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份信贷惜贷特征明显。央行货币金融数据显示,7月份信贷增量仅5401亿元,比6月份明显回落。一般性贷款增量更只有3875亿元。7月份票据增长1526亿元,票据的快速增长表明“信贷额度”的价值正在快速下降。此外,对公部门的中长期贷款仅增长920亿元。
继6月份史上最强拉存力度使得存款月增量多增19062亿元之后,7月份存款出现明显回落,存款月增量少增13667亿元,基本上反映了上个月底拉存力度回落的影响。由于基数原因,存款同比增速出现0.3个百分点的增长,提高至12.6%,但仍低于贷款的16.0%。预计全年存款增长12.0%。
逾期贷款明显反弹
兴业银行(601166.SH)、华夏银行(600015.SH)、浦发银行(600000.SH)和平安银行(000001.SZ)已披露的2012年半年报也验证了银行惜贷。首先是银行贷款质量有较明显的恶化。虽然前三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反弹有限,但逾期贷款却有明显上升。兴业、华夏上半年不良贷款仅增长4.97亿元和0.85亿元,同期浦发不良贷款反弹略高,达到18.61亿元,但同期逾期贷款增量分别为22.77亿、13.77亿和55.39亿元。
而平安的不良生成则继续处在偏高水平。2012年二季度,其不良贷款继续双升,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加5.23亿元,不良率从0.68%提高到0.73%。
表面上来看,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量少于一季度的11.53亿元,但主要源于二季度有3.87亿元的核销。因此如果计算不良生成率,二季度为56BP,比一季度的74BP仅略有下降,上半年平均64BP,是已经披露半年报的银行中最高的。而且,预计其不良贷款还将继续反弹。
平安的上半年逾期贷款增长显著,从84.71亿元增至127.65亿元。逾期贷款42.94亿元的增长尚未完全反映在不良和关注类增量上,后二者上半年增量分别为16.76亿和5.14亿元。
逾期贷款是更客观的指标,该指标的持续反弹表明了银行贷款质量当前的压力。以平安为例,假设80%的逾期贷款将进入不良(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在90%左右),则上半年平安根据逾期贷款计算的不良生成率达到107BP之多。
其次,息差稳定甚至二季度环比继续上升。虽然浦发的净息差二季度环比下降了16BP,但兴业和华夏的净息差二季度环比扩大了9和23BP。虽然贷款和生息资产利率在下降,但负债成本降幅更大。这反映了在贷款质量恶化背景下,银行保持当前高存贷利差的强烈动机,这一点与2008年年底至2009年的信贷扩张形成鲜明反差。
逾期贷款占比上升反映了经济景气程度下滑对银行还逾期贷款结构的影响。这也导致二季度惜贷情绪在蔓延。
票据贴现占比不断提高
最近几个月,一般性贷款的投放都不理想,就是一个需要充分重视的信号。4-7月份,一般性贷款的投放规模分别为4411亿、5612亿、8857亿和3875亿元,刨除行政压力推动一般性贷款投放的6月份,其他月份一般性贷款投放难达市场预期。这反映了银行惜贷正在抬头并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惜贷情绪使得银行迫切要求保持高的利差水平来对抗信用风险的上升,信贷投放意愿也因此在下降,突出表现在票据贴现占比的提高之上。例如华夏的票据规模比年初翻了两倍,占比从0.61%提高到1.68%。
未来惜贷的继续发展可以看两个阶段:当前阶段,调结构的动作还不明显,银行的主要反应是降低一般性信贷投放意愿,维持高利差补偿;第二阶段,当高利差已经无法补偿日益走高的信用风险并可能导致“逆选择”,银行就会转向“调结构”,即大幅度增加对票据、按揭和大企业贷款的配置力度,而降低对风险贷款的配置比例。届时客户结构的变化,将会引导银行净息差下行。
部分抵消货币放松的效果
通常我们认为,惜贷情绪会表现为,在经济下滑时银行的放贷意愿下降;因此一方面信贷投放数量下降;另一方面信用风险溢价扩大,从而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维持在高位或下降缓慢。前者意味着经济下滑时流动性的释放也将更趋缓慢,而后者则意味着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难有大幅下降。这两方面因素从量和价上都部分抵消了货币放松的效果。
2008年11月份之后,政策的强刺激与市场的反转给投资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本轮经济衰退下,还有些投资者期待着类似2009年的快速货币放松和巨量信贷投放,那么也许实际情况会使他们失望。究其根本,惜贷现象在2009年被人为抹平,但在这一轮衰退中却不能忽视,这将会是这轮货币和信贷放松明显不及上轮的重要原因。
