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山秀水孕奇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奇山秀水的广西桂林和阳朔,孕育了许多英才雄杰,曹邺便是阳朔名载中华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
曹邺,字邺之,唐代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阳朔人。据《广西通志》《阳朔县志》等资料记载,曹邺出生于约816年,卒年待考。其故宅在阳朔县城龙头山南麓(今阳朔县阳朔镇小学一带),亦有原居住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桥南侧的曹家塘、后迁到阳朔县城的传说。
曹邺天资聪颖,勤学苦读,但在京城应考10年、9次落第,最后于唐大中四年(850年)进士及第,成为广西北部地区、也是桂林的第一位进士。人仕后,曹邺任天平节度使府掌书记,迁太常博士,历礼部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约870年,出守陕西洋州刺史,仕至吏部郎中等职,约879年,辞官回到阳朔。不久后,曹邺从阳朔迁居桂州府西门阜财坊。作为桂北第一个进士,也因其品格和才华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敬仰,桂州府遂因曹邺迁入而将他居住的阜财坊改名为迁莺坊。此事在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中有明确记载:“曹邺迁莺坊本名阜财,在市西门。因曹邺中丞进士及第,前政令狐大夫改为迁莺坊。”曹邺辞世后葬于桂林,入祀桂林五贤祠。唐末,桂林曾为曹邺建名贤坊,可惜这些胜迹未能保存下来。
曹邺平生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是晚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当时全国诗坛40名家之一。曹邺主要著作有《经书题解》一卷、《古风诗》四卷、《曹祠部集》等,留下了《捕鱼谣》《官仓鼠》《四怨·三愁·五情诗》等千古传诵的名诗。如《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至今仍然被广为传诵。唐代诗歌总集《全唐诗》收录曹邺诗作达两卷、诗108首。曹邺以“唐诗人”的身份入编历版《辞海》,《唐诗纪事》《四库全书》《唐才子传》等典籍中均有关于曹邺的记载。
在广西,曹邺更是诗风的开创者。他致力于古诗和乐府民歌,反对奢靡华艳的诗风、力挽正在衰落的唐末诗坛,在博采众长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清人汪森说“唐季诗人,粤西独推二曹”(指曹邺、曹确)。1963年版的《中国文学史》列专目介绍曹邺,称其“不仅接受了汉魏古诗、乐府歌词的影响,也接受了陶渊明等的影响,抵制了当时诗坛‘嘲云戏月’的华靡习气,建立起有比兴、朴质、平易的诗风。”并举《捕鱼谣》 《官仓鼠》为例,评价曹邺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清代著名诗人王维新也在《阳朔道中怀曹邺》诗中写到:“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认为曹邺不仅在晚唐时期全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人。曹邺以前,在古代边远落后的广西,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未见诸史记载,曹邺可以说是广西的第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诗人。
阳朔县城的曹邺纪念地
曹邺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广西阳朔县的文化名人,其家乡桂林市和阳朔县的历代政府及人民为纪念曹邺、传承曹邺文化做了不少工作,桂林市區就曾有迁莺坊、曹公旧居遗址、五贤寺等曹邺纪念地。在诗人的故乡阳朔,更是有不少纪念曹邺的文化遗存,散落在县城和白沙、兴坪等乡镇,除在一些著名景点如碧莲峰、西郎山、漓江河畔、渎书岩边等处镌刻了曹邺的诗篇外,仅在阳朔县城,就发掘和建造了曹邺读书岩、曹邺旧居遗址、曹公祠、唐时名贤坊、曹公书院、曹邺诗碑廊等重要遗址和建筑,虽然这些遗址和建筑大多没能保存到今天,但这段历史,并不妨碍其成为阳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存和人们心目中一道耀眼的人文景观。
