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汉·中国光谷已发展成为中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东湖高新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武汉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来说,已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前不久,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试验区之后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决策。中国光谷在这一历史阶段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寻求自身和区域的共同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为此接受《经济》杂志独家专访。
《经济》:近两年,高新区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二次创业的时机是什么,挑战是什么,要实现的突破是什么?
刘传铁: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高新区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围绕新时期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高新区进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新阶段。在此阶段,围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高新区面临实现“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的重大使命,需要有一部分高新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06年10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一起共同签署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着手开展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试点相关工作。
世界一流园区的基本特征是:集聚大量的高端要素;站在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前沿和高端;不断创造新的模式、制度和文化;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世界一流园区的建设可根据不同的实际创造不同的模式。武汉东湖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在经济实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了由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发展的“二次创业”新阶段。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复制任何一种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是立足光谷的实际,着眼未来。
东湖高新区总体上与世界一流园区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大力培育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升综合实力;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高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我们将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切实防止体制的回归,进一步探索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法制建设,保持“小机构、大社会”的特色,加快实现从管理型机构向服务型机构的转变,努力打造高效、自律、法制、服务的新型管理团队。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全力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一切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最佳环境。
我们有信心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的要求,经过8~10年的努力,把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高科技园区。
《经济》: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和东湖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之间有无联系,如何看待两者的相互作用?
刘传铁: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试验区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两型社会”建设,对东湖高新区来说,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因为高新区走的就是一条以信息化为主导,带动区域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高新区有条件率先垂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与高新区二次创业是一致、相长的关系。
武汉经济圈共在一个省辖范围内,能够发挥省一级政府协调功能,解决行政区划造成的利益分割问题,加快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机制,开展联合招商。消除了生产要素跨城市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商务成本的阻碍,东湖高新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不仅加快自身的发展,也能充分发挥高新区应有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东湖高新区曾经是中国第一家孵化器,发展到目前,对于孵化器的各种模式的探索有何经验、教训?正在进行的创新有哪些?
刘传铁:长期以来,东湖高新区将孵化器建设作为发挥科技资源优势,营造创业环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道路,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多年的培育,光谷孵化器发展呈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体系网络化、孵化服务个性化、孵化服务公共化、孵化园区专业化、孵化平台国际化的特点。
一、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保证孵化器的持续发展,东湖高新区出台鼓励孵化器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兴建孵化器,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孵化器领域。如我国第一个科技创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功地由国有全资事业机构改制成为民营股份制公司,并引进了民间资本。改制和外来投资的引进,对东湖创业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硬件扩容,孵化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高新区内孵化器的的投资主体除了政府投资以外,还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
二、孵化体系网络化。高新区将孵化器作为光谷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形成了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高新区在华科大、武大、理工大等大学周边,贴近技术创新源头,就近建立大学孵化器。同时,在大学科技园内建设孵化大楼和标准厂房,先后兴建了武大、华科大、华农大、理工大等大学孵化楼,对高校的重点科技项目和企业进行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孵化。还建设了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专业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一个校园周边、科技园区以及其他各类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的高新区孵化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三、孵化服务个性化。高新区在构筑孵化网络的同时,加强专业化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同政府、大学和企业等的合作,在大学科技园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孵化平台,不断为在孵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高新区与湖北省人事厅、科技厅合作组建了湖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与湖北省中小企业局、科技厅共同组建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北省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与学校相关院系建立了大学技术创新展示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开发中心等。二是利用依托大学的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在科技园内设立专业教学点,建立人才孵化平台。以专业培训和教学基地的方式,为入园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培训;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联手,开展孵化器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等。三是建立了代理咨询服务、商务服务、投融资服务和物业管理等专业服务平台,为各入住企业提供 “专业、快捷、便利”的专业服务。