2008年9月前后,当时的信贷管控其实已经放开。但当时银行已经开始产生惜贷情绪,信贷投放徘徊在每月4000亿元以下。此后随着信贷投放演变为政治压力,再加上政府主导的四万亿投资为银行信贷提供了投放对象,最终才实现了信贷井喷。
因此,2009年惜贷现象是经济周期中人为卸走的一环。但当时能够人为打破市场正常周期,一是因为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影响力;二是当时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充裕,包括良好的资产负债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三是凭借强大财政实力,政府部门具备大规模上债务杠杆的空间。
当前环境和条件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宏观政策已经不再具备人为抹去惜贷现象的基础。上一轮银行大力支持经济复苏的努力,换来的却是贷款质量压力、平台贷款整顿压力和再融资去杠杆压力,这一轮银行已经没有积极性继续为挽救经济承担成本。目前银行仍在消化平台贷款风险过程中,而且资本普遍都不充裕,存贷比压力更是与日俱增,这些都显著弱化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另外,政府财政实力已经显著下滑。没有政府项目作依托,银行就算想要大规模放贷也没有足够的可投放对象。
未来企业融资成本的路径
当前实体部门盈利能力下滑明显,这与处在阶段高点的银行贷款利率形成鲜明反差。我们比较了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EBIT/IC与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发现二者的利差之低已经堪与2008年相比。考虑到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盈利最好的一批企业,而非上市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高于上市银行,相信有一批行业已经发现,借银行贷款进行实业投资是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这一现象必然不可持续。
要扭转这一现象,两种可能的路径是,一是类似2008年下半年的快速降准、降息,并佐以较大规模的财政逆周期扩张,再加上对银行信贷投放的行政压力,可能可以营造出一个准2009年的融资成本快速下行的环境。但我们认为这一可能性非常小。
二是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有小规模的放松,但不良贷款的不断上升推动银行惜贷情绪继续蔓延,其间信贷增量将继续不振和贷款利率维持在高位。但维持在高位的贷款利率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前实体盈利能力已经显著下滑,这必然继续造成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反弹。贷款质量的更大幅度波动,将推动惜贷现象进一步发展,迫使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加大对票据、按揭和大企业贷款这类低风险贷款的配置力度。
而等到银行更集中在低风险客户这一细分市场上,信贷供需的议价能力就会发生明显转换,银行当前处于历史高位的议价能力将显著下滑,从而在事实上降低融资成本,解决(EBIT/IC-贷款利率)偏低的问题。
降息有用吗?用处非常有限。根据央行数据,6月份下浮贷款仅占7.92%。当绝大部分交易在最低价格上方完成时,继续调低最低价格难以对实际价格产生影响。
具体到投资,惜贷意味着银行的高贷款利率可持续性会比基于2009年的经验做出的判断更长一些。美国的经验是联邦基金利率下降10-24个月之后才看到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行,而我们距离前期货币市场利率的高点仅半年不到。这意味着银行净息差仍可能小幅高于预期,但贷款质量将会不断承受压力。不过考虑到当前银行实际拨备仍然高于当期不良贷款的发生,例如兴业、华夏和浦发银行,上半年虽然新增了22.77亿、13.77亿和55.39亿元逾期贷款,但同期拨备计提规模分别达到28.52亿、20.68亿和56.83亿元,普遍高于前者。考虑到贷款发生不良的预期损失率不可能达到100%(即使是当年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回收率仍然有1/4左右)。仍然非常厚实的缓冲垫意味着信用成本率上提的压力不大。