曹邺读书岩。位于阳朔县城城北路中段北侧天鹅山东南麓,因曹邺未及第前和晚年归故里后,经常到此处读书而得名。岩室高6米,宽4米多,深5米多,是阳朔唯一保存完好的曹邺生前活动遗址和纪念地。1933年,阳朔县成立修理风景委员会。其后在县城主要景点刻了一批摩崖石刻。1939年,在读书岩岩口西侧石壁上,镌刻了阳朔时任县长朱漠书写的“曹邺读书岩”5个擘窠大字,字幅高达4米,宽1.35米:1940年,在洞内石壁上刻了曹邺的《寄阳朔友人》和《老圃堂》两首诗。另外,还刻了后人纪念曹邺的两首诗。其中明朝诗作有两首,一首是明洪武年间曾官至翰林大学士、后贬任广西参议的名士解缙纪念曹邺的《题读书岩》诗:
阳朔县中城北寺,
人传曹邺旧时居。
年深寺废无僧住,
惟有石岩名读书。
另一首是明正统年间阳朔教谕萧文郁纪念曹邺的《龙头山怀曹祠部》诗:
山拥龙头半插天,
登临遐览思悠然。
阳川科第推前哲,
唐室诗名羡独贤。
云锁岩扉泉激玉,
苔封石壁字藏烟。
读书遗迹今犹在,
祠部芳声万古传。
1964年,中南建筑设计院接受委派,对阳朔县城风景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阳朔县根据规划,在曹邺渎书岩东侧的金竹隘上建了一座观景亭,也为纪念曹邺。登亭纵目,阳朔县城及漓江两岸奇峰异景尽收眼底。该亭环境幽静,宜于休憩读书,命名为读书亭,表示对曹邺的纪念,并与读书岩之名相呼应。1981年9月1日,阳朔县人民政府公布曹邺读书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阳朔县曾规划将读书岩前一带建成以“读书”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作为阳朔市民和游客了解曹邺和文化传承的基地。在园内拟修建图书馆、曹邺诗碑廊,重建曹公祠等建筑。1989年冬,读书岩前面建成了阳朔县图书馆新馆。1990年,读书岩口建了一座赏碑亭。2007年,政府对该地重新规划使用,拆迁了图书馆。
曹邺诗碑廊。曹邺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作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三卷,到宋朝时,《宋史·艺文志》所列《曹邺古风诗》只剩下两卷,作品多有散失。《全唐诗》在明代时有多种刻本,清代刻本收入《全唐诗》中的曹邺诗有108首:加上《阳朔县志》另记载有4首,共112首。其中《故人寄茶》因故不作曹邺诗外,目前传世的曹邺诗歌共111首一。 曹邺诗作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有直抒胸臆的“言志诗”,有清新恬静的“隐逸诗”等等,其中还有不少文情并茂、诗中有画的言情诗,是阳朔乃至全国的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保护曹邺文化遗存,弘扬阳朔的地方文化,教育和警醒后人,阳朔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开始筹建“曹邺诗碑廊”,计划将曹邺遗存的111首诗全部用石碑镌刻,立于曹邺读书岩前,供县人和游客赏读。1991年4月,曹邺诗碑廊筹建委员会向全国知名书法家发函,约写曹邺诗文,得到了积极回应,共收到84位书界名家为曹邺诗碑廊书写的85幅作品。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的资助下,当年,阳朔县镌刻了大理石碑53块,诗53首。2002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改用坚固的青石料重新刻了曹邺诗碑82块,诗82首。遗憾的是,诗碑廊工程两次均因故未能完工。除在读书岩前面的赏碑亭已经建好外,诗碑没有刻完,已经刻好了的诗碑也没能安装,至今还散落读书岩前面的菜地里。