四、孵化资源公共化。高新区充分利用区内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为孵化器内在孵企业提供公共的创新服务平台。高新区按照部省共建的模式,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建设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建设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还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一起,同法国政府合作,联合建设我国唯一的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的P4实验室。高新区还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了各种产品检测中心、测试中心、共用仪器中心、新药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信息情报中心、投资服务中心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业服务体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降低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了创新的效益。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高新区先后组建了东湖创投公司、华工创投公司、武大创投公司等20家创业投资公司,累计筹集资本金30多亿元,集聚了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咨询管理公司等116家。吸引海内外资金16亿元,投资了210多个创业项目,加速了在孵企业的成长和规模化发展。
五、孵化园区专业化。在建设综合性孵化园区的同时,高新区加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光谷软件园、集成电路工程中心、863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等专业孵化器。这些专业孵化器的建设为高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空间地理信息领域,东湖高新区成为我国最具实力的3S研究和产业化基地,自主开发的空间地理信息软件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50%。“十一五”期间,我们着眼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行业,并紧盯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建设软件、空间地理信息、IC设计等一批专业孵化园区,为培育和形成未来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准备。
六、孵化平台国际化。创业中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园区和各类科技孵化机构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宗旨和功能,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探索孵化器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外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孵化器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为我们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2002年,在武汉市政府和曼彻斯特市议会的支持下,东湖高新区与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园合作,双方各自投资在两地设立孵化器公司,为支持对方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提供服务。2003年2月,科技部批准“中英科技园”在东湖高新区成立,这是国内设立的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企业孵化器。曼彻斯特的“中国科技园”也在2003年11月启动,这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5家海外科技园之一。海外科技园的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搭建了服务平台,提供了本地化服务和支持。目前已有5家企业落户曼彻斯特的“中国科技园”,有8家企业落户武汉的“中英科技园”。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孵化体系,提升孵化器功能。大力支持东湖创业中心、创业街、软件园、海外留学生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扩大孵化规模,提高孵化水平和质量;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各种专业孵化器;吸引科技人员创业,特别是要吸引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一流人才和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促进孵化园区从综合型向专业化转变,创业服务由通用型向个性化转变,使孵化器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经济》:在打造高科技企业产业链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新区都在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作用,您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高新区的作用?
刘传铁:东湖高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不仅培育了长飞、烽火、凯迪、中冶南方等一批具国际竞争力,能与世界级企业比肩的本士企业,还引进了NEC、诺基亚、富士康、HP、微软、EDS、IBM、住友、中芯国际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入住。
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及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入住,对光谷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效应”:
一是经济效应。富士康首期投入10亿美元,三期投入共30亿美元,建成后产出将逾千亿元,中芯国际首期投入100亿元,三期投入完成后产出也将超出200亿元。国内第三条4.5代液显玻璃生产线落户光谷,在汉建设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主要制造15英寸以下笔记本电脑显示产品和中小尺寸产品,项目达产后,可望带动相关产业的规模约300亿元。三个大项目,几年后将塑造两个千亿元产业,其经济效应可见一斑。同时还要看到的是,这几个大项目的实施,对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工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将带来重要影响,将大幅提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的比重及竞争力。
二是集群效应。富士康项目建成后,年产电脑1500万台,数码相机3000万部,围绕富士康配套跟进的各类配套企业,可望超过百家,仅一期工程就可带动配套企业投资10亿~20亿美元。武汉科技园区落成后,加上中原电子、武钢、长动、武锅、中芯国际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区所处的流芳镇,将膨胀为一个拥有3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副中心。中芯国际是我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制造项目,主要生产12英寸存储类芯片(IC),这是中国第三条、华中第一条芯片生产线。一般来说,一条芯片生产线需要约150家上游设计、下游封装大企业(包括IC设计与培训、半导体设备供应及售后服务、封装测试、原材料供应等)为其配套,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已有台湾旺宏、美国芯动科技等国际IC知名配套企业入住光谷。到2010年,武汉IC产业链企业将达到70家,年产值将超过300亿元,成为中国重要的IC制造基地之一。
四是环境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际性大项目的落户,将促使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及配套服务水平等大大提升。因为国际性大项目一般对经营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有优良的行政管理、便捷的物流运输、高效的金融服务、充分的要素供应、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等相配套,这无疑对武汉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是就业效应。富士康深圳基地就有员工20多万人,中芯国际对吸收高端人才就业作用巨大,目前已有一批海内外高端半导体人才有意来武汉就业,同时也为大批武汉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培训与就业机会。
《经济》:您十分强调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问题。您认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主要有哪些?东湖高新区在这方面有哪些突破性实践和尝试?
