽然任过官,但只是县令、县尉之类的地方官,而且都是“以疾早世”,累代孤寡,门庭衰薄,这些幼小的经历给诗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创伤,也使他的内心有一种悲剧意识。
三、李商隐的诗充满了身世悲凉
较之于前辈诗人而言,李商隐在诗中反映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怀,“无论是写景、纪行、酬赠、怀古,都贯串着或渗透着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感,呈现出诗人独特在形象与个性。”“一些咏物诗、悼念诗、咏怀诗、题画诗,尽管品类不同,但大多数表现身世的自慨。”他的咏物诗表面上写物的遭遇和环境,其融入的是他本人的身世遭遇,流露出浓郁的伤感和悲哀,伤物与哀己合一。“由于他的悲剧的身世,在更多情况下,是用悲剧的眼光和心理来看待人生,感受外物。”因此其诗中弥漫的依然是他心中抹不去的悲情。
李商隐曾在《上令狐相公状二》中说:“因情寄情,寓物成命。”又曾说“楚雨含情皆有托”,正因此使他的咏物诗含蓄蕴藉,包蕴密致,而且从这些物的描写之中,我们通过物的遭遇,看到的是李商隐个人的独特的身世遭遇,体味到的是他的身世悲叹,与表达的人生感慨不同,着重抒发的是身世体验,比之与感慨而言,更有一种浓郁的悲情,这是他亲历之后,内心的更沉重的哀叹。
李商隐十六岁曾“以古文出诸公间”,受到令狐楚的欣赏,从其那学习骈文,随其出席公宴,受其提携,曾有得意之时。在崔戎之处,也受到知遇。十年应举后中进士也曾被赏识曾入秘书省。然而这一切只是那一瞬间,回想起来或许就是《锦瑟》中描写的“才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前后的对比使他产生“先荣后悴”的体验。“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欺。水亭暮雨害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无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帏。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诗中所说的曾植于长安曲江苑囿的牡丹何其受宠,明媚鲜艳,而此时沦落于西州,遭风吹雨淋,连蝶也不来问津,寒意逐渐浓了,牡丹更加孤寂落寞,无人赏吟,然而此时此刻在长安,那些章台柳却承厚天恩,正在一展摇曳芳姿。
作者一生坎坷困顿,但前期中进士和入秘书省,在当时一般文人心目中,仍可算春风得意。尤其是处在晚年的境地回看前期,更有天壤之别。故本篇抒发的当有作者的身世之感。无论从内容看无论是寄寓人生慨叹,还是身世体验,都隐隐地透露出他的悲剧情怀,而并不是对物的形态作刻画,注重抒发的是他心底的悲情。
参考文献:
[1] 刘学锴.李商隐诗研究[M]. 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
[2]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86:157.
[3] 刘学锴.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1991(1):32.
[责任编辑 冯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