曹邺旧居遗址。在阳朔县城。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版《阳朔县志》记载:“曹祠部故宅在县治北鹿山下。”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版的《广西通志》和2007年版的《阳朔县志》记载,曹邺,阳朔县城人,故居宅址在今阳朔镇小学,以上3部史志记载的旧居遗址是一致的。曹邺逝世后,邑人把他的故居改为曹公祠,纪念这位阳朔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先贤。其后,曹公祠曾被改建成“慈光寺”“寿阳书院”等,历代几经变更,故居今已成为阳朔镇小学校址。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从广州沿水路往桂林组织北伐,途经阳朔时,在阳朔县立高等小学校最南侧的教室发表演讲并下榻于此(即今“孙总理下榻处”“孙中山演讲处”)。这栋建筑现仍保存完好,成为曹邺故居的象征性建筑遗存。1984年11月26日,阳朔县人民政府公布孙中山演讲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0月,教室南侧地块被辟为阳朔文化广场。2002年1月,县人民政府在该建筑西面山墙上镶嵌了一块“曹邺旧居遗址”石碑。这块石碑幅长7.05米,高0.8米。这处石刻上简要介绍了曹邺生平、曹邺作品集、历任职位情况、诗歌的主要创作成就以及曹邺在全国诗坛的重要地位,还镌刻了曹邺吟咏阳朔的《东洲》诗:
江城隔水是东洲,
浑似金螯水上游。
万倾颓波分泻去,
一洲千古砥中流。
2017年5月,阳朔县又在曹邺旧居遗址竖立了几块钢铸的牌子,将曹邺的《官仓鼠》《捕鱼谣》《东郎山》《东洲》等几首名诗展示了出来。目前,旧居遗址已成为阳朔人和国内外游客了解曹邺、凭吊曹邺的重要场所。
曹公祠。舊址在阳朔县城滨江路曹邺旧居遗址处,即今滨江路文化广场一带(一说曹公祠曾移建曹邺读书岩前),后曾经改建为“慈光寺”(又称为城北寺)。曹公祠始建年代待考。祠今虽已无存,但在建后曾多次重修过。明万历年间进士、曾被授礼部尚书的曹学俭在《重修唐祠部曹公读书岩祠堂记》记载:
郡志载,其读书岩在县东寨山岩,国初解学士缙有“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之句,旧传县北龙头山下者其家耳,后人亦往往于此创立祠堂以奉之,堂岁久圯,不克修治,修自今秋,以孝廉莫之先始。
可见,在解缙写诗、曹学俭写记之前,阳朔人就多次在曹邺旧居遗址修建曹公祠以祀奉曹邺,因岁久圯废,才有了这次重修。其后还曾多次重修,久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及其后历版《阳朔县志》也对曹公祠有记载。2007年《阳朔县志》记载更为具体:“曹邺……受到时人和后人尊敬,后人为纪念曹邺,在其故居旧址、即今阳朔镇小学建曹公祠。”1985年,阳朔县人民政府曾计划在曹邺读书岩前重建曹公祠,后因故未成。
唐时名贤坊。在阳朔县城东街北段,即今阳朔县城滨江路文化广场一带,是唐朝时期一座纪念曹邺的牌坊,为石质牌坊,现已不存。据2007年《阳朔县志》和《阳朔文史地理辞典》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时任阳朔知县万霁为纪念曹邺这位做人做官足以“楷范后学”的先贤,在曹邺旧居遗址所在的县城东街建了这座“唐时名贤坊”。在建牌坊的同时,还将曹邺旧居遗址所在的街道东街北段命名为崇贤坊(街坊名)。
曹公书院。系阳朔寿阳书院的前身,位于今阳朔县城滨江路阳朔镇小学。曹邺逝世后,邑人为了纪念这位八桂才子,在其故宅建曹公祠和曹公书院以为纪念。明代廖东升在《吊曹祠部》诗中有这两句:“移檄洋州归卧后,黉宫附祀首乡贤”。“黉宫”在古代就是指学校。不久,曹公书院被改为慈光寺。明洪武初年(1368年),在寺内重修曹公书院。后又被占为寺宇。明朝正统年间,割寺地三分之一又重建书院。明成化七年(1471年),时任阳朔知县杨纲撤寺,在寺址前半部分建行台,后半部分建书院。后又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阳朔知县吴德征首倡捐资重建曹公书院,以书院面向寿阳山(碧莲峰),改名“寿阳书院”,有田产数百亩,吴德征自为山长。后著名山长有道光年间的唐他山,同治年间的覃振武,光绪年间的覃梦榕,皆以博学著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寿阳书院改为寿阳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阳朔县立高等小学校。1921年11月,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从广州上桂林组织北伐,路过阳朔时曾人驻该校。1966年,改名为阳朔县阳朔镇小学至今。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奇山秀水的广西桂林和阳朔,孕育了许多英才雄杰,曹邺便是阳朔名载中华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