刘传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不可或缺。但并不是有了技术就有高新技术产业。实践证明,发展高科技产业,技术、资本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是高新技术与制度、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这一点,从硅谷与128公路地区的发展实际所充分证明。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有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当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宝贵条件。但是如果没有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资源也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反之,如果有了好的体制机制,即使本地没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也能把外地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推动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深圳就是最好的例证。曾经,深圳总是和股票、外贸、房地产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而今天,IT、高科技已成了深圳新的代名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好、发展得快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和文化。在机制、文化与科技资源的关系方面,前者好似“发动机”,后者犹如“燃料”。“发动机”强了,“燃料”就会不断。“发动机”不强,那“燃料”就是给别人预备的。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政府层面讲,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建立起有效的体制机制,一种能够刺激人才智慧、激励人的创造热情的制度安排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资本、人才以及管理和产业组织等相对应的成果转化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管理体制、产业集群机制等分析,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管理体制方面,有关政策有时不配套,不同部门甚至部门内部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政策难以执行。政府资源多头投入、分散投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政府投入后的评价制度及监控机制有待加强,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投入偏低,二是成果转化率偏低;在风险投资方面,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在产业集群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着龙头企业缺乏、高成长性企业数量不够,产业价值链短、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无序竞争等问题。
几年来,东湖高新区围绕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在自主创新机制方面,形成了高新区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网络,搭建了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企业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等;组建如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产业技术联盟、软件外包等产业联盟,增强了高新区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自主品牌战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信息互通的沟通机制,让企业家与科学家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做到信息对称;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设立科技成果推介及应用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
在创新激励机制方面,开展了“人才资本出资”试点工作,推行科技企业以无形资产作为投资,经股东约定,在出资比例上不受限制,并扩大无形资产内涵。出台《中国光谷创新奖暂行办法》,对取得创新成果和实现产业化的单位、个人进行奖励。
在创新投入机制方面,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运作机制,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贷款支持;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出台了《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办法》,对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上报材料获证监会受理、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上市后实现再融资等阶段均给予奖励,企业从改制到上市、再融资总共可以获得奖励355万元。支持风险投资企业发展,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吸引境内外资本到高新区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发挥光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
在创新科技创业机制方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和创业项目资助的力度,积极推行期股、期权或技术分红,技术分红者可将技术分红按规定价格购买公司股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高新区创业。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
下一步,东湖高新区还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首先,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解决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资金分担、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市场化运作。同时,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更大力度地开展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建立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和传播。大力支持高新区内企业重组,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整合产业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重点探索以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成果为纽带,通过市场竞争、政策推动、企业化运作,进一步促进产业化联盟的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内生增长。
在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方面,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的杠杆作用,建立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多方参与的风险投资基金,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所需风险资本的来源。大力引进和支持风险投资咨询与管理公司的发展,为科技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规范风险投资业的运作,完善制度管理,加强监督,提升风险投资的管理水平,促使资金投向发展潜力大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完善的创业企业评估体系,解决风险投资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估障碍。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积极争取“非上市股份公司报价转让代办系统”试点,支持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
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院所文化、园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把“保护创业者——冒险、创新、敬业、诚信”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
《经济》:您提到东湖高新区将要实现跳跃式发展,这样发展的根基在哪里?具体措施有哪些?