作者为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员
继6月份史上最强拉存力度使得存款月增量多增19062亿元之后,7月份存款出现明显回落,存款月增量少增13667亿元,基本上反映了上个月底拉存力度回落的影响。由于基数原因,存款同比增速出现0.3个百分点的增长,提高至12.6%,但仍低于贷款的16.0%。预计全年存款增长12.0%。
逾期贷款明显反弹
兴业银行(601166.SH)、华夏银行(600015.SH)、浦发银行(600000.SH)和平安银行(000001.SZ)已披露的2012年半年报也验证了银行惜贷。首先是银行贷款质量有较明显的恶化。虽然前三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反弹有限,但逾期贷款却有明显上升。兴业、华夏上半年不良贷款仅增长4.97亿元和0.85亿元,同期浦发不良贷款反弹略高,达到18.61亿元,但同期逾期贷款增量分别为22.77亿、13.77亿和55.39亿元。
而平安的不良生成则继续处在偏高水平。2012年二季度,其不良贷款继续双升,不良贷款余额环比增加5.23亿元,不良率从0.68%提高到0.73%。
表面上来看,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的增量少于一季度的11.53亿元,但主要源于二季度有3.87亿元的核销。因此如果计算不良生成率,二季度为56BP,比一季度的74BP仅略有下降,上半年平均64BP,是已经披露半年报的银行中最高的。而且,预计其不良贷款还将继续反弹。
平安的上半年逾期贷款增长显著,从84.71亿元增至127.65亿元。逾期贷款42.94亿元的增长尚未完全反映在不良和关注类增量上,后二者上半年增量分别为16.76亿和5.14亿元。
逾期贷款是更客观的指标,该指标的持续反弹表明了银行贷款质量当前的压力。以平安为例,假设80%的逾期贷款将进入不良(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逾期贷款在90%左右),则上半年平安根据逾期贷款计算的不良生成率达到107BP之多。
其次,息差稳定甚至二季度环比继续上升。虽然浦发的净息差二季度环比下降了16BP,但兴业和华夏的净息差二季度环比扩大了9和23BP。虽然贷款和生息资产利率在下降,但负债成本降幅更大。这反映了在贷款质量恶化背景下,银行保持当前高存贷利差的强烈动机,这一点与2008年年底至2009年的信贷扩张形成鲜明反差。
逾期贷款占比上升反映了经济景气程度下滑对银行还逾期贷款结构的影响。这也导致二季度惜贷情绪在蔓延。
票据贴现占比不断提高
最近几个月,一般性贷款的投放都不理想,就是一个需要充分重视的信号。4-7月份,一般性贷款的投放规模分别为4411亿、5612亿、8857亿和3875亿元,刨除行政压力推动一般性贷款投放的6月份,其他月份一般性贷款投放难达市场预期。这反映了银行惜贷正在抬头并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惜贷情绪使得银行迫切要求保持高的利差水平来对抗信用风险的上升,信贷投放意愿也因此在下降,突出表现在票据贴现占比的提高之上。例如华夏的票据规模比年初翻了两倍,占比从0.61%提高到1.68%。
未来惜贷的继续发展可以看两个阶段:当前阶段,调结构的动作还不明显,银行的主要反应是降低一般性信贷投放意愿,维持高利差补偿;第二阶段,当高利差已经无法补偿日益走高的信用风险并可能导致“逆选择”,银行就会转向“调结构”,即大幅度增加对票据、按揭和大企业贷款的配置力度,而降低对风险贷款的配置比例。届时客户结构的变化,将会引导银行净息差下行。
部分抵消货币放松的效果
通常我们认为,惜贷情绪会表现为,在经济下滑时银行的放贷意愿下降;因此一方面信贷投放数量下降;另一方面信用风险溢价扩大,从而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维持在高位或下降缓慢。前者意味着经济下滑时流动性的释放也将更趋缓慢,而后者则意味着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难有大幅下降。这两方面因素从量和价上都部分抵消了货币放松的效果。
2008年11月份之后,政策的强刺激与市场的反转给投资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本轮经济衰退下,还有些投资者期待着类似2009年的快速货币放松和巨量信贷投放,那么也许实际情况会使他们失望。究其根本,惜贷现象在2009年被人为抹平,但在这一轮衰退中却不能忽视,这将会是这轮货币和信贷放松明显不及上轮的重要原因。