曹邺,字邺之,唐代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阳朔人。据《广西通志》《阳朔县志》等资料记载,曹邺出生于约816年,卒年待考。其故宅在阳朔县城龙头山南麓(今阳朔县阳朔镇小学一带),亦有原居住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桥南侧的曹家塘、后迁到阳朔县城的传说。
曹邺天资聪颖,勤学苦读,但在京城应考10年、9次落第,最后于唐大中四年(850年)进士及第,成为广西北部地区、也是桂林的第一位进士。人仕后,曹邺任天平节度使府掌书记,迁太常博士,历礼部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约870年,出守陕西洋州刺史,仕至吏部郎中等职,约879年,辞官回到阳朔。不久后,曹邺从阳朔迁居桂州府西门阜财坊。作为桂北第一个进士,也因其品格和才华受到时人和后人的敬仰,桂州府遂因曹邺迁入而将他居住的阜财坊改名为迁莺坊。此事在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中有明确记载:“曹邺迁莺坊本名阜财,在市西门。因曹邺中丞进士及第,前政令狐大夫改为迁莺坊。”曹邺辞世后葬于桂林,入祀桂林五贤祠。唐末,桂林曾为曹邺建名贤坊,可惜这些胜迹未能保存下来。
曹邺平生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是晚唐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当时全国诗坛40名家之一。曹邺主要著作有《经书题解》一卷、《古风诗》四卷、《曹祠部集》等,留下了《捕鱼谣》《官仓鼠》《四怨·三愁·五情诗》等千古传诵的名诗。如《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至今仍然被广为传诵。唐代诗歌总集《全唐诗》收录曹邺诗作达两卷、诗108首。曹邺以“唐诗人”的身份入编历版《辞海》,《唐诗纪事》《四库全书》《唐才子传》等典籍中均有关于曹邺的记载。
在广西,曹邺更是诗风的开创者。他致力于古诗和乐府民歌,反对奢靡华艳的诗风、力挽正在衰落的唐末诗坛,在博采众长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清人汪森说“唐季诗人,粤西独推二曹”(指曹邺、曹确)。1963年版的《中国文学史》列专目介绍曹邺,称其“不仅接受了汉魏古诗、乐府歌词的影响,也接受了陶渊明等的影响,抵制了当时诗坛‘嘲云戏月’的华靡习气,建立起有比兴、朴质、平易的诗风。”并举《捕鱼谣》 《官仓鼠》为例,评价曹邺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清代著名诗人王维新也在《阳朔道中怀曹邺》诗中写到:“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认为曹邺不仅在晚唐时期全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人。曹邺以前,在古代边远落后的广西,土生土长的文化人未见诸史记载,曹邺可以说是广西的第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著名诗人。
阳朔县城的曹邺纪念地
曹邺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广西阳朔县的文化名人,其家乡桂林市和阳朔县的历代政府及人民为纪念曹邺、传承曹邺文化做了不少工作,桂林市區就曾有迁莺坊、曹公旧居遗址、五贤寺等曹邺纪念地。在诗人的故乡阳朔,更是有不少纪念曹邺的文化遗存,散落在县城和白沙、兴坪等乡镇,除在一些著名景点如碧莲峰、西郎山、漓江河畔、渎书岩边等处镌刻了曹邺的诗篇外,仅在阳朔县城,就发掘和建造了曹邺读书岩、曹邺旧居遗址、曹公祠、唐时名贤坊、曹公书院、曹邺诗碑廊等重要遗址和建筑,虽然这些遗址和建筑大多没能保存到今天,但这段历史,并不妨碍其成为阳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存和人们心目中一道耀眼的人文景观。