刘传铁:自2001年被批准建设“中国光谷”以来,东湖高新区坚持以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为实现跳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中国光谷”经受住了全球光电子产业大调整的严峻考验,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高新区企业总收入为330亿元,2007年达到1300亿元,与2001年相比,产业规模实现了翻两番;2008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预期将达到1600亿元。
二是产业实力逐步提升,在国际光电子领域取得了话语权。在光通信领域,已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长飞、烽火等龙头企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
三是自主创新取得新成果,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光谷新建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大功率LED光源封装、红光高清NVD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抓紧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批准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达到500多家。
到2007年底,高新区注册企业1.2万多家,其中批准高新技术企业210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多家,已获得专利9000多项。高新区企业在光通信领域提出的4项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首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建区”。
四是服务企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东湖高新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建立从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到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8亿元,上市公司达到20家,在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达到117亿元。
高新区还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推动了“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逐步建立了精干、高效的行政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支撑体系,企业办事从“一次受理”变为“一次办结”,基本实现了办事不出园。这一做法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开发区推广,被誉为“阳光下的新政”。
至于实现跳跃式发展措施,大的说来主要有:一是以“千亿产业”思路谋划经济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三是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四是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光谷。
《经济》:据了解,东湖高新区目前在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八位,您心目中目标位置是第几?
刘传铁:东湖高新区是科技部确定的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大示范高新区之一,这体现了光谷的实力,是国家对光谷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东湖高新区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望,不断增强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光谷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具体的目标就是,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把光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中心、现代化的科技城,力争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通过我们的努力,光谷将是一个创新的基地、创业的乐园,创富的圣地。
与此同时,东湖高新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了武汉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来说,已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前不久,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试验区之后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决策。中国光谷在这一历史阶段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寻求自身和区域的共同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为此接受《经济》杂志独家专访。
《经济》:近两年,高新区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二次创业的时机是什么,挑战是什么,要实现的突破是什么?
刘传铁: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高新区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围绕新时期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高新区进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新阶段。在此阶段,围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高新区面临实现“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的重大使命,需要有一部分高新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2006年10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一起共同签署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着手开展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试点相关工作。
世界一流园区的基本特征是:集聚大量的高端要素;站在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前沿和高端;不断创造新的模式、制度和文化;培育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世界一流园区的建设可根据不同的实际创造不同的模式。武汉东湖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在经济实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了由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发展的“二次创业”新阶段。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复制任何一种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是立足光谷的实际,着眼未来。
东湖高新区总体上与世界一流园区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大力培育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提升综合实力;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高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我们将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切实防止体制的回归,进一步探索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法制建设,保持“小机构、大社会”的特色,加快实现从管理型机构向服务型机构的转变,努力打造高效、自律、法制、服务的新型管理团队。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全力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一切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最佳环境。
我们有信心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方案》的要求,经过8~10年的努力,把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高科技园区。
《经济》: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和东湖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之间有无联系,如何看待两者的相互作用?
刘传铁: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试验区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两型社会”建设,对东湖高新区来说,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先行先试的历史机遇。因为高新区走的就是一条以信息化为主导,带动区域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高新区有条件率先垂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与高新区二次创业是一致、相长的关系。
武汉经济圈共在一个省辖范围内,能够发挥省一级政府协调功能,解决行政区划造成的利益分割问题,加快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城市圈重点建设项目库,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机制,开展联合招商。消除了生产要素跨城市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商务成本的阻碍,东湖高新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不仅加快自身的发展,也能充分发挥高新区应有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东湖高新区曾经是中国第一家孵化器,发展到目前,对于孵化器的各种模式的探索有何经验、教训?正在进行的创新有哪些?