2008年9月前后,当时的信贷管控其实已经放开。但当时银行已经开始产生惜贷情绪,信贷投放徘徊在每月4000亿元以下。此后随着信贷投放演变为政治压力,再加上政府主导的四万亿投资为银行信贷提供了投放对象,最终才实现了信贷井喷。
因此,2009年惜贷现象是经济周期中人为卸走的一环。但当时能够人为打破市场正常周期,一是因为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影响力;二是当时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充裕,包括良好的资产负债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三是凭借强大财政实力,政府部门具备大规模上债务杠杆的空间。
当前环境和条件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宏观政策已经不再具备人为抹去惜贷现象的基础。上一轮银行大力支持经济复苏的努力,换来的却是贷款质量压力、平台贷款整顿压力和再融资去杠杆压力,这一轮银行已经没有积极性继续为挽救经济承担成本。目前银行仍在消化平台贷款风险过程中,而且资本普遍都不充裕,存贷比压力更是与日俱增,这些都显著弱化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另外,政府财政实力已经显著下滑。没有政府项目作依托,银行就算想要大规模放贷也没有足够的可投放对象。
未来企业融资成本的路径
当前实体部门盈利能力下滑明显,这与处在阶段高点的银行贷款利率形成鲜明反差。我们比较了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EBIT/IC与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发现二者的利差之低已经堪与2008年相比。考虑到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盈利最好的一批企业,而非上市银行的贷款利率普遍高于上市银行,相信有一批行业已经发现,借银行贷款进行实业投资是不赚钱甚至是亏钱的。这一现象必然不可持续。
要扭转这一现象,两种可能的路径是,一是类似2008年下半年的快速降准、降息,并佐以较大规模的财政逆周期扩张,再加上对银行信贷投放的行政压力,可能可以营造出一个准2009年的融资成本快速下行的环境。但我们认为这一可能性非常小。
二是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有小规模的放松,但不良贷款的不断上升推动银行惜贷情绪继续蔓延,其间信贷增量将继续不振和贷款利率维持在高位。但维持在高位的贷款利率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前实体盈利能力已经显著下滑,这必然继续造成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反弹。贷款质量的更大幅度波动,将推动惜贷现象进一步发展,迫使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加大对票据、按揭和大企业贷款这类低风险贷款的配置力度。
而等到银行更集中在低风险客户这一细分市场上,信贷供需的议价能力就会发生明显转换,银行当前处于历史高位的议价能力将显著下滑,从而在事实上降低融资成本,解决(EBIT/IC-贷款利率)偏低的问题。
降息有用吗?用处非常有限。根据央行数据,6月份下浮贷款仅占7.92%。当绝大部分交易在最低价格上方完成时,继续调低最低价格难以对实际价格产生影响。
具体到投资,惜贷意味着银行的高贷款利率可持续性会比基于2009年的经验做出的判断更长一些。美国的经验是联邦基金利率下降10-24个月之后才看到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行,而我们距离前期货币市场利率的高点仅半年不到。这意味着银行净息差仍可能小幅高于预期,但贷款质量将会不断承受压力。不过考虑到当前银行实际拨备仍然高于当期不良贷款的发生,例如兴业、华夏和浦发银行,上半年虽然新增了22.77亿、13.77亿和55.39亿元逾期贷款,但同期拨备计提规模分别达到28.52亿、20.68亿和56.83亿元,普遍高于前者。考虑到贷款发生不良的预期损失率不可能达到100%(即使是当年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回收率仍然有1/4左右)。仍然非常厚实的缓冲垫意味着信用成本率上提的压力不大。
作者为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