曹邺读书岩。位于阳朔县城城北路中段北侧天鹅山东南麓,因曹邺未及第前和晚年归故里后,经常到此处读书而得名。岩室高6米,宽4米多,深5米多,是阳朔唯一保存完好的曹邺生前活动遗址和纪念地。1933年,阳朔县成立修理风景委员会。其后在县城主要景点刻了一批摩崖石刻。1939年,在读书岩岩口西侧石壁上,镌刻了阳朔时任县长朱漠书写的“曹邺读书岩”5个擘窠大字,字幅高达4米,宽1.35米:1940年,在洞内石壁上刻了曹邺的《寄阳朔友人》和《老圃堂》两首诗。另外,还刻了后人纪念曹邺的两首诗。其中明朝诗作有两首,一首是明洪武年间曾官至翰林大学士、后贬任广西参议的名士解缙纪念曹邺的《题读书岩》诗:
阳朔县中城北寺,
人传曹邺旧时居。
年深寺废无僧住,
惟有石岩名读书。
另一首是明正统年间阳朔教谕萧文郁纪念曹邺的《龙头山怀曹祠部》诗:
山拥龙头半插天,
登临遐览思悠然。
阳川科第推前哲,
唐室诗名羡独贤。
云锁岩扉泉激玉,
苔封石壁字藏烟。
读书遗迹今犹在,
祠部芳声万古传。
1964年,中南建筑设计院接受委派,对阳朔县城风景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阳朔县根据规划,在曹邺渎书岩东侧的金竹隘上建了一座观景亭,也为纪念曹邺。登亭纵目,阳朔县城及漓江两岸奇峰异景尽收眼底。该亭环境幽静,宜于休憩读书,命名为读书亭,表示对曹邺的纪念,并与读书岩之名相呼应。1981年9月1日,阳朔县人民政府公布曹邺读书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阳朔县曾规划将读书岩前一带建成以“读书”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作为阳朔市民和游客了解曹邺和文化传承的基地。在园内拟修建图书馆、曹邺诗碑廊,重建曹公祠等建筑。1989年冬,读书岩前面建成了阳朔县图书馆新馆。1990年,读书岩口建了一座赏碑亭。2007年,政府对该地重新规划使用,拆迁了图书馆。
曹邺诗碑廊。曹邺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作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三卷,到宋朝时,《宋史·艺文志》所列《曹邺古风诗》只剩下两卷,作品多有散失。《全唐诗》在明代时有多种刻本,清代刻本收入《全唐诗》中的曹邺诗有108首:加上《阳朔县志》另记载有4首,共112首。其中《故人寄茶》因故不作曹邺诗外,目前传世的曹邺诗歌共111首一。 曹邺诗作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有直抒胸臆的“言志诗”,有清新恬静的“隐逸诗”等等,其中还有不少文情并茂、诗中有画的言情诗,是阳朔乃至全国的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保护曹邺文化遗存,弘扬阳朔的地方文化,教育和警醒后人,阳朔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开始筹建“曹邺诗碑廊”,计划将曹邺遗存的111首诗全部用石碑镌刻,立于曹邺读书岩前,供县人和游客赏读。1991年4月,曹邺诗碑廊筹建委员会向全国知名书法家发函,约写曹邺诗文,得到了积极回应,共收到84位书界名家为曹邺诗碑廊书写的85幅作品。在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的资助下,当年,阳朔县镌刻了大理石碑53块,诗53首。2002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改用坚固的青石料重新刻了曹邺诗碑82块,诗82首。遗憾的是,诗碑廊工程两次均因故未能完工。除在读书岩前面的赏碑亭已经建好外,诗碑没有刻完,已经刻好了的诗碑也没能安装,至今还散落读书岩前面的菜地里。