刘传铁:长期以来,东湖高新区将孵化器建设作为发挥科技资源优势,营造创业环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道路,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多年的培育,光谷孵化器发展呈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体系网络化、孵化服务个性化、孵化服务公共化、孵化园区专业化、孵化平台国际化的特点。
一、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保证孵化器的持续发展,东湖高新区出台鼓励孵化器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兴建孵化器,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孵化器领域。如我国第一个科技创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功地由国有全资事业机构改制成为民营股份制公司,并引进了民间资本。改制和外来投资的引进,对东湖创业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仅硬件扩容,孵化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目前,高新区内孵化器的的投资主体除了政府投资以外,还有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
二、孵化体系网络化。高新区将孵化器作为光谷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形成了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高新区在华科大、武大、理工大等大学周边,贴近技术创新源头,就近建立大学孵化器。同时,在大学科技园内建设孵化大楼和标准厂房,先后兴建了武大、华科大、华农大、理工大等大学孵化楼,对高校的重点科技项目和企业进行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孵化。还建设了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街、专业软件园等各类孵化器。一个校园周边、科技园区以及其他各类创业中心、孵化器相结合的多层次的高新区孵化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三、孵化服务个性化。高新区在构筑孵化网络的同时,加强专业化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同政府、大学和企业等的合作,在大学科技园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孵化平台,不断为在孵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高新区与湖北省人事厅、科技厅合作组建了湖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与湖北省中小企业局、科技厅共同组建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湖北省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与学校相关院系建立了大学技术创新展示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开发中心等。二是利用依托大学的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在科技园内设立专业教学点,建立人才孵化平台。以专业培训和教学基地的方式,为入园企业进行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培训;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联手,开展孵化器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等。三是建立了代理咨询服务、商务服务、投融资服务和物业管理等专业服务平台,为各入住企业提供 “专业、快捷、便利”的专业服务。
四、孵化资源公共化。高新区充分利用区内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平台,为孵化器内在孵企业提供公共的创新服务平台。高新区按照部省共建的模式,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建设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建设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还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一起,同法国政府合作,联合建设我国唯一的生物安全最高等级的P4实验室。高新区还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了各种产品检测中心、测试中心、共用仪器中心、新药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信息情报中心、投资服务中心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业服务体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降低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了创新的效益。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高新区先后组建了东湖创投公司、华工创投公司、武大创投公司等20家创业投资公司,累计筹集资本金30多亿元,集聚了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咨询管理公司等116家。吸引海内外资金16亿元,投资了210多个创业项目,加速了在孵企业的成长和规模化发展。
五、孵化园区专业化。在建设综合性孵化园区的同时,高新区加强专业孵化器的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群。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光谷软件园、集成电路工程中心、863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等专业孵化器。这些专业孵化器的建设为高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空间地理信息领域,东湖高新区成为我国最具实力的3S研究和产业化基地,自主开发的空间地理信息软件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50%。“十一五”期间,我们着眼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行业,并紧盯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建设软件、空间地理信息、IC设计等一批专业孵化园区,为培育和形成未来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准备。
六、孵化平台国际化。创业中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学园区和各类科技孵化机构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宗旨和功能,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探索孵化器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外孵化器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孵化器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同时为我们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2002年,在武汉市政府和曼彻斯特市议会的支持下,东湖高新区与英国曼彻斯特科学园合作,双方各自投资在两地设立孵化器公司,为支持对方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提供服务。2003年2月,科技部批准“中英科技园”在东湖高新区成立,这是国内设立的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企业孵化器。曼彻斯特的“中国科技园”也在2003年11月启动,这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5家海外科技园之一。海外科技园的设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搭建了服务平台,提供了本地化服务和支持。目前已有5家企业落户曼彻斯特的“中国科技园”,有8家企业落户武汉的“中英科技园”。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孵化体系,提升孵化器功能。大力支持东湖创业中心、创业街、软件园、海外留学生园、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扩大孵化规模,提高孵化水平和质量;鼓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各种专业孵化器;吸引科技人员创业,特别是要吸引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一流人才和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业,促进孵化园区从综合型向专业化转变,创业服务由通用型向个性化转变,使孵化器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
《经济》:在打造高科技企业产业链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新区都在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作用,您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在高新区的作用?
刘传铁:东湖高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不仅培育了长飞、烽火、凯迪、中冶南方等一批具国际竞争力,能与世界级企业比肩的本士企业,还引进了NEC、诺基亚、富士康、HP、微软、EDS、IBM、住友、中芯国际等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入住。
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及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的入住,对光谷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效应”:
一是经济效应。富士康首期投入10亿美元,三期投入共30亿美元,建成后产出将逾千亿元,中芯国际首期投入100亿元,三期投入完成后产出也将超出200亿元。国内第三条4.5代液显玻璃生产线落户光谷,在汉建设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主要制造15英寸以下笔记本电脑显示产品和中小尺寸产品,项目达产后,可望带动相关产业的规模约300亿元。三个大项目,几年后将塑造两个千亿元产业,其经济效应可见一斑。同时还要看到的是,这几个大项目的实施,对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工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将带来重要影响,将大幅提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的比重及竞争力。
二是集群效应。富士康项目建成后,年产电脑1500万台,数码相机3000万部,围绕富士康配套跟进的各类配套企业,可望超过百家,仅一期工程就可带动配套企业投资10亿~20亿美元。武汉科技园区落成后,加上中原电子、武钢、长动、武锅、中芯国际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区所处的流芳镇,将膨胀为一个拥有3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副中心。中芯国际是我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制造项目,主要生产12英寸存储类芯片(IC),这是中国第三条、华中第一条芯片生产线。一般来说,一条芯片生产线需要约150家上游设计、下游封装大企业(包括IC设计与培训、半导体设备供应及售后服务、封装测试、原材料供应等)为其配套,形成半导体产业集群,目前已有台湾旺宏、美国芯动科技等国际IC知名配套企业入住光谷。到2010年,武汉IC产业链企业将达到70家,年产值将超过300亿元,成为中国重要的IC制造基地之一。
四是环境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际性大项目的落户,将促使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及配套服务水平等大大提升。因为国际性大项目一般对经营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有优良的行政管理、便捷的物流运输、高效的金融服务、充分的要素供应、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等相配套,这无疑对武汉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是就业效应。富士康深圳基地就有员工20多万人,中芯国际对吸收高端人才就业作用巨大,目前已有一批海内外高端半导体人才有意来武汉就业,同时也为大批武汉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培训与就业机会。
《经济》:您十分强调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问题。您认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主要有哪些?东湖高新区在这方面有哪些突破性实践和尝试?
刘传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不可或缺。但并不是有了技术就有高新技术产业。实践证明,发展高科技产业,技术、资本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是高新技术与制度、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这一点,从硅谷与128公路地区的发展实际所充分证明。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有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当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宝贵条件。但是如果没有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资源也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反之,如果有了好的体制机制,即使本地没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也能把外地的资源吸引过来,从而推动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深圳就是最好的例证。曾经,深圳总是和股票、外贸、房地产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而今天,IT、高科技已成了深圳新的代名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好、发展得快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和文化。在机制、文化与科技资源的关系方面,前者好似“发动机”,后者犹如“燃料”。“发动机”强了,“燃料”就会不断。“发动机”不强,那“燃料”就是给别人预备的。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政府层面讲,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建立起有效的体制机制,一种能够刺激人才智慧、激励人的创造热情的制度安排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围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资本、人才以及管理和产业组织等相对应的成果转化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管理体制、产业集群机制等分析,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在管理体制方面,有关政策有时不配套,不同部门甚至部门内部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政策难以执行。政府资源多头投入、分散投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政府投入后的评价制度及监控机制有待加强,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投入偏低,二是成果转化率偏低;在风险投资方面,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在产业集群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着龙头企业缺乏、高成长性企业数量不够,产业价值链短、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无序竞争等问题。
几年来,东湖高新区围绕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在自主创新机制方面,形成了高新区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网络,搭建了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子企业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等;组建如激光行业协会、新一代红光高清视盘机(NVD)产业技术联盟、软件外包等产业联盟,增强了高新区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方面,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自主品牌战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信息互通的沟通机制,让企业家与科学家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做到信息对称;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设立科技成果推介及应用专项经费,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服务。
在创新激励机制方面,开展了“人才资本出资”试点工作,推行科技企业以无形资产作为投资,经股东约定,在出资比例上不受限制,并扩大无形资产内涵。出台《中国光谷创新奖暂行办法》,对取得创新成果和实现产业化的单位、个人进行奖励。