曹邺旧居遗址。在阳朔县城。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版《阳朔县志》记载:“曹祠部故宅在县治北鹿山下。”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版的《广西通志》和2007年版的《阳朔县志》记载,曹邺,阳朔县城人,故居宅址在今阳朔镇小学,以上3部史志记载的旧居遗址是一致的。曹邺逝世后,邑人把他的故居改为曹公祠,纪念这位阳朔人民引以为骄傲的先贤。其后,曹公祠曾被改建成“慈光寺”“寿阳书院”等,历代几经变更,故居今已成为阳朔镇小学校址。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从广州沿水路往桂林组织北伐,途经阳朔时,在阳朔县立高等小学校最南侧的教室发表演讲并下榻于此(即今“孙总理下榻处”“孙中山演讲处”)。这栋建筑现仍保存完好,成为曹邺故居的象征性建筑遗存。1984年11月26日,阳朔县人民政府公布孙中山演讲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0月,教室南侧地块被辟为阳朔文化广场。2002年1月,县人民政府在该建筑西面山墙上镶嵌了一块“曹邺旧居遗址”石碑。这块石碑幅长7.05米,高0.8米。这处石刻上简要介绍了曹邺生平、曹邺作品集、历任职位情况、诗歌的主要创作成就以及曹邺在全国诗坛的重要地位,还镌刻了曹邺吟咏阳朔的《东洲》诗:
江城隔水是东洲,
浑似金螯水上游。
万倾颓波分泻去,
一洲千古砥中流。
2017年5月,阳朔县又在曹邺旧居遗址竖立了几块钢铸的牌子,将曹邺的《官仓鼠》《捕鱼谣》《东郎山》《东洲》等几首名诗展示了出来。目前,旧居遗址已成为阳朔人和国内外游客了解曹邺、凭吊曹邺的重要场所。
曹公祠。舊址在阳朔县城滨江路曹邺旧居遗址处,即今滨江路文化广场一带(一说曹公祠曾移建曹邺读书岩前),后曾经改建为“慈光寺”(又称为城北寺)。曹公祠始建年代待考。祠今虽已无存,但在建后曾多次重修过。明万历年间进士、曾被授礼部尚书的曹学俭在《重修唐祠部曹公读书岩祠堂记》记载:
郡志载,其读书岩在县东寨山岩,国初解学士缙有“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之句,旧传县北龙头山下者其家耳,后人亦往往于此创立祠堂以奉之,堂岁久圯,不克修治,修自今秋,以孝廉莫之先始。
可见,在解缙写诗、曹学俭写记之前,阳朔人就多次在曹邺旧居遗址修建曹公祠以祀奉曹邺,因岁久圯废,才有了这次重修。其后还曾多次重修,久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及其后历版《阳朔县志》也对曹公祠有记载。2007年《阳朔县志》记载更为具体:“曹邺……受到时人和后人尊敬,后人为纪念曹邺,在其故居旧址、即今阳朔镇小学建曹公祠。”1985年,阳朔县人民政府曾计划在曹邺读书岩前重建曹公祠,后因故未成。
唐时名贤坊。在阳朔县城东街北段,即今阳朔县城滨江路文化广场一带,是唐朝时期一座纪念曹邺的牌坊,为石质牌坊,现已不存。据2007年《阳朔县志》和《阳朔文史地理辞典》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时任阳朔知县万霁为纪念曹邺这位做人做官足以“楷范后学”的先贤,在曹邺旧居遗址所在的县城东街建了这座“唐时名贤坊”。在建牌坊的同时,还将曹邺旧居遗址所在的街道东街北段命名为崇贤坊(街坊名)。
曹公书院。系阳朔寿阳书院的前身,位于今阳朔县城滨江路阳朔镇小学。曹邺逝世后,邑人为了纪念这位八桂才子,在其故宅建曹公祠和曹公书院以为纪念。明代廖东升在《吊曹祠部》诗中有这两句:“移檄洋州归卧后,黉宫附祀首乡贤”。“黉宫”在古代就是指学校。不久,曹公书院被改为慈光寺。明洪武初年(1368年),在寺内重修曹公书院。后又被占为寺宇。明朝正统年间,割寺地三分之一又重建书院。明成化七年(1471年),时任阳朔知县杨纲撤寺,在寺址前半部分建行台,后半部分建书院。后又毁。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阳朔知县吴德征首倡捐资重建曹公书院,以书院面向寿阳山(碧莲峰),改名“寿阳书院”,有田产数百亩,吴德征自为山长。后著名山长有道光年间的唐他山,同治年间的覃振武,光绪年间的覃梦榕,皆以博学著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寿阳书院改为寿阳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为阳朔县立高等小学校。1921年11月,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从广州上桂林组织北伐,路过阳朔时曾人驻该校。1966年,改名为阳朔县阳朔镇小学至今。