在创新投入机制方面,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运作机制,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贷款支持;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出台了《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办法》,对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上报材料获证监会受理、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上市后实现再融资等阶段均给予奖励,企业从改制到上市、再融资总共可以获得奖励355万元。支持风险投资企业发展,设立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吸引境内外资本到高新区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发挥光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
在创新科技创业机制方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和创业项目资助的力度,积极推行期股、期权或技术分红,技术分红者可将技术分红按规定价格购买公司股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高新区创业。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
下一步,东湖高新区还要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首先,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解决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资金分担、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的市场化运作。同时,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更大力度地开展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建立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和传播。大力支持高新区内企业重组,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整合产业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重点探索以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成果为纽带,通过市场竞争、政策推动、企业化运作,进一步促进产业化联盟的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内生增长。
在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方面,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的杠杆作用,建立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多方参与的风险投资基金,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所需风险资本的来源。大力引进和支持风险投资咨询与管理公司的发展,为科技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规范风险投资业的运作,完善制度管理,加强监督,提升风险投资的管理水平,促使资金投向发展潜力大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完善的创业企业评估体系,解决风险投资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估障碍。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积极争取“非上市股份公司报价转让代办系统”试点,支持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
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促进高校文化、院所文化、园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把“保护创业者——冒险、创新、敬业、诚信”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
《经济》:您提到东湖高新区将要实现跳跃式发展,这样发展的根基在哪里?具体措施有哪些?
刘传铁:自2001年被批准建设“中国光谷”以来,东湖高新区坚持以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载体,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大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为实现跳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中国光谷”经受住了全球光电子产业大调整的严峻考验,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高新区企业总收入为330亿元,2007年达到1300亿元,与2001年相比,产业规模实现了翻两番;2008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预期将达到1600亿元。
二是产业实力逐步提升,在国际光电子领域取得了话语权。在光通信领域,已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长飞、烽火等龙头企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
三是自主创新取得新成果,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光谷新建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大功率LED光源封装、红光高清NVD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抓紧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新批准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支持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企业研发机构达到500多家。
到2007年底,高新区注册企业1.2万多家,其中批准高新技术企业210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多家,已获得专利9000多项。高新区企业在光通信领域提出的4项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首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创建区”。
四是服务企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东湖高新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建立从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到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8亿元,上市公司达到20家,在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达到117亿元。
高新区还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推动了“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逐步建立了精干、高效的行政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支撑体系,企业办事从“一次受理”变为“一次办结”,基本实现了办事不出园。这一做法得到了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开发区推广,被誉为“阳光下的新政”。
至于实现跳跃式发展措施,大的说来主要有:一是以“千亿产业”思路谋划经济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三是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四是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光谷。
《经济》:据了解,东湖高新区目前在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八位,您心目中目标位置是第几?
刘传铁:东湖高新区是科技部确定的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大示范高新区之一,这体现了光谷的实力,是国家对光谷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东湖高新区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望,不断增强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光谷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具体的目标就是,通过“十一五”的努力,把光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中心、现代化的科技城,力争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通过我们的努力,光谷将是一个创新的基地、创业的乐园,